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5章 御前大臣会议
推荐阅读: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朱由检对内阁和中书监的设置,不能说没有私心,群臣却很是满意。
因为他是真的放权,给内阁增加了权力。
这意味着他将来怠政后,空出来的权力不会自动转移给司礼监,而是由内阁分享一部分——
此前,皇帝只要偷懒,最靠近皇帝的司礼监,就会自动接收皇帝的权力。
魏忠贤能够窃取朝廷大权,就是因为他经常在天启皇帝沉迷木工时说事,天启皇帝不耐烦之下,让他自己处理。
现在皇帝改制后就不然了,司礼监代批的奏疏,需要重新发还、经次辅或枢辅副署后,方能抄送部议。
这对司礼监是极大的制约,也是首辅韩爌不反对次辅副署权的原因。
更让他满意的是,内阁有了督促执行的权力,可以直接向其他衙门发公文。
这意味着内阁被解除了束缚,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最高衙门。
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权力受中书监制约,需要中书监掌印太监用印。
所以他提议中书监设立集议会,让中书监掌印太监不敢妄为。
中书监也因此变成小内阁,它和内阁的关系,就像之前的内阁和皇帝一般。
尤其是皇帝设置的中书学士,让很多臣子联想到了大学士,他们预料:
将来内阁大学士,多半要经历中书学士这个职位。
眼见钱谦益靠着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身份第一个兼任中书学士,其他想要入阁的臣子,顿时非常艳羡。
尤其是那些已经脱离翰林院、担任朝堂大臣的礼部系官员,对此很有意见。
礼部右侍郎李标,就有一些郁闷。
因为翰林院掌院通常是由礼部右侍郎兼任的,李标以前就兼着这个职位。
只是因为成基命成为协办大学士,礼部左侍郎钱象坤在他入阁办事时主持部务,李标也因此分担了更多的礼部事务。
所以皇帝让他卸掉翰林院掌院兼职,任命太常寺卿、添注礼部右侍郎钱谦益执掌翰林院,改革这个衙门。
钱谦益因此得了礼部右侍郎的实职,现在更是靠兼任的翰林院掌院学士,进入中书监这个能称为小内阁的衙门。
到了这一步,钱谦益毫无疑问抢占了先机。
如果将来推选大学士,做过中书学士、熟悉内阁的钱谦益,明显更有优势。
这一切让李标怎能不郁闷,更让他郁闷的是,在皇帝改革朝会制度后,他每月只能见到皇帝六次,这让他不满地上奏道:
“陛下改三日一朝为五日一朝,又将小朝会合并入大朝会,以后每月举行朝会的次数,最多就是六次。”
“臣忝为礼部右侍郎,以后除了礼部相关的常参会议外,每月只有六次机会觐见陛下。”
“臣以为这个次数实在太少,应该增加朝会。”
此言一出,其他侍郎、御史,顿时附和起来。
他们都是有资格参加常朝,却没资格经常参加常参的。
先前皇帝减少常朝次数,他们就有不满。如今李标带头,这些人顿时闹起来。
毕竟一个月六次见到皇帝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尤其是初一、十六的半月朝礼仪性质居多,皇帝又要求照顾只能参加半月朝的低品级官员,把发言机会给他们。
这意味着他们发言的机会只剩四次常朝,如果大学士和九卿在常朝上奏些事,他们就没有发言的时间。
这是大臣们不能忍受的,他们纷纷请求,增加几次朝会。
尤其是科道官员,对此最是热心,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见到皇帝。
——
朱由检对科道官员不怎么待见,一向要求他们监督官员,而非监督自己。
这些人很多还没有转过弯,朱由检懒得理他们。
但是对大臣们的诉求,他却不能无视。这些人都是执掌朝廷大权的,必须正视一些。
想了一下,朱由检向群臣道:
“朕缩减朝会次数,还有一个原因是要参加国会。”
“朝会是君臣会议,国会则是代表民意的机关。”
“将来,朕会在朔望日,定期参加国会聆听民意。”
“如果朝会次数更多,朕如何还有时间参加国会?”
这个表态,让群臣非常意外。
负责国会筹办的刘宗周,则是激动起来,很是喜悦地道:
“陛下如此重视民意,实乃万民之福。”
“臣这就制定礼仪,确定国会朝仪。”
认为皇帝参加国会很恰当,符合君臣民共治。
如此一来,缩减朝会次数,就更应该了。
不把朝会次数缩减,如何参加国会?
大臣致仕后是能转为资政的,资政院属于国会的一部分。
皇帝对国会如此重视,他们不能说不应该。毕竟他们致仕后,也要有发言权利。
李标只能无奈道:
“虽是如此,大臣每月六次觐见,实在太少了些。”
“有事情的时候,很难在朝会上启奏。”
这是很多大臣的担心,他们害怕见不到皇帝,权力越来越小。
朝堂上的游戏规则,就是越靠近皇帝越是有权力。
像是内阁,当今皇帝登极后很是压制,抬举九卿参加常参会议,制衡大学士的权力。
但是九卿的实权却仍旧不如大学士,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外。
大学士则在皇宫内办公,能经常和皇帝交流,他们做什么事都能先于九卿一步,自然占据优势地位。
也就当今皇帝极为信任的袁可立,可以和诸位内阁大学士抗衡,甚至两次接掌首辅权力。
现在,皇帝打算偷懒,给内阁进一步放权。
朝堂上的大臣包括九卿,都担心会影响到手中的权力。
朱由检其实也有一些担心,因为嘉靖皇帝隐居深宫修道,就导致内阁的权力急剧扩大。惟有入直无逸殿经常见到他的人,才能掌握朝堂权力。
朱由检当然没有隐居深宫的想法,但是懈怠是肯定的。在连续辛劳数年后,他已经有些坚持不下去。
所以他才会减少朝会、给内阁释放权力——
这点内阁早有察觉,从他亲自批红的奏疏数量上就能看出来。
韩爌、杨景辰的试探,就是想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权力。
朱由检知道自己这样不妥,但他就是有些提不起精神。
毕竟建虏已经逃亡了,流民起义在袁可立、孙传庭等人的努力下也没有大规模扩散。
没有了朝廷倾覆的危机,他自然想要轻松些。
不愿内阁因此乱下去的他,决定调整制度,自己把懈怠的权力分出去。
确保自己就是懒一点,朝廷也能运转下去,没有人威胁到自己。
设立中书监、给次辅和枢辅副署权、减少朝会次数……都是这方面的努力。
如今看来还有一些缺陷,需要补充修改。
——
琢磨着大臣们的诉求,朱由检仍不愿增加常朝。
因为常朝增加了他就得一直参加,每次缺席朝会都会有记载。
他可不想让后人觉得自己怠政,只打算增加不固定时间的常参。
用自己曾举行过的常参扩大会议,安抚这些大臣。
想着自己设立的四辅大臣加衔,朱由检:
“今后常参会议将会扩大,除了处理部务外,朕会邀请大臣参加常参。”
“如果受邀请的是辅弼大臣,那就是辅弼大臣会议。”
“如果加上议政大臣,就是议政大臣会议。”
“再加上承政大臣,就是四辅大臣会议。”
“这些会议,还有邀请枢密大臣、资政大臣的会议,统称为御前大臣会议,由皇帝召集,在皇帝面前看,性质属于常参。”
“有相关大臣加衔的臣子,还有六科都给事中等官员,可以在接到中书监行人处通知后与会。”
“常参会议以后不止于卿相,所有大臣皆有机会参与。”
这个决定,让朝堂上的侍郎等大臣,顿时高兴起来。
朝堂上卿相的地位为何越来越高?九卿为何与大学士并称卿相?就是因为他们的职权不局限于自己的衙门,拥有对朝廷所有事务的发言权。
现在他们同样能参加常参,拥有对这些事务的发言权,他们怎么能不兴奋?
当然,可以预料皇帝不会经常召开大规模的常参会议,但是有资格参加,就代表着地位。
四辅大臣等大臣加衔,更被他们重视起来。因为加衔越高,他们就越有机会参加常参。
朱由检用这个方案,成功说服他们支持常朝缩减,给他们参加常参会议的机会。
大学士和九卿则有一些意见,因为常参会议以前就是他们主持。
现在增加议政大臣、承政大臣等大臣,他们多少会丧失一些权力。
至少在面对皇帝时,底气不那么充分——
以前他们联合起来,就能在常参会议上抵制皇帝。
现在皇帝则可以将常参会议扩大,不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还有一些人想到,大事廷议、大臣廷推、大狱廷鞫这三大臣子权力,明确能参加的臣子,就是未担任大学士的辅政大臣、弼政大臣、议政大臣、承政大臣、枢密大臣、资政大臣和六科都给事中。
皇帝把这些人全部纳入常参扩大会议,意味着以后在常参上,也可以举行廷推廷议廷鞫。
这显然会弱化常朝,皇帝以后不参加常朝都能处理这些事。
皇帝在把一些以前在常朝才能行使的权力,向着常参转移。
这其实也是朱由检的目的,因为他在把廷推、廷议等权力放在常朝上后,就发现常朝上的事情实在太多了。而且因为日期固定,很多臣子早有准备。
那样的朝会他还不得不参加,不然朝廷会无法运转下去。
所以他这次趁着大臣抱怨,干脆把常参会议扩大到可以举行廷推廷议。
那样他将来就算不参加常朝,都能主持这些事。
未来如果连常参都不想开,就恢复以前的旧制,让大臣自己举行廷推廷议。
当然,现在还不能这样,他还不能完全放权:
『努力坚持吧!』
『至少要完成重制礼乐。』
心中鼓励着自己,朱由检决定至少坚持二十年,把《大明礼法公约》定下来。
那时再彻底放权,把更多的权力分出去。
尤其是二十年后,太子将会成年,可以代他主持很多会议。分权也不一定分给大臣,可以分给太子。
所以朱由检又振作了一下,在朝会结束之后,立刻举行辅弼大臣会议。
——
此时四辅大臣加衔已经实施数年,朝堂上有很多臣子被加辅政大臣、弼政大臣。
首辅韩爌毫无疑问,属于辅政大臣。
前任首辅黄立极,在卸任首辅之后转入理藩院,辅政大臣加衔却没卸下来。
袁可立因为辽东之战的功劳,同样被加衔辅政大臣。
这三位辅政大臣之后,就是次辅杨景辰。他现在的加衔是弼政大臣,朱由检打算在他立下功劳后,同样升为辅政大臣制衡韩爌,更符合次辅的称谓。
另一位次辅施凤来,加衔同样是弼政大臣——
其实按照入阁顺序他才应该是次辅,只是朱由检看不上他,将军政事务分开,安排他去军机处为袁可立写票拟,所以就有了两位次辅。
不过以后就不会这样了,朱由检打算让武英殿大学士负责这件事,帮助枢辅写票拟。否则以后的枢辅有可能压不住次辅,内阁会攫取更多军事方面的权力。
这是他不愿看到的,他只打算为枢密院安排个大学士写票拟。
现在的武英殿大学士是徐光启,他刚入阁时是议政大臣。因为辽东之战的功劳,已经提升为弼政大臣。
和他同时入阁的郑以伟,因为曾经在票拟上出过错,升迁慢了一些。但是朱由检看他勤勤恳恳,如今也升为弼政大臣。
温体仁就更不用说了,他虽然入阁较晚,却比郑以伟更早成为弼政大臣。如今在内阁的排序,还在郑以伟前面。
如今内阁六位大学士,都已经成为辅弼大臣。
九卿之中,除了袁可立外,户部尚书毕自严因为筹集军费的功劳,已经升为弼政大臣。
礼部尚书成基命在兼任协办大学士后,同样升为弼政大臣。
这十位辅弼大臣,就是朝堂上最核心的臣子,最被朱由检倚重的大臣。
今天的辅弼大臣会议,就是为他们而开。
朱由检打算调整一下他们的分工,对权力做出分配。(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2280/7616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