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我当便衣警察那些年 > 第86章:典籍新生,新盟再续

第86章:典籍新生,新盟再续


“张教授,这批竹简的脱水处理得多久?我昨天看那卷《论语注》都有点发霉了。”林晓蹲在文物修复室的工作台前,手里捏着把软毛刷,正小心翼翼地清理竹简上的霉斑,鼻尖几乎要碰到泛黄的竹片。

张教授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放大镜比对修复手册:“至少得三个月。这些竹简在潮湿环境里待了千年,纤维早就松了,得用特制的脱水剂慢慢来,急不得。”他指着旁边的恒温箱,“你看那批绢书,已经在里面‘蒸’了半个月,才算稳住了颜色。”

洪飞抱着个托盘走进来,上面摆着几枚刚清理好的青铜残片:“七块残片都修复好了,拼起来的星图拿去拓了二十份,博物馆说要做成文创书签。”他把托盘放在桌上,拿起一枚残片,“这上面的‘斗’宿纹,我找人做成了家族徽章,以后洪家孩子出生,都给他们留一个。”

“王氏也得有!”胡小满举着本刚装订好的《王氏家戒》影印本,“我把家戒里的‘勿以文脉谋私利’刻成了木牌,挂在书房最显眼的地方。”

王小宇拎着个大箱子进来,箱子里是打包好的快递:“刘队让我把这些寄给各地的博物馆,都是《藩镇策》的影印件,张教授说让更多人研究研究,咋在战乱里护文化。”他掏出张快递单,“你看这地址,连新疆、西藏的博物馆都要了,真是‘不分藩汉’了。”

“这才是王绍鼎想看到的。”林晓放下毛刷,拿起份修复进度表,“你们看,已经有五所大学要开‘唐代文脉保护’的选修课,用的教材就是咱们整理的这些典籍。”

老周背着个摄像机进来,镜头还在微微发烫:“刚给文脉窟拍了纪录片结尾,张教授对着镜头说‘这些不是死文物,是活教材’,说得我都想回学校再读几年书。”

“可别,”王小宇笑着说,“你要是去读书了,谁给我们当后勤部长?昨天那锅腊肠粥,我还没喝够呢。”

正说着,博物馆馆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份文件:“好消息!国家文物局批了‘双族文脉保护基金’,专门用来修复这些典籍,还说要在七星沟建个‘文脉博物馆’,就挨着静心湖和鹰嘴岩。”

“真的?”胡小满眼睛一亮,“那我申请去当志愿者!”

“我也去!”洪飞立刻接话,“我爷爷守了一辈子,我也想守着这地方。”

林晓翻开《双族盟约》的现代译本:“馆长,能不能在博物馆里设个‘新盟约’墙?让来参观的人都能写下自己的承诺,不管是保护文物,还是好好读书,都是在续文脉。”

“这个主意好!”馆长拍板,“就叫‘千年之约,由你续写’,我这就让人设计方案。”

张教授突然指着电脑屏幕:“你们看!《藩镇策》里的‘战乱文脉保护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载了!他们说这对现代战争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有重要借鉴意义。”

“都传到国外去了?”王小宇凑过去看,英文翻译旁边配着文脉窟的照片,“这可比发朋友圈厉害多了。”

洪飞拿起手机,屏幕上是他儿子的照片,小家伙手里举着枚迷你青铜残片:“我给儿子取名叫‘洪守文’,就是想让他记住,守文脉这事儿,得一代代传下去。”

“我女儿叫‘胡知书’,”胡小满笑着说,“她现在刚会说话,就会指着《劝学篇》喊‘书书’。”

林晓的手机响了,是山区希望小学的校长打来的:“林老师,你们寄来的《古代乡学课本》影印本太受欢迎了,孩子们都说想知道千年前的小朋友读什么书,能不能请胡老师来讲讲课?”

“没问题!”胡小满立刻接话,“下周我就去,带着拓片给孩子们看。”

老周突然想起什么:“对了,那个洪家旁支的老头,昨天让律师捎来封信,说他孙子手术很成功,还说等孩子好了,就带他来博物馆当小小讲解员,也算赎罪。”

“这才是最好的赎罪。”刘建国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已经能拄着拐杖走路了,“我刚从病房出来,医生说再恢复两个月,就能跟你们一起去七星沟了。”

“刘队!”众人赶紧扶他坐下。

刘建国看着满室的典籍和忙碌的身影,突然笑了:“还记得刚找到铜符那会儿,谁能想到会有今天?这文脉啊,就像条河,看着断了,其实早就在地下流着,等遇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机,就会重新涌出来。”

林晓指着窗外的阳光:“现在不就是最好的时机吗?国泰民安,有人愿意守,有人愿意传,还有人愿意学。”

胡小满翻开新到的《文物保护法》修订版,里面引用了《双族盟约》的内容:“你看,连法律都在续文脉,咱们更得加油了。”

洪飞将七块青铜残片重新拼合,阳光透过残片的纹路,在墙上投下完整的北斗七星:“爷爷,你看,星图亮了,文脉也亮了。”

老周扛起摄像机:“走,去拍新盟约墙的奠基仪式!这可是历史性的一刻。”

众人簇拥着刘建国往外走,修复室里的竹简在恒温箱里静静躺着,仿佛在见证一场跨越千年的接力。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温暖而明亮。

“对了,”王小宇突然想起什么,“博物馆开馆那天,能不能请张教授写副对联?”

张教授立刻接话:“我早就想好了——上联‘千年文脉,藏于窟中待盛世’,下联‘万代初心,写在人间续新篇’,横批‘薪火相传’。”

“好!”众人齐声喝彩。

刘建国拄着拐杖,走在最前面,背影虽有些佝偻,却透着股坚定。他知道,文脉这东西,从来不是藏在石室里的死物,而是活在每个人心里的念想,是拿起书本的瞬间,是守护文物的坚持,是愿意相信“千年之约,终会实现”的信念。

“走吧,”他回头笑着说,“去写咱们这代人的盟约。”

阳光穿过走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绵延不绝的线,一头连着千年的承诺,一头通向更远的未来。


  (https://www.pcczw.com/wx/66292/4960914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