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袁术伪造天命,孙策周瑜联手攻江东
推荐阅读:两界修仙,我夺舍了洪荒雷公藤 足球:我有姆巴佩C罗双模板 觉醒顶级异能,孕育诸天万物分身 美漫世界大魔头 大国院士从学霸开始 我和女儿来自末世 说好突破元婴,第二颗金丹什么鬼 从吞噬开始氪金万物加成 和女主交换人设后,被迫万人迷了 迎良人
江淮一带,这段时间的气氛有些诡异。
自从随着冀州袁绍败亡的消息传来,世家大族人人自危。
朝廷平定河北之乱后,接下来肯定会选择南下。对江淮袁术动手了。
而他们这些世家大族,要么只能选择臣服朝廷,要么只能背井离乡奔逃江东。
就在他们犹豫不决的时候,皇宫众嫔妃诞下皇子皇女的消息传来。
百姓们欢天喜庆,普天同庆!
他们这些世家大族们也有些期待,奢望陛下大喜之下,开恩大赦天下!
结果并没有!
反而传来了一个惊闻——
陛下似乎想要御驾亲征,征讨淮南袁术!
不仅没有大赦天下,反而要御驾亲征,这令那些世家大族们,顿时有些坐不住了!
有些故土难离的世家大族,最后选择了臣服朝廷!
摊丁入亩赋税改革确实致命。但很多世家大族可以通过分家,来削弱摊丁入亩带来的影响。
如此一来,他们在本地的势力还可以利用,不至于人离乡贱。
当然,这是如同推恩令那般的阳谋!
世家大族分家后,宗族力量势必被削弱,分化后的家族甚至会因为争夺家产而内斗。
中央朝廷也好,地方官府也罢,无疑可以压倒世家大族的宗族力量!
而有些与袁氏牵连太深,或者袁氏门生故吏,或者厌倦了中原战乱的世家大族,果断衣冠南渡。
或前往江淮投奔袁术、或直接渡江前往江东、也有前往荆州刘表,甚至益州刘焉之处投奔。
整个江淮上下,各奔东西。
当然,袁术目光短浅、冢中枯骨,很多世家大族来到淮南与袁术交流后,又果断离去。
因为他们都感受到,袁术想要称帝的野心!
自从袁绍败亡后,袁术想要称帝的野心更加强烈,他的想法是——
反正已经鱼死网破,那么还不如完全撕破脸,登基称帝,说不定可以笼络那些野心家,对一些妄图从龙的在野人才,也是一种吸引力!
袁术只要一天不称帝,那么他一天就是汉室臣子,他反抗朝廷、反抗陛下,那就是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但登基称帝就不同了,这是争霸天下的必经之路,如同当初的楚汉之争!
谁敢断言,他袁术不能如汉高祖刘邦那般,建立一个宏伟圣朝呢?!
当然,自从上一次袁术提出登基称帝的想法,被麾下文臣反驳之后,袁术知道刘氏江山的思想深入人心,没有一个天赐良机,登基称帝难如登天!
袁术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
当初大汉爆发蝗灾,明明有这个机会的。
只要他们蛊惑人心,造谣中伤,这是陛下伤天害理,天怒人怨引发的天灾。
陛下失德,已经不被上天认可!
势必会离间当今陛下的民心和民意!
届时,袁术稍微包装一下自己,就能一呼百应,登基称帝了,阻力也不会那么大。
可惜后面天降祥瑞,鸭兵天降,机会直接消失了。
当然,袁术对此嗤之以鼻,不太相信这个谣言!
鸭兵天降?!
骗鬼去吧!
因为江淮地区水网密布,空气湿度很大,蝗虫不喜欢这种环境,因此没有在江淮爆发蝗灾。
袁术也没有亲眼看到所谓的“鸭兵天降”,自然不会相信了。
不过这个“谣言”,让袁术看到了一个机会——既然天赐良机等不到,他就自己创造!
不就是传谣吗?!
正好江淮地区,崇尚佛教,又因为徐州陶谦推崇佛教,来稳定地方民心,多年发展下来,江淮地区佛教势力不在道教之下,甚至犹有过之。
陶谦麾下部将笮融,生性残暴,无恶不作,中饱私囊,贪赃枉法,但笃信佛教。
笮融将大量物资占为己有,累积财力,在徐州一带大规模崇佛,修建豪华佛寺,铸造金铜大佛,衣以锦彩,并举行浴佛节,招揽信徒万余人。
如今佛教在江淮地区的影响力十分恐怖!
当然对统治者而言,宗教不过是稳定民心的手段,也是可以借此煽风点火、引导愚民的手段。
袁术借此做文章,最近已经开始有谶语散播——“代汉者,当涂高也”。
平民百姓不解其意,但那些读书人却有些骇然!
“涂,通“途”。涂高,意为道路上的高远者。袁术表字“公路”,谶语在淮南谣传,这不就是泛指袁术取代大汉吗?!
这理由当然十分的牵强,不能令人信服!
因为这句谶语西汉时期就传播甚广了。
汉武帝感叹过“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六七四十二是数字,数字总和为29,即29代汉者,当涂高也。
真实解读:汉朝出了29个皇帝,做帝王这行,刘家是高大上的。
但因为断句的问题,汉代还没有标点符号,也就给了很多野心家可趁之机了。
袁术就想要利用这个谶语,为自己塑造“天命之身”!
由此可见,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当然,这第一步造谣只是开始,读书人相信还不够,需要让平民百姓也相信,这些愚民才会认为袁术有天命。
因此袁术决定酝酿差不多后,继续谣传他有天命,他可以取代大汉。
这自然需要一些时间。
袁术这些小伎俩,瞒不过麾下文臣武将,不少人已经起了离开的心思。
周瑜对孙策说道:
“伯符,袁术称帝的野心越来越强烈,未来必受其害,我们必须尽早离开,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公瑾,你认为袁术有天命吗?”孙策狐疑问道。
孙坚战死,孙策为孙坚守孝后投奔袁术,为他南征北战,但一直不受重用,且袁术反复无常、言而无信,孙策也已经有了去意。
但最近江淮谣传袁术的天命,说的孙策都有些无法确定了。
“呵呵。”
周瑜冷笑一声:
“当初董卓霸京,妄行废立的时候,汉室倾颓,有亡国之危。
然而随着当今陛下力挽狂澜后,汉室已有中兴之兆,袁氏接连败亡,袁术不过是冢中枯骨,何来天命?”
“公瑾对陛下如此推崇,为何不臣服朝廷呢?”
孙策又问道,但心中已有不快。毕竟孙坚死在朝廷之手,恨乌及屋,他对陛下是有些怨恨的。
“身不由己啊!”
周瑜无奈,他可是江淮士族,陛下推行摊丁入亩,损害世家大族的利益,不管是周瑜还是周家宗族,都在试图反抗陛下。
且他们相信,他们的反抗必定成功!
因为山高路远,鞭长莫及!
哪怕陛下南下江淮,甚至击败袁术,也不可能永远留在江淮,陛下是会离开的。
而江淮还是他们世家大族的江淮!
如今周瑜等世家大族,就是想要通过江淮天险来反抗朝廷、反抗陛下,让朝廷看到江淮世家大族的众志成城和意志力。
如果可以挡住朝廷最好,划江而治。
如果挡不住朝廷,也能让陛下和朝廷明白,江淮的世家大族也不是软柿子。
想要治理江淮,还需要依靠他们。
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
反击才是谈判的最佳筹码!
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江淮世家大族不仅没有投降,反而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不过有些人是属意袁术,而有些人却属意其他人。如周瑜,就认为孙策有王霸之气,是一位可以扶持的明主。
“公瑾,我该如何讨回父亲旧部?”
周瑜没有解释,孙策也没有追问。两人虽然是至交好友,但也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
至少在当前,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在江东抗衡袁术的兵马势力,甚至隐隐占据上风了。伯符可借此向袁术请战,渡江对战刘繇。”
…
“袁术会答应吗?”
…
“自然会,如今袁绍败亡,朝廷南下已成定局。淮南将首当其冲,阻挡朝廷兵峰所向。这时候,袁术必定想要解决心腹大患刘繇,稳定江东局面。
“伯符乃骁勇善战的虎将,前往江东镇压刘繇,将如虎添翼。
“当然袁术反复无常,兵马可能不会给太多,但伯符舅父吴景是丹阳太守、堂兄孙贲为都尉,我们可直接在丹阳招兵买马。
“徐州陶谦麾下的丹阳兵,可是骁勇善战啊!
“如今当务之急不是兵马问题,而是离开淮南这个是非之地。万一未来袁术妄图称帝,我们正好与其切割,伯符也不用担负背信弃义的骂名了!”
…
“我明白了。”
孙策颔首,这是一箭双雕之计!
话虽如此简单,但其中的心理话术交锋,以及借势等技巧,自然也非常重要。
不过在周瑜的暗中相助下,孙策最后顺利请战成功,渡江作战。
远离淮南这个是非之地!
但这一世,孙策可没有传国玉玺来献给袁术,因此袁术也没有给他多少兵马。
只有孙坚旧部诸将、亲兵,寥寥数百人跟随。
袁术自然看出孙策的勇武不凡,察其举止,知道孙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
正因为担心孙策做大,这才不敢放任兵马给他自立。
但如今形势变化,冀州袁绍败亡后,未来朝廷兵马南下,江淮首当其冲。
攘外必先安内,袁术必须解决背后大敌刘繇。
而孙策无疑是一员猛将!
既担心孙策势力太大自立为主,又担心刘繇在江东做大。最后袁术索性放任孙策前往江东,但不给他太多兵马,以此进行限制。
驱虎吞狼!
…
孙策离开淮南前往江东后,投靠舅父吴景,并依赖吴景召募到了数百人。
兵马势力达到了近千人!
可惜好景不长,刘繇招兵买马,且有着朝廷任命的大义,令汉室忠臣们投奔。
势力膨胀到非常恐怖的地步。
因为孙策乃袁术部将,丹阳太守吴景、都尉孙贲都是关系密切的自己人。
刘繇自然首要针对他们!
在孙策招兵买马,还未训练之际,刘繇举兵数万,号称“十万大军”,武力逼迫吴景和孙贲。
孙策倒是想要请战,但周瑜却借此设计,让他以此向袁术索要孙坚旧部。
闻言后,孙策果断听从,假意败退回九江郡历阳县。
隔着长江对峙江东刘繇。
这令袁术震怒!
孙策的势力倒是被他限制了,但驱虎吞狼,这虎太弱、太幼了,直接被狼驱赶了!
如今整个江东落入刘繇之手,这还了得?!
未来朝廷南下,兵临淮河。刘繇隔着长江对峙,袁术要被夹死在淮南,腹背受敌了!
“孙策不如其父啊!”
袁术暗叹一声,江东猛虎孙坚孙文台若在,何至于令刘繇这厮耀武扬威?!
这时,孙策在周瑜指点下,又一次来到淮南,拜见袁术:
“将军,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反攻刘繇。
“重回江东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
袁术自然不会相信!
但刘繇势大,他不能坐看刘繇站稳脚跟。
终于。
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
“多谢将军!”
孙策咬牙切齿,但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一千人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且还是当初随着他父亲孙坚,南征北战的淮泗精兵!
至此,孙策有了两千兵马。
袁术为其调配粮草辎重,当然淮南缺少战马,虽然当初与冀州袁绍交换,但还是很缺少。
因此只是给了几十匹战马。
靠着这些势力,孙策重返江东。
孙策在周瑜出谋划策下,带着两千兵马渡江作战。
渡江之后,孙策所向睥睨,势若破竹,无人敢与他交锋,而且军令很严整,百姓们都依附他。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
官兵过境时,对百姓的掠夺比土匪还要严重,就像用篦子梳头一样,把百姓家里的财物搜刮得一干二净。
但孙策却能控制麾下将士的欲望!
令行禁止,号令如山,足可见孙策的治军能力,以及军中的威望!
这就能获得民心民意!
随着孙策连战连胜,不断有人来投奔他,逐渐发展到五、六千人。
靠着这股威望,孙策在丹阳郡招兵买马,逐渐壮大到近万人。
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令刘繇头疼不已,但麾下将领中完全不是孙策对手,且又没有周瑜这等优秀的谋臣。
孙策在渡江作战中快速成长,周瑜何尝不是?!
如果说曾经的周瑜,初出茅庐,只是一位优秀的人才,那么随着渡江作战后,他已经成长为一位优秀的统帅、军师,或者说,军事家、谋略家!
孙策和周瑜联手对敌,双剑合璧,刘繇势力竟一时不能撼其锋芒,渐渐让孙策在江东站稳脚跟!
…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67058/77116.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