瓢虫文学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11章 面对恶意竞争!!!

第811章 面对恶意竞争!!!


更令西方石油巨头们懊恼的是,“刘氏”集团早已在卡沙甘项目上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从勘探开发到管道运输,从炼化加工到终端销售,每一个环节都形成了闭环优势。

    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刘氏”自主研发的极地钻井平台和智能管道监测系统,让油田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仍能保持稳定生产。

    近年来,随着“刘氏矿业集团”在海外市场的迅猛扩张,其业务版图不断延伸至全球矿产资源富集区。

    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以西方资本为主导的老牌矿业巨头们的利益神经。

    这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行业巨头绝非等闲之辈,他们犹如盘踞在资源领域的“秃鹰”,早已在全球矿业版图上构筑起坚固的壁垒。

    面对新兴势力的崛起,这些老牌企业展现出了与其悠久历史相称的“手腕”。

    当正面市场竞争难以遏制“刘氏矿业集团”的扩张步伐时,这些矿业寡头便开始在暗地里使用一些手段。

    从ZZ游说到舆论操控,从供应链封锁到技术壁垒设置,各种商业暗战手段层出不穷,目的只有一个:阻挠和封锁这家东大企业的发展势头。

    然而,这些明枪暗箭并未能阻挡“刘氏”前进的步伐。

    世人都觉得“刘氏矿业集团”成立短短不到二十年,却发展异常迅猛,一年一大台阶,却不知道背后这家企业所面临的异常险恶的“竞争”环境。

    集团掌舵人刘振邦在董事会上斩钉截铁地说道:“他们越是打压,越证明他们在怕我们,怕我们东大崛起,怕我我们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刘振邦的目光扫过会议室里每一位高管的脸,手指在实木桌面上轻轻叩击。

    “他们想搞我们,我们也不是没有准备。”他示意助理打开投影,屏幕上显示出全球矿产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红色标记。

    “过去几年,我们在非洲、南美和东南亚布局的12个重要矿区已经全部投入运营。”

    集团财务总监陈明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更关键的是,我们与17个资源国签订了长达20年的'资源换基建'协议,这些国家财政困难,非常需要'刘氏海外资本'海量资金投资……”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西方资本想通过供应链卡我们脖子,现在该轮到他们担心被卡脖子了喽!”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会意的笑声。

    刘振邦微微颔首,示意助理切换下一张幻灯片。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复杂的全球物流网络图,闪烁着蓝色光点的运输路线如同血脉般连接着各大洲。

    “这是我们集团耗时五年打造的'丝路物流体系'。”刘振邦的声音沉稳有力,“通过'刘氏物流集团'控股的37个港口和铁路枢纽,我们建立了完全自主的矿产资源运输通道。”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

    法务总监张雯快步走进来,脸上带着掩不住的慌乱:“董事长不好了,刚刚收到攒逼亚的消息,他们单方面撕毁协议,彻底跟我们翻脸了……”

    张雯的话如同一记惊雷在会议室炸开。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手中的那份紧急文件上,投影屏幕的蓝光映照出高管们凝重的面容。

    刘振邦接过文件,眉头微蹙地扫视着内容。纸张上赫然印着攒逼亚能源部的最新声明:终止与“刘氏矿业集团”所有合作协议,冻结境内资产,并指控该集团存在“不正当商业行为”。

    “果然来了。”刘振邦冷笑一声,将文件递给身旁的副总裁,“这些西方资本终于按捺不住了。”

    不久前,非洲攒逼亚,一纸诉状惊动了世界。

    该国四百多名当地村民,把东大著名的矿企“刘氏矿业集团”给告了,张口竟然狮子大开口索要五百亿美刀的赔偿。

    五百亿,还是美刀!这是什么概念?把攒逼亚这个国家打包卖两年,差不多也就这个价。

    事情的导火索,是一起年初的尾矿坝泄漏。

    当时都以为这事儿翻篇了,谁能想到,几个月后会发酵成这么一桩天价官司?

    消息传来,“刘氏矿业集团”还没怎么着,东大人却炸了锅。

    好家伙,我们辛辛苦苦跑去你们穷乡僻壤的破地方,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累死累活图个啥?

    到头来,没换来感谢的鲜花,反而是一张能把人砸晕的账单。

    这善意,怎么就喂了狗?

    平心而论,像“刘氏海外矿业”这样的东大出海企业干的活儿,那都是实打实的。

    毕竟大家伙都知道,出门在外代表的就是东大人的形象。

    给国人脸上摸黑的事儿,是绝逼不能干的。

    从东非的蒙内铁路,到西非的莱基港,东大人的汗水洒遍了这片土地。

    蒙内铁路跑了三千多天,没出过任何岔子,把七个小时的颠簸路缩成了四小时的下午茶时间,运了上千万人,拉了数千万吨货。

    尼日国的莱基深水港,那是西非头一个现代化的港口,是“刘氏基建集团”直接让这里堵成一锅粥的物流给活了起来。

    更别提内陆了,“刘氏基建集团”承建埃塞国的水电大坝,让五万户人家晚上有了光;

    马丽的新公路,让山沟沟里的芒果三天就能到首都,价格翻了一倍。

    无数的非洲像马丽一样的老百胜跟着受益。

    相比那些西方资本企业,东大的企业是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他们到非洲来不仅是为了赚钱,还带着当地人一起发财,帮助当地人走向更好的生活。

    可这些,都没拦住那张五百亿的诉状。

    然而,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诉讼背后,却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博弈。

    最近一些外媒媒体上突然涌现大量报道,将一起普通的尾矿泄漏事故渲染成“环境灾难”,西方一些环保组织更是借机大做文章。

    与此同时,境外网络社交媒体上流传着经过剪辑的所谓“害者采访”,画面中瘦骨嶙峋的当地人与“刘氏矿业”的logo被刻意拼接在一起。

    刘振邦放下文件,目光如炬:“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围猎。他们先用舆论造势,再通过司法施压,最后想逼我们就范。”

    他转向法务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三个工作组:第一组负责国际仲裁,第二组调查幕后推手,第三组准备反制措施。”

    会议室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就在这时,国际业务部主管的手机突然响起。

    他接完电话后脸色骤变:“董事长,刚收到消息,西盟突然宣布对我们的矿产品加征25%的特别关税,理由是'环境补偿费'。”

    刘振邦闻言反而笑了:“好一招组合拳。不过.”他站起身,走到世界地图前,“他们忘了一件事——我们可不是一家单打独斗的企业,我们的背后是整个'刘氏'……”

    敌人这么明显的针对,就不是单纯的商业竞争力。

    既然他们要给“刘氏矿业集团”上手段,刘振邦决定找“靠山”了。

    因为这官司来的时间点,太巧了,巧得像剧本。

    攒逼亚还欠着东大几十亿美刀的债,这节骨眼上彻底反水,跟“刘氏矿业集团”撕破脸,图什么?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上个月,阿美利卡人高调宣布,要砸钱投攒逼亚的“洛比托走廊”。

    目的?明摆着就是想绕开东大经营多年的物流线,要来抢饭碗。

    这盘棋下得可真大。

    阿美利卡著名矿业巨头前脚刚放话,要掰一掰“刘氏矿业集团”在铜钴市场上的手腕,后脚这场官司就来了。

    攒逼亚没说话,但其矿业部们默许调查,西方媒体就闻着味儿就扑上来了,纷纷一口咬定“刘氏矿业集团”瞒报了事故规模。

    一桩普通的民事纠纷,竟然瞬间就变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大戏。

    可话又说回来,要是把所有锅都甩给外部势力,那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攒逼亚这场官司,之所以能从一个技术问题,变成全民的怒火,根子还在东大企业自己身上。

    东大人帮助当地盖起了高楼,却没走进一些当地人的心里。

    语言,就是第一堵墙。

    有位“刘氏矿业集团”在这里工作多年的华清博士说,他写论文、开国际会议,英语溜得很,跟欧美专家辩论都不怵。

    可一坐到非洲业主的谈判桌前,听着对方那带着浓重口音、语法天马行空的英语,他瞬间就懵了,从社交达人变成了哑巴,一句话得让人重复好几遍。

    这不是个例。

    非洲有两千多种语言,就算在官方说法语的马丽,老百姓聊天也都是用自己的班巴拉语。

    “刘氏矿业集团”的工程师,听到的信息得经过“当地土话”到“当地英语”再到“我们能懂的英语”这么两道翻译,一来二去,意思早就不知道偏到哪里去了,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比语言更难懂的,是文化。

    在埃塞国,一个“刘氏矿业集团”中方主管就因为当地员工到点就走,气得当场发飙,扣了所有人的奖金。

    他不明白,项目这么赶,加个班怎么了?

    第二天,好几个员工直接不来了。

    他找人一打听才知道,头天是一个同事孩子的生日,在人家文化里,天大地大,家里的事最大。

    这种文化上的水土不服,也让很多东大前来非洲投资的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宁可花大价钱从国内找人,也不敢用当地员工。

    有位在肯尼国开厂的老板算过账,国内派个技术员,工资补贴加一块,一个月成本一万多块;在当地招个大学毕业生,三千块就够了。

    差了三四倍,可大家还是选贵的。

    为啥?怕失控。

    很多基层管理者,看当地翻译就像看贼。

    他们觉得翻译是自己跟外界唯一的通道,生怕人家利用信息差搞鬼,或者跟当地人串通起来把自己架空了。

    东大国企有个项目总监甚至说,宁可高价招个国内刚毕业的英语生,也不用当地翻译,理由是“人家不懂专业术语”。

    可你公司就没培训过人家,怎么能指望他天生就会呢?

    这种不信任,浪费了多少机会。

    一家贸易公司在乌国,产品不错,就是卖不出去。

    后来没办法了,试着招了个当地的销售经理。

    你猜怎么着?

    这位经理的舅舅是当地商会的副会长,上任一周,就搭上了全国最大的家电连锁超市。

    局面,一下就打开了。

    攒逼亚这五百亿美刀的警钟,敲得刘振邦耳朵嗡嗡响。

    地缘ZZ是大背景,但“刘氏矿业集团”自身也有弱点,才是人家下手的突破口。

    像“刘氏矿业集团”这样的企业走出去,不能再只当一个埋头盖楼的“基建狂魔”了,得学着去做一个受欢迎的“邻居”。

    好在,改变已经在发生。

    尾矿坝事故后,“刘氏矿业集”公司除了配合调查,还主动跟当地人建了沟通会,请当地代表一起商量怎么修复环境,还专门设了基金会。

    这种有事不躲、敢于担责的态度,正在一点点赢回人心。

    在攒逼亚首都卢萨卡,一场别开生面的社区足球赛正在举行。

    穿着印有东攒两国国旗球衣的孩子们,围着新任社区联络官张凯文欢呼。

    这位能说流利班巴拉语的混血青年,父亲是山西矿工,母亲是马里教师。

    “刘氏矿业集团”法务部最新报告显示,舆论风向开始微妙转变。

    当地最大的《非洲商业日报》头版刊登了矿业部长视察修复工程的报道,配图中穿着防护服的环保人员里,有三分之一是本地大学生。

    社交媒体上#ThankYouDongDa的话题下,开始出现攒逼亚妇女们展示新建水井的自拍视频。

    “董事长,刚收到非盟的会议邀请。”秘书推门前来汇报,刘振邦正在审阅新拟定的合作协议。

    刘振邦知道,攒逼亚不是问题真正的所在。

    “刘氏矿业集团”真正的对手,是那些被动奶酪的海外矿业巨头们。

    刘振邦合上文件,目光落在墙上的实时矿石价格走势图上。

    铜价曲线突然出现的异常波动,印证了他的判断——这场风暴远比表面看到的更加复杂。

    “通知战略投资部,立即启动B计划。”他按下桌上的通讯键,“让攒逼比亚隔壁的坦搡国项目组加快进度,我们要在三个月内打通两国之间的运输走廊。”

    刘振邦想起十多年前第一次踏上非洲大陆时,族叔刘之野说过的一句话:“在海外做生意,就要像榕树一样——既要向上生长,也要向下扎根。”

    法务总监匆匆推门而入:“董事长最新消息,西盟宣布将对我们发起反倾销调查。

    但有意思的是,德意志的巴斯夫集团却向我们发来了合作邀请。”

    “果然。”刘振邦轻笑一声,转动地球仪,“有人想逼我们出局,也有人却想搭我们的顺风车。”

    “这西方人,也不是铁板一块嘛!”

    刘振邦的手指在地球仪上轻轻划过,最终停在欧罗巴板块。

    他想起上个月在布鲁塞尔的一场秘密晚宴——巴斯夫的一名高管借着品鉴红酒的由头,暗示他们正被北美矿业巨头挤压市场份额,想寻求“刘氏矿业集团”的帮助。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在国际商场上同样适用。

    刘振邦知道“刘氏矿业集团”的全球化之路,还长着呢。

    想走得稳,走得远,就得扔掉那种“一口吃个胖子”的急功近利,得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耐心。

    未来的竞争,不是比谁的钢筋水泥更硬,而是比谁更能理解文化,更能融入社会,更能赢得人心。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24824/76407.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