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 第661章 董昭

第661章 董昭


董昭,字公仁,济阴定陶人。

董昭曾被郡里举孝廉,并任瘿陶县长、柏人县令。

袁绍听闻他的大名,辟除他为参谋军事,也就是俗称的参军。

袁绍和公孙瓒交兵前期,公孙瓒占据明显优势。

双方界桥之战时,钜鹿太守李邵及郡中大族都趋炎附势,想投资公孙。

袁绍心里就有点慌,让董昭主理钜鹿。

当时袁绍问:先生将怎么治理钜鹿?

董昭说双拳难敌四手,我一个人的智慧,很难应付全郡的合谋。

我想以利诱之,以言动之。但这事儿不能说太细,只能到时临机而动。

袁绍也不算太笨,就不再细问。

董昭到钜鹿,暗访得知,郡内大姓孙伉等人为挑事者。

他就伪作一份袁绍的文告张贴在城门,文告内写道:

今已捕得安平贼人罗侯张吉。据张贼供述,他们将要攻击钜鹿,其内应为贼人故孝廉孙伉等。今传檄到郡,收捕贼人,只限其身,其余妻子儿女不论。

你甭说,董昭这招大棒策略迅速奏效,孙伉等一班刺头很快被收拾,那些潜在份子立时收敛羽毛。

接着,董昭又安抚百姓,喂以胡萝卜,钜鹿之乱迅速平定。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董昭大大点赞。

当时恰逢魏郡太守栗攀为乱兵所杀,于是又任命董昭兼领魏郡。

是时前线吃紧,魏郡也乱作一团,贼人数以万计往来市井,搅得全郡不安。

董昭拉拢一派、打压一派,分化瓦解,很快又把魏郡平定。

但以袁绍的尿性,他手下只要有点能耐的,他一定要么弄死要么弄丢。

果然,这个魔咒又应验了。

原来,董昭的弟弟董访,在张邈军中任职。

张邈名列“八厨”,是汉末有名的大侠。

说起来袁绍、曹操、张邈都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

但在共同讨董时,袁绍趾高气扬,剩蛋得不得了,张邈说他了两句,袁绍就要派人喀嚓了张邈,二人于是反目。

可能是董昭一人兼任两郡太守太红惹人眼的缘故,袁绍手下就有人翻起这段闲话。袁绍呢,就要收拾董昭。

董昭却不像田丰一样死脑筯,对袁绍说他可以作为全权大使打通长安朝廷关节。

袁绍一听,这样也不错,就放他西去。

董昭赶紧溜之乎也,不想人算不如算,他到了河内,却被河内太守张杨扣留。

董昭没办法,就通过张杨上缴印绶,朝廷却再拜他为骑都尉。这样,他就留在了张杨处。

当时,曹操自领兖州牧,也想和朝廷拉好关系,就派使者给张杨,说想借道通使长安,张杨却不想卖曹操的面子。

董昭这个敏锐的家伙立刻又看到了机会,就对张杨说:

如今袁曹虽然亲得穿一条裤子,但这两人终不是一路人,后一定闹掰。

曹操如今虽然还不强,但其人天下英雄,终不居人下。

我们正好借此机会,助他上通朝廷,并表荐他官职,与其结交,这不是一举多得吗?

言人之所必中,不得不说,董昭这分析、判断、口才能力,都堪称一绝。

张杨于是通好曹操,并上表向朝廷荐举。

董昭又发挥善假传命令的专长,替曹操给长安正掌权的李傕、郭汜去信,并根据各人爱好,捎去各种不同的土特产。

另一方面,董昭又暗中派人通好曹操。曹操这种通透的人物,立马回赠犬马金帛,二人暗通款曲,就此结识。

献帝从长安逃出,从陕县北渡黄河,进入河东郡安邑县。

董昭随张杨前往迎驾,被朝廷拜为议郎。

曹操在许昌平定黄巾,派使者到河东接献帝。但献帝已渡河回到旧都洛阳。

当时,韩暹、杨奉、董承、张杨为争夺控制小皇帝的权利,互相各不服气。

董昭看到杨奉兵马强而外无援兵,于是再次作假书以曹操名义给杨奉写信道:

俺老曹久闻将军大名,对您仰慕已久。今将军排除万难,迎大驾还于旧都,这份功劳,实在是举世难再。

当今天下,群凶纷争,四海不宁,天子威仪,势在维辅。

但这份功劳应该集众贤之力,非一人可以完成。

今将军在内、我老曹在外,将军有兵、我有粮草,我们互通有无,同生共难,定可立不世之功。

董昭这份伪书,立刻勾起了杨奉的雄心壮志。

他得信后大喜,拿起信在各位将军前显摆:

曹兖州近在许昌,有兵有粮,我们应该依靠他啊。

于是表奏曹操为镇东将军,并承袭祖父曹腾的爵位费亭侯。董昭也因传曹操“书信”有功,转任符节令。

同年六月,曹操入洛阳正式朝见小皇帝。

退朝后,曹操专门找到了数次做好事不留姓名的董昭,与他并排坐于残破的洛阳皇宫,向他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曹操还向董昭问计:如今我已经见到了天子,下一步该如何做,请先生教我。

董昭早已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将军今兴义兵以除乱,入朝天子,辅翼王室,这实在是春秋五霸的功业。

如今洛阳诸将,人心各异,将军如果留此,恐怕多有不便。

为今之计,只有迁都许昌,将小皇帝带到将军势力范围方可行大事。

但朝廷刚从西京返回,人心思定,如果再一次移驾,肯定有不同声音。

但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希望将军深思熟虑。

董昭这一招,既是建议,也是试探。

他的建议非常有前瞻性,但他也在试探曹操是否有“成非常之功”的魄力。

曹操毫不犹豫地答道:这正是我的本意。

只是杨奉近在梁县,听说他兵马强盛,我怕他不会同意啊。

梁县属河南尹,在今河南汝州,与洛阳、许昌恰好形成一个三角型,所以曹操才会担忧。

董昭却不慌不忙道:杨奉兵虽众,但缺少外援,所以他也想结好将军,将军的镇东将军、费亭侯都是出自他的手笔。

我听说他近来在约束手下,这也说明他有巴结将军之心。

将军应该对他表示厚谢,以此安抚其心。

然后可以借口‘洛阳缺粮,应迎天子车驾驻于鲁阳,鲁阳地近许昌,我也好随时贡奉食用’。

杨奉这人,勇而无谋,必不会见疑。等到与他互通信使,我们就可从中取利,杨奉又何能为呢?

董昭之策,足可以比之于荀彧的“奉迎天子”方略,而且更务实、更歹毒,让当事几方都没有选择的余地。董昭计谋的快、稳、准、狠,由此可见一斑。

曹操听了非常高兴,就如法炮制,杨奉果然没表示异议,等到他回过味来,天子车驾已顺利移到了许昌。

杨奉越想越气,就与韩暹一齐到定陵扰乱。曹操却置之不理,直捣张杨梁县大本营。

杨奉、韩暹进退无据,只好向东投奔袁术。

建安三年,董昭被曹操控制的朝廷任为河南尹,而他昔日的主公张杨,却被部将杨丑所杀。

张杨所置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据城固守,想等待袁绍的救援。

董昭又单身入城,劝降薛洪、缪尚。因此功,董昭改任冀州牧。

这之后,董昭又数次献计曹操,而且每一次都例无虚发。

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后,又借攻击袁术为名出兵徐州。

董昭及时劝谏:刘备枭雄志大,而有关羽、张飞为之羽翼,恐怕这一去就复返了。

曹操以已答应刘备为由不予采纳,后刘备果然徐州杀车胄反叛。曹操亲征徐州,以董昭为徐州牧。

袁绍部将颜良进攻东郡时,曹操又改董昭为东郡太守,并随军征颜良。

官渡之战后,曹操进围邺城,袁绍族人袁春卿时为袁绍所置的魏郡太守,被困在城中。

袁春卿的父亲袁元长当时在扬州,董昭让曹操迎袁元长至邺城,然后写信给袁春卿,以君臣大义、父子之情,劝他投诚。

这个劝降信是否成功,史书无载,但至少,此举瓦解了袁春卿的斗志。

袁绍儿子袁尚、袁熙后来投靠乌桓,曹操北征,却苦于运粮困难,董昭又建议开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通运。

乌桓平定,曹操表董昭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

司空军祭酒这个位子,郭嘉也曾做过。可知在曹操的心里,董昭的份量有多重。

董昭对于曹魏建国的苐二大功劳是助曹操封公称王。

在曹操羽翼渐丰后,董昭提议,恢复五等爵位制。

五等爵位制是周时的封爵制度,共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

但五等爵位制自秦施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尤其是汉初的“非刘不王,非功不爵”后,实际上已废止

但这种恢复岂是一举而就的?奸雄似曹操,听到这个建议也不禁有点心虚

董昭说:自古以来,人臣匡扶社稷之功,没有达到丞相如今这种高度的。

丞相今日之功,已无久居臣下之势。如今丞相觉得德泽未及天下百姓,功绩不及伊尹、周公,就谦逊不即公位。

但丞相您想过没有,太甲、成王那样的君主,可不是能够再遇的啊。

丞相即使为子孙计,也不应把自己放在危险的位子上啊。

伊尹放太甲、周公辅成王,伊尹、周公都是身在相位而代天子执政。

董昭在这里提醒曹操,如今的形势,和伊尹、周公之时相似,

如果你现在不趁机名正言顺地把住大权,奠定基业,称公称王建立藩卫,就有可能成为被攻击的对象,那样就是想自保也不可能了。

董昭末了还不忘自我宣传一番:昭受丞相大恩,无以为报,我是为了丞相您,不敢不言啊。

可知曹操早就担心一旦兵权离手,就会祸及全族,就知道董昭这话可谓“定向打击”,曹操想拒绝都难。

果然,曹操听了这话,就坚定了称公称王的决心,终也得偿所愿。

从这个意义上说,董昭实在是曹魏建国的苐一功臣。

当然,从此时起,荀彧与董昭,也与曹操走上了异途,这也是荀彧后来自杀的根源。

建安二十四年,关公围曹仁于樊城,孙权派使者来说,要背刺关公,要求对此计划保密。

曹操咨询众臣该怎么回复孙权,多数人都认为应当严格保密,董昭却说:

军事上的事,应合于权变。这件事,我们可以表面上答应孙权,但实际上把计划故意泄露出去。

这样关羽听到消息,就会退兵自卫,樊城自然可解,我们还可坐山观虎斗。

此外,把此计划泄露出去,樊城内守军听到也会增加士气。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这又是一条歹毒而让人无法拒绝的计划。曹操于是令前往救援的徐晃,把孙权来信绑在箭上分射关公营中和城内,终导致关公败亡。

曹丕即魏王后,以董昭为将作大匠。

及曹丕称帝,任董昭为大鸿胪,进封右乡侯。

大鸿胪掌管诸侯及藩属事务,位次九卿。文帝黄初二年,董昭又升为侍中。

次年,征东大将军曹休驻军洞浦口,上表平定江南。

曹丕亲到宛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想要进驻江中陆地,制作浮桥,以便南北运粮方便。

随同出征的董昭却说,孤军深入,且只有一条路可以进退,实乃兵家所忌。

如果敌人攻击浮桥,我们稍有疏忽,将可能全军覆没啊。

况且如果江水暴涨,驻在那里的人如何退却?

曹丕一听,立刻命令夏侯尚退出。

吴军果兵分两路进击,江中魏军一时溃散,将军石建、高迁仅以身免。

而魏军退后十余天,长江水涨,江中陆地顿时淹没。曹丕因此夸董昭有张良、陈平之智。

三国中魏谋士群体中,被评价有良平之智的,除了荀攸、贾诩,董昭又是一个。

明帝太和四年,董昭代行司徒事,两年后,正式官拜司徒。

董昭终于位列三公,做到了人臣之及。

董昭为司徒,上言劝谏明帝去除华伪,明帝于是罢免了诸葛诞、邓飏等人。

明帝青龙四年,董昭去世,年八十一,谥曰定侯。

董昭与程昱、郭嘉并为一传,其一生功绩不下二荀,但其人在世,名声即不佳。(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0162/7655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