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华娱之学院派大导演 > 第335章 聪明的导演

第335章 聪明的导演


在电影节开幕前这几天,曹阳先给22部电影做一个排序,先看了排序靠前的几部电影。

    排序的依据也没什么特别的,除了德普、塞隆、宁英外,曹阳从剩下的五人给出的名单,大致也能推断出柏林这边的想法。

    迪特-考斯里克是说过,金熊奖之外的奖项,曹阳完全能够做主,但是,这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做了。

    只要是这五人的名单被曹阳采用一两个,不就“赚”了吗?总比什么都不做强吧。

    不过,从这份名单里,还是能看出,迪特-考斯里克对于金熊的归属,还没下定决心,或者说还在犹豫。

    曹阳在这几天里,分别看了《波弗特》、《特务风云》、《耶拉》、《在屋顶上流浪》、《德国好人》、《伯纳德行动》、《丛林之中》、《天使》以及《图雅的婚事》。

    五个人,每人五个名单,重复之下,却只有九部电影。

    你可以说他们的审美差不多,所以每人五部五个人只选出九部。

    不过,艺术这东西,是很主观的东西。

    除非是那种演员演技特别好,能一眼就看出来的那种,又或者是电影有什么特别之处很有意思。

    不然,五个人几天时间就能达成共识,仅仅选出九部电影,确实是有点太巧合了。

    《波弗特》讲述的是以色列前哨指挥官和他的军队,在撤出黎巴嫩前的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敌人没有现身,只有一个隐形组织从空中扔投炸弹,士兵们必须在山顶上找到一种方法来完成他们的任务……

    有四个评委都推荐了这部电影,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也很好。

    大致意思是说,“由于以色列是一个小国,在如何对待战争这个问题上,缺乏必要的国际理解和支持……

    这部影片的亮点是他没有采取鲜明的立场来表述该如何做,只是希望双方都能联合起来,但愿最终会取得胜利。”

    以色列,小国?

    缺乏国际理解和支持?

    没有采取鲜明的立场?

    你们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以色列还成了受害者了?

    如果是柏林电影节官方授意,只能说德国人确实“跪”的很彻底,只要是关于二战或犹太人的电影,就特别容易拿奖。

    这属于欧美的政治正确。

    但不属于曹阳的政治正确。

    《特务风云》讲述了美国中情局创始人之一的爱德华-威尔逊的人生历程。

    不出意外,为了国家,威尔森不但牺牲了个人理想,与妻子玛格丽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连家庭和亲情也因他的蜕变而陷入绝境。

    这是独属于老美的“主旋律”电影。

    并且这部电影也非常套路化。

    在曹阳看来,这样的电影哪怕是在奥斯卡,也很难获奖,柏林反而想给奖项,真搞不明白德国人是怎么想的。

    《耶拉》这部电影反而有些新意,以“车祸-重生-死亡”的环形叙事,编织了一场存在主义寓言。

    死亡即重生,重生又指向死亡,开篇车祸是起点也是开端,耶拉的通灵本质,是濒死大脑对未完成执念的拼贴,试图在幻觉中确认与救赎自我价值。

    把德国当代国情与矛盾用两性关系的故事呈现,每一个个人的选择都蕴含着历史的乏力。

    这是一部概念电影,也算是实验电影。

    曹阳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意思,有点像《罗拉快跑》,但却更克制和揉捏了太多的寓意。

    内容很简单,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遇到了车祸,电影试图赐予她一种新生活,让她得以在1个多小时的叙事时间里重新活过。

    而最后帷幕落下,她和纠缠她的丈夫其实已在最初死去。

    电影先用平淡语气呈示了女人劫后余生的生活,答案揭晓时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小花招,耶拉几近崩溃的生活尽头其实是死亡。

    这样的架构用德国的极简手法娓娓道来,显得冷静、近乎残酷。

    实验电影嘛,拿奖的话,对曹阳来说,只有好处,因为他的电影,大多打着实验电影的幌子。

    《在屋顶上流浪》这部电影,终于给了曹阳一点小小的震撼。

    男主角是个敏感的青春期叛逆青年,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躲在树屋里拿着望远镜偷窥别人。

    他在望远镜里看到,正在小树林里探索人体奥秘的小伙伴和他的女朋友。

    他在望远镜里看到,父亲和继母做的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过程很激烈。

    ……

    他还把偷窥的内容写在日记里,并且还喜欢往自己脸上涂各种颜色的口红和穿女装。

    他还自虐。

    随着剧情的展开,英国人导演来了个大反转,原来男主角这么做是有原因的——他母亲之前突然离世,他父亲却马上取了别的女人,就是他继母。

    男主角认为,这个女人不仅是小三还是杀害母亲的凶手,所以他才经常用望远镜偷窥,为的是能找出小三杀死母亲的证据,帮妈妈复仇。

    这反转有点牵强和刻意了。

    就算他母亲离世了,就算他产生了一系列的怀疑,但这也不是他偷窥别人和化妆以及自虐的借口吧?

    正当曹阳这样认为时,剧情又转变了画风。

    男主对继母从来没有好脸色,逮住机会就怼她,在结婚纪念日,丝毫不顾及父亲的脸,把她比作妓女。

    受不了男主长时间的冷嘲热讽,继母和父亲商量,要把男主送到伦敦去体验生活。

    男主当然不肯去,他还要继续偷窥…不是,还要继续找证据呢。

    然后男主的继母就放了大招,色诱!

    并且还成功了,两人做了羞羞的事情。

    曹阳只能说,不愧是欧洲的文艺片,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不敢拍的。

    本以为就这样了,然而电影剧情的发展,再一次出乎了曹阳的预料。

    男主的继母有了男主的把柄在手,男主只能屈服,被迫远走他乡。

    在陌生的城市,男主遇到了一个女人。

    而这个女人,长相跟男主母亲非常像,或者说简直一样。

    从此男主的生活中只有这位女主,他通过屋顶的窗子偷窥她,看她打拳击、与人在酒吧欢笑、以及和一个已婚男人做不可描述的事情。

    嗯,反正中间经过一系列的事情吧,男主在这个知心大姐姐的帮助下,跟以前的自己告别了,接下来就是大段的激情戏,二人过上了没羞没臊的生活。

    哪怕是知道欧洲人没什么不敢拍的,但这剧情还是有点冲击曹阳的三观。

    本以为到此为止了,哪知道,还没完!

    男主的幸福生活没过几天,他继母就来了,继母看起来有点嫉妒,对男主说道:“你跟那个女人亲热时,像不像在干你的XX呢?”

    妈的,英国导演果然牛逼,借着继母的嘴,还是把这件事捅破,说出了这句话。

    只能说真无愧于欧洲文艺片,黄段子,还有一些让人鼻子喷血的的画面一个都不少!

    剩下的几部,倒没什么好说的,不是传记电影就是关于二战的,都属于拿奖比较容易的电影。

    曹阳重点关注了一下《图雅的婚事》。

    这部电影在原来的历史中,是拿到了这一届金熊奖的。

    曹阳都是很好奇,这电影是运作的成份大一些还是政治正确的成份更大一些呢?

    别说什么艺术性,还是那句话,每年几千部参赛电影中,水准以上的肯定不少,有时候给谁最大奖,是要通盘考虑的,很多因素都要计算在内。

    曹阳仔细认真的看了一下《图雅的婚事》,怎么说呢,总体来说,跟第五代导演不同。

    这部电影不算是一部贴着农村、民俗、原生态、新闻事件、群众演员种种标签的电影。

    也不是一部伪民俗的电影,不是一部带着“地下”标签的“揭黑”电影。

    其中有些闪光点,让人看到与以往第五代甚至有些第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

    在情节上,电影综合借鉴了多个流传民间的“嫁夫养夫”的故事,这种嫁夫养夫的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戏剧性,相对应的可看性也自然很强。

    导演在电影中始终抓住结婚这条主线,并围绕展开,先交待嫁夫的必然性、其后是图雅的选择,最终是出嫁。

    就这么一条单一的故事主线,明晰又简练,使得剧情十分紧凑,摒弃了以往情节过散、分支过多的毛病。

    相比之前《三峡好人》俯视式的悲天悯人,《图雅的婚事》更多的是平视式的家长里短。

    同时,把发生地放置在蒙古,也预示着影片风格将不同于以往的含蓄压抑。

    塞外的风沙使影片的风格也更加豪放,而在感情处理上,也把东方式伦理的束缚放在了次位,更多的是对生存和原始情感的渴望。

    这些是优点。

    作为北电毕业的第六代导演,哪怕王全案学的是表演,但他依然继承了北电导演的“优点”,特意给这个故事设置了一个大背景。

    影片中的草原不是人们头脑中“蓝蓝的天空,青青的湖水,奔驰的骏马……”的昔日草原,而是因为工业化而严重缺水和荒漠化的草原。

    影片中的牧民也不是昔日欢歌笑舞的牧民,而是打井不成后苦苦挣扎着生存的牧民,在缺水的情况下,牧民的生活难以为继……

    说穿了,还是在揭示,还是在悲天悯人,只是角度更加巧妙,更加“合理化”。

    并且,为了怕柏林电影节和西方人不懂他的含蓄,他还特意接受了采访。

    他说:“影片拍摄地因粗暴的工业开发导致草场严重沙漠化,在政府强令当地的蒙古牧民搬离牧区时,我就决定在那一切消失之前,拍摄一部电影来记录这一切。

    而图雅这个独特的婚姻故事,也是出自当地一个真实的事件。

    我希望把这部电影拍得美丽而充满力量,电影的主要拍摄场地选在最后一家还没有搬走的蒙古牧民家里,演员也基本都选择当地的蒙古牧民。

    电影拍完的时候,电影中的那些房屋和那些人也就消失了。

    他们再也不是骑在马背上骄傲的蒙古人了,而变成了一些散落在城郊农田里的农民或城市角落卖水果的小贩……”

    这些话再加上电影中的故事——为了打井,为了水,这才是一切苦难的根源。

    这绝对属于西方人喜闻乐见的电影故事,也更符合他们的政治正确,是绝对的政治正确。

    要知道,西方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率先推出环保倡议,为什么?

    因为他们相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已经是工业化了,而发展中国家想要工业化,想要发展,那势必要短暂的牺牲环境为代价。

    进入21世纪后,环保议题进一步升温,西方国家通过推动碳排放协议、碳税等政策,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

    在西方看来,这些招数恰好是卡住了发展中国家的七寸,看你们还怎么发展工业化!

    在后世,华夏经过一些失败和教训后,转变了思路,在环保这个紧箍咒下,最终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

    反观积极响应的德国,从喊出的工业4.0,经过一些列的内耗和妥协,终于变成了工业0.4……

    还把花费了30亿欧元建成刚用了6年的莫尔堡发电厂,说炸就炸了,要知道那可是德国最先进的发电厂。

    这一炸,估计也把德国想再次奋斗的一点点残念,给炸的丝毫不剩了。

    环保,极端环保,积极响应的德国,最终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扯得有点远了,总之,现在的环保议题,特别是针对华夏的环保,绝对是最大的政治正确,甚至比反应底层的“伤痕”系列更正确。

    王全案确实是很聪明的一个导演,不仅懂得变通——只看电影,没有任何违禁之处,过审非常容易。

    而且,眼光还非常敏锐——国内几乎大多数导演还没意识到,环保议题也是最大的政治正确之一。

    曹阳此刻也意识到,这电影只要稍微“推”一下,应该就能拿到金熊奖。

    但这样的金熊奖,值得吗?

    这电影要是没有那些大背景,要是没有王全案接受采访时的那番话,曹阳绝对支持他拿金熊奖。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0960/7688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