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民国:王牌飞行员 > 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

第643章 异能加工:毫米级精度的 “手工智造


火箭弹厂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技术工人们正在为了1200辆载重自行车的零部件生产工作着。

    而在厂区东面的临时车间内,却显得有些安静。

    那里只有方文和几名老车工在操作。

    他站在C6140车床旁,双手轻握操作手柄,机械感知异能如细密的网,将车床主轴、刀具与合金坯料的每一处细节都纳入感知。

    但要达到想要的精密度,这还不够。

    他吸收秘宝中的能量,将结合透视能力的机械感知放大。

    坯料内部的金属晶粒走向、刀具刃口的细微磨损、主轴转动时  0.02毫米的径向跳动,都清晰地呈现在他的感知中。

    此刻他加工的是制导装置的核心部件——磁控管阳极。

    磁控管阳极的核心功能是“构建高频谐振腔”,通过特定形状的腔体与阴极配合,产生  3GHz左右的微波信号用于雷达照射。

    这一过程对材质有三个要求,高导电性,强导热性,便于加工。

    适合的材料为高纯度紫铜。

    方文面前这块紫铜坯料需被切削成内径  12.7毫米、壁厚  1.5毫米的类圆筒形,且内壁光洁度需达到Ra0.8μm(▽7),也就是高压锅内壁的光滑度。

    这在没有数控设备的  1939年,普通技术工人通过机床几乎不可能实现。

    除了方文。

    他开始操作,通过异能实时调整车床进给量,当感知到刀具切削力突然增大,这预示着晶粒密度变化,他立即将进给速度从  0.1mm/r降至  0.05mm/r。

    在他的操作下,胚料逐渐制作成设计中要求的样子。

    刚完成一个重要配件制作,手下工人就过来了。

    “方总,这齿轮的咬合间隙总是差了点,装配后会卡顿。”一名老车工拿着舵机的伞齿轮坯料,满脸愁容报告。

    方文接过坯料,将其放在检测工具上,结合异能瞬间“扫描”出齿形误差。

    其中三个齿的齿顶圆比设计值大了  0.04毫米。

    他没有更换坯料,而是将其固定在分度头上,手持细锉刀,凭着异能感知的“误差度”,精确锉去了微少的多余。

    “你试下看看。”他将齿轮递给老车工。

    当齿轮再次装入舵机,转动时再无卡顿,老车工拿着塞尺测量,间隙恰好是设计要求,忍不住惊叹:“总经理神了,这手艺,比外国的精密设备做出的零部件还要好!”

    方文微笑,继续加工。

    这样的场景持续了十天。

    从雷达接收机的  LC调谐线圈,到燃气涡轮的叶片,再到机械积分器的发条齿轮,每一个关键零件都通过他亲手打造。

    而这些零部件的规格和生产流程,也被方文记下来,等以后原型弹确定,就可以当做生产工艺标准。

    时间一点点过去,第一批零件在方文主持下完成生产,交付研究院那边。

    姜文瑾和研究院的人千分尺反复测量,和工人们一样惊讶,在缺乏最好的高精度制造设备的情况下,总经理竟然带领泰山军工自己的技术工人,将这批高精度设备零部件全部做出来了。

    随后,研究院制导团队,开始组装原型弹。

    时间流逝,一个半月很快就过去。

    供给八路军的1200辆载重自行车已经全部组装完毕,分两批运往国内。

    泰山的首款制导火箭弹原型弹也试制完成。

    1940年  1月  5日,缅北基地外的靶场。

    靶场中央,一辆泰山军车空壳被当作目标,周围  50米、100米处分别插着红色标杆,用于标记弹着点偏差。

    而另一边的跑道旁,方文正和龚修能一起将运来的三枚涂着银灰色漆的制导火箭原型弹装入火箭弹发射巢。

    新版型号的制导火箭弹命名为‘泰山制导试验一型',88毫米。

    相对于以前苏制82毫米型号,多了6毫米直径。

    为此,火箭弹发射巢也做出相应改造,从原有的10连装发射巢,变成了6连装。

    装载好新型试验航空火箭弹后,方文登上飞机,坐好,开启发动机,以机械感知异能与飞机融为一体。

    飞机情况良好,机翼下挂载着改装的照射雷达正常,火箭弹发射巢也没发现问题。

    他拿起话筒:“呼叫发射组,现在可以开始了。”

    随即,他驾驶钦原号升空;姜文瑾则在地面通过望远镜观察,身边的技术员紧盯着信号接收机。

    飞机在空中以目标为中心盘旋。

    为了试验顺利,方文将能量注入体内,获得短暂的‘超凡状态’。

    那种无所不能的状态下,他对飞机内部情况,甚至微观都了如指掌。

    机舱内的雷达:磁控管以  1000Hz的频率脉冲,3GHz的电磁波通过抛物面天线聚成  2°的窄波束,像一道无形的光柱,稳稳罩住下方1500米外的靶标。

    三组频率编码为——1200kHz、1500kHz、1800kHz,与火箭弹接收机预调的信道完全匹配。

    在射向调整后,他按下了发射键。

    火箭弹离开发射架的瞬间,方文的感知跟着穿透了弹体外壳。

    他“看到”尾喷口的扰流板初始位置精准归零,陀螺仪主轴高速旋转,银锌电池输出的  24V电压顺着导线流进接收机。

    四臂天线捕捉到靶标反射的回波,3GHz的高频信号涌进混频器,与本振线圈的信号碰撞,转换成  455kHz的中频信号。

    可就在火箭弹飞行至  800米时,方文的感知突然发现一丝异常:真空管阳极的紫铜表面泛起暗红,温度数值像水流一样在感知里爬升——180℃、220℃、280℃,离紫铜  300℃的软化临界点越来越近。

    放大器的增益开始跳水,从  60dB骤降到  35dB,中频信号像被潮水淹没的火苗,越来越弱。

    摆式误差检测器里的金属摆锤本该随着目标偏差摆动,此刻却僵在原地,输出的误差电压从  2.5V跌到  0.8V。

    失败了。

    方文心中暗叹。

    随后,他“看到”火箭弹的扰流板失去信号控制,胡乱偏转了  1°,弹体猛地向左偏航,最终扎进靶场边缘的草丛,扬起一片尘土。

    这一枚原型弹的失败,让方文已经明白接下来两枚不可能成功。

    他立即降落,将两枚原型弹卸下来,装上泰山军车。

    赶过来的姜文瑾不解问道:“怎么只试射一枚?”

    “我发现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回去改造下,明天再继续。”

    方文说完,跳上军车,直接开回基地。

    实验室内,方文和制导小组的研究人员们讨论。

    “原型弹发射后,阳极温度会快速升高,超过  300℃,这种情况下,紫铜材质会受到影响,导致整个主动雷达导引头失效。”

    他说出问题后,研究人员立即进行实验。

    在模拟状态下,随着温度升高,确实让信号失效。

    为此,有研究员提出:“要解决这种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是加散热片,用气流强制降温,这样不会对原型弹结构做出改变。”

    这个建议,非常中肯,大家都倾向于用加散热片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具体实施,就要由方文来做了。

    毕竟,他才可以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改造。

    随即,会议结束,方文直接开始。

    在实验室的工作台面上,他将紫铜材质的阳极部件放在台钳上,指尖贴着金属表面启动机械感知。

    阳极外壁的平整度误差、真空管引脚的焊接位置、弹体内部预留的安装空间,瞬间在他脑海中形成三维模型。

    “用铝制鳍片,厚度  1.2毫米,做  12片环形鳍片,间距  3毫米,呈放射状贴在阳极外壁。”

    他拿起铅笔在图纸上画草图,笔尖精准勾勒出鳍片轮廓,嘴里念叨着。

    “铝的密度比紫铜轻,导热系数  237W/(mK),足够把阳极热量导出去,还不会增加太多弹体重量。”

    这个设计由方文亲自来做。

    只用了两个小时,他就做出了符合自己设计要求的散热片。

    随后,加装好散热片的阳极被装进第二枚原型弹。方文将弹体竖起来,通过透视异能观察内部:12片铝制鳍片像撑开的伞骨,紧密贴在紫铜阳极上,石墨介质均匀填充在缝隙里,既没挡住真空管引脚,也没碰到雷达天线的馈线。

    但这样还没完。

    “再在弹体侧壁开  4个  10毫米的通风孔,让高速气流能穿过鳍片间隙。”方文指着弹体中部,说出自己的后续设计,“孔的位置要避开舵机连杆,角度倾斜  15°,防止雨水灌入。”

    姜文瑾一边计算,一边分析:“按火箭弹飞行速度340米/秒算,气流穿过通风孔时的流速能达到  50米/秒,鳍片的散热面积有  0.08平方米,理论上能把阳极温度控制在  220℃以下。”

    方文补充道:“边缘太锋利会产生气流涡流,反而影响散热。把孔口磨成圆角,半径  1毫米,这样气流能更顺畅地穿过鳍片。”

    “是吗?”姜文瑾并不确定,他是做科学研究的,对于方文这种神奇的知识获知能力,无法理解,只能通过实际效果证明。

    一天后,完成改造的‘泰山制导试验二型’开始试射。

    方文驾驶战机升空,完成雷达锁定后发射。

    火箭弹从发射巢射出,高速射向标靶。

    火箭弹离开发射巢的刹那,方文的机械感知如同细密的探针,瞬间穿透银灰色弹体,将内部每一处细微变化都纳入视野。

    340米/秒的初速让弹体表面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顺着外壳传导,但他的注意力全在那  12片铝制鳍片上。

    气流正顺着弹体侧壁  15°倾斜的通风孔涌入,圆角边缘果然消除了涡流,60米/秒的气流像无形的刷子,快速扫过鳍片间隙。

    他“看到”紫铜阳极外壁的温度爬升曲线骤然变缓:160℃、190℃、210℃,随后稳稳停在  215℃,离  300℃的软化临界点还有足足  85℃的安全余量。

    铝制材料的高导热性成功挽救了制导设备,阳极的暗红光泽渐渐褪去,恢复成金属本身的亮铜色。

    “增益稳定在  55dB!”方文的感知捕捉到真空管放大器的信号波动——455kHz的中频信号像一条平稳的正弦曲线,在检波器中清晰振荡,再也没有之前的衰减迹象。

    摆式误差检测器里的金属摆锤终于活了过来,随着靶标微小的方位偏移轻轻摆动:当弹体因气流扰动向右偏出  0.5°时,摆锤立即向左偏移  2mm,输出的误差电压稳定在  2.3V,通过导线精准传向尾翼控制单元。

    尾喷口的  4块扰流板随之动作——右侧两块向内偏转  1.2°,左侧两块保持原位,燃气流向瞬间改变,产生的横向控制力将弹体轻轻“扳”回既定弹道。

    方文的感知顺着舵机连杆延伸,伞齿轮咬合时的间隙始终控制在  0.15mm,虽然没有未来那些高级润滑材料,让金属摩擦造成一定损耗,可这毕竟是消耗性武器,无所谓了。

    此时雷达照射波束仍牢牢锁定  1500米外的军车空壳,3GHz的电磁波在靶标表面反射后,被弹体头部的四臂螺旋天线稳稳捕获。

    方文“看到”接收机内的  LC调谐线圈微微震颤,本振频率与回波信号的偏差始终控制在  50kHz以内,鉴相器输出的同步信号让整个制导链路像咬合紧密的齿轮,一环扣一环地运转。

    当火箭弹飞行至  1200米时,突发的侧风让靶标回波出现短暂跳变,摆式误差检测器的输出电压瞬间跌至  1.8V。

    但很快,陀螺仪的修正信号已叠加进来,主轴的高速旋转产生的惯性力,瞬间抵消了侧风带来的姿态扰动,误差电压迅速回升至  2.2V,扰流板微调  0.8°,弹体轨迹再次与波束中心重合。

    还有最后  500米。

    所有人都在激动的等待结果。

    ‘超凡状态’下的方文,将感知脱离主体,提前“触”到靶标。

    他能清晰分辨出军车空壳的铁皮厚度、车窗框架的金属接缝。

    也能同时观察火箭弹内部情况。

    距离靶标  100米时,摆式误差检测器输出最后一次修正信号,扰流板同步偏转  1°,将弹体姿态最终校准。

    此时阳极温度仍稳定在  218℃,放大器增益  54dB,所有参数都在设计范围内。

    “轰!”

    硝烟腾起的瞬间,方文的感知定格在命中前的最后一刻:火箭弹以  335米/秒的速度,射向军车空壳后方位置,战斗部在接触地面的刹那引爆,爆发的冲击波让不远处的标靶铁皮扭曲变形,弹片飞溅的范围恰好覆盖整个靶标。

    虽然已经知道结果,方文还是拿起话筒询问:“情况如何?”

    无线电设备中传出姜文瑾激动的声音:“命中点偏差只有  3.2米!方总,咱们成了!”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228/7657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