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朱棣:我家老四,是千古一帝? > 第124章 天佑浔洲

第124章 天佑浔洲


地瓜这个食物说起来虽然不如稻米精细,但其蕴含的巨大热量和易饱腹的特性,足以救命活人。

    “王爷神人也!天佑浔洲!天佑万民!”王翱等人激动得声音都在颤抖。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浔洲。当王府组织人手,在青石坳等受灾最重的村庄,现场挖掘、分发第一批收获的“地瓜”时,整个浔洲都沸腾了。

    看着那堆积如山的救命粮,看着乡亲们捧着煮熟后香甜软糯的地瓜,眼中重燃的希望之光,朱高烁“活命王”、“再生父母”的名号在民间不胫而走。

    地瓜,在浔洲扎下了根。

    朱高烁立刻下令全面推广,所有适宜坡地、沙壤地,优先种植地瓜,王府免费提供藤苗和技术指导,组织人手研究地窖储存、切片晒干(薯干)、磨粉(薯粉)等长期保存方法。

    尽量选取个大、味甜、高产的块茎留种,进行初步的选育,为以后得种植铺路,变成一个长期计划。

    粮食危机的警报,被这来自热带的藤蔓,暂时压了下去,民心空前凝聚,朱高烁的威望达到了顶峰。

    与此同时,朱高烁并未忘记另一项关乎长远的事业,也就是植树造林。

    虽然林木成材、改善环境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朱高烁深知其战略意义,为了杜绝“年年种树不见树”的痼疾,保护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他再次展现雷霆手段,推出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举措。

    即日起,于浔洲全境设立‘护林员’一职。

    祁王府的告示贴遍城乡,“护林员”三个大字格外醒目。

    护林员肩负巡查山林,防偷盗滥伐,防火防灾,宣传护林之益,指导百姓科学间伐抚育的职责。

    也有他特定的权利,遇偷盗滥伐、纵火毁林者,可当场缉拿,送官法办,遇重大火情,可征调附近民壮扑救。

    俸禄待遇更是高的空前绝后,一切待遇,参照正七品官员,由王府库银直接拨付。

    参照正七品官员待遇最后一条,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根本没人去看关于护林员在工作时间上有多可怕,说是一年到头不回家也不为过。

    告示前,百姓们炸开了锅。

    “护林使?这……这是个官?”

    “待遇比照七品老爷?我的天!那得多少俸禄米粮?”

    “这差事好啊!巡山护树,就能拿官老爷的俸禄?”

    “王爷这是下了血本啊!看来这树是真要当宝贝护着了!”

    一时间,报名者如潮,熟悉山林的猎户、退伍的老士兵、德高望重的乡老、甚至是读过些书、渴望改变命运的寒门子弟,纷纷涌向府衙报名点。

    朱高烁亲自把关,选拔那些真正熟悉山林、品行端正、有责任心的青壮担任护林使。很快,一支支身着统一制式服装、佩戴王府颁发腰牌的护林小队,开始活跃在浔洲的山林之间。

    他们的存在,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让那些觊觎木材、企图放火烧荒的人望而却步,山林,第一次在制度和人力的双重保障下,得到了真正的守护。

    粮食危机初解,护林制度初立,但朱高烁的目光并未停止。

    青盘县贪腐案的根源,那令人窒息的低俸制度与官员实际需求的巨大鸿沟,如同毒刺般扎在他心中。

    他知道,仅仅靠杀贪官震慑是不够的,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养廉,又不至于过度增加百姓负担的可行之路。

    这一日,祁王府书房内烛火通明,朱高烁没有召集浔州任何一个官员,而是请来了几位在浔洲乃至闽粤都颇有名望的老账房先生。

    这些老先生,拨弄了一辈子算盘,对民间物价、官府收支、商贾往来门儿清。

    “诸位先生请坐。”朱高烁态度谦和,亲自给几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斟茶。

    “今日请诸位来,是想请诸位帮本王算一笔账,一笔关乎浔洲乃至大明万千官吏和百姓的账。”

    他命人抬上一块巨大的木板,上面贴满了写满数据的纸张。

    “这是青石县县令周扒皮被抄家前的俸禄明细:年俸米九十石。”

    “这是永乐初年至今,浔洲府城米价、肉价、布价、柴薪价的波动记录。”

    “这是维持一个七品县令体面生活的最低开销估算:家眷仆役口粮、官服置办、笔墨纸砚、车马出行、人情往来、雇佣幕僚书吏、衙门日常杂支……”

    “这是其实际贪墨所得,折合成银两、米粮……”

    “这是浔洲一地,历年因贪腐被罚没的赃款赃物总额,与朝廷下拨的俸禄总额对比……”

    “这是若将七品官年俸提升至一百五十石米,浔洲府库需增加的支出……”

    “这是若提升俸禄后,因官员盘剥减少,百姓实际负担减轻的估算……”

    朱高烁指着木板,条分缕析,将冰冷的数字与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摊开在几位老账房面前。

    “本王想请诸位先生,抛开顾忌,以你们几十年的经验,用这算盘珠子,给本王敲个明白!”

    “一个七品官,靠这九十石俸禄,在当下,到底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像个官?”

    “若不能,缺口几何?”

    “若将其俸禄提升至一百五十石,浔洲府库能否承受?”

    “提升俸禄后,若能有效遏制贪墨,百姓实际负担是增是减?”

    书房内只剩下噼里啪啦的算盘声,老账房们神情专注,布满皱纹的手指在油亮的算盘珠上飞快舞动,时而凝眉沉思,时而低声交流,朱笔在草纸上记录下一个又一个数字。

    时间一点点过去,朱高烁耐心等待着,张绣屏和王翱也屏息凝神。

    终于,为首一位姓陈的老账房,颤抖着手,放下了算盘,他深吸一口气,对着朱高烁深深一揖,声音带着历经世事的沧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王爷明鉴,老朽等算明白了。”

    “九十石俸米,按现今浔洲米价,折银约四十五两。然维持一县令最低体面开销,年需银至少一百二十两!缺口高达七十五两!”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67724/7709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