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82章 大明的“天命”

第482章 大明的“天命”


李一元看向自己的“墨宝”,恨不得将自己手里的毛笔折断。

    怎么自己就这么手贱呢?

    “归义军文书何在?”

    “已经快马送到了司内,请大人过目!”

    “速去!”

    李一元也很好奇,归义军帛书到底是什么样子?

    归义军,是唐代驻扎在西域的一支军队。

    这支军队由唐代名将张议潮建立,在和大唐断绝联系的漫长时间内,一直保持了对西域的控制。

    归义军的鼎盛时期,张议潮收复的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将这些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大唐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唐有。

    唐大中五年朝廷才得到表奏,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归义军归唐,这在唐中期历史上,也是一件非常振奋人心的大事件。

    李一元见到了从嘉峪关,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张淮深变文》。

    李一元的书法造诣和古文造诣很高,等到他亲眼看到帛书上的文字后,就确定这份文书是真的。

    “大人,还有一篇诗文。”

    “诗文?唐代诗文?”

    “是《秦妇吟》。”

    “什么!”

    李一元都要晕了,他连忙问道:

    “在何处!”

    《秦妇吟》,是唐末诗人韦庄的作品。

    这首诗是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和白居易的《长恨歌》齐名,其风靡一世,盛况空前,曾盛传一时。后人将它和《木兰辞》《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三绝”。

    但是韦庄老年的时候,后悔作了这首诗,命令家人收回诗词抄本,也禁止家人收录。

    所以后世的文人,都只是听到过这首诗的名声,却不知道诗的具体内容。

    徐叔礼拿来了一面幛子。

    看到幛子,李一元就信了大半。

    幛子是唐代用来书写诗词的帛书,唐代的诗人会将自己的名作写在幛子上,用来赠送给别人。

    唐之后,宋代造纸技术发展,印刷业也出现,在幛子上写诗的风气也不再。

    李一元只是在古籍中见过这种东西。

    他仔细看向幛子上的诗句。

    当看到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李一元全身一颤,他也明白,为何韦庄在老了以后要亲自禁传这首诗。

    可是,这首诗写的实在是太好了啊!

    不愧是和《长恨歌》并驾齐驱的作品啊!

    看完之后,李一元确定,孙皋是真的挖到了华夏文脉了。

    就算是张议潮的帛书能造假,这《秦妇吟》也造不得假啊,唐代以后,谁还能写这样的诗文啊?

    孙皋有这个本事,就不是什么兰州知州了。

    李一元不敢怠慢,立刻说道:

    “速速送入宫中!再通知内阁!”

——

    隆庆皇帝还在犹豫。

    作为一个皇帝,收复西域,这是比成祖还要大的功劳,他自然也想要。

    但是隆庆皇帝还是一个比较现实主义的皇帝,这也是他的优点,如果只是为了虚名而去占领西域,会不会被后世写作好大喜功?

    百官之中支持的人也不多,隆庆皇帝自然是犹豫。

    就在这个时候,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小心翼翼的进来。

    冯保对于皇帝的身体很清楚,所以他不敢大张旗鼓的道喜,怕把皇帝给喜晕过去。

    他小心翼翼的向皇帝说道:

    “陛下,嘉峪关急报。”

    隆庆皇帝皱起眉头,刘秉驱狼吞虎的计策效果实在是太好了,兀慎人一路势如破竹,却没有足够的人马占领空白地区,嘉峪关不断上书,请求朝廷占领这些地区。

    但是西域的国策未定,皇帝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这些急报就像是催促皇帝下决定的,所以隆庆皇帝听到嘉峪关就有些厌恶。

    冯保连忙说道:

    “陛下,这一次不是战情。”

    不是战情,还用八百里加急?

    隆庆皇帝更加不悦了。

    朝廷整顿驿站体系,不是头等大事不可以使用八百里加急传递,难道嘉峪关那边是疯了?

    冯保连忙说道:

    “陛下,仆臣马上要说的话,您可别激动。”

    “兰州知州孙皋在敦煌遗址发现了藏经窟,发掘出南北朝至宋代文书十万余册。”

    “孙知州还奏报,其中有记录唐归义军的帛书,另有大量大唐在西域的户籍文书档案。”

    “孙皋加急送来京师的,就是归义军帛书,以及失传的《秦妇吟》。”

    隆庆皇帝听完,脑子一阵晕眩。

    冯保连忙上前,托住皇帝的脑袋,急切的说道:

    “陛下,您不要激动。”

    “传太医!”

    隆庆皇帝挥挥手,阻止了小太监去请太医。

    他恢复了一下心情,做了一个手势,命令冯保将帛书和《秦妇吟》呈上来。

    看到了归义军的帛书之后,隆庆皇帝的脑子已经是一片空白。

    朝廷在议论开发西域,这帛书就出土了?

    天意如此?

    还是兰州知州孙皋人造祥瑞?

    不可能。

    隆庆皇帝摇头,孙皋如果人造祥瑞,不可能说出土数十万册文书,这根本不是一个兰州知州能造假的。

    别说是孙皋了,就是皇帝也不可能搞出数十万册来造假。

    这必然是真的。

    那就只能是天意如此了!

    归义军,在历史上有特殊的意义。

    唐宣宗大中年间,归义军归唐,让大唐重新保有西域。

    如今天赐的机会给了大明,又出土了归义军的文书?

    这不是说老天在预示,要让大明重新占有西域?

    老天爷硬塞给大明的东西?还能拒绝吗?

    隆庆皇帝下了决心,这份近千年前的帛书,就是某种预兆,历史机遇摆在自己的眼前,是绝对不能错过的。

    隆庆皇帝拿出笔,写下了“准苏奏”。

    冯保连忙问道:

    “陛下是要御准中书门下五房的部议,《经营西域疏》吗?”

    隆庆皇帝点头,冯保立刻将苏泽那份奏疏找出来,又从头到尾念了一遍,皇帝点头后拿起朱笔,在苏泽的奏疏上画押。

    紧接着皇帝又看向另外一名太监手里捧着的幛子。

    冯保连忙示意这个太监上前,将幛子展开,冯保则开始从头到尾念诵《秦妇吟》。

    《秦妇吟》的内容,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景象。

    这是一首写实的长诗,写出了唐末的末世气象。

    隆庆皇帝听得认真,听完之后也是一阵恍惚。

    唐末的景象太惨了!

    再想想自己所在的盛世,隆庆皇帝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之感。

    他拿起笔,写道:

    “传之,戒之。”

    冯保立刻问道:

    “陛下是要将此诗传给朝堂诸公,以唐末教训戒之?”

    隆庆皇帝点头。

    冯保又问道:

    “仆臣斗胆,请陛下将此诗刊于《乐府新报》,让万千百姓也知道乱世之灾,知盛世之不易。”

    隆庆皇帝满意的点头。

——

    内阁。

    通政司内的动静,内阁自然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高拱听到了汇报,手中的笔落在桌案上。

    “十万余册?南北朝至宋?”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这么多的文书出土,这是什么概念!

    一向醉心实学的他,明白这些典籍的价值。

    儒学传承虽然没有断绝,但是在传承中的错误不少。

    没办法,在宋代之前,文书流传就靠抄写。

    抄写懂得的都懂,一不小心就抄错了。

    而儒家又讲究微言大义,一个字的错误,可能整篇文章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汉代就因为典籍的问题,有过古文和今文之争。

    而后历代学者都要作注,注的意思就是要给儒家典籍进行注解,也正是因为这些注解,从而诞生了无数的学派。

    现在一座藏书十万余册的藏书窟出土,肯定会包含儒家典籍。

    这里面横跨了从南北朝到宋元的书,那这些古籍出土,会对当今儒学产生什么样的冲击?

    你朱子、阳明先生,对着一个字一个字的注解了半天,辨析了半天,讨论了半天,万一在典籍中就是错的怎么办?

    高拱已经热切的要见到那些出土典籍了!

    此外就是政治上了。

    苏泽那份《经营西域疏》,必然是要通过了。

    高拱也不会怀疑这是苏泽刻意安排的。

    京师距离敦煌几千里,苏泽怎么可能安排敦煌的事情。

    十几万册文书出土,也不是可以造假的事情。

    据说除了这份归义军帛书外,还有失传的《秦妇吟》出土,是绝对不能造假的。

    可早不出土,晚不出土,偏偏在这个时候出土。

    这小子,好像真的有几分天命在身上的。

    天人感应之说,虽然在大明已经退潮,但是天命之说,在官场和民间也有说法的。

    在朝廷讨论西域问题的时候,归义军文书出土。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皇帝必然会顺势批准苏泽的奏疏,开发西域。

    同样的,赵贞吉也同样的想法。

    他首先也是迫切的要拿到出土的儒学典籍,为解下来的儒学动荡占据先机。

    然后就是西域的问题,赵贞吉说道:

    “元辅,此乃国之大幸,亦是明证!敦煌文书重现,岂非昭示我朝当继汉唐遗志?西域之事,不可再缓!”

    赵贞吉旗帜鲜明的支持苏泽,喊出了苏泽“复汉唐”的口号。

    接着赵贞吉又道:

    “兵部、总参谋部,当立刻着手,依《经营西域疏》方略,调拨人力物力,速建玉门、阳关!”

    原本反对的张居正也沉默了。

    没办法,自己是无法对抗天命的。

    诸大绶则说道:

    “出土的帛书还好,还有竹简纸张,封存时无恙,但是运输到京师会不会损毁?”

    众人连连点头。

    想来也是,敦煌气候干旱,所以才能留存这么久,可如果搬运到京师,会不会出问题?

    这些可都是华夏文脉啊!

    诸大绶接着说道:

    “此乃文脉大事,应该让李通政使亲自去一趟敦煌,先将可以运回的书籍,用通政司的驿站立刻送回京师。”

    “不方便运输的文书,让李通政使在敦煌督造藏书楼,让书吏誊抄,把抄本送回京师。”

    诸大绶说完,包括张居正在内的其余阁老,纷纷说道:“善!”

    不一会儿,司礼监掌印冯保来到了内阁,果不其然,皇帝同意了苏泽的奏疏,同时又让人将《秦妇吟》的抄本送到内阁,请内阁发往《乐府新报》报馆,刊登在报纸上。

    至于那件写了《秦妇吟》的幛子,自然是变成了皇家珍藏。

    高拱等阁臣又写了有关保存运输敦煌文书的奏疏,请冯保带入宫中,冯保自然一口答应下来。

——

    “一甫兄,成了!”

    沈一贯冲入了罗万化的公房。

    他刚刚从内阁回来,听诸大绶说完了事情。

    沈一贯立刻向罗万化报喜:“敦煌出土南北朝以来文书十多万册,还包含了归义军的帛书,子霖兄的西域奏议通过了!”

    罗万化也是一阵恍惚,这也行?

    罗万化想过无数可能,但是唯独没想到这种可能?

    这是什么?这就是天命吧?

    罗万化是最清楚苏泽蓝图的,苏泽背后有关宏大的北御南战略和棉花产业蓝图,终于借由这“天赐”的敦煌文书,冲破了最后的阻碍,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合法性。

    沈一贯又说道:

    “这次还出土了《秦妇吟》,阁老们已经按照陛下旨意,抄送到报馆,要在报纸上刊登全诗,让全体臣工百姓都要见一见乱世之景。”

    “啊?”

    身为一个读书人,如何不知道这篇大唐名篇,罗万化读书的时候,也曾经遗憾读不到这样的名篇。

    如今却能通过这种方式,让这样的名篇重见天日!

    这不是天命是什么?

    “去通知子霖兄吗?”

    沈一贯说道:

    “我先去通知的子霖兄,但是子霖兄好像是早有预料。”

    罗万化也想不明白,这样的事情也不是人力可以安排的,难道真如民间所说,子霖兄和诸葛丞相一样能掐会算?

    “走,快去看《秦妇吟》!”

——

    苏泽听着门外的动静,知道这是大家结伴去看《秦妇吟》。

    他苦笑一下,没想到这次系统为了通过奏疏,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

    不过也好,这样一来,朝廷再也没有放弃西域的理由了。

    这时候,系统也弹出了结算报告。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642/7673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