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苏党传说之其二
推荐阅读:傲世琼霄 异世纪福音圣男 县令起步,我在仙朝当天官 猎魔人:基里曼大师拒绝女术士 我在诡异都市当剑豪 柯南之死神盯上我 我在俄国当文豪 四合院,傻柱:我这辈子父母双全 迢迢仙凡路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这是一份总参谋部增加人员的请示报告。
总参谋部成立以来,主要负责的都是梳理军令军制体系的任务。
特别是李如松担任主司的作战司,连续出台了有关军令军制的改革奏议,都获得了皇帝的御准,总参谋部的威望日益提高。
但是随着克虏军的调动,总参谋部又增加了新的任务。
按照苏泽的军事体系改革方案,作战指挥是归属于内廷的。
皇帝为首的内廷,负责具体的军事调动,战时内阁、司礼监、中书门下五房也归入内廷,组成决策机关。
打仗的时候,具体的后勤补给,地方协调,则是兵部的职能。
按照方案设计,打仗期间,总参谋部是没活的。
但是制度设计是制度设计,真正实行起来,皇帝还是派人向总参谋部询问具体的战争计划。
没办法,内廷这个机构,是将军事指挥权集中到了皇帝本人身上,可是隆庆皇帝本人也没有多少军事素养,让他完成一系列的军事决策也是不现实的。
而内阁之中,能够进行军事参谋的,也只是内阁三辅赵贞吉。
最多加上负责情报的司礼监、辅助赵贞吉处理军务的兵房。
打仗之后,皇帝最后还是要听取总参谋部这些专业军官的意见。
这样一来,总参谋部又多了一项临时工作。
就是按照地方上送来的《形势报告》,分析研判战局,向内廷提供决策参考,起草《作战参谋报告》。
这项工作自然也落在了作战司的头上。
如此一来,人手自然是不够用了。
总参谋部的负责人,成国公徐文壁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向皇帝上书,请求增补人员。
就是这个增补人员,让李如松犯了难。
他看着桌子上的另外一坨小山。
最大的一坨小山是各军的《形势报告》,而矮一点则是候补参谋的履历。
为首的是现任黔国公的弟弟,和李如松有一面之交的沐昌佑。
除了沐昌佑之外,还有不少都是勋臣子弟,就算不是,也是背后有权贵背景的。
这些人选之所以被李如松剔出来,是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武监。
李如松很头疼。
在他看来,作战参谋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军事!
可沐昌佑这种,连武监都没有读过的人,怎么可能懂得军事?
时至今日,军事已经是非常专业的事情了。
这一批武监军官成为基层军官,将军事工程学带入到了军事领域。
苏泽的军事改革,对军事参谋的要求更高,自然也驱动着军队向更专业的方向改革。
别的不说,安排后勤时刻表,制定战争计划,就需要相当的数学基础。
更不要说炮兵这种技术性更强的兵种了。
战局推演,局势分析,这些都是要算学基础的,还需要对军事地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胜任作战司的工作。
所以李如松是不愿意将这些人招入总参谋部的,他认为这会影响到总参谋部的专业性,让政治因素影响到总参谋部的纯粹性。
但是这些人选,又不是他能够拒绝的。
比如名单第一的沐昌佑,这是总参谋部长官,定国公徐文壁亲自和自己打招呼的,人家黔国公府在京师人脉广大,这几天来找李如松说情的就有好几拨。
李如松本来想要去拜见苏泽,请苏教务长帮忙挡住这些压力的。
但是他在作战司,也知道朝堂上关于塞防还是海防刚刚大吵了一番,苏泽的陆海并重的奏疏刚刚通过,但是皇帝也命令苏泽搞出一份发展纲要出来,这些日子苏教务长公务繁忙。
如果连这点事情都处理不好,自己岂不是辜负了苏教务长的期许?
可不麻烦苏泽,自己还能求助谁呢?
父亲远在东北,而且这种政治上的事情,恐怕父亲也很难给自己指导。
思前想后,李如松想到了一个名字!
兵科给事中李己!
这是一个李如松经常见到的名字。
凡是总参谋部的奏疏,必然会有李己上奏。
李己身为兵科给事中,这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就是盯着李如松的奏疏查漏补缺。
在李己的监督下,李如松写奏疏的水平提高了不少,业务也更加专业。
整个作战司,最憎恶的人就是这位爱挑刺的兵科给事中了,但是李如松却觉得,这李己是自己的知己。
作战司的奏疏太过于专业,能够给李如松挑刺的人不多。
能让李如松在军事上心服口服的,大概只有苏泽等寥寥数人。
但是李己能给自己的奏疏挑刺,还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帮助李如松拾遗补缺,他也认同李己的军事能力,愿意听取他的意见。
两人虽然没有见面,但是在公文上已经多次交锋,算是神交已久了。
六科给事中,都是在政治上非常敏锐的官员,李己身为资深给事中,自然比自己更懂政治。
既然自己不知道怎么拒绝这些滥竽充数的候选者,那就去请教李己好了!
总参谋部和六科一样都设在紫禁城内,李如松也有出入内阁的令牌,他很快就来到了六科廊外。
此时已经过了下衙的时间,但是六科廊和中书门下五房合署办公,此时还有很多公房都亮着灯。
李如松不敢擅闯,好在他经常来兵房公干,所以找到一个认识的吏员,请他代为通报。
六科廊内。
六科原本是比较自由的。
六科不设长官,每一个六科给事中都有独立的办案权力,本职工作也是弹劾别人,也就是说没有日常的事务性工作。
业务部门的人都清楚,业务部门往往都是忙的时候忙闲的时候闲,而且摸鱼的比例更高。
但是自从和中书门下五房合署办公之后,六科好日子就结束了。
都在一起办公,人家整日加班,你天天准点下班,领导怎么看?
内阁可就在中书廊旁边的!
近些日子,阁老们也经常加班,六科廊一半灯火通明一半熄灯,阁老们看了什么想法?
结果就是,六科也被迫跟着中书门下五房一起加班。
当然,加班和加班也是不一样的。
有人就是在公房里熬到有人下班,有人是真的加班。
兵科给事中李己,就是真加班的那种。
上次帮着兵房,给总参谋部勘误之后,李己算是“简在帝心”了。
结果就是,凡是和国家军政有关的奏疏,皇帝都会让司礼监送到六科,让李己“看一看”。
如今西北变乱,海防塞防争论不断,有关的奏疏又格外的多。
李己“蒙受皇恩”,又不敢偷懒,只能一本一本的看。
不仅要看,还要每一本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些还需要单独上奏疏反驳。
听到小吏通报,李如松要拜见自己,李己放下手里的奏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他和李如松算是“神交已久”,但是正式见面还是第一次。
李如松为什么要来见自己?
李己原本想要拒绝,但是又想到李如松“苏党”核心成员的身份,将刚刚到嘴边的拒绝吞了回去。
“请李参谋去会客偏厅。”
李己整理了一下官袍,来到六科边上会客的偏厅。
李如松拘谨的坐在偏厅中。
六科在大明,绝对是核心部门。
六科给事中是清流之首,在李家还没发迹的时候,科道官员经常会被外派清军,也就是对地方军队进行巡查。
那时候,一名清军御史的三言两语,就能决定李成梁这种辽阳总兵的生死。
如今他父子二人的地位不同以往,但是心中对科道言官的敬畏不减。
其实也不仅仅是李如松这么想。
科道官员虽然诸多抱怨,但实际上隆庆朝以来,科道官员的权势是与日俱增的。
考成法虽然束缚了科道官员,但是也让监督制度更加规范化。
原本科道官员经常陷入到了朝廷的政治斗争中,然后间歇性的陷入瘫痪中。
比如先帝朝的时候,先是大礼议罢黜了大部分的科道官员,然后又是轮番的内阁党争,整个嘉靖朝,六科都察院正常履职的时间都不长。
而且在嘉靖朝,科道言官都要成为党争的工具,受到背后派系力量的驱使,名声上也未必多好。
那时候的主要政治斗争也是诬陷和“打群架”,科道弹劾就会一拥而上,要么就是叩阙这种狠活儿。
但现在科道不能风闻言事,弹劾官员也要有确凿证据。
这样的结果是,科道弹劾官员更加谨慎,但是一旦上书弹劾,就很少失手,每次弹劾都会拉下至少一名官员来。
如此一来,科道的威慑力大大增加,普通官员更加畏惧科道。
而且从党争中抽离出来,科道言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监察普通官员身上。
结果就是,整个官僚系统听到科道的名声,都要肝颤儿一下。
总参谋部,作为兵科重点关照部门,李如松也是鼓起勇气,才敢踏入六科大门的。
顶着一双黑眼圈,李己踏入偏厅,他见到正襟危坐的李如松,主动上前打了招呼。
李如松略显拘谨地拱手:“李给事中,公务繁忙,冒昧打扰,还望见谅。”
李己目光锐利,语气平和的说道:“李参谋客气了。你我虽未深谈,但兵科与总参谋部公文往来频繁。”
说频繁的时候,李己看向李如松,显然两人并不是融洽的公文交流。
一想到和对方在公文上“激烈的争吵”,李如松也是脸红。
李如松实在没办法继续尬聊下去,只能直入主题说道:
“李给事中,如今西北军情如火,克虏军已开拔,内廷、兵部、总参谋部往来文书倍增,作战司尤感人手吃紧。然……”
他微微皱眉,将手中那份写满勋贵子弟名字的名单轻轻放在案上:
“诸公所荐人选,多未入武监习得新学,于参谋实务、算学推演、舆图研判恐难胜任。”
“若仅凭门第取人,恐误军机,亦非苏检正改革军制之初衷!”
“李某为此事辗转反侧,特来向给谏请教,如何能在不得罪各方的情况下,为国择才?”
李己瞥了一眼名单,看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嘴角露出冷笑。
这几个人的名字他都清楚,都是一些不愿意吃苦,但是遇到好处又要摘桃子的人。
科道在人事上有否决权,不少人都是李己多次否决的。
只是第一列的名字,治安司的沐昌佑,此人倒是在京师清流中名声很好,身为勋贵子弟,但是主持治安司的时候不畏权贵,领着治安司拆了不少权贵的违建。
今年节后,内阁通令嘉奖了治安司,今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火灾,都是治安司防火做得好。
但除了沐昌佑之外,剩下的名字就是“每次扫黄都有他们”。
李己点头说道:
“李参谋所虑极是。总参谋部乃军令之中枢,非精熟新式战法、通晓后勤调度、善于运筹帷幄者不能担此重任。”
“昔日纸上谈兵之赵括,殷鉴不远。若让不谙实务者充任参谋,轻则贻误战机,重则动摇国本。”
“李参谋此来,是要我六科否决这份名单?这个倒是可以。”
李如松连忙说道:
“多谢李给事中,但是这份名单能送来一次,就能送来第二次,在下也不好意思常来拜访您。素闻李给事中乃是能臣,想要求一良方,永结此难。”
李己疑惑的看向李如松。
“苏党”势大,能人辈出,还有苏泽这样的大佛坐镇,李如松为何要来问自己?
要解决这种小问题,苏泽只要微微出手就行了。
李己身为给事中,本就是心思复杂的人,他进一步思考,想起有关“苏党”的传闻。
听说这个“苏党”,素来只会吸收有能力的官员。
刚刚李如松称赞自己是能臣,难道这是对自己的考验?
李如松是要代表苏泽考验自己,吸收自己进入苏党?
李己心头狂震!
哪有这么考验大臣的?
李己想到这些日子,皇帝一封封嘉奖的圣旨,想到同僚尊重艳羡的目光。
加入苏党?自己能经受得住考验吗?
李己说服了自己,这不是为了加入苏党,而是为了国家大事!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642/7674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