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归质子
双方都按约定出了兵,按理质子的任务也就完成,可以回国了。但双方似乎都没有意愿让质子归国。赵国是发生了政局动荡,赵王去世,两位执政大臣同归于尽;而秦国……就这么拖了一年多。
赵王向秦国派出使臣,表明自己将归还秦质子长安君。吕不韦于是召见春平君,请他提出自己的建议。
春平君与吕不韦在邯郸就有交往,当时春平君是王子,吕不韦是富商。但吕不韦公开投靠秦公子子楚后,春平君也就避嫌,不再与吕不韦往来,但也没有断绝关系。这次春平君作为平都君的监护人,陪同平都君来咸阳为质,而吕不韦则成了秦相。春平君自然不会错过那段与吕不韦的旧交,拜访吕不韦时,竭力称颂吕不韦当时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慧眼识英雄的胆识才干!
“臣彼时固知相终将化龙,未识机窍乃在邯郸也!以秦公子之落魄,秦、赵之仇怨,吕相举家而投秦公子,知之皆以为飞蛾投火,无所生也。岂知英主名臣,翻成佳话。”
吕不韦道:“臣在邯郸,得君之惠多矣!惟贵贱相隔,少闻教训。今幸至咸阳,敢朝夕请教!”
春平君立即道:“臣昔昧于英雄,窃深愧之。今得吕相教训,敢不朝夕聆之!吕相但有所呼,臣必奉教!”
平都君还是个孩子,比长安君岁数还要小,但他也能说会道,对吕不韦道:“臣于邯郸,亦闻秦王及太后之事,太后出自坊肆,母亦以为傲!”
吕不韦对赵偃的事自然也很清楚,对倡后也有所耳闻,但却没有见过面。赵姬虽然也出于坊肆,但与倡后并不相识,也只是耳闻而已——歌女舞姬能够嫁给公子王孙,自然是坊肆中的大新闻,当然,囿于身份,她们之间也无法相互往来。这两人虽未谋面,但也相互知晓。
不过,平都君很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母亲出身于坊肆,倒也很出吕不韦意外。他在邯郸时知道,赵偃娶倡女,在邯郸掀起多大的波澜!他似乎是出于礼节地问平都君道:“君上亦知太后之事乎?”
平都君道:“臣母言,太后乃粉黛英雄。奉秦王于邯郸,常面生死,而太后色不变,行不偏,从容高坐,宠辱不惊!虽须眉犹不及也,真英雄也!”
吕不韦也赞道:“惟英雄能知英雄,君母亦粉黛英雄也!”
从那以后,吕不韦经常约春平君到府长谈。春平君曾经担任过赵相,主持过赵国朝政,也非常人,两人相谈虽不能剖心沥胆,但也极有深度。吕不韦试探春平君对天下局势的看法,春平君道:“今天下大势,秦居其半,诸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实论之,诸侯当顺之以昌;而以情度之,必也弱秦也。”
吕不韦道:“吾恤其民,不害其命;于天下之财,取之有分。无所害也。而诸侯必也弱我,奈何?”
春平君道:“虎非必伤人也。而见虎于衢,众必伤之,奈何?力不均也。吾力之弱于虎,虎纵不伤,而未能必也。是故必集众力而缚之,乃安也。今秦,虎也;诸侯,匹夫也。虎卧于侧,匹夫其能安睡耶?”
吕不韦道:“秦之强也,集先世之力,祖先之德,非一时可至,亦非一时可失。今秦已成虎,君其以谋赵之余,为秦一谋!”
春平君沉思良久,喟然道:“以秦谋之,则当剪来诸侯,一统天下。以诸侯谋之,则当集天下之力,而谋弱秦。秦之谋易成,而诸侯之计易败也。其势如此!”
吕不韦道:“灭人子孙,绝人之祠,非仁者所为。昔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臣事于商,今吾不能迹先贤,敢言诸侯不伐秦者,秦必存之!”
春平君再拜道:“相之心可昭日月,惟人心险恶,恐负吕相!”
吕不韦道:“诚哉斯言也。我不欲伐魏,而魏将伐我。奈何,奈何!”
这次赵使前来,通报将送长安君返回。吕不韦再次将春平君请来相见。
吕不韦道:“赵使言将送长安君归,而君与平都君亦将归也。”
春平君道:“赵与秦,固兄弟之邦也。今相亲睦,诚兆民之幸也。”
吕不韦道:“恨不能与君把酒相言,再聆教训!”
春平君道:“臣亦深恨之。”
吕不韦道:“君之入赵也,必与秦敌也。君其留秦为臣,可乎?”
春平君道:“臣与敝王,兄弟行。王以建信君辅政,非臣可得而闻也。臣纵归赵,不予政也,虽欲与秦敌,其可得乎!”
吕不韦道:“君入赵而废,宁不入乎?”
春平君道:“虽然,邯郸宗庙所在,愿死焉!”
吕不韦道:“以君之才,岂可老死于枕席之上!臣将以平都君为太子,君其辅之!”
春平君大惊失色,汗流浃背,伏拜于地,不敢抬头,道:“此非臣所敢知也!”
吕不韦道:“君勿惊。君事太子甚忠,太子归国,君之力也。臣与君约,但当政,勿相攻也!”
吕不韦让赵使回报赵王,秦愿以平都君为太子,以太子礼送归。
赵使回到邯郸,报告了赵王。秦国的建议正合了赵王和建信君之意。平都君是赵王与倡后所生,算是建信君的外甥;赵王早有立平都君为太子的意思,但由于赵王有嫡子嘉,所以赵王即位后,并没有立即册立太子,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平都君出质咸阳,也算为赵国立了功,加上秦国的举荐,赵王有了充分的理由摆平内部的反对意见:谁有意见谁去抵抗秦军!
赵王在朝中公开了此事,声称秦国必欲平都君迁为太子。执政的建信君和庞煖都不说话,赵相李牧远在北方,并不与此事。大臣们提了许多意见,但千万条意见都抵不过一条:秦国的举荐是不能驳回的,除非有人打得过秦军!所以群臣虽然有人不愿,但更不愿与秦军作战,只得同意了平都君迁为太子。
立太子的事定下来后,建信君到秦公子府拜会了长安君成蟜。建信君让成蟜屏退左右,对他道:“臣有言,敢告于君。秦先王在邯郸,纳赵姬。赵姬,吕相之姬也,闻有妊而归先王,此邯郸尽知也。吕相以迁为太子,赵王将允之。而君犹君也,赵愿荐为长君,而妻以王女。他日君执政于秦,赵愿为援。”
长安君是子楚回国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母亲是夏姬,是子楚生母的娘家女儿,地位尊崇,许多人都认为太子之位非长安君莫属。不料昭襄王去世后,赵正归国,秦孝文王以赵姬、赵正为质邯郸十载,有大功于秦,直接宣布赵正为子楚的太子,而当时子楚自己也不过是个太子而已。爷爷为儿子立太子,这是从未有过的事,许多人都认为很突然。但既然是秦王的家事,别人也不好多嘴。这时长安君已经六岁,虽然年幼,但也知道太子的位置已经旁落,心中的失落可想而知!更为失落的是他的母亲,本来一直以以生下长子自豪,现在却成为姬妾,而正妻是一名邯郸的歌女。身为秦女,却要对卑贱的赵国歌女卑躬屈膝,这种双重的屈辱几乎把她压垮。长安君这时还在母亲身边生活,对母亲的痛苦有深切的感受。
本来,夏姬还想施展些宫斗手段,把局面扳回来,毕竟赵正只是太子的太子,还有很大的回旋空间;而自己娘家人是子楚的生母。但孝文王即位只三天就去世,子楚即位;而子楚即位后第一道教令就是令吕不韦为相,赵姬为后,赵正为太子。而子楚也不长寿,在位只三年也去世了,夏姬还来不及施展任何手段,赵正就即位成为秦王,赵姬以太后身份摄政,执政大臣就是相邦吕不韦,他们俩可是在邯郸共同生活了十年!而那些在邯郸秦公子府任职的人,也都被安排在要害的位置上,可能官职并不显赫,但绝对重要!以夏姬的眼光,自然知道短时间内要扳倒秦王,绝对不可能。
然而,秦王毕竟没有亲政。为质邯郸,让夏姬和成蟜看到一线曙光。吕不韦派老成、忠勇的樊于期保成蟜入邯郸,夏姬和成蟜决定全力拉拢樊于期为己用。
成蟜听了建信君的话,心里顿时起了波澜。不过仅存的理智告诉他,此时绝不能得意忘形。他回答道:“臣年幼,智未通,君之言,臣敢归报于宗正也!”
建信君道:“如此则大事去矣!正方归而立为太子,非宗正之力孰能为之!宗正必知其情而隐之。君其慎之!”
成蟜道:“秦自有律令在,人臣孰敢妄为!”
建信君道:“公子但咨于母可也。余者臣不敢言,慎勿泄也,泄则必有变!”
送走了建信君,成蟜犹如百爪挠心。建信君的话在他心里种下了种子。虽然成蟜知道,建信君的话多半是挑拨离间,但他仍然愿意相信,或者说祈祷,这事是真的!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就太好了!
(https://www.pcczw.com/wx/59416/4920352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