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三章 永庆坊
推荐阅读:爸爸嫁入豪门,小奶包抱紧金饭碗 娱乐圈之星芒重耀 被换亲后她扶摇直上,嫡姐破防了 妖女住手 垂钓诸天:你管这叫黄级武魂? 让你卖身当书童,你佩六国相印? 血蛊仙途 女帝卸磨杀驴,我转头娶敌国公主 叛出偏心宗门后,我以剑道震九霄 狩猎80年代,我能听到动物心声
他展开设计图纸,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功能分区:“这里计划做综合体验区,一楼设置广绣、广彩、木雕的开放式体验台,二楼做非遗展示馆;
这边两间做文创零售区,主打‘南北融合’系列产品;最里面一间打算做小型论坛空间,定期举办工艺交流活动。”
徐佳莹俯身细看图纸,手指轻轻点在体验区的位置:“这个布局很合理,但体验区的动线设计可以再优化。
比如将广绣和苏绣的体验台相邻摆放,既能让游客直观感受南北刺绣的差异,又能促进手艺人之间的交流。”
“我正有这个想法!”陈志明眼中闪过赞许,“你们‘苏州记忆’的模式最擅长‘沉浸式体验’,我们希望能把这种理念复制过来,让游客不是单纯参观,而是能亲手参与、深度感受。
所以想请你们从工艺适配性、游客体验感、商业可持续性三个维度,给出专业建议,甚至参与部分文创产品的联合开发。”
苏木摩挲着下巴,目光扫过骑楼斑驳的墙面:“陈总,你的方案很有诚意,但我们有几个顾虑。第一,骑楼的建筑结构特殊,体验区的工具摆放、水电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
第二,南北工艺的融合不能流于表面,要找到真正能打动游客的结合点;第三,手艺人的入驻模式和收益分配,需要制定合理的机制,才能保证项目长久运营。”
他顿了顿,语气诚恳:“传统工艺的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不想为了合作而仓促决策。能否给我们一周时间,
回去后做详细的调研,包括骑楼建筑的历史资料、广州本地的工艺资源、游客画像分析,再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和具体的执行思路?”
陈志明闻言,不仅没有失望,反而露出了欣赏的笑容。“苏先生的谨慎让我更有信心了。现在很多合作方急于求成,反而忽略了细节和长远发展。你愿意花时间做调研,恰恰说明你们对项目的重视。一周时间没问题,我等你们的消息。”
他转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叮嘱:“把永庆坊的建筑图纸、历史资料和已有的市场调研报告整理一份,发给苏先生他们,方便他们做研究。”
随后,陈志明带着两人逐一查看五间骑楼的内部结构。
有的骑楼保留着完整的满洲窗和木质楼梯,阳光透过窗格洒进来,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影;有的则需要较多改造,墙面斑驳、梁柱老化,但高挑的空间和独特的骑楼廊道,透着不可复制的历史韵味。
徐佳莹拿着手机不停拍照,从建筑细节、空间布局到采光条件,都一一记录,偶尔停下来与苏木交流。
“这间骑楼的层高很适合做展示馆,二楼可以设置挑高展架,陈列大型的广绣屏风和木雕作品;这间的廊道宽敞,适合做互动体验区,游客可以坐在廊下体验工艺,还能欣赏街景。”
苏木则重点关注建筑的实用性:“骑楼的承重需要核算,体验区的织机、木雕工作台都是重型工具,必须确认梁柱能否承受;水电改造要隐蔽施工,不能破坏建筑原貌,尤其是满洲窗和砖雕部分,要重点保护。”
不知不觉间,一上午的时间悄然流逝。临别时,陈志明紧紧握住苏木的手:“期待你们的调研结果,我相信以你们的专业能力,一定能让老骑楼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会全力以赴。”苏木郑重回应,“如果合作达成,我们希望能把这个项目打造成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不仅活化骑楼建筑,更能让传统工艺在城市更新中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回到酒店,徐佳莹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整理陈志明发来的资料。
“你看这份市场调研,永庆坊的游客以年轻人为主,占比达到68%,其中80%的游客表示愿意参与传统工艺体验,但希望体验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她指着数据说,“这意味着我们设计的体验项目要简洁易操作,同时要有足够的趣味性和观赏性,才能吸引年轻游客。”
苏木翻阅着骑楼的建筑图纸,眉头微蹙:“这几间骑楼的建筑年代不同,结构差异很大,改造难度比预想的要高。
比如这间1930年代的骑楼,梁柱采用的是砖木结构,承重有限,不能放置重型设备;而这间1950年代的骑楼,是砖混结构,改造空间更大。我们需要根据每间骑楼的特点,量身定制工艺体验项目。”
“我觉得可以这样规划,”徐佳莹拿出一张空白图纸,快速勾勒起来,“承重有限的骑楼,安排广绣、广彩这类轻量级工艺;空间宽敞、承重较好的,安排木雕、竹编;
零售区要兼顾展示和销售功能,采用可移动的展架,方便根据销售情况调整布局;论坛空间要灵活多变,既能举办小型讲座,也能作为临时展览区。”
苏木看着她笔下的草图,频频点头:“这个思路很清晰。另外,我们可以把这次从陈师傅那里学到的香云纱工艺也融入进来,在零售区设置香云纱文创专区,销售香云纱围巾、手帕等产品,再搭配江南的缂丝、苏绣产品,打造真正的‘南北融合’文创集合店。”
两人围绕方案一直讨论到午后,直到王丽发来微信,提醒他们论坛闭幕式和送别晚宴的时间快到了,才恋恋不舍地合上电脑。
论坛闭幕式在岭南文化中心举行,相较于开幕式的隆重,闭幕式更侧重于成果分享与未来展望。
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纷纷上台,分享此次论坛的收获与感悟。
陈文博教授在发言中特意提到了苏木的实践:“苏木先生从乌镇到苏州的探索,为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南北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差异与互补,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跨地域交流与合作,让传统工艺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https://www.pcczw.com/wx/60038/49739759.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