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唐朝好地主:从村长开始 > 第715章 先生

第715章 先生


从冯家堡下塬,

    在塬坡上已经能看到下面的大小无极堡了。

    李逸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虽离长安不过三四十里地,可这几年倒是越来越回来的少了。

    罗家堡大变了样。

    就如罗三说的一样,现在乡里好起来了,从冯家堡到郭家庄再到罗家堡高家堡碾湾,原来散布在滈河南岸塬下的这几个村子,已经连成一片。

    过去那条通往南山的大路,

    现在已经成了热闹的商街,这里早已经有了热闹的集市,不是逢三六九也不是逢二五八,而是比较少见的日日集。

    罗家堡桥,现在是座高大坚固的石桥,上面还修了风雨连廓。

    无数店铺、作坊,

    四方的百姓前来赶集,

    甚至有许多人特意来这里游玩的,

    这不仅是司徒李逸的家乡,也还有无极书院。

    书院的山长,仍还是董先生担任,老秀才已经满头白发,精神却依然矍铄,

    鸡皮鹤发,满面红光。

    “有你的大力支持,书院现在是越办越好了,”董秀才在小无极堡迎接李逸一家。

    小无极堡是皇帝敕修,面积不算很大,最早的无极小学搬来这里,李逸的腐竹作坊也在里面生产。

    不过如今无极小学堂已经升级为无极书院,不仅有教授五经文字的经学院,还有律学、书学、算学、专科学院。

    这两年还陆续增添了附属的医学院、锻造、纺织、畜牧等一些技校。

    小无极堡后面,又增添了不少新校区,所有师生加起来超过了一千,其中小学部大多是免费的,是本乡子弟,以及李逸家产业的家属子弟。

    六七岁可免费入学,吃住都免费,但每年级都有升学考试,不合格的就会被淘汰,失去继续读的资格。

    当然,也有自费生,但要经过入学考试,择优录取,一切费用自费。

    小学三年,然后就不是免费的了。

    成绩优秀的,李家的各个产业会来挑人,愿意的就签约,成为定向委培生,或学医药,或学其它,学费、生活费这些都是委培的商行、庄园等支付,等毕业后,就要回委培方工作了。

    董秀才最看重的是经学院,其次是书律算三科,其余的在他眼里属于技工。

    他希望无极书院能培养出一些优秀的经学生,能参加朝廷科举,考中进士、明经,

    而书算律三科学生,也能去参加朝廷的科举,考取这三科。

    说到底,

    还是因为这几科,考中后能做官。

    就算是董秀才,思想也跟多数士人一样的,觉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官,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当官,那是士。

    其余的都农工商,那都是下品了。

    无极书院这几年办的很好,一来是李逸这个活招牌在,他到现在也还是名誉校长,也是校会的名誉会长。

    再则,他从办无极小学堂时,就搞了校会,弄了校产,买田买地,有会仓,把粮、绢出借收息,

    他捐献了不少田地,而还有许多乡绅士人也跟着捐助,校会资产不少,不仅完全足够学校开支,还能继续买田置业放贷出租收益。

    董秀才看不上的那些技工学校,其实每年都能赚不少,招手的这些学生,可都是定向委培生,都是掏钱的。

    一个无极书院,

    现在所有学生加起来超千人,

    光是这么多学生吃喝拉撒,就带动不少的消费了。

    能在本院读经、书、律、算这几科的,最起码也得是地主之家了,没个年收租五百石以上的中上地主,还供不起一个学生呢。

    李家的委培生,基本是不读这个的,读的都是医、牧等技术。

    罗三兼着校会的常务理事,他对书院的经济情况比董秀才更了解,据他说,现在书院其实不用校会的资产,光是收学费这些已经足够运转,还有节余了。

    学会收租、收息,一直在累积增长。

    “如今经学等四科,想入学的学生很多,甚至有不少关东士子,想来求学,”

    罗三没学问,但觉得既然有这么多人想来读书,那可以扩大招生,反正他们都是交学费的。

    董秀才也不反对扩招,但有个条件,就是每年招生,都得先考。

    合格的才能招进来,不能交钱就收,那样影响无极书院的名声。

    他希望能招些优秀的士子,这样书院能推荐去科举,也能增加考中科举的概率。

    “我看行。”李逸笑着点头。

    他最初办无极小学,是想为自己刷点名声,而如今这书院如此壮大,却也是出乎意料了。

    现在书院很成功,给他提供了不少名声,也招揽了许多在长安游学的士子在此任教,

    一些有名的儒士,或是一些致仕的中小官员,李逸请来,给予优厚待遇,教授学生,

    这些士人、儒者、官员,其实也是人脉关系和资源。

    他更没想到的是,

    这书院现在有这么多学生,还很赚钱,

    学校,看来任何时候都是赚钱的,教育,从来不便宜。

    而他坚持的附属技校,这几年也为李家各项产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这比起传统的学徒伙计模式,要快不少。

    “咱们十里八乡,无数人都感激你让他们孩子读书呢。”董秀才感叹,李逸一直坚持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孩子免费读书,这确实是很得民望。

    “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

    毕竟只有十里八乡的孩子才有这资格,而小学总共三年而已,但每年都有升学考试,不合格的是没资格继续读的。

    提供吃、住,加上一年一身衣鞋,再加上些学习用品消耗,并没有多少。

    但李逸此举,

    在十里八乡,甚至在长安城,都是人人称赞的。

    毕竟,

    普通百姓,衣食都还难温饱的时候,哪有余力供养孩子读书?

    哪怕是只读一年,也极难得了。

    就算读一年,也能识得不少字,学会点简单的书写算数了,将来却寻个商铺学徒的差事,都要容易的多,

    这可比一辈子在地里强很多。

    “咱御宿乡现在,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风淳朴,这都是你的教化之功啊。”

    李逸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家日子过好了,自然民风也就好了。”

    当食不果腹,都快饿死的时候,谁又还会在意什么礼仪,甚至连律法都顾不得了,偷、抢,都不会在意。

    御宿乡现在民风好,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还是有点夸张,但大家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

    起码多数人都已经在向着温饱奔了,

    李逸也确实起到了榜样作用,他给乡民们借粮借钱,利息都比较低,在普遍倍息的年头,甚至借一还三,连朝廷公廨钱放贷都收倍息,

    李逸给乡民们借贷,却要低的多,而且很少会那种暴力逼债,不会逼人拿田地、妻女抵债。

    他家的地租给乡民,既不会要什么保证金,也不会在地租外再额外加收其它,更不会经常指使佃户给自己免费干活。

    压榨少了,佃户、乡人日子要好过不少。

    何况李家在乡里还有诸多作坊,提供了许多赚钱机会,乡民农闲之余来做工,那可是能赚钱粮的。

    李逸降低了借贷利息,其它地主大户自然也不好再吃相那么难看。

    就连附近的马蹄寺等,都也把香积厨利息调低了。

    而李逸以学会、路会等名义,搞的当铺、钱庄,百姓借钱方便,利息也低了,甚至手里有闲钱的,还能存进去吃点利息。

    御宿乡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化很大了。

    董老头觉得这是教化之功,

    说李逸不仅让乡里无数孩童读书开眼,知晓了礼仪,也还坚持在办扫盲识字夜班,让乡民们可以来识字,知晓文化。

    而李家逢年过节,还要看望寡孤,送上粮油。

    乡里的弃婴孤儿,李家也大多收养了。

    “老师,我等读圣贤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也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老董点了点头,

    却突然严肃的批评起李逸来,“你说的没错,但你没做到,御宿乡这几年的巨大变化,我都亲眼看到了,深为欣慰。

    这些,都是你的功劳。

    但是,

    你如今不再仅是御宿乡罗家堡的李逸,

    你现在还是大唐朝廷的代郡王,是司徒兼侍中,你是朝廷宰相,你不能仅局限和满足于御宿乡这一隅之地,

    你应当心怀天下,

    要把大唐都变的更好。

    宰相,辅助君主治理天下也。”

    李逸被董老头这般正色弄的有些哭笑不得,“老师,我已辞去侍中之职了,要不然现在也没空回乡来。”

    老董气的吹胡子瞪眼,手指颤抖着指着他,“为何?”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达则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刚才怎么说的?”

    “你能用几年时间,带领御宿乡民们过上温饱的日子,这很值得夸赞。可你得天子赏识,高居庙堂,成为宰相,你就更应当鞠躬尽悴,有责任辅佐君王,让天下百姓都过上更好日子。”

    “老师,你消消气,别气着身子了。

    做事,不能一味埋头苦干,也得抬头望天。

    更不能急,欲速则不达。

    这国家朝堂之上,可比这御宿乡下一亩三分地复杂多了。

    慢点好。”

    老董道,“我虽是个教书匠,可观你在御宿乡的所为,你虽年轻但却是有大本事的,你把你在御宿乡的这一套,用在朝堂上,用之于天下,也定有大用的。”

    “这天下,亡,百姓苦,兴,百姓苦,百姓太苦了。”老董拉着李逸的手,“其实百姓真的很容易满足的,你看御宿乡的百姓,他们现在就很满足。”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0108/7650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