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司马朗
推荐阅读:斗罗:百年传奇之我是尘心二叔 犬夜叉的长生之旅 斗罗:武魂血海,开局小舞妈献祭 三国:胜天半子,你管他叫燕雀? 四合院:改正归邪的许大茂 完美世界之魔帝 直播:觉醒怪盗基德,震惊全世界 我在神秘复苏开饭店 不良人之我就是道 灵魂摆渡:我师傅是九叔
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司马八达”之一,京兆尹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
光和五年(182年)十二岁时,司马朗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进入洛阳,关东各州郡军队起兵反董。
司马朗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
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后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等职,所在皆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司马朗在担任兖州刺史时,政策和教化得到了全面的推行,受到百姓的称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吴国,到达居巢时,发生严重的瘟疫。”
“司马朗感染了疾病,最终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世族,对司马兄弟的管教相当严格,“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相处时态度很严肃。”
“九岁时,有客人直接称呼其父的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因此而道歉。”
“光和五年(182年)十二岁时,便通过经学考试而成为童子郎,但是当时的监考官觉得身体高大强壮,怀疑他匿报年龄,便质问他。”
“我的家族中人世代以来的身材一向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却没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
“从而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人生立志要做的事情。”监试官因此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进入洛阳,关东各州郡军队起兵反董。”
“原冀州刺史李邵住在野王,为避战祸,想搬迁至温县,认为野王和温县其实唇亡齿寒”
“而且李邵背负郡国人民的期望却先行逃避,恐怕会造成沿山各县民心动摇及骚乱。”
“但是李邵不听其言,果然造生当地民乱,温县亦遭到劫掠。”
“之后董卓挟天子西迁长安,当时司马防担任治书御史,应该一起西迁,而司马防因战乱四起,”
“因此要长子司马朗带着家人返回家乡温县,但是有人告发司马朗想要逃亡,军队便抓住他去见董卓,”
“董卓对司马朗说:“你和我已去世的儿子同岁,为何要背叛!”,”
“司马朗回答说:“明公以高世之功德,在天下大乱中辅助天子,清除了宦官的秽乱,举荐了许多贤士,这的确是虚心深虑,即将成为复兴社稷的治世啊。”
“但是随着威德的隆重,功业的著大,而兵灾战乱却日渐严重,地方州郡有如大鼎煮沸一般,连京城的近郊,人民都不能安家乐业,因此要抛弃住家田产,四处流亡躲窜。”
“虽然已在四方关口设置禁令,以重刑加以杀戮处罚,也不能阻止逃亡的风潮,这就是我为什么会想回故乡的原因。”
“希望明公仔有所借鉴,稍加反省深思,那么名声就可像日月一般的荣耀,伊尹和周公也不能相比了。”
“董卓听完很满意,也说:“我也有这种感悟,你说的很有道理。”
“兴平元年(195年)兖州刺史曹操与夺取其地盘的吕布在濮阳相对峙,带着家属回到温县,当年发生饥荒,”
李白:东汉时期,有一位神童因为个子长得太高,不像小孩,差点被童子科刷掉,他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马懿的亲哥哥,名字叫司马朗。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的世族,司马朗的祖父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其父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骑都尉等职。
司马防对司马郎司马懿兄弟管教相当严格,要求他们“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
司马朗非常机敏,自幼信奉长幼有序,九岁的时候,有一个客人直呼其父的字,
司马朗便对那人说:“轻慢他人的亲长,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的亲长”,那位客人只好道歉。
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司马朗熟读经书,加上聪明伶俐,很小就已经博学多识,名闻四方。
汉灵帝光和五年,司马朗十二岁时,被推荐参加经学考试,他对答如流,被选为童子郎。
那时司马朗长得高大强壮,监试官觉得他不像十二岁的孩童,怀疑他匿报了年龄,就质问他,并要否决对他的录取。
司马朗眼看自己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大胆争辩道:“我家族中的人,世代以来身材都很高大,我虽然年轻幼弱,也不会有急功近利向上层攀援的习气,更不会谎报年龄以求得在仕途上早有成就,这不是我人生的志向。”
闻听此言,监试官又进行了一番核对,确定司马朗的年龄后,觉得司马朗品行才能果然异于常人,才录取了他。
司马朗二十二岁时,执掌朝廷大权的曹操提拔他当了堂阳县令。
司马朗治理政务相当宽惠,即使不实行鞭杖之刑,民众也没有触犯刑律的。
当时,县里许多民众都被迁徙充实到都城里去了,后来县里征调百姓服役造船,人手不足,迁走的百姓闻讯后,纷纷私下相邀回来帮助他。
司马朗在军旅之时,亦穿着简朴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则带动节俭的风气。
他十分喜欢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享有很高的虚名,司马朗经常公开地贬低他们的德行;
后来李觌等果真败亡,人们才信服司马朗的判断。
曹丕很喜欢司马朗的言论文辞,他称帝后曾命秘书监手录其文章。
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司马朗跟随大将夏侯惇等人征伐东吴,被感染疾病,不幸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七岁。
他留下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这个差点被童子科刷掉的司马朗,至死心怀国家,兖州百姓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后,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他。
“人民相食,收留抚恤宗族众人,代替父亲教导诸弟,因此司马家没有因为世道衰败而家业凋零。”
“二十二岁时,司空曹操征辟为司空掾属,后出为成皋县令,但因病去职,后来又复职为堂阳县长。”
“治理政务相当宽惠,不行鞭杖之刑,而民众也没有触犯刑律。”
“当时,县里有民众迁徙充到都城里去的,后来县里征调百姓服役造船,迁走的百姓唯恐司马朗这边人手不足,”
“于是彼此相邀私下里回来相助,就是如此受到百姓的爱戴。之后又调任为元城令。”
“建安十三年(208年)之后被曹操征辟为丞相主簿,认为汉末的乱世,是因为秦朝取消了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的制度,”
“而地方郡国又没有练兵备战的缘故,现今虽然不需恢复五等爵位,但可令地方郡国召集常备士兵,”
“既可抵抗外族的侵略,亦可威吓有不轨之心的乱臣,可以做为长治久安的对策。”
“又认为应该恢复井田制度,之前人民世代相传拥有土地,难以征收后重新分配,”
“现今正值乱世,人民流离失所,土地无主,刚好可以借机恢复井田制。”
“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执行,但地方州郡领兵这项政策,原本是出自意见。”
“后来又迁任为兖州刺史,实施许多政策,都被百姓们称赞。”
“在军旅之时,亦穿着简朴的衣服,吃粗糙的食物,以身作则带动节俭的风气。”
“十分喜欢人伦典籍,乡人李觌等享有很高的虚名,经常公开地贬低他们的德行;”
“后来李觌等果真败亡,当时的人们才信服判断。”
“当时钟繇、王粲等人发表言论说:“只有圣人才能有太平治世。”
“则说:“伊尹、颜回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们的德行言论在民众中累世相传、深入人心的话,也可以成就太平治世。”
“曹丕很喜欢言论文辞,称帝后曾命秘书监手录其文章。”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跟随夏侯惇、臧霸等人征伐东吴,到达居巢时,士兵之间发生严重的流行病,”
“亲自巡视士兵病情,给士兵们医治药物,自己却感染了疾病,因而病死,时年四十七岁。”
“留下遗言说:“刺史蒙国厚恩,督司万里,微功未效,而遭此疫疠,既不能自救,辜负国恩。身没之后,其布衣幅巾,敛以时服,勿违吾志也。”
“去世之后,兖州的人民都相当怀念他。”
“魏明帝即位之后,封司马朗之子司马遗为昌武亭侯,有食邑百户。”
“司马朗之弟司马孚又将其子司马望过继给司马朗,司马遗去世之后,由司马望之子司马洪继承其嗣。”
苏轼:司马防的嫡长子司马朗,并不像司马懿2次称病拒绝曹操的招揽,司马朗早早给曹操打工。
司马朗,人如其名,在司马防的耳濡目染之下,如朗朗明月,刚正不阿,长得特别的板正。
司马朗9岁的时候,家里有位客人,当着司马朗的面,直呼司马防的名字(这在当时,是极不礼貌的)。
小小的司马朗,马上不卑不亢地对客人说:“阁下品行堪忧,阁下不尊重他人长辈,等于不尊重自己的长辈”,客人只好连声告罪。
司马朗12岁的时候,去考童子郎。
监考的官员,看见司马朗如此高大,不像12岁的小童,怀疑司马朗谎报年龄,于是质问司马朗。
司马朗淡定地回怼:“我家基因便是如此高大;虽然,我年纪小,但是我没有谎报年龄、急功近利的习惯,这,非我人生志向”。
公元190年,董卓攻入洛阳,司马朗带着家人逃离洛阳,因家乡河内郡离洛阳太近,便投奔黎阳姻亲,直到公元195年,才返回故乡。
时年,饥荒,已经到了食人肉的地步。司马朗不忍族人受苦,收留族人,保下了司马一族。
后来,司马朗出任兖州刺史,颁布实施了许多有利民生的政策,得到百姓的爱戴。
公元217年,司马朗随军讨伐东吴。
军中起了瘟疫,司马朗亲自巡视病情、送医送药,不幸染病去世,兖州的百姓都很伤心,一直歌颂他。
司马懿就不同了,2次装病拒绝曹操的招揽。第2次,因为曹操让人带话:“再装病,抓牢里”,才答应给曹操打工。
打工期间,司马懿任劳任怨,帮曹魏处理大小事情。
他不像哥哥司马朗,有啥都硬杠,而是隐忍蛰伏。
曹操第1次招揽他的时候,他装风痹。
曹操便派刺客,晚上去刺杀他,逼他“痊愈”。他硬是卧在床上,一动不动,所以才有了曹操“再病,抓牢里”的带话。
诸葛亮第5次发兵攻打曹魏时,布好局,想引司马懿入局开打。
司马懿思考了一番,觉得诸葛亮千里发兵,却不攻打城池,而是下战书约战,肯定有埋伏,于是按兵不动。
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应战,就送了一套女人的衣物给司马懿,嘲讽司马懿懦弱。
曹魏的将领都被激怒了,司马懿还是按兵不动。
曹叡临终前,将司马懿和曹爽,认命为顾命大臣,辅佐8岁的曹芳。
曹爽,代表曹氏宗亲,极力排挤司马懿。
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郡温县人,“司马八达”之一。
作为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年少时就表现得很有见识,汉末动乱之际,受父命带领家属逃离董卓,又迁往黎阳,成功躲避战乱。
曹操任司空后,司马朗被辟为司空属官,又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元城令、丞相主簿、兖州刺史等职,所在皆有成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从丞相主簿晋升为兖州刺史后,司马朗与夏侯惇、臧霸等人征讨吴国,到达居巢。
不过,在此期间,司马朗不幸染病,最终去世,时年四十七岁。(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0162/7655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