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大唐:开局为李二献上避坑指南 > 第412章 要先让那些人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第412章 要先让那些人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第412章  要先让那些人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两个百骑卫士垂手立在老槐树下,看著温禾低头沉思,连大气都不敢喘。

    过了约莫半炷香的时间,温禾终于缓缓抬头,眼神里的疑虑褪去,多了几分果决。

    「我先入宫见陛下,你们在宫门外等候,切记不可声张,免得打草惊蛇。」

    他心里清楚,河北士族豪族盘根错节,想一次性铲除绝无可能,眼下最有效的办法便是以利诱之。

    用新粮种的高产利益撬动底层农户,让农户主动要求推广粮种,再借农户的需求压制豪族。

    而如今的混乱局势,也并非全是坏事,豪族能用民愤对付魏征,他同样能用民愤反击,只是那些被蛊惑的农户,免不了要多受些委屈。

    「属下遵令!」

    两个百骑卫士连忙躬身应下,挺直脊背站在原地,目送温禾离去。

    温禾快步返回温家庄,换上一身藏青色锦袍,又找到李承干,简单交代了春耕收尾的事宜。

    「我入宫议事,你们几个再种一亩地就回去,别偷懒,等我回来检查。」

    李承干连忙应下,不过看著温禾离去的背影,他不禁有些担心。

    随即,温禾便与百骑卫士一同策马赶往长安城。

    他们一路疾驰至玄武门,守卫见是温禾,又有百骑卫士随行,无需通传便直接放行。

    此时的两仪殿内,气氛却压抑得让人窒息。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著扶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下方站著三省六部的几位重臣,所有人都低著头,没人敢先开口打破沉默。

    「他们这是想在河北建一个国中之国?」

    李世民的声音突然响起,语气平静,却带著刺骨的寒意。

    「粮食定价、盐铁管控,若是日后都由他们说了算,那河北道还是大唐的吗?他们日后还认朕这个皇帝吗?」

    在场的重臣都明白,陛下这已是怒到了极致。

    河北豪族联合士族抵制新粮种,甚至煽动农户围堵官府,本质上是在挑战朝廷的权威。

    若是此次退让,日后河南、山东等地的势力必然纷纷效仿,大唐的统治根基都可能被动摇。

    这些人怕是都嗅到了陛下要对突厥动手。

    所以才敢趁火打劫啊。

    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如今的陛下当初可是敢以三千兵马冲击三十万大军的雄主。

    这皇位上坐著的已经不是那个庸碌老迈的太上皇了。

    「陛下息怒。」

    站在大殿正中的崔敦礼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语气却带著几分辩解。

    「河北各家豪族并非有意对抗朝廷,只是担心新粮种产量过高,日后谷贱伤农,反而害了百姓。」

    「他们此举,也是为陛下深思熟虑,若是不加以制衡,只怕农户生计更难维持。」

    「说得倒是冠冕堂皇!」

    窦静猛地出列,额头青筋暴起,指著崔敦礼怒斥。

    「崔舍人,难不成我民部在你眼中只是摆设?朝廷自有调控粮价的章程,何时轮得到地方豪族私设定价?今日他们敢在河北私定粮价,明日是不是十道之地都能各行其是?到时候你让陛下置于何地?让朝廷置于何地?」

    崔敦礼面不改色,对著窦静躬身一礼,依旧固执己见:「臣以为,此乃缓兵之计,如今河北民心不稳,农户拒绝新粮种,皆是豪强暗中抵制,若是强行镇压,只会激化矛盾。」

    「正所谓『欲取之,必先予之』,不如先许豪族些许利益,稳住局势再说。」

    「荒谬!」

    长孙无忌赫然出列,厉声呵斥。

    「今日割一城之利,明日让一地,长此以往,与卖国何异?河北乃大唐重地,若是向豪族妥协,日后朝廷威严何在?天下人又会如何看待陛下?」

    这种话崔敦礼不敢接,只能低下头,双手攥紧朝服下摆,不再说话。

    大殿内再次陷入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世民身上,等著陛下做最后的决断。

    「此事,是博陵崔氏主导,还是清河崔氏主导?」

    就在这时,李世民突然开口,目光锐利地盯著崔敦礼,语气平淡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这已经是诛心了。

    陛下难不成是动了杀心?!

    崔敦礼脸色骤变,连忙躬身道。

    「启禀陛下,臣所为皆出于公心,全为大唐社稷,与家族无关!」

    「河北民心不稳,开始之时本该以民为本,应当由下至上,可魏公却强行施展,才让那些豪族有了可趁之机。」

    崔敦礼不敢抬头,硬著头皮辩解。

    「臣并非指责魏公,只是如今局势危急,若是无士族从中调和,只怕要误了今年的春耕,臣以为,由下至上的『下』,当是河北豪族,只要拉拢了他们,农户自然会顺从。」

    这话一出,大殿内的重臣们虽未言语,却大多默认了这个逻辑。

    在他们的认知里,所谓的民,从来都是指有势力、有地位的豪族士族。  

    至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庶民,不过是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根本算不上「民」。

    李世民盯著崔敦礼,眼神愈发深沉,大殿内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浊气,似乎想做出妥协:「罢了,此事……」

    他正要说话,却见大殿外突然出来一个内侍。

    那内侍垂头站立,只等李世民话音戛然而止,才行礼说道:「启禀陛下,高阳县伯求见。」

    温禾?!

    听到这个名字,两仪殿内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个时候,他来作甚?

    方才见李世民有意妥协,崔敦礼本已悄悄松了口气,可听到「温禾求见」四个字,他的心猛地一紧,指尖瞬间攥紧了朝服下摆。

    『不是说他最近都在城外休沐,不管朝中之事了吗?』

    崔敦礼暗自嘀咕,额角渗出细密的冷汗。

    『难不成是因为百骑?可这次去河北随行的是许敬宗,和他温禾并无干系啊……』

    他越想越紧张,却只能强行压下心底的慌乱。

    此次河北各方势力联合向朝廷施压。

    正是算准了温禾没有参和进来,而许敬宗行事冲动易被牵制。

    可若是温禾真的掺和进来……

    『若温禾当真插手,博陵崔氏必须尽快抽身,否则恐引火烧身。』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便在崔敦礼心底扎了根,他甚至有种直觉,只要温禾开口,河北的局势便会彻底转向。

    就在他心绪不宁时,殿外传来了温禾的声音:「臣温禾,拜见陛下。」

    「免礼。」

    李世民沉著脸点头,目光落在温禾身上,语气带著几分试探。

    「这几日你不是都在城外温家庄耕种吗?今日怎的有空入宫了?」

    大殿内的重臣们纷纷看向温禾,目光各异。

    长孙无忌眼眸微眯,显然在揣测温禾的来意。

    阎立德和李靖轻轻摇头,隐晦地示意他别多管闲事。

    窦静则不停朝他使眼色。

    温禾迎著众人的目光,扬起嘴角一笑。

    「启禀陛下,微臣听闻河北道之事,寝食难安,便马不停蹄赶进宫来,想为陛下分忧。」

    这话一出,殿内众人皆是一脸不信。

    全长安谁不知道,高阳县伯最是爱偷懒,每日不睡到日上三竿绝不起来,还寝食难安?

    怕不是闲得发慌,想来凑个热闹。

    李世民也轻哼一声,语气带著几分嘲讽。

    「朝中百官在此,两仪殿内皆是重臣,难道朕还需要你一个孺子来分忧?」

    温禾抬眸看向他,眼神分明在说「你让我分忧的还少吗」。

    那模样看的让李世民都忍不住暗自腹诽,却半点不心虚地岔开话题。

    「你许久没入宫,皇后前些日子还念叨你,不如先去万春殿问安吧。」

    这话里的意思再明显不过。

    你别插手河北的事,赶紧走。

    窦静本想站出来为温禾说话,可刚开口「陛下,既然高阳县伯来此,不如让他……」。

    便对上李世民骤然凌厉的目光,他心头一震,瞬间明白过来。

    陛下是怕温禾卷入河北的复杂局势,毕竟那里牵扯太多士族势力,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更大乱子。

    窦静只能讪讪地退了回去,不再多言。

    「陛下,我都来了,不如您就听听我的想法?」

    温禾哪会轻易离开,他清楚自己早把河北士族得罪光了,债多不压身,反而没什么顾虑。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声音响起。

    「陛下,臣以为高阳县伯或有妙策,不妨让他说说。」

    说话的竟是崔敦礼!

    李世民目光一沉,盯著崔敦礼看了片刻,似乎在揣测他的心思,随即才松口道。

    「罢了,你说吧。」

    温禾上前一步,目光炯炯地说道。

    「陛下,臣以为赵郡李氏与宗室同为道祖之后,乃是一脉宗亲,如今大唐得增产粮种,实乃道祖为后代降下的祥瑞,臣建议,将河北道的新粮种交由赵郡李氏负责推广。」

    李世民闻言,有些愕然。

    这还是温禾吗?

    他……

    好吧,当初在秦王府玄武门之变前,这竖子便扯什么凤凰、道祖了。

    不过他居然为五姓七望的人说话。

    赵郡李氏虽然是士族,但毕竟亲近宗室,而且朝中有李靖在,到也不怕他们玩什么把戏。

    此事倒是可为啊。

    李世民沉吟的时候,赫然注意到温禾脸色那抹狡黠。

    玩舆论嘛。

    你要谣言,我就搞玄学。

    你们不是天天叫嚷著什么天人感应吗?

    那我凭什么和你讲科学。

    「什么?这怎能行!」  

    窦静率先惊呼。

    「河北道百姓还等著新粮种增产,若是只给赵郡李氏,百姓们怎么办?」

    「自然是用以往的粮种。」

    温禾语气平淡。

    「既然他们不信,那朝廷怎好强迫,环王粮种便交由那些信任朝廷的人种植就好。」

    这叫以退为进。

    他就是要让那些抵制新粮种的豪族看著赵郡李氏丰收,从内部瓦解他们的联盟。

    那些人抵制环王粮种,是因为觉得这种子差吗?

    不,恰恰是因为他们都知道这种子的产量高。

    可产量高的话,那他们之前囤积的粮食怎么办?

    日后那些农户都吃饱了,谁来和他们借贷。

    没人来借贷,来给他们干白工,他们如何耕读传家。

    「至于那些不愿意种新粮种的农户,只能算他们倒霉了。」温禾也觉得自己心狠。

    但是他奉行一句话,千万不要试图说服愚昧的人,这样只会让你自己变的愚蠢。

    他不是那一位,所以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信奉自己。

    想要改变河北的局势,就要让那些人知道自己是多么愚蠢。

    崔敦礼的脸色瞬间变了,他强装镇定地干笑道。

    「高阳县伯说笑了,新粮种数量庞大,单靠赵郡李氏一家怎能种得完?若是拖延到明年,粮种怕是要坏了。」

    「坏不了,只要妥善保存便好。」

    温禾笑著摆手,不等崔敦礼再开口,又补充道。

    「当然,若是其他士族想种,也可向朝廷购买,价格公道。」

    「不可!」

    窦静连忙摇头。

    「发放粮种乃是朝廷重事,怎可买卖?日后御史追究起来,恐生事端。」

    他不是反对温禾,而是担心这事日后会有不好的传闻。

    特别是那些御史知道了,还可能会弹劾他。

    「谁说卖给百姓了?」

    温禾轻笑一声,目光扫过崔敦礼,意有所指。

    李世民见他拐弯抹角,有些不耐烦了。

    「莫要绕圈子,继续说。」

    温禾却站在原地不动。

    刚才你还想赶我走,现在让我说我就说?

    李世民哪能看不出他的心思,可他是皇帝,哪能向臣子低头?

    只能朝著阎立德和李靖使眼色。

    李靖立刻上前劝道:「高阳县伯,陛下也是担心河北之事耽误今年税收,还是尽快解决为好。」

    阎立德也在一旁打圆场:「是啊,有话好好说,陛下定能听你的。」

    可温禾依旧油盐不进,一副你不低头我就不说的模样。

    长孙无忌看不下去了,厉声呵斥。

    「温嘉颖,这里是两仪殿,岂容你放肆!」

    「那我走?」

    温禾轻哼一声,作势要转身。

    长孙无忌嘴角抽搐,差点被他气笑。

    这竖子,真是软硬不吃!

    李世民无奈,只能松口:「方才朕失言了。你往日总说朕给你派的差事太多,这次给你休沐,你倒不乐意了?此事事关民生,民部正好缺个员外郎,朕……」

    「等等!」

    温禾连忙打断他。

    「升官就不必了,我说说办法便是。」

    他清了清嗓子,正色道:「其实这事很简单,庶民、农户,只要家里有田且是自由身,凭户籍便可到县衙免费领取贞观稻种和沤肥,同时派遣御史去河北道各县巡查,若发现官员刁难百姓、违法乱纪,当即拿下。」

    「再派人到各乡宣传陛下的仁德,以及贞观稻加沤肥的真实产量,当然,稍微虚构一点,让数据更吸引人,也无不可。」

    这话刚落,李世民的眼眸瞬间亮了起来。

    有点意思。

    如此一来,还能帮著朝廷登记户籍。

    对了,还有隐户。

    李世民眼眸赫然闪过一点亮光,比起温禾他又多想到了一些。

    领取粮种和沤肥之后,不得转交,而且不得献地。

    「另外微臣以为,这环王稻不好听,不如改名为贞观稻。」温禾冲著李世民狡黠一笑。

    长孙无忌也难得赞同。

    「启禀陛下,臣以为『贞观稻』这个名字极好,『环王稻』太过拗口,不易在民间推广。」

    李世民当即点头:「善!就叫贞观稻!」

    「臣等遵旨。」

    改了名字而已,到时候下发诏书即可。

    不算什么大事。

    就在这时,崔敦礼突然上前一步,躬身行礼:「臣请罪!」

    众人皆是一愣,看向他。

    崔敦礼脸上满是愧色。

    「高阳县伯所言宛如当头一棒,臣方知此前目光狭隘,竟被家族私利蒙蔽,险些误了朝廷大事,臣愿即刻说服崔氏族人,一同推广贞观稻,为河北百姓谋福祉!」

    「并为陛下宣传贞观稻!」

    他话音落下。

    两仪殿内这些位大唐重臣的眼神,都便的有些玩味。

    好一个崔敦礼。

    看来这一代博陵崔氏要压过清河崔氏一头了。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206/7680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