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继承道观,开局武媚娘来上香 > 第394章 孔子钦定的好姑娘!【求月票】

第394章 孔子钦定的好姑娘!【求月票】


李清照担心粮草太多不好运,所以只带了几天的量,五天后她再带一批过来,不会让孔夫子他们饿肚子的。

    得知辛弃疾要去开封转一圈,李清照在纸上写了个地址:

    “到时候去我家看看吧,拍几张照片,我拿这个激励迒儿,免得他一天到晚只想着玩。”

    历史上,李清照在徽宗登基第二年就离开了开封,然后一直在各地辗转,再也没回去过,假如用金朝时期的开封跟哲宗时期的开封做对比,那区别可真是太大了。

    辛弃疾前几年在开封住过,叹息道:

    “如今的开封满目疮痍,荒草遍地,士大夫们曾经吟诗作对的楼榭亭台,全都成了断壁残垣……汴京城,早已不复往日之辉煌!”

    说起来,徽宗前期的大宋确实繁华,华夏人口第一次过亿,社会富庶,百姓安康,虽然不是盛唐气象,但却有着自己的格调和风情。

    结果金人南下,将这一片繁华烧成了锦绣灰。

    幸好李清照没经历这些,可以继续做个被周易宠着的花季少女。

    这丫头给辛弃疾说完她家的住址,便自来熟的挽起王嫱的胳膊,带天下第二美女试新衣服去了。

    两人走后,辛弃疾向周易问道:

    “师尊,混元宫又来了新人,那传送的总面积面积是否也增加了?”

    周易盯着救苦殿门口看了看说道:

    “王嫱的传送面积是三丈见方,你们所有人加在一起,总传送面积又增加了不少。”

    这更加坚定了辛弃疾去开封城倒腾粮食的想法:

    “自打完颜亮将开封定为金国南京后,便将那里打造成了南侵的大本营,堆积了不少粮食和兵甲武器。”

    周易说道:

    “现在还不算什么,再过几十年,蒙古将东北和幽州吞并之后,金国会正式定都开封,苦苦支撑二十年,最终被蒙古灭掉。”

    辛弃疾问道:

    “金国是开封最后一任都城了吗?”

    周易摇了摇头:

    “不,最后一任是元朝末期的韩林儿,他打着赵佶九世孙的旗号造反,反元复宋,在开封当了一年皇帝,从那之后,开封就再也没当过首都。”

    听到有人打赵佶的旗号造反,辛弃疾无语道:

    “赵佶自己都被抓到东北了,还打他的旗号,这些造反的可真会给自己加负面BUFF。”

    中午,周易从赵伟家抓了俩鸭子,放在锅里炖煮一番,快出锅时将鸭血倒进去,做了一锅血鸭给大家品尝。

    武媚娘觉得味道不错,西施打算有机会用春秋世界的鸭子做一顿试试。

    王嫱说起了长安修建一元阁的进度:

    “每天两顿饭,不光吸引到不少流民,连长安附近的百姓也都跑去帮忙干活儿。修建的进度很快,地基已经砌好,开始砌墙了;山中的木头也运到了城外,正在加工房梁。”

    汉朝时期,不管终南山还是陕北的黄土高原,都长着不少千年古树,这些树木能够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古代黄河泛滥程度不高,也跟这有关系。

    但到了唐朝,长安对木炭的需求太大,黄土高原的古树被砍伐一空,土地迅速荒漠化,导致黄河的含沙量日趋严重。

    周易对王嫱说道:

    “吃完饭,我给你打印一些挖煤、洗煤的工艺流程,你回去后,让刘骜开始尝试着用煤炭代替木炭,尽量不要砍伐陕北地区的树木,反而要多多种植。”

    一旦有成熟的煤矿,这边支援一批洗煤机也没问题,小型洗煤机才几万块钱,一天就能处理三百吨煤炭,对于古代人来说,这绝对是顶级效率了。

    不过洗煤机不用那么快安排,因为西汉末年不缺人力资源,反而因为流民太多滋生出了很多占山为王的草寇。

    不想办法安置流民,就算以后不出现赤眉绿林,也会出现别的造反势力。

    武媚娘将一块鸭郡肝夹到周易碗中:

    “挖煤洗煤的工艺也给我们准备一份吧,唐朝虽然已经有人使用煤炭了,但还没形成规模化,贵族依然大量使用木炭,需要加以引导。”

    宋朝就不需要了,因为宋朝有规范化的采掘和洗煤工艺,甚至还有不少干馏作坊,专门买进煤炭生产焦炭……焦炭这个词,就是宋朝人琢磨出来的,跟沈括给石油命名一样,恰如其分,非常贴切。

    饭后,辛弃疾换上迷彩服,到工地去帮忙干活儿,周易回房间打印各种采掘煤炭的工艺流程。

    李清照和武媚娘拽着王嫱回她们房间继续试衣服,又给王嫱分享了不少护肤用品,回头拿到元帝世界卖出去,不就可以赈济流民了嘛。

    另一边,春秋世界,卫国的卫出公听闻孔子要走,赶忙率领文臣武将前来劝阻,希望老夫子能留在卫国。

    你要说卫国国君有多喜欢儒家思想吧,也不见得,因为从卫灵公开始,每次孔子聊治国,这些国君就开始打马虎眼,甚至冷落孔子。

    但等孔子离开,他们又会不断派人去请,请回来后继续冷落……从卫灵公到卫出公,卫国国君都只是喜欢孔子这个招牌,但对儒家的思想并不感兴趣。

    现在听说孔子要走,卫出公再次苦苦哀求,说到动情处甚至声泪俱下,可谓情真意切。

    不远处的西施看得直摇头:

    “夫子真是个WiFi……”

    颜回请教道:

    “WiFi是什么?”

    “谁都想蹭,却没一个人愿意交网费。”

    卫出公哭了一会儿,群臣也跟着抹眼泪,纷纷说着挽留的话……这种戏码已经上演了三四次,大家习惯了都。

    前几次孔子都表现得很配合,但这次就不一样了,孔子说道:

    “君上不必如此,我要去千里之外办学问,教授符合华夏利益的学生,你若真的奉老夫为师,可以派一些宗室子弟跟我走,我必会将他们教成人才。”

    这话一说出口,所有宗室出身的官员齐齐后退一步。

    跟着君上表演一番赚取点儿民心可以,但要是跟着出去吃苦受罪,那还是算了吧……卫国贵族只想蹭热度,并不想投资太多。

    倒是城中一些平民和士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还向子游打听凑不出束脩可否拜师,子游答应道:

    “只要想学,皆可随我们一起前行,能坚持行千里路,日后必有所得。”

    听到要走一千里路,多半人都退缩了,只剩下二三十人坚定思想,打算跟孔子一起上路。

    等告别仪式全部结束,孔子坐上马车,率领孔门子弟以及各家的家眷离开卫国国都帝丘,前往云雾山的方向而去。

    出城时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所有人都需要按照卫国的规定缴纳出城费用,否则就不能出去。

    子贡笑着说道:

    “仙子这下知道,老师为何让出城后再运粮草和坐骑了吧?我虽然是卫国人,但我不护短,有些规定,根本不利于民生,老师给过一个十年休养生息的计划,但他们根本不听,只管自己享乐。”

    幸好大家的武器都在马车上藏着,这要是拿出来,说不定又得多交钱。

    出城之后,大家向南走去,西施这次没骑自行车,而是开着电三轮,载着孔子的夫人以及几位年老的家眷。

    子我和子夏看得新奇,都想试试,西施说道:

    “到前方扎营后,我教教你们。”

    赶路这段时间,她不可能一直跟着,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大家开车,然后在车厢里摆个马扎或者折叠椅,从车上返回混元宫。

    这样不管走多远,西施返回这边,都会出现在车里,而不会被撇下。

    离开帝丘十五里的时候,日已西斜,孔子停住马车,让大家扎营。

    几百号人在野外居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好在周易提前做了准备,买了一些救灾帐篷和简易炉子。

    西施从一块空地处回到混元宫,将小蓬莱院中的物资带了过来。

    很快,大家就开始支帐篷,用捡来的木柴烧水煮挂面……这些挂面是周易批发的,面条煮好再拌点赵登科厂里出品的拌面酱,对春秋时期的人来说,就是比国宴还豪华的一餐饭了。

    那二三十个跟来的卫国百姓激动万分,从没想过还有这种好处。

    不过吃面条不算什么,很快子路就开始给大家发保温杯,煮面的汤盛到杯子里,既能解渴,同时还能补充体力。

    大家吃饭时,西施将李清照资助的粮草带来,让担心明天没饭吃的众人顿时心中大定,孔子也很高兴:

    “不知老夫能为这位桂花仙子做点什么,若白拿白吃,真是受之有愧。”

    西施说出了大才女的要求:

    “她希望您能写一副墨宝,上书【李清照是个好姑娘】字样,所有字体皆可。”

    孔子欣然同意,让子游磨墨,然后用标准的周朝金文,提笔在绢布上写下了【李清照是个好姑娘】几个字,又留下日期和落款,盖上印章。

    虽然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但孔子并不迂腐,甚至乐于写这类祝福的话,用以拉近混元宫众人的关系。

    很快,这幅字就出现在了混元宫内,李清照激动坏了:

    “我要请汴梁城最好的师傅给我裱起来,以后谁再跟我吵架,我就将老夫子的墨宝拿出来怼死他!”

    周易:??????????

    兜这么大圈子就为了吵架,李怼怼这个外号可真没白叫啊!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388/7682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