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汉官 > 第273章 兵 匪的灵活标准【43K】

第273章 兵 匪的灵活标准【43K】


第273章  兵  匪的灵活标准【4.3K】

    魏哲进入邺城的第一次会议,对冀州降臣的触动很大。

    以往他们只听说过魏哲的名声,却从未面对面与他打过交道。

    因而方一接触,众人心中便感到了一股莫名的压力。

    这与礼贤下士的袁绍截然不同,甚至与同为幽州豪杰的公孙瓒也大相径庭。

    别看公孙瓒在战场上暴戾凶残,可当初他在冀州的表现却让不少士人颇为赞许。

    因为公孙瓒只在乎粮草物资,在地方权利方面十分大度。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彼时他占领冀州诸郡后直接任由地方豪强坐大。

    公孙瓒或许没有听说过包税制,但他当初在冀州施行的政策却与此别无二致。

    若不是釜水一战公孙瓒直接战死当场,袁绍想赢还真没那么容易。

    相比之下,同样出自幽州的魏哲却给众人另一番感受。

    “霸道!”

    辛府书房,只见他毫不犹豫的给出如此评价。

    闻听此言,室内的荀谌、辛毗两人都忍不住点了点头。

    辛毗更是忍不住轻叹道:

    “王道不兴,霸道当世,为之奈何!”

    话说当年袁绍起兵反董卓,辛毗其实与哥哥辛评一起投靠袁绍。

    只不过邺城幕府之中颍川士人的势力已经够大了,袁绍也需要给冀州士人留下一定的空间,故此辛毗一直名声不显,未受重用。

    可即便如此,辛毗也没有想过离开冀州投靠曹操或袁术。

    辛毗始终觉得袁绍才是明主,余者终究不过尔尔。

    或许是因为太过看好,这才导致袁绍幕府之中的争权夺利格外严重。

    各方下注,自然也就有各方争夺。

    不过现在袁绍败亡,魏哲马上也要享受这等待遇了。

    比如此刻荀谌便没有被个人情绪左右,而是沉声道:

    “魏公威固然霸道,但此人确为世之枭雄,可左右天下局势。”

    “而今此人既然占据河北,日后会怎样谁也说不好,我等还是要早做准备。”

    见他这么一说,对面的辛评沉吟片刻后也点了点头。

    随即他不无遗憾的抚须而叹道:

    “可惜郭公则死于沮授那厮之手,不然我辈又能多一分力。”

    虽然沮授从始至终并未加入袁绍幕府,但这并不妨碍辛评等人厌恶他。

    原因无他,皆因沮授乃冀州士人尔!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

    如今冀州易主,辛评等人心中的头号对手自然也就换人了。

    只见辛毗如数家珍道:

    “这几日我都打听清楚了,魏氏麾下以青州人势力最盛,其次方为幽州人。”

    “不过这几年冀州士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光两千石之官便有数位。”

    “其中耿武任中山相,沮授为渤海太守,崔琰居太原太守,田丰执掌悬镜司,赵云为偏将军。”

    说到这里,辛毗不由面色凝重的低声道:

    “最关键是中山甄氏,其女虽为妾室,但却是以妻礼聘娶,且如今生有一子。”

    此言一出,室内顿时一片沉默。

    没办法,要知道袁绍在时他们颍川士人虽没有一家独大,那也是举足轻重。

    但现在入了魏哲麾下别说退居次位了,连二三名都混不上,只能和小孩一桌。

    如果不是有戏志才这个颍川寒素在,他们甚至连那些并州蛮子都比不过了。

    念及此处,饶是荀谌都忍不住长叹一声。

    没办法,谁让他们来的太晚了呢。

    一步慢,步步慢,能有眼前这个局势已经很不错了。

    幸好几人都不是怨天尤人之辈,辛评很快便按捺住复杂的心绪。

    “往事已定,多说无益,如今我等再发力也不算太迟。”只见辛评一脸认真的看着荀谌道:“友若,给公达写封信吧,荆州非久居之地,还是尽快来冀州。若是来迟了还不知要错过多少机会!”

    荀谌闻言却苦笑的摇了摇头:

    “公达自幼便有主张,我可拿不了他的主意……唉,我试试吧!”

    说来荀氏年轻一代还真是各有各的性子。

    荀谌属于最传统的那拨,从一开始就跟着四世三公的袁绍混。

    荀彧则不被袁绍的家世所迷惑,反而在袁绍势力最盛的时候弃袁投曹。

    荀攸就更奇葩了,甚至堪称荀氏最有魄力的儿郎。

    董卓迁都长安后,荀攸便曾与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暗中谋划,认为董卓虽强,却无根基,实一匹夫耳,完全可以刺杀之。

    荀攸甚至直言:“可据肴、函,辅王命,以号令天下,此桓文之举也。”

    只是尚未动手就不慎被人泄露,结果种辑、伍琼被董卓所杀,何颙、荀攸被捕入狱,郑泰则趁机逃脱投奔袁术。

    期间何颙在狱中忧惧自杀,荀攸却饮食自若,等董卓一死反而侥幸活了下来。

    后来长安虽有传言称当初乃是王允暗中将此事告知董卓,以获得董卓信任。

    但是荀攸出狱之后却从不谈论此事,对待王允依旧如故。

    只不过是王允执掌朝堂期间,他拒绝了任城相的任命,而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觉得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如今他虽不能为桓文,但乱世之中完全可以据蜀郡以观天下之变,待时而动。

    然而去年刘焉隔绝道路,使得荀攸虽有任命却不能到任,只能停驻荆州。

    不得不承认,在荀氏诸子中若论格局当以荀攸为第一,荀彧都要次之。

    毕竟在其他荀氏儿郎都在寻找明主的时候,唯有荀攸在试图独立创业。

    也就是阴差阳错间让王允上位了,否则若去年在长安执掌朝政的是荀攸,那么天下恐怕又是另一番局面,至少不会朝令夕改,反复无常,让凉州军闹得不可收拾。

    当然,荀攸虽强但辛评等人也没有全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辛评又道:“长文当下在哪?”

    荀谌略作思索便开口道:“如今当随元方公避难徐州,寄居邳、郯旷野。”

    闻听此言辛评心中微松,立刻果断道:“那就再去一封信。”

    两人口中的元方公,其实便是陈群之父陈纪。

    陈纪则是“颍川四长”之一的陈寔之子,且与父亲陈寔、弟陈谌并称“三君”。

    早期由于党锢的缘故,陈纪无法出仕,于是他便潜心钻研典籍学问,发奋著书三十余万言,时人号曰“陈子”,认为其著述“言不务华,事不虚饰”,合圣人之道。

    只是乱世之中纵然是圣人来了也无可奈何。

    比如陈纪本被任命为平原相,但是黄巾流民却不管他是什么“三君”“陈子”。

    于是早在孔融之前陈纪就被青州黄巾攻破郡县,不得不带着儿子陈群避祸徐州。

    眼下冀州人手紧张,辛评自然不会放过陈氏父子这样的颍川郡头面人物。

    随即三人经过一番盘点,很快又将避乱荆州的赵俨、杜袭、繁钦三人加入名单。

    至于钟繇两人倒是想邀请,只是眼下他还在长安和郭汜,李傕等人虚以逶迤呢。

    别看颍川士人在天下享有盛名,但他们能在魏晋之时占据朝堂高位主要还是因为成功押注曹操,这才得以势力大涨,为天下士族魁首。

    实际上若论名臣数量与质量,青徐士人才是真正的人才摇篮。

    只不过原历史中青徐之地未逢明主,这才四散飘零,无所彰显。

    如此也就难怪辛评如此紧张,不搞什么待价而沽的套路了。

    毕竟若是等着魏哲去征辟,恐怕颍川士人真就要连一口肉汤都喝不上了。

    然而归家之后,荀谌想了想还是决定再给郭嘉写一封信。

    别看郭嘉只是颍川郭氏的旁支,不像郭图声名在外,但荀谌却知此人有奇才。

    实际上袁绍拿下冀州之后,在郭图的邀请下郭嘉就曾经北上面见袁绍。

    只是一番交谈之后郭嘉却颇为失望,私下里对辛评、荀谌等人道:

    “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之定霸王之业,难矣!”

    最后他不顾郭图的挽留,径直离开,因此也令辛评十分不满。

    要知道当初荀彧虽然同样没有看上袁绍,但却没有把话说得这么直白,只是默默离去,而郭嘉这么一说岂不是在骂他们有眼无珠,不识明主吗?

    辛评向来有点小心眼,这次自然不会再次邀请郭嘉来冀州。

    但荀谌不同,如今他反而越发佩服郭嘉的眼力。

    甚至若不是荀彧已经在曹操麾下效力,荀谌甚至想将这个兄长也给拉过来。

    由此可见,只要你足够强大,矜持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

    ……

    与此同时,邺城南门。

    城头上,看着远处蜿蜒流淌的漳水与两岸的平原沃野,魏哲心中那叫一个快意。

    只见他拍着城垛不无得意的笑道:

    “得此冀州,吾又能养两万府兵矣!”

    站在他身后的戏志才闻言顿时意会,当即轻笑道:

    “冀州无闲田,明公欲养两万府兵可没那么容易。”

    然而魏哲却哈哈一笑:“不急,慢慢来。”

    治大国如烹小鲜,魏哲可不是杨广,也不是曹丕。

    他有耐心,更有时间,后者尤其重要!

    一阵微风吹过,城头上魏字旗顿时旌旗摇曳,猎猎作响。

    空旷的城头,开心过后魏哲很快便恢复了往日的冷静。

    “降兵先去上党过一遍筛子,剩下的拣选精锐、提拔寒素,散入冀州诸郡。对了,既然张郃愿意归降那就把他也带上。”

    戏志才闻言没问为什么,而是提起了另一点:

    “各地原有郡兵呢?”

    在戏志才面前魏哲没有遮遮掩掩,直接眉头微皱道:

    “我不放心他们…打散建制,携家属送去青州屯田吧。”

    “若有不愿者一律以叛乱论处,发配辽东矿山。”

    要知道青州也是中原大州,完全算不得什么苦寒之地。

    甚至在太平时节,青州之富饶都要在幽州之上。

    若不是如今青州地广人稀,这些郡兵想在青州拥有百亩耕地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人不愿意去那就别怪魏哲粗暴了。

    当下“以冀州填青州”也确实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否则凭青州一己之力几十年都未必能恢复元气。

    不过恢复青州民生只是次要的,魏哲主要针对的还是冀州郡县,因为郡兵本就是各地大族渗透最严重的地方,纯属是用朝廷的粮草养他们自己的兵。

    只有打乱冀州原有的组织架构,有些事情魏哲才好下手。

    言及此处,魏哲看向左侧一直沉默不语的田丰缓缓道:

    “郡兵移屯之后,冀州诸郡可以开始初步清田,屯田司为主,悬镜司辅之。”

    “若有不协,由悬镜司清查地方冤案……元皓可有难处?”

    听到这里戏志才心中微惊,但也没有太过意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句话在冀州绝对没有半点夸张。

    否则黄巾起义时,冀州也不会成为重灾区了。

    戏志才都明白这一点,出身巨鹿寒门的田丰就更清楚了。

    于是他当即躬身领命,毅然决然道:

    “为国治事,何难之有!”

    此言一出,魏哲顿时抚须而笑。

    戏志才见状不由感慨的叹了口气,却没有说什么。

    毕竟冀州田亩都是有主的,不度田压根不可能推行幽州屯田到县的制度。

    而没有足够的屯田,大量的屯兵就没办法在冀州郡县扎根,魏哲的意志也就没办法延伸下去,只能飘浮在表面而已。

    如此一来,冀州看似是他的,可实际上不过是名义上换了一个主人罢了。

    其实早在辽东时,戏志才就逐渐看穿了魏哲推行屯田制的深意。

    故此在某次年节之时,他曾经问过魏哲:

    若杀一家可活百万人,该当如何?

    当时魏哲没有犹豫,直接坦然表示: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就说明这一家的存在本来就是不合理的。

    别说杀一家可活百万人了,就算只活十万人、一万人都尽可为之。

    自那时起,戏志才便明白魏哲在下一局大棋。

    他这是欲以屯田为药引,解大汉数千万生民之疾苦!

    今日冀州度田或许会流血不断,但是一家哭何如一州哭?

    魏哲当初宁愿费时费力重新打一遍幽州,如今自然也不会嫌麻烦。

    不过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战术上还是要重视敌人的。

    具体要如何在冀州实行“清田”,实际上自魏哲以下都需要谨慎行事的。

    他今日提起此事不过是先让田丰等人做好准备,而不是发动之后再动手。

    比如悬镜司现在就可以搜罗起冀州各处郡县的冤假错案了。

    除此之外,冀州还有一个巨大的隐患需要排除。

    “另外,传令子龙,会同并州方面围剿黑山军,是剿是抚,他可自行决定。”

    说到这里,魏哲眉头微皱去强调道:

    “在黑山匪患清除之前,清田之事切不可贸然行动。”

    “明白!”对此田丰和戏志才两人都心中有数。

    他们如果真要开始清田,那么在冀州士族眼中谁是汉军,谁是山匪还真不好说……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0260/7693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