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东吴满盘皆输,诸葛亮治楚益齐
推荐阅读:末世:我绑定了移动彩票店 我还真是幻觉? 啊?这不是恋爱游戏? 一人之下:我,青城赵玉真 三十岁才来成长系统 三国:我刘封不想作死 重生2014:我,刑侦之王 墨燃丹青 人在箱庭,从落地成神开始 斗破苍穹之雷霆震碎
却说诸葛亮在江夏正式掌权,向者其在徐州之时。
受前辈们的压制,生平未尝得水。
今日到江夏,得长江之水,正是如龙腾飞之时。
荆襄九郡,目前诸葛亮只有江夏一郡。
但是接下来,他将会帮助刘备拿下剩下的八个郡。
待闻说李丞相已经拿下庐江,周瑜也拿下南郡之后。
诸葛亮当即阴遣细作,散布流言于荆扬二地,云:
“——周郎据荆楚,欲自立也。”
“其手下之将,皆服周郎,而不敬孙权。”
一时间,讹言四起。
流言渐炽,传至吴中。
孙权闻之,疑惧顿生,惕然惊诧不已。
忙遣人去往荆州探查,是否有此事。
探子至夏口时,正遇着诸葛亮使人扮作的“吴军”,截断了长江水路。
使者不得过,只得将此事汇报给孙权。
于是,孙权更加惊疑。
古代交通本就不方便,信息闭塞。
孙权又不能直接打过电话过去,向周瑜确认此事。
一旦有了信息差,没矛盾都得激化出矛盾来。
尤其这不管是不是诸葛亮的离间之计,哪怕仅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孙权都不敢赌。
因为周瑜长期在外领兵,将士们都服他。
而他们又很少感受到孙权的“厚恩”,时间一长吧,自己确实很容易被架空。
孙权心中愈发感到不安,乃谓左右曰:
“昔白起功高,秦王疑之。”
“今公瑾威震荆襄,倘为部将所挟,如之奈何?”
于是密召左司马顾雍前来商议。
顾雍乃吴郡冠族,四大姓氏之一。
在吴地位望隆重,孙权将自己的心事、难处一一向他说了。
顾雍当即献策道:
“君侯宜急发诏,令公瑾回援庐江。”
“若其迟疑,则反迹明矣。”
“更可使人潜谕军中,言‘吴地将危,父母妻子待汝归’。”
“西征士卒多为吴人,必无固志。”
“如此,收回兵权不难。”
孙权抚掌称善,遂连发羽檄。
催促周瑜东还。
时周瑜在江陵,得孙权手谕,慨然叹道:
“主上连诏促归,此必疑我矣!”
于是召集诸将商议,谓众人道:
“今吴侯召我回去救庐江,今若不还,是不忠也。”
“若弃荆州而返,魏人必乘虚复取。”
“诸君以为当如何?”
众将皆进言道:
“都督若去,荆州难守,不如暂留,徐图后计。”
周瑜沉吟良久,摇了摇头,否定了众人的提议。
孙权就是不放心留他在荆州领兵,继续留在这里,不是坐实了反意吗?
“……我知诸公不舍,然请列位稍安勿躁。”
“吾有一计,可解此困。”
众将急忙问,“计将安出?”
周瑜背着手,眉头蹙起,在原地来回踱了两步。
徐徐将自己的战略计划,娓娓道来。
“今主上见疑,若遽归,则荆州必失。”
“吾有一计,可转危为安——”
“当绝孙刘之盟,北结曹氏。”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一惊。
这个计划跟此前结刘抗曹的战略简直背道而驰。
这就是政治,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够轻松改变。
周瑜有条不紊地为众人解释道:
“吾等虽新夺荆州,结怨于曹氏。”
“然赤壁之仇,刘备实为祸首。”
“曹操之生死大敌,始终是刘备,而非我东吴。”
“以曹操之明略,必不念旧怨。”
“若遣使修好,约共分荆北。”
“我得南郡,彼占南阳,合击刘备。”
“如此则北方边患可解,更可自荆州出兵,收复庐江。”
如果不是孙权催得紧,周瑜是想全吞荆北的。
但如今只能是和曹操两家平分。
毕竟你不拿出点诚意来,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
计划提出之后,一众武将皆愕然,或问道:
“齐强吴弱,奈何?”
众人担心,绝了齐国盟约,就此开罪刘备。
东吴真的能抗住齐国单方面的攻势吗?
周瑜沉吟道:
“齐虽强,然吴魏合势,足可以抗衡。”
“且江南之争,在于水战。”
“齐人虽有淮南水师,但还不至于纵横江南。”
“彼若欲练横行江上之舟楫,非三五年可就。”
“三五年时间,足够我东吴抚定江南。”
齐国拥有天下第一的陆军是不假。
但他的水军,至多是前三守门员。
诚然,以齐国之雄厚国力。
想要经略江南,打造一支横行江海的水师并不困难。
但那肯定需要个几年时间。
这几年时间,就是东吴发展喘息的机会。
周瑜见众人面带迟疑,乃进一步解释道:
“今吾既统东吴水师,复得荆州舟师,足以横行江海。”
“纵然进取不足,然自守有余。”
“刘备虽横扫中国,所向无敌。”
“然其岂能用北地之马,踏平长江乎?”
“愿诸公勿疑,此计可以行之。”
计较已定,周瑜手书密函一封。
具陈“绝齐联魏”之策,遣心腹将校潜送至吴地。
使者夜渡至夏口,忽遇巡江战船。
诸葛亮早伏细作于要津,截获密函,展视视之,其书略大致云:
“臣瑜昧死上言:荆州新定,将帅思归。”
“然刘备虎视于江东,曹操狼顾于江南。”
“若轻弃要害,恐非万全之计。”
“臣窃以为,当北结曹氏,共拒强齐……”
看完这封书信,诸葛亮谓左右人道:
“周郎欲绝盟联魏,此计若成,于吾主大不利也!”
于是,命人取来笔墨,他观摩周瑜笔迹。
然后亲自执笔,更易其词。
其略云:
“——瑜启吴侯:荆州形胜,已入我掌中。”
“将士用命,皆愿效死。”
“今若遽召瑜归,恐军心不稳。”
“且庐江小郡,何足挂齿?”
“大业在荆襄,岂可轻弃!”
“望主公勿复多疑,待瑜荡平江北,自当奉绶归朝……”
书成以后,仍封以原印。
密遣人伪作吴使,星夜驰送吴地。
孙权得书,览未竟而色变,怒掷于地曰:
“竖子安敢狂悖至此!”
顾雍拾而观之,进言曰:
“此书辞气骄蹇,恐有诈也。”
孙权拍案怒道:
“字迹印章皆真,何诈之有!”
“速召陆绩、张昭过来议事!”
很快,以张昭为首的东吴大臣,纷纷入内。
与孙权商议对策。
张昭进言道:
“公瑾据荆州,其志难测。”
“今彼欲联魏制齐,我吴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不如遣使与齐修好,单方面重缔盟约。”
“若公瑾本无二心,见盟约已成,必当归吴。”
“若其执意留荆,则是自绝于吴,反迹昭然矣。”
陆绩在旁侧,当即出声附议:
“……子布之言甚善。”
“刘备方惧魏吴联合,若我先示好,彼必欣然应允。”
“届时周瑜在荆州前有齐军,后失吴援。”
“纵有异志,亦无能为也。”
孙权沉吟良久,抚掌称善:
“……二公之言,最合孤意。”
遂密遣使者,前往庐江找李翊和谈。
李翊当然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孙权抛来的橄榄枝。
很快,此事传至江陵。
周瑜闻之,大惊失色,呼曰:
“……吾正欲与齐人死战,吴侯奈何先和?”
眼见孙权已经和齐国重缔了盟约,那么“绝齐联魏”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接下来,如果周瑜不回吴地,那就坐实了反意。
“……唉。”
周瑜心知大势已去,他走到江边,忍不住再去看一眼自己奋战了近一年才拿下的荆州。
望着滚滚长江之水,周瑜临江而叹:
“这几日在江陵理政,深感人生之艰难。”
“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
“然,江河水终有入海之时。”
“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憾终身。”
说着,将自己的衣袍割下,弃于江中。
“赤壁鏖兵,江陵血战。”
“将士们白骨未寒,今却将之拱手让人。”
“吾有何颜面回见江东父老?”
言罢,凄然泪下,在场诸将无不哽咽啜泣。
老将黄盖拄戟叹道:
“都督勿忧,他日必当再取。”
真的还会有他日吗?
周瑜无奈地一声苦笑。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安慰话罢了。
天下形势,本来就是齐强吴弱。
如果拿下荆州,靠着江南之地,再联合曹操。
两家合力,尚有机会抗击齐国。
如今失去荆州,东吴也将彻底失去进取天下的机会。
未来几年,吴人将永远地被困在江东之地,不得进取。
至于何时为齐人所灭,完全看刘备、李翊的心情。
看他们的战略优先级是谁了……
感慨完之后,周瑜命人备好舟船,他要亲自前往夏口找诸葛亮谈判。
孔明啊孔明啊,到底是你赢了……
周瑜心情郁闷,怏怏不乐地来到夏口。
诸葛亮早已领了一众文武,在江边等候,似早已料到周瑜会来。
周瑜见之,又是一声长叹。
“周都督,亮在此恭候多时了。”
诸葛亮轻挥羽扇,向周瑜打了个招呼。
周瑜强颜欢笑,下了舟船,向诸葛亮拱手道:
“有劳先生久等,请入内说话。”
两人入内,各自叙礼毕。
周瑜知道诸葛亮要想什么,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双方都是人精,周瑜率先开口:
“君等妙算,不费一矢而坐得荆州,当真了得。”
“叫瑜好生佩服!”
周瑜万没想到,当年诸葛亮承诺不会向荆州发一箭一矢,居然真的做到了。
偏偏自己还不得不把荆州拿出来交易。
不拿出来不行啊。
后方孙权逼迫得太紧,荆州已成了一块烫手山芋。
周瑜只能在放弃之前,拿着它尽量为吴人换取更多的利益。
诸葛亮故作茫然,抚扇问道:
“都督何出此言?亮未尝欲取荆州。”
“莫非都督此来,是要将荆州拱手相送?”
周瑜也不多与诸葛亮做口舌之争,只问道:
“吾与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方得此土。”
“岂能轻弃?若让荆州,贵国有何回报?”
周瑜最希望的目标,当然是收回庐江之地。
并退而求其次,拿下荆南。
只是以诸葛亮之明略才智,这个目标恐难以实现。
尤其周瑜手上能打得手牌并不多。
果不其然,诸葛亮悠然起身,淡淡开口:
“豫章太守太史子义前不久身染疫疾,以辞官回乡,归去徐州养病。”
“豫章缺一良守。”
“今以豫章相赠,足酬都督之功。”
周瑜温言骤然色变,厉声道:
“豫章本属江东,何劳相赠!”
“孔明未免欺人太甚!”
豫章以北是东吴的,豫章以南是太史慈占领,单独划为了庐陵郡。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把两郡合二为一,将豫章全境让给你东吴。
但周瑜当然不买账,拿半个豫章,就换富庶的南郡,简直是把人当傻子欺负。
更别提诸葛亮对庐江之地,绝口不提了。
诸葛亮见周瑜不允,遂拂袖而起,冷然道:
“……都督既无诚意,又何必多言?”
“请回吧!“
说罢,撩衣准备离去。
周瑜知势不可逆,只得强抑怒意,拱手恳求道:
“孔明且慢!”
“纵荆州难全,庐江可否归还?”
“吴军新失其地,将士皆有不平之心。”
“若不收回庐江,瑜回吴地,亦无颜见吴侯。”
诸葛亮温言不悦,正色道:
“庐江本为汉土,昔被曹操窃据,后为吴所夺。”
“今李相奉王命收复失地,乃正本清源之举。”
“又何来归还之说?”
周瑜据理力争,当即驳斥道:
“以荆州之地,易一庐陵。”
“诚为天下耻笑耳!”
拿富庶的荆州,换取瘴地庐陵,莫说政治家干不出这事来。
纵是垂髫孩童,也不肯为此事。
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周瑜目前只是拿下了南郡,但却直接说他是拿荆州之地跟你做交易。
这是周瑜故意往自己脸上贴金吗?
其实不是,
此前说过,江陵是荆州之心。
拿下江陵,就等于拿下整个荆州。
历史上,著名的刘备借荆州,其实借的就是江陵。
当时东吴其实是占据了江夏与南郡,这也是周瑜的战略。
有了这两个地盘,就把荆扬益三州连接的路线给打通了。
周瑜也能够从荆州出发,直接去攻打益州。
而所谓的刘备“借荆州”,就是把江陵给借了。
江陵一出,南郡就跟着出了。
如此一来,也就切断了东吴与益州的联系。
周瑜征蜀的计划自然也就跟着落空。
所以常有人好奇,刘备当时不是有荆州吗?
为什么要说刘备是“借”的荆州。
就是因为当时江陵在东吴手里,这个地方很重要。
只要有江陵,你就可以说你有荆州。
所以周瑜说自己是拿荆州跟你做交易,并不算他故意夸大其词。
诸葛亮也知道仅仅靠一个豫章,打发不了周瑜。
便稍作让步,问周瑜还想要什么。
周瑜乃正色说道:
“既豫章不足议,敢请以荆南相易。”
“赤壁一役,我吴人流血漂橹,岂无尺寸之功?”
“今贵国得荆北,我东吴取荆南,亦无不可。”
诸葛亮勃然变色,叱道:
“荆襄九郡,本为一体。”
“今若割裂而治,后患无穷!此议绝不可行。”
见诸葛亮寸土不让,周瑜这才明白。
原来从一开始,齐国定下的对吴政策,就是将他们困守在长江以南。
不许他们继续对外进取。
周瑜心里暗叹:
“吾今日方知齐国深谋!困吴于江东,使不得展足。”
“待尔蚕食天下,我吴终为池中之鱼耳。”
“李翊之谋,竟远至十年之后。”
“惜我东吴多年来画地自守,终未能出扬州半步。”
周瑜总算明白了李翊的战略方针。
他允许东吴在吴地自娱自乐,但就是不许你对外进取。
淮南不许你染指,荆州之地不许你染指。
东吴对外打不出去,也就发展不起来。
而齐国仗着国力,却能够慢慢吞并掉天下间其他诸侯。
等转头回来,一只手就拿把东吴给掐死。
甚至不用一只手,当真等到那一天。
刘备以“君临天下”之姿,再次来到吴人面前时。
只怕以张昭等大臣的态度,直接就劝孙权投了。
江风呜咽,吹动军帐,案上油灯明灭不定。
周瑜无奈,只得争取其他地方,一指舆图丹阳地界。
“丹阳之地,乃江东门户。”
“断不可留于齐手,使齐人据之,则我江东门户洞开。”
“岂非任人宰割乎?愿请割之!”
既然齐人执意要将吴人困在江东,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东全境之地了。
丹阳其实一直都不是齐国重点的发展对象。
它更类似于“山越”少数民族的自治区,齐国对它更多是为了招募丹阳兵,补充兵源用的。
但丹阳还一直起到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
那就是齐国到江东的“跳板”。
倘若真让孙氏并江东全境之地,凭借长江天险,那还是相当难缠的。
所以齐国一直保留丹阳之地。
哪怕给你高度自治权都无所谓,反正必须给我留着。
免得将来真正要经略江东之地时,我还得老老实实渡长江。
对此,诸葛亮当然不同意:
“都督此言差矣。”
“……丹阳我国已经略十余年,岂可轻让?”
周瑜再三坚持,东吴必须拥有丹阳。
诸葛亮拗不过他,只得徐徐说道:
“都督何其执也?”
“……也罢,可于丹阳南境析置新都郡,界以溧水为限。”
“如此,吴得江防之固,齐亦保北岸之安。”
“此岂非两全之策乎?”
诸葛亮同意将丹阳新设一个郡出来,划给东吴。
但丹阳北岸必须留给齐国,
一方面齐国在江东必须有个跳板。
另一反面,丹阳北境其实远比南境富裕许多。
比如丹阳以北的秣陵,这里靠近长江入海口,远比其他地方要富裕。
历史上的孙权就把国都定在了秣陵,并于第二年改名为了建业。
它也就是后世的南京。
最终经过一个多时辰的拉扯,谈判终于结束了。
这个谈判速度其实已经相当快了。
然在场之人,无不觉得过程极其漫长。
最后,齐吴双方,勉强达成了一致。
双方约定:
溧水以北丹阳诸县仍归齐;
新置郡领宛陵、泾县等五城归吴;
东吴江防舟师不得越界北渡;
五日之后,将在江陵进行易帜,实现地域交换。
条约既定,周瑜与诸葛亮共执笔墨,于羊皮图上勾勒新界。
书成之时,江风骤急,吹灭半帐灯烛。
……
建安十二年,夏五月甲子。
江陵城头吴帜缓缓降下。
齐军司马费观率甲士三百,执赤旄节受降。
费观乃江夏本地人,为诸葛亮启用为军司马。
及午时三刻,诸葛亮乘素车白马入城。
城中父老箪食壶浆以迎。
吴将凌统捧南郡太守印绶出献,齐军鸣鼓三通,奏《常武》之乐。
齐吴双方正式完成江陵易帜。
诸葛亮也将荆州的州治迁至了江陵。
原来的州治在襄阳,迁至江陵其实也是想淡化荆州旧势力的影响力。
刘备知道后,当即下达命令。
让诸葛亮析南郡置江陵郡。
也就是把江陵地区单独划出来,设置一个郡,领编县、华容等七城。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帮助诸葛亮提高其在江陵地区的影响力。
然后上表,表奏诸葛亮为南郡太守,兼领军师中郎将,督荆南四郡。
可调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四地兵马。
当然,调不调得动另说,反正得先把权力下发下来。
刘备这一番操作,都是在对外对内宣告:
荆州地区,他已正式将之交给诸葛亮了。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拜诸葛亮为荆州牧?
因为此时的荆州牧是刘琦,虽然有名无实,但面子功夫还是要做足。
政治人物最忌讳的就是连“演都不演”了。
除了对诸葛亮进行政治上的安排以外,刘备又对诸葛亮予以了军事上的支持。
江陵郡设置好以后,刘备正式表后将军黄忠为江陵太守。
这一番操作,不单单是齐国唯四的四方将军之一,留在了荆州。
同时作为荆州人,又同为后加入的晚辈。
诸葛亮与黄忠都是火箭般飞升上来的。
不是两人没立过功,而是两人立得功不足以支撑他们做到如此高位。
刘备将这两个人安排在一起,就是希望他们文武合力,相互扶持。
对于黄忠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荆州人而言,半身已入黄土的他。
又何尝不想在晚年回到家乡度过呢?
更别说自己如今已是功成名就,在乡亲父老面前何等的风光?
所以,对刘备这个安排,黄忠极为高兴满意。
连连上表谢恩。
至于诸葛亮,他既正式上任荆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安抚原荆州老臣,同时提拔新人上来。
又聚集众文武,商议久远之计。
忽见一人上厅献策,视之,乃伊籍也。
“府君欲求久远之计,何不求贤士以问之?”
孔明问,“贤士安在?”
伊籍当即举荐道:
“荆襄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
“幼者名谡,字幼常。”
“其最贤者,眉间有白毛,名良,字季常。”
“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公正当用人之际,何不求此人而与之谋?”
诸葛亮大喜,遂命人请之。
马良至,诸葛亮以优礼相待。
二人交谈一番,诸葛亮大喜,甚爱马良之才。
当即与之商讨保守荆襄之策。
“亮受齐王命,来此经略荆楚。”
“季常久居此地,熟悉地理,可为亮明策。”
马良当即道:
“荆襄之地,北据汉川,坐拥数千里疆域,带甲兵十余万。”
“愚以为,荆襄之要,在四水三路。”
“控汉水则制襄阳。”
“掌沅湘则辖百越。”
“据江陵则锁吴楚。”
“有此三要,荆州必不失,”
“向者刘景升在时,对荆楚之地,力有不逮。”
“君可以令公子刘琦于此养病,招谕旧人以守之。”
“以其为荆州牧,安定民心。”
“然后南征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积收钱粮,以为根本。”
“……此久远之计也。”
诸葛亮附和道:
“……亮亦有此意。”
“然诚如季常所言,荆襄连经动乱,不宜立动兵戈。”
“东吴势力,已逐出荆州。”
“荆南之地,暂时无虞。”
“可先传檄抚定,然后再行征讨。”
“今可先定内政,然后商讨对外事宜。”
荆州也算是老刘的大后方了。
以老刘目前的实力,至少不需要荆州扮演太重的军事角色。
可以先安心发展内政,帮齐国巩固大后方。
于是,诸葛亮与马良等人商议一晚,制定了发展荆州的一系列政策。
大家都认为,刘景升对于荆州的掌控力太过薄弱,须要进行改革。
三日后,江陵之地正式发表公告。
宣告新政府将推行以下政策:
第一,屯田之制。
募集流民,开垦云梦泽淤地。
引沮漳河水,建十二陂塘,灌溉农田。
每卒屯田五十亩,战时为兵,保家卫国、
此举也是根据荆州连年遭遇动乱,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所定下来的策略。
通过募集流民,也能稳定社会秩序。
第二,舟师之备,发展水军。
荆州水师号称是天下第一水师。
经过连番的政权跌宕,水师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此,诸葛亮下令。
设造船坞于江津港,改楼船为车船。
鼓励民众学习游泳,争取做到人人会水。
第三,城防之固。
为江陵城墙,修筑“内城”,进一步加强江陵城防。
同时将襄阳北门设为瓮城。
沿江设烽火台,每三十里一置。
此外,在荆襄一带,设置书院,发展教育。
诸葛亮自领荆襄书院院长,鼓励学子来此处学习。
当然了,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重新修订《楚科》。
原来刘表旧政过宽,荆襄本地豪族“以下克上”之风屡现不止。
为此,诸葛亮采取强硬措施,打击当地豪族。
当然,仅仅是打击,而不是消灭。
比如清查户口,严查“隐户荫客”等。
同时,
盗粮三斗者即黥面。
私铸钱币者,立斩。
官吏受贿者,倍赃入罪。
由于荆南地区还生活了不少“蛮族”。
诸葛亮也规定,蛮人犯罪,与汉人同罪同刑,不得偏私。
设立酋长子弟入质制度,规定地方酋长,须遣家族子弟到地方郡治为质。
颁法之日,诸葛亮亲临江陵市门。
当众杖责违禁的蒯氏家奴。
又从刘表府库搜出的“免罪竹符”三百余枚,当着众人的面一把火烧尽。
火光三日不绝。
由此,荆襄之风大改。
……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0996/7693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