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文豪1983 > 第443章 大唱赞歌

第443章 大唱赞歌


第443章  大唱赞歌

    余切没回答他,而是继续道:「你不要插嘴,我还没有讲完。」

    「行!」刘道与不吭声了。

    「二,你做事前要呈报,事事要理事会批准。」

    刘道与面色发白。

    「三,至少五年内不得考虑高校资助项目!尤其是那些花大钱的!」

    五年?!

    这五年,恰好是高校届蓬勃发展的时候啊!

    刘道与终于忍不住了,「中国教育不靠高校,靠什么?你知道我们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就是因为最聪明的那一群人,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资源。他们受尽了委屈,跑去了国外。」

    他颇为懊恼道:「我们拿你举例,如果国家全力配合你,为你冲奖!组织一个外交团到斯德哥尔摩搞路演,政府也去进行国事访问,把你的小说当国礼赠送————我不相信你拿不到!中国人需要你的诺贝尔奖!它不仅仅是你余切的,也是中国人的!」

    「你说得对,但我不听。」余切道。「这个基金会前五年要做的事恰恰相反,我们要配合农发院,主要对全国偏远乡村的学生进行资助,我把它称之为希望工程。」

    「至于诺奖?」余切高声自问自答道。「我自有办法。」

    刘道与沉默片刻。余切失望的叹了口气,正准备送客,刘道与拉住他道:「我干了!只是我有一个要求,我想把钱投去那些聪明孩子在的学校。」

    「可以!」余切笑了,「你不会后悔的。我也让一步,你毕竟是个大学校长,应当享受大学教师的工资待遇。」

    刘道与喜不自胜!

    BJ是六类工资地区,大学教师是最高的一级,每月各种基本津贴大约有一百多元。

    当然这和他原先的待遇还差了很多,原先在江大他大约最高可拿到一千二三的津贴。但是京城好在报刊业发达,而刘道与和媒体的关系很好,他平时写稿出书可以补贴家用。

    总之,这已经是他较好的结局。

    南方确实有许多学校来邀请他上任,然而那也只是把他当做超级打工人。一旦遭遇什么风波,刘道与的下台是必定的,趁著现在还有一些好名声,不如多做做慈善。

    既然已经是自己人。刘道与就摆正了姿态道:「我现在要做什么?我有什么指示要听?」

    余切笑了。

    「你看过《平凡的世界》没有?西北一些地方,贫困程度还要甚于边疆,请你去西北考察一番,拿来一个报告给我,我参考你的报告对一些学生进行资助。」

    刘道与一听到西北,就头皮发麻。

    「余老师,这不是一点小钱啊。倘若一个人花掉一百块钱一年,我们至少要资助他到小学毕业,一千个人就是十万块钱————可是,一千个小学生,也就是小学生罢了。我们中国的人太多,再多的投入除以十亿,都做不了什么事情!」

    说著,他又兜售起他那一套理论来:「世界的教育是高校届的教育,它将更为专业化、精英化,不如将这十万用来资助一个最聪明的人,我认为————」

    「不要再讲这些话了!」余切让他闭嘴。接著,余切强调道:「你现在不要问为什么?你先去这么做。」

    「好吧!」刘道与只能答应。

    不久,他便收拾好行囊,把全家都安顿到京城来。随后孤身一人前去西北,他要去的地方是清涧的王家堡村,也就是《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原型。

    是的,接待刘道与的正是路垚。

    这个地方是路出生的地方,后来路因家庭困难被过继到了隔壁郭家沟村,尽管如此,路垚还是对王家堡村很有感情。

    如今路在延川某煤矿医院住下,他写完小说后患有严重的肝腹水,路的肚子大大的,浑身上下有明显的浮肿。在这个时候,旁人看到路垚的样子,已经不会觉得路垚和「长寿」一词有什么关系了。

    路垚躺在病床上,见到了远道而来的刘道与。

    他说:「刘校长,余老师提前和我联系过,让我接待你。不过你看我的样子————我爱莫能助,我请了我的四弟来当你的导游,你有什么事情都可以问他」

    O

    刘道与望著面前的路垚,神色复杂。

    来之前刘道与大概了解了路垚的生平:一个差点饿死的,没裤子穿的孩子。

    因为得到了可怜的一些资源,死死的抓住,最终竟然成了全国最知名的作家之一,他的性格大体上和善,但有偏激叛逆的一面!

    他不喜物欲,却病态的爱抽好烟、喝咖啡。然而,一根烟时常燃尽了,路垚也没有吸上一口。旁人笑话路不识货,浪费钱,路却认为是「文学家的格调!」

    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刘道与在高校届任职多年,看过许多贫困地区来的高智力学生,他最知道这些学生脆弱的自尊。路垚的心病大于他的肝病。

    如果他能在年少时得到稍微多一些的资源,恐怕在《平凡的世界》后,中国正要迎来一位现实主义大将!而不是眼前这样一个人,一个失去了生命力,就连笑容都显得苍白的人。

    「路垚兄弟,你不要再叫我校长了!」刘道与说。「我是来考察当地基础教育的,看看能否资助一些钱给学生用。」

    「好啊!好啊!」路垚兴奋道。「我们这里的孩子并不笨,只是缺少机会!

    你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机会?那是认识文字,吃饱穿暖的机会!」  

    「你只要来我们这里看一看,你就能明白了!」

    余切也启程出发。11月,马识途给余切写了封信,余切打开来看,说的是」

    请余切回家里散心」。

    是啊!

    自从来京城后,余切已经很少回家。

    翻到信纸的另外一页,只见到那上面有马识途写下的几个大字。「有厚礼相赠」。

    这个老马还是会整活儿的。

    估计是被社会上的新闻传怕了,怕自己从此蹉跎,失去了锐气。

    既然老师相邀,余切自然不敢耽误。他抽出一周时间,集中把课上完。余切上的是《西方经济学》和《中国近代文学史》两门课,课堂上燕大学生又换了一批人,余切都不认得了。

    但学生人人都认得他。

    当时的猪肉佬路不宣,余学研究者程国平等人呢?

    哦!他们都已经临近毕业了!不知道飞去了哪里!

    这批新学生很体谅余切,纷纷道:「余老师,你是要回家闭关是吧!你要写出什么惊世大作?」

    又有人说:「余老师,我也是川渝人,我最喜欢你的《落叶归根》!你这次回去,一定要再写一篇了不起的文章!」

    余切安抚好这些学生,乘飞机前往蓉城。

    马识途正在家里等著他。见到余切一个人来,他问道:「张俪呢?」

    「张俪要读书,可不能像我一样请假、串课。」

    「还有一个呢?」

    余切一惊,望向马识途,却看到马识途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只好承认道:「还有一个陈小旭,她操持基金会的项目,现在有做生意的想法。」

    说到这里,余切忍不住道:「其实还有一个————」

    这下马识途绷不住了。

    「你原先是个好孩子,怎么去了京城几年后,变化这么大?」

    余切把他和宫雪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马识途也觉得十分为难:「她已经认定了你,你们的经历也是独特的,分开了她又能怎么办?关键是,你已经承认了。」

    「老师有什么经验可以来教导我吗?」

    「我没有经验哟!我是很老实的哟!」马识途道。

    余切尴尬一笑。

    不过,马识途是老江湖。他长期撰写「回忆录」,对这种事情见得很多。虽然不满余切无法从一而终,但也庆幸,至少余切有担当。

    在过去知青下乡的年代,当时有不少京城落魄的二三代跑去了南方、西北等各地偏僻处劳动。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和本地姑娘产生了感情,本以为能一直这么过下去————不料,却还能有回到京城的一天。

    最后,这些感情大部分以遗憾告终。

    马识途随后叮嘱他,回去就要和张俪实话实说,要立刻,马上。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

    马识途真正要给余切的是一本书,《红岩》。这是一本特别的书,出自作者罗广斌的原稿。

    一份厚礼!

    历史上,这份原稿被老马珍藏多年,本来是要捐赠给国家文学馆的,而且一进去就被定为一级文物,不亚于余切在老山上背下来的竹帘,在这些稿纸上,存放著一批人用鲜血凝铸的回忆。

    「我怎么配拿这个礼物?这份稿子,要么是你来珍藏,你如果不要,那就是全国人来珍藏了。其他的个人恐怕没有资格持有。」

    余切这么说是有原因的。

    《红岩》之所以会写出来,得益于48年间,马识途得知罗广斌被捕,托人捎信鼓励他将狱中经历写成回忆录。马识途不仅教授过罗广斌本人,马识途和罗父也是同窗好友。因为这一层关系,他才大咧咧的收下了。

    余切怎么好收呢?

    马识途认为,「我鼓励过小罗,现在也鼓励你。黑暗是一时的,熬过去了就是坦荡大道。我们过去的年代,有太多人倒在了黎明前的一刻。」

    看来,马识途也认为余切的落选是受了欺负。而且这一时代的中国人对老外还是有滤镜,就连马识途也是这样,他觉得余切拿到诺奖会遥遥无期,今年的事情要一次次的重演。

    一方面,余切未必能写出更有代表性的作品。

    另一方面,西方正在和东方疏离。这是这几年间,频繁和西方学术界接触过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从燕大的教授,到马识途这样的出国学者,都隐隐的察觉到了。

    那种亲密无间的美好是假象,双方逐渐意识到,在根本的利益上、在文化和意识上差别太大。

    农发所的林一夫认为:余切是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接近诺贝尔奖项的人。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余切都要等上一等,如果环境有变,中国还能有人获得诺奖吗?

    余切不好解释诺奖的评选机制,他明年的希望远大于今年。他只是说:「有老师你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够了。」

    马识途还是坚持要送原稿给余切。再三推辞后,余切只能接住了。他道:「等我将来封笔了,我就把这些有纪念价值的都捐出去,不过我不相信什么博物馆,我会自己捐钱来造一个,对全民免费开放。」

    他这么一说,马识途更觉得余切意兴阑珊,恐怕早晚要有一个决定二。

    余切的决定一发生在1983年,他决定投身到文学生涯上,当时他刚考上燕大。  

    余切的决定二发生在1988年,这一年他失去了当年度的诺奖。

    大多数人认为,他的决定二是急流勇退,或是至少休息一阵。

    而余切的表现却恰恰相反。

    其实,他这一次回家,心中已经有了新稿。正要写出来表达他的决心。

    告别马识途后,余切久违的回到家中。万县现在的样子已经和他离家时大不一样,为了就三峡水库修筑运送材料,县里面有了火车站。

    余跃进仍然在做乡村教师。当然了,他现在的日子过的很好,被省内评为专家,工资平白拔高了一节。

    「我把那些钱都捐了。」余跃进说。

    余切以为,他父亲是出于对儿子名誉的保护才捐款,但是余跃进并不是这样,他捐款纯粹是因为余家的钱花不完。

    余跃进说:「如果有一天你倒下了,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反过来,如果你始终存在,我们就算是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也不会被人计较。」

    「说到底,现在的社会是讲人情关系的。如果你要拿了诺奖,我们这里怕是蓬荜生辉,要被供起来了!」

    一个有些抽象的事情是,当地在讨论三峡库区移民的问题,余切原先所在的地方会被水淹没,几十万移民要搬进一座新造的城市。

    现在政府的一大难处是:余切旧居怎么办?

    如果余切最终拿到了诺奖,而且很快,而他的旧居却被淹没在了水底下。不仅书迷们不同意,就是那些远在中央的同志也不同意。

    余切在家中的一星期,接待了不少当地的名流,有人找他要捐款,有人找他题字,还有人拿出当地的事情请教他————余切几乎都没有接话。

    他意识到自己就像是巴老一样,成名后,每一次回自己的家乡,都会被记载到书上,记载为「余切第次回家纪实」,并且形成一堆文坛轶事,记录的人会写的绘声绘色,好像他们当时就躺在余切的床底下一样。

    难道没有那种平凡者带来的震撼感吗?

    一星期后,余切在《文艺报》上看到了钱忠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上面,钱忠书谈到「余切的文学成就」。

    他竟然为余切大唱赞歌。

    >


  (https://www.pcczw.com/wx/68926/7677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