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裁员后,我成了科技教父 > 第156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

第156章 看似科幻,实则现实


和郝成的一番交流,于东是彻底的了解了郝成的想法以及他未来的目标。

    “完全不能将白驹科技作为一家企业来看待,”走出创新创业园区的,于东还在跟何钢讨论着:

    “用企业的逻辑去分析白驹科技的行为和决策,那绝对是南辕北辙。”

    说着,于东还回头看了一眼白驹科技的办公楼,心里突然有一种别样的感觉:有了这家公司,不会整个世界的进程都要被加速了吧?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立刻就止不住了,越想越觉得有可能。

    ……

    而郝成这边,和魏书杰也是正在进行着一场头脑风暴:讨论着他们心目中的下一代运算核心。

    “我确信一点,非确态的输入,确实能够给张量运算带来更快的速度,给演化推理带来更多的可能。”

    见过郝成的这几周,魏书杰可是一刻也没有闲着,不仅重温了模糊数学的相关知识,更是查阅了无数的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运算。

    这是他最终得出的结论。

    郝成大略看了一下,然后问了一个问题:

    “结论确实是没错的,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其中明明有用小沙就可以快速得出结论的步骤,为什么却选择自己忙忙活活搞好几天呢?”

    “我……”魏书杰有些支支吾吾,他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问题。

    很多问题,如果使用小沙辅助,确实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量,这几周的成果,甚至浓缩为一天就可以完成。

    不过,这样的话,岂不是会显得自己没做什么工作?

    但这话可不能这么说,总不能告诉郝成: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忙一些?

    “人与AI相比,能力确实弱了太多。”魏书杰组织了组织语言,然后接着说道:

    “我也无数次的研读过白驹科技关于人比AI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利用AI这个工具,但整理来说,人能做的工作太有限了。

    “这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学历人群的情况,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全部的人群,这个现象会更加的明显。

    “我们都知道,创新、拔高一些、多延伸一点点,道理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做这个的人又有多少?百不挑一!”

    魏书杰说了一个现象,一个郝成也曾经考虑过,但目前并没有什么太好解决方案的现象。

    现在的很多职业,比如流水线工人、外卖员、出租车司机,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不远的未来,都是非常容易被AI、被机器人给取代的。

    现在的解决方案是一个消极的应对:就是不去发展这些取代大量劳动力的机器。

    但显然,这是不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先进的生产力一定会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只是早早晚晚,甚至非人力可挡。

    至于白驹科技一直所倡导的:在AI的弱势点下手,做更多的创新和提高,正如魏书杰所说,这件事儿不容易,也不是多数人能做的。

    “甚至,我们过往几十年的教育,也都并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魏书杰补充道:“我们更多的是在培养产业工人。

    “别说本科阶段,就是硕士博士也是如此,开创性的人才和项目极其稀少。”

    “这个问题讨论的大了。”郝成摇了摇头:“但我有一个开创性的设想,我权当一说,你权当一听。”

    “嗯?”

    魏书杰说前边这么一大堆,其实是为自己在找补,但郝成一听,皱眉思索了一番,却出现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我们现在说,AI是工具。”郝成接着说道:“但如果不把它当工具,而是把它当成人的整体一部分呢?

    “现在的问题是,无界系统的交互能力还是不够强!”

    魏书杰没听明白,这怎么又跟无界系统联系到一起了?

    不过,随着郝成之后的解释,他是一张大嘴张了开,开了合,接下来的半个小时就完全没闭上过。

    郝成的想法是这样的:

    现在的系统,不管是传统的键盘鼠标触摸屏也好,还是无界系统的硬件融合感知的操作意图识别也好,若要去使用它,是需要人去做动作的。

    比如,我要搜索一个资料:不管是去搜索引擎,还是去唤起小沙,那都需要一个交互的步骤。

    “那如果,把这个步骤省略了呢?”郝成大胆的幻想着。

    “省略?”魏书杰有些不明所以:“怎么省?”

    “就像你思考一样,从你的记忆中检索相关的信息。”郝成说道:“让整个世界的知识和数据,映射成你大脑记忆的一部分。”

    “啊?”魏书杰听明白郝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了,但是,像获取自己的记忆一样获取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这怎么可能!

    “确实不可能!”郝成说道:“除非能识别人的意识,并将数据转化为人能够直接接收的意识。”

    这一听就不是短时间内,甚至几十上百年内都不一定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郝成接着说道:“这个思维和方向,它就是一个活靶子,虽然我们做不到,但并不妨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向前走一步。”

    郝成现在脑子里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了。

    模仿人类大脑思考,汲取记忆和灵感的过程:

    大脑想一件事,它是这样的: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1=?)(1)→大脑“调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题(=2)(2)

    而现在,无界系统的操作步骤:

    我要做一道数学题(1)→唤出小沙(2)→通过融合感知的操作或者传统的键鼠语音等操作将这道题描述小沙(3)→小沙解题(4)→我通过眼睛看到了解题结果(5)

    那么,模仿人类思考的过程,将无界系统操作步骤的(2)(3)(4)直接浓缩。

    答案虽然无法像自己思考那样直接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但是至少直接出现在了自己的眼睛里。

    要尽可能的节省中间的所有步骤,节省的越多,使用操作系统的逻辑就越接近人类本身思考的过程。

    “现在的问题已经具体化了,”郝成总结道:“那就是,将无界系统的操作意图识别升级为用户的真实需求识别。

    “比如,我的操作意图是打开小沙APP,问一个问题。

    “用户的真实需求其实是问的这个问题,如果拿起手机,看到的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我们的耳机等外部设备里直接播放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这和我们自己思考是不是就又接近了一步?至少形势上的是的!

    “至于我们怎么知道,用户具体的意图:一、日常使用的行为;二、突然收到的信息;三、最近想干的事情;四、其他。

    “这个事儿现在是不是又能干了?”

    确实可以干了。

    基于以下三点:一、小沙最了解用户,尤其是在使用了硬件融合感知之后。

    二、小沙作为全能助理,用户的所有信息它都有一份,长时间使用下去,小沙的处事逻辑会和使用它的用户趋于拟合。

    三、小沙的智慧能力在很多时候已经不弱于人。

    这三点一结合,怎么就不能干呢?

    这就是属于AI的大数据啊,以小沙的能力,真的可以慢慢做到很精准。

    而且,这还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处理问题,小沙也可以产生灵感啊!

    什么叫灵感?

    那就是灵机一动冒出来的东西!

    这时候,谁能说通过小沙冒出来的灵感它就不是灵感呢?

    根据自己的情况,每天给自己一个新的灵感,择其靠谱者而深入研究,择其不靠谱者而直接放弃。

    久而久之,肯定会有成果产出的!

    原本非常科幻的一个事情,在郝成的立靶子、朝着靶子走更近一步、然后再剖析这个过程。

    一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转化为了AI的训练问题:

    从操作意图识别,通过用户的长期使用数据结合瞬间的信息输入,升级为用户真实意图识别。

    而这,对于白驹科技来说,根本就不算很困难的事情,至少已经看得着眉目了。

    就这样,无界系统的下一项更新和能力已经展现在魏书杰面前了。

    虽然,和直接汲取记忆相比确实差了非常多,但是,原本就已经极其强大的无界系统,这不直接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

    “嘶!”魏书杰越想越震惊,越想越觉得自己狭隘了,心里也是不住的感叹:有了白驹科技,世界的进程不会都要加快了吧?

    今天,他是第一次见识到了郝成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竟然是这个样子的。

    他又想到了自己这边的【非确态输入的逻辑运算单元】,看样子,这课题产生的方式也差不多是同样的。

    转头看向郝成,郝成也正看着他,并且点了点头,明确告诉他就是的。

    在远处立一个靶子,那就是方向,往那个走一步,那就是进步。

    “你看,”

    郝成还给魏书杰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手机,只见小沙已经对郝成刚才说得话进行了总结。

    这还不算完,基于这些,小沙还做了无界系统正式版的更新策略,甚至连计划和更新的具体方案都做好了,甚至,提示是否要发给林文。

    这个东西原本就不是该和魏书杰讨论的,只是话赶话赶到这里了。

    “你看这,稍微再升级一下,是不是就跟我说的操作意图识别差不多了?”郝成说道。

    “确实!”魏书杰长出了一口气,觉得自己有点儿缺氧——他是真的觉得有点儿跟不上郝成的节奏。

    “你今天过来,是说什么的来着?”

    顺手授权小沙将无界系统2.0的计划发给林文,郝成也是看着魏书杰问道。

    “非确态输入的问题。”

    魏书杰嘴角抽了抽,自己这边刚说了一点点成果,就被拐带跑了,顺带着帮郝成捋顺了那么大的思路:“我决定从‘多’还是‘少’这个概念的判断入手。”

    “嗯!”郝成点了点头,示意魏书杰继续说下去。

    “多和少的判断,对于机器来说还是非常难的,而且,机器判断多少的方式和人也有非常大的差别。”

    魏书杰接着说道:“比如,大街上有一群人,多不多,人类只需要大眼一扫,就能得出结论,多!

    “而机器要做出这个判断就非常困难,采集到图像后,机器就首先要计数,然后还需要有一个标准,大于多少才是多。

    “这其中的区别就非常大。”

    “确实,”郝成对魏书杰的想法表示认可:“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向,有具体的思路了吗?”

    魏书杰先是摇头,然后又是半点头:“从围棋开始吧。”

    AI下围棋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我占了一大片,这一大片它是多少,人其实是靠目测估算的,而AI是真的会精确计算。

    魏书杰的计划是,给AI换一种算法,让它也通过“片”的大小来估算。

    “做过具体的假设评估吗?”郝成刚刚看了魏书杰对于整体非确态的假设评估,发现他确实擅长做这个。

    就是先假设这个东西能实现,然后在尚未实现的时候,就能估算出这个东西的效率。

    “假设,AI可以通过‘片’来大约估算数量,在判断多与少、好与坏等非量化指标的时候,理论速度的提升至少是万倍这个量级的。

    “当然,准确性上会差一些,95%!”

    郝成点了点头,在脑子里模拟了这么一个场景:围棋棋盘,有两“片”空地,要判断哪个更大:

    现在的AI是精准计数,需要上万次的运算。

    而如果像人一样,进行多与少的判断,那只要大眼一扫,也就是只需要一两次运算。

    速度确实要快上万倍,准确性要差一些。

    牺牲5%的准确性,来换上万倍的速度提升,值得不值得?

    那就要看使用场景了。

    尤其是在AI的训练中,这种非确态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能带来更多的变异和可能。

    “有具体的算法思路了吗?”郝成问道。

    “有!”魏书杰今天过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郝成这个“有”!

    “那好,那就先这样实施。”郝成点了点头。

    机器像人类一样判断‘多’和‘少’,这可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类问题,只要真的解决了,未来的应用会非常广泛。

    郝成甚至认为,这是AI能不能真的更近一步的关键核心——因为他试了,小沙现在判断多和少的方式依然是计数。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026/7706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