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中科院首席才三岁?国家疯了吗! > 第139章 新型烛龙核心

第139章 新型烛龙核心


天宫超算中心,林天站在工作台前,小手按在光幕上。

钱秉文站在身后,目光锁定屏幕中央的模型图。

那是量子中继技术的推演结果。

传统方案已经列出,分别是中继站、物理节点、能量传输。

林天的手指在光幕上划过,原有的模型图随之消失。

然后,新的结构图开始浮现。

钱秉文靠近了屏幕,但他看到图中没有中继站。

没有物理节点,只有空间中的几个光点,光点之间用线条连接,线条呈弧形。

钱秉文盯着光点。

“这是什么?”

林天抬头。

“虚拟量子节点。”

钱秉文的手指停在桌面上。

“虚拟?”

林天点头。

“传统量子中继需要物理设备作为中转,但烛龙核心能产生微型曲率场,可以在空间中制造相位锚点,让量子纠缠态在这些锚点间跳跃传递。”

钱秉文盯着屏幕上的光点,疑惑地说道:

“空间锚点?”

林天的手指继续在光幕上划过一次。屏幕上,烛龙核心的能量输出曲线出现。能量波形呈脉冲式跳动,每个脉冲在空间中留下微弱的相位扰动。

林天的手指点击其中一个扰动点,光幕放大,扰动点的内部结构呈现在眼前。

空间在这里被扭曲,形成微型的曲率泡,泡内的量子态被锁定,不会衰减。

钱秉文的手掌拍在桌面上。

“这就是虚拟节点的原理。”

林天点头。

“对。”

“烛龙核心的能量在空间中留下锚点,量子纠缠态通过锚点传递,不需要物理设备。”

钱秉文转身走向通讯台。

“立刻使用天宫模拟推演,验证理论可行性。”

天宫超算中心,数百台服务器同时启动,算力被不断调动。

屏幕上,虚拟量子节点的模拟推演开始。

第一组数据,单个烛龙核心能产生多少虚拟节点。

天宫的计算速度极快,0.3秒后,结果出现。

【单核心最大节点数:7个】

【覆盖半径:理论值200公里】

钱秉文的眼神亮起,他立刻切换到第二组数据。

“如果昆仑小队的十二台机甲全部参与,能构建多大范围的网络?”

天宫的算力再次调动。

屏幕上,十二个烛龙核心同时运行,能量波形在空间中交织,形成复杂的节点网络。

计算结果在1.2秒后出现。

【多核心协同节点数:84个】

【覆盖半径:理论值500公里】

【网络稳定性:待验证】

钱秉文的手指敲击桌面。

“五百公里。”

“足够覆盖整个铁砧防线。”

林天站在屏幕前,小手指向最后一行数据。

“稳定性待验证。”

钱秉文的表情变得严肃。

“天宫。”

“开始稳定性测试。”

屏幕上,模拟推演进入第二阶段,虚拟量子节点被构建,纠缠态开始在节点间传递。

距离从零开始递增。

五十公里。

纠缠态保真度99.8%。

一百公里。

保真度97.3%。

一百五十公里。

保真度89.6%。

两百公里。

保真度48.2%。

钱秉文的手掌停在桌面上。

“两百公里后保真度低于百分之五十,这无法满足实战通讯需求。”

林天盯着屏幕上的曲线,保真度在两百公里处断崖式下跌。

他的手指在光幕上划过,调出虚拟节点的能量分布图。

屏幕上,节点的曲率场强度随距离递减,递减速度呈指数级。

林天的眼神变得深邃。

“问题在于曲率场强度不足。”

钱秉文转身。

“如何解决?”

林天放下奶瓶。

“开发增强型的烛龙核心,将曲率场强度提升三倍。”

钱秉文的手指停在桌面上,他盯着林天。

“三倍?”

林天点头。

“在现有核心外层增加共振腔,利用相位锁定振荡器技术,让核心内部的聚变反应与共振腔形成正反馈,能量输出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

钱秉文的瞳孔剧烈收缩。

“召集烛龙的核心团队,启动烛龙核心升级项目。”

深海龙宫,A-3实验室,烛龙核心团队在六小时内集结完毕。

钱秉文正站在工作台前。

屏幕上,烛龙核心的结构图呈现在眼前。中心是聚变反应区,外层是量子诱导场。

钱秉文的手指在屏幕上划过。

“林天提出的方案是在外层增加共振腔,利用相位锁定振荡器技术形成正反馈,提升能量输出效率。”

研究员调出相位锁定振荡器的技术文档。

“这是从振动器残骸中逆向破解的技术,可以锁定特定频率并进行能量放大。”

钱秉文点头。

“将振动器的晶体阵列改装,放置在核心外层,形成共振腔结构。”

研究员立刻开始设计,屏幕上新的核心结构图逐渐成形。中心仍是聚变反应区,外层增加了十二个振荡晶体,晶体排列成环形,每个晶体对准核心的能量输出点。

钱秉文盯着结构图。

“开始建模测试。”

天宫超算接入,虚拟模型开始运行。

烛龙新核心开始启动,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向外扩散。

能量波动被振荡晶体捕获,晶体开始共振,共振产生的能量反馈回核心。

核心的能量输出被放大,放大的能量再次被晶体捕获。

再次共振,再次反馈,正反馈循环形成。

屏幕上,核心的能量输出曲线开始攀升。

从100%升至120%。

从120%升至140%。

钱秉文的手指敲击桌面。

“稳定在百分之一百四十。”

研究员调出曲率场强度数据。

【曲率场强度:原核心的3.2倍】

【能量输出效率:提升41%】

【温度峰值:未超过安全阈值】

钱秉文的眼神亮起。

“开始实物制造。”

A-3实验室。

七十二小时后,第一台烛龙II型核心完成组装,银白色的圆柱体静静躺在工作台上,表面镶嵌着十二颗振荡晶体,晶体泛着暗红色的光芒。

钱秉文站在工作台前。

“启动测试。”

研究员按下启动按钮,烛龙新型核心开始运转。

聚变反应在中心点燃,能量波动向外扩散,振荡晶体捕获能量。

开始共振。

共振的频率与核心的能量输出完美匹配,正反馈循环形成。

屏幕上,能量输出曲线攀升至140%,曲率场强度达到原核心的3.2倍,温度稳定在85度。

钱秉文的手掌拍在桌面上。

“成功了。”

他转身看向通讯台。

“立刻向总参谋长汇报。”

“烛龙新型核心测试成功。”

深海龙宫,指挥中心,总参谋长站在指挥台前。

全息屏幕上,钱秉文的投影呈现在眼前。

“报告,烛龙新型核心已完成测试,能量输出效率提升百分之四十一,曲率场强度达到原核心的三点二倍。”

总参谋长的眼神锐利。

“稳定性?”

钱秉文调出测试数据。

“持续运行七十二小时,温度峰值未超过安全阈值,稳定性评级军用S级。”

总参谋长的手指敲击指挥台。

“天宫重新模拟,验证虚拟量子节点的稳定距离。”

天宫超算中心的算力被调动。

屏幕上,新的模拟推演开始,烛龙新型核心开始运行。虚拟量子节点被构建,纠缠态开始在节点间传递,距离从零开始递增。

一百公里。

保真度99.6%。

两百公里。

保真度97.8%。

三百公里。

保真度93.2%。

五百公里。

保真度87.4%。

钱秉文的眼神亮起。

“五百公里处保真度百分之八十七点四,满足实战通讯需求。”

总参谋长站起来,他看向全息屏幕上的模拟结果,沉默了三分钟。

指挥中心内的空气凝固。

三分钟后,总参谋长抬头。

“下达命令。”

“优先为昆仑小队的十二台机甲更换烛龙II型核心。”

“完成后,启动娲皇计划第一阶段实战测试。”

“目标是在整个西大陆铁砧防线构建首个神经网络战场试验区。”


  (https://www.pcczw.com/wx/66260/4968379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