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水太冷,我不想死了
推荐阅读:踹掉渣爹,豪门千金拿稳逆袭剧本 都星际时代了谁还谈恋爱啊 我在综武开酒馆的日子 起猛了,相亲看见前女友坐对面了 遮天之太上仙体 你这知识太禁忌了 仙侣情缘之蝶晓月 大胖狸子很担心你,出手帮你变强 长生修仙:从三代同堂开始 我在千叶的修仙除灵日常
当杨嗣昌马不停蹄的安排人,再走海上运输时,京城。
因为宣政司将徐家的供状在京城到处售卖,有又锦衣卫派出人手在人群间四处宣传,将徐家的底裤都给扒拉了下来。
一时之间,京城之中议论声沸腾开来,遍及大街小巷。
如果是以前,发生这种大户人家逼的小民家破人亡,甚至于灭人满门的惨案,那就真的是屁大点儿事,花点儿小钱就能遮掩过去,甚至于说都不需要花钱。
但如今,皇帝给自己表现出来的人设是爱民如子,爱兵如子。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在毕自严等一众人亲民官的加持下,京城的官场,至少在表面上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一种政治正确。
不管官员们私下里是怎么吐槽,心里是怎么想的,在明面上,大户欺压百姓这种事情,嘴上必须要说严惩。
不说你就是和皇帝不是一条心,和朝廷不是一条心,在明面上就要被人排挤。
这股风气,不但将京城之中先前给徐家说好话的人声音给压了下去,甚至连袁世振违规先抄家再查案的违律行为都给洗了地。
袁世振袁阁老在南直隶,一定是被徐家给逼急了,才会这么做。
当大理寺卿朱国祚送出徐元春斩首,首级要在松江府示众,徐家全族流放济州岛后,京城顿时一片欢欣鼓舞。
至少京城的百姓,在为朝廷又一次为民除害而高兴。
还没等这股风声散去,一个消息又在京城的上空炸开。
戚金以克复大宁之功封侯,皇帝又念其叔父戚继光抗倭御鞑之功,追赠送毅国公。
北京城的清晨,本应该是吵吵闹闹,人声鼎沸。
然而今日,从永定门到承天门,御道已经被打扫的干干净净,街道两侧拉开帘幕做生意的小贩以及地痞流氓,也早见势不对,自觉的将自己藏了起来。
戚金骑着一匹白色的壮马,带着麾下的士卒,列着整齐的队伍,一路行到了前行。
而此刻的承天门下,朝廷的在京文武朝臣,已经分两班立在城门之下。
承天门上的凤楼前,朱由校双手扶着城墙,看着正迈着整齐步伐而来的士卒,心中只觉得无比满足。
这是只听命于他一人的军队,是他稳定天下的基础。
待所有士卒都已经分营站立,站在朱由校身后的刘时敏,手中拿着一个铜皮喇叭,对着下方开始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自永乐元年,宁王内迁,大宁境内鞑靼、朵颜诸部纷争不休,百姓不宁。土木天变,大明国力倾颓,关外之地屡设屡废,及至弘治,大宁不属汉土矣。”
“今有晓将戚金,携我大明京营并边关将士,克复故土,再立大宁卫,兹功体大。”
“祖宗以武立国,朕不敢废,当封爵以酬壮士,厚劳以赏士卒。”
“叙戚金前功,并克服大宁之业,封克边侯,赐世券,世袭罔替。”
“京营并参战边关士卒,俱依国法封赏。”
“先帝之时,有奸佞张四维,蒙蔽圣聪,嫉闲妒能,使果勇之士不能阵前杀敌,忠贞之人,不能为国效命。”
“自朕登基,重振武风,整饬吏治,外熄建奴猖獗之焰,内除斗唇合舌之徒,遂使国政清明,百姓安居。”
“然朕犹不敢忘我大明以武立国之本,祖宗建业之辛,有功之人,自当封赏。”
“戚继光者,大明之军魂也,南征北战数十载,不避行伍之艰,不畏贼寇之强,挽国家之倾颓,救黎庶于水火。”
“述其伟功,追封靖国公,恩荫长子戚祚国登州侯,赐世券,世袭罔替。”
“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着刘时敏的话音落下,下方早就知道今天要发生什么的群臣动作整齐划一的伏身,高声呼喊了起来。
“这皇帝还真的大方,这就世袭罔替了。”
跪在地上行完了礼,从地上爬起来,礼部侍郎魏广微不由的小声嘀咕了一句。
“啥?”
听到身后的动静,刑部尚书李征仪疑惑的回头望了一眼。
“地上有石子,磕到腿了。”
皇帝大赏之日,魏广微自然不敢跳出来扫兴,小声的解释了一句后,就不再言语。
纠仪官已经望了过来。
重新站直了身子,魏广微琢磨着给戚继光的封号,不由的撇了撇嘴。
这个“毅”字,可是他们礼部苦思冥想,掉了好多头发后才研究出来的。
大明已经封出去,或者曾经封出去的字号有魏、鄂、宋、曹、卫、信、黔、颍、庆、凉、英、成、淇、定、忠等。
再加上要尽量不能和各个藩王的封号相同,而戚继光祖籍又和皇帝同乡,封号和被封之人的功绩还要相合,可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查阅了大量的古籍之后,礼部才定下了“毅”这个字。
礼部给出的理由是,《左传》曰: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戚继光一生为国杀敌,戍边护民,自当称毅。
当然,毅这个字,还有另外一种解法。
致果杀敌曰毅,强而能断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温仁忠厚曰毅,能纪国善曰毅,英明有执曰毅,经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敌曰毅。
戚继光可以说用他的一生来践行了这九组,三十六个字的含义。
惟一的问题就是,用谥号给人做封号是损了些。
不过前番皇帝给张居正平反时,顺便也给戚继光将谥号从武庄改成了武毅,礼部现在直接拿过来用,也没人能说什么。
“这戚家,一门两侯了。”
看着承天门前,看着戚金带着戚继光的四个儿子接下了朝廷的封赏,魏广微心中不由叹了口气。
“臣戚祚国,叩谢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双目中满是热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后,戚祚国郑重的接过送到自己手上的托盘。
这不是给他恩荫的侯服,而是朝廷追赠给戚继光的国公朝服。
而戚祚国的身边,在同样的磕过头后,戚昌国替自己的长兄接过了登州侯的侯服。
有些惭愧的看了眼身边的几个堂弟,戚金又重新跪在地上,冲正站在承天门上的皇帝磕了三个响头。
明面上仿佛是皇帝趁着他立功,又重新想起了戚继光的功劳。
但戚金清楚的知道,这其实是他从戚继光的恩荫中分了一份功劳。
克复大宁,再加上前番辽东的功勋,顶了天就是封侯,没有资格被赐予世券的。
这份世券,是皇帝对戚继光儿子没有继承国公的补偿。
至于说原因,给戚继光追封国公已是极限,朝臣们不可能看着一个被打压了一辈子的人突兀的成为国公,在互相妥协之下,就只能让戚金,这个有本事的人来分润戚继光的功劳了。
一场大赏之后,自然就是与民同乐。
承天门前,一张张桌子被搬了过来,京中的大师傅们也被请到了承天门两侧,现场明火明灶做菜,将自己的拿手好菜做给京营的两万余将士尝尝。
金水桥前的宴席上,打量着坐在戚金身侧的四个人,朱由校心中感叹这戚继光基因的强悍,这四个儿子的相貌都称的上是仪表堂堂。
戚继光和元配夫人王氏是生有孩子是生有孩子的,但因为当时的战事,孩子都没有保住,而王氏也失去了生育能力。
戚继光的五子,分别名为祚国、安国、昌国、报国、兴国,最大的长子生于隆庆元年,次子早夭,都是三个小妾生下的。
根据民间野史的说法,张居正猝逝,戚继光被调广东后,王氏嫉妒戚继光纳妾,又看他失了势,卷了钱财跑路。
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当时戚继光的后台张居正没了,本人又正被人攻讦,朝堂上大有要杀了他的节奏。
为了保住家人,戚继光让王氏带着四个还没成年的儿子,拿着钱财跑回了登州卫籍老家,登州那世袭的老部下们好歹能照顾一下。
这万一要是出了事儿,他戚继光一个人抗了。
而后的结果,自然也就不用多说。
借着万历对张居正的厌恶,好不容易才让万历个蠢货自断臂膀,文官们怎会让戚继光重新起势。
万历十五年九月,河南道御史傅光宅建议再次启用戚继光,结果喜提罚俸两月。
同年腊月,大明军魂在贫困交加之下,病逝家中,享年六十一岁,落的个和替北宋力挽狂澜的名将狄青一样的下场。
然而,令人齿冷的是,戚继光病逝后,朝廷并没有赐下祭葬,一直到两年后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出了孝期,亲自到北京城才求到了恤典。
而戚继光的谥号“武庄”,更是到了万历自己已是垂垂老矣之时才赐下的。
而戚继光这几个儿子的日子也不好过。
在皇帝给戚继光平凡前,戚祚国给戚继光修好年谱后,还是戚继光曾经的同袍兼部下沈有容,捐资为其刊刻并作序的。
大明亏欠了戚继光太多太多。
“敬戚武毅!”
手中的高高酒杯举起,而后将酒水倒在地上,朱由校看着在场的众臣高声。
“臣等同敬。”
见到皇帝的动作,身为内阁首辅的毕自严连忙站了起来,将杯中的酒水倒在了地上。
“敬戚武毅!”
随着一阵呼声,承天门前的气氛渐渐的热闹了起来。
而与此同时,大理寺对徐家的判决,也随着锦衣卫的八百里加急,向着松江府而去。
收到大理寺的判决书后,袁世振也不怠慢,当即就亲自来到了松江府。
他一定要看着徐家人被送离松江。
刚刚到了松江府两天,才将船上运回来的马匹卸下,还没歇口气,这次的押船船长就收到了袁世振再次起航的命令。
看着急性子的袁世振,船长祈求道。
“袁阁老,您老人家就行行好,让我们歇几天。”
“我这船上很多人都是新手,还没习惯海上漂泊,这么强行起航,是会死人的啊。”
“生病的人都留在松江府,缺的水手你到吴淞江守御千户所挑去。”
“走这一趟,我再每人多赏一个月的俸禄。”
没有理会船长的哀求,袁世振选择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那些人在江面上都站不稳,让他们出海那是在害他们。”
闻言,船长一脸义正辞严的拒绝道。
“不就跑一趟船嘛,我手下的人还能干。”
“。。。”
看着这变脸的船长,袁世振就是一阵无语。
“想来济州岛那边也缺精通水性的人,你再去民间招募些水手来,你手下生病的人都留在松江,人命重要。”
“谢袁阁老体谅。”
闻言,船长低头谢了一句,转身吩咐自己手下的准备交接要送走的人员,同时吩咐人在港口紧急招揽了五十多个水手。
当一个个徐家的,或不是徐家的青壮年被装上船只,随着港口上方一声洪亮的“开船!”,海船开始拔锚,扬帆,调转方向。
而在这个时候,几艘船上突然响起了一阵大喊大叫,甚至于有人直接跪在船只甲板上,对着岸边的袁世振大哭求饶。
面无表情的看着已经开始离开岸边的船只,袁世振对传来的哭喊声恍若未闻。
这些人他可再是熟悉不过了。
这些人可不止是徐家的族人,还有徐家的一些姻亲家族,松江城内的一些商户,民间到处瞎哔哔的书生,总之都是些不稳定因素。
“我死也不去海外!”
突然间,一个大头巾不知道是发了什么疯,大喊大叫着就跳下了船,掉进了冰冷的海水中。
“我也不去!”
“海外都是贱民去的!”
“父母在不远行!”
有了一个带头,其他的几艘船上的人也有样学样,随着噗通噗通的落水声,十多个人一起跳进了海里。
而其他船上还有更多的人大喊大叫,蠢蠢欲动。
不过,还不等他们有所动作,现场的情势就是一转。
“救命!救命啊!水太冷了!”
“快救我,救我,我不会游泳!”
“不要拉,不要碰我,快点,拉我上去,我不要死了!!!”
“活该。”
本来还对有人跳海有些担心的袁世振,在听到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的呼叫声后,嗤笑一声,转头对身边的侍卫道。
“收拾收拾,我们回南京。”
而在海面上,那十几个跳海的人,很快也被船队中的水鬼给打捞了上来,船队如期出港。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再叫嚷着要跳海以死相逼了。
不过,这求饶声、哭喊声却是始终未绝。
ps:写文查资料的时候,无意间找到一个剧《少林武王》,有攒劲的节目,推荐大家去看看。(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738.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