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632章 怪事处处有,大明特别多

第632章 怪事处处有,大明特别多


第632章  怪事处处有,大明特别多

看着几个小太监小心翼翼的按着海豹的身子,再看看自己那在老娘怀中,伸手抓海豹胡须的糟心儿子,朱由校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海豹这种生物,浑身湿漉漉的,看着可爱,但接触起来一点儿都不让人觉得舒服。

但他这个儿子,对抓海豹胡子这件事情却是乐此不疲,每天都要抓,不抓就不睡觉,也是让人无语。

什么毛病啊这。

“皇爷,毕阁老和周阁老来了。”

就在朱由校胡思乱想之时,刘时敏来到他的耳边小声的道。

“御书房。”

闻言,朱由校对徐婉儿招呼了一声后离开,向着御书房而去。

“臣等恭请圣安。”

见到整理着腰间玉带的皇帝出来,毕自严和周应秋两人连忙上前见礼。

“平身吧,大伴,给搬椅子来。”

摆了摆手,示意两人不必多礼,朱由校从桌子上拿起了锦衣卫的密报,让小太监拿给二人,同时开口问道。

“为江苏道的事情而来?”

“是。”

闻言,周应秋和毕自严两人对视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疑惑。

江苏道,以前的半个南直隶有乱民闹腾,稍不注意就是天下板荡。

皇帝此时的脸色却是非常平静。

这不对吧?

“江苏道出这种事情,意外吗?”

没有理会两人的疑惑,朱由校看着两人问道。

“这。。。”

闻言,毕自严眨着眼睛,谨慎的道。

“臣以为,这不是意外不意外的事情。”

“那毕师就是觉得意外了。”

点了点头,朱由校看着对方到。

“你觉得意外,周应秋觉得意外,乃至于袁世振这个坐镇南京的人觉得意外,但朕不会觉得意外。”

“人多必然出事儿,更何况现在发生的事情,和当年袁世振在两淮处理盐政时,虽然相似,但却差的多了。”

如果让现在一个脑袋两个大的袁世振知道皇帝的话,恐怕会一口老血就给喷出来。

对于江苏道出了乱民,皇帝不意外,但他和张经世两人,不单单是为了江苏道的乱民愁白发,也快要让南边的浙江巡抚苏茂相骂成狗了。

虽然同处长江以南,但别以为南直隶人和浙江人的关系好。

没看到朝堂之上,江南人都分出了浙党与东林,两个截然不同的党派么。

“你们看看这篇文章,挺有意思的。”

从桌上拿出一页纸,令小太监拿给毕自严,朱由校笑着道。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看着纸上写出的第一句话,毕自严皱着眉头念了出来。

这句话,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

整篇文章,围绕着这句话,论证了士农工商的排序,认为朝廷应该重农抑商、抑工。

“除了这开头的一句话,通篇都在胡扯。”

看完了文章,毕自严摇头批评道。

“这施凤来怎么也是一科的榜眼,怎么会写出如此胡言乱语的文章来。”

“他文章写的乱,但当头的那句话是没问题的。”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看着对方问道。

“两位爱卿,可还记得朕当日说的生产工具之语。”

“记得。”

闻言,毕自严双眼一亮,当即开口道。

“陛下是想说,有恒产者有恒心,这个恒产,是生产工具?”

“对咯。”

当下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师的悟性,自是相当之高。

朱由校只是开口点了一下,毕自严就明白了意思,喃喃自语到。

“南直隶的乱民是从苏州众多工坊中的工人里开始的,他们没有生产工具,所以没有恒心,这才会作乱。”

“这只是一个方面,工人们没恒心只是一点,最重要的还是袁世振在江苏降低了今岁的生产量,引起了恐慌工人们心中的恐慌。”

点了点头,对毕自严的所说表示赞同,朱由校往后靠在椅子上。

“毕竟各工厂都是一般,生产的越多,商人们银子就赚的越多,工人们也才能拿到报酬。”

“但现在朕就是搞不明白一点。”

说着,朱由校的目光非常严肃的看向了毕自严和周应秋。

“每年生产那么多的绫罗绸缎,到底都卖给谁了?”

都卖给谁了?

听到皇帝的问题,周应秋和毕自严两人对视了一眼后,同时茫然的摇了摇头。

看着两人的样子,朱由校叹了口气。

后世有句话叫做,赚钱的最好办法,就是赚信息差。

真能赚钱的行当,没人会挂在嘴上说出来。

这一点在大明的表现就是,从1567年(隆庆元年)到1644年(崇祯十七年),月港流入了大概三亿三千万两白银。

而月港每年给朝廷的赋税,从万历四年增长过万后,到万历二十三年达到三万两,而后每年都保持在这个数字左右。

按照每年都是三万两计算,七十七年,税率大概是是千分之七。

但问题是,满朝上下,除了海贸的相关利益者,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抽象且夸张。

抽象的是每年月港都能交上来固定的三万左右税银。

夸张的是,袁世振都快将南直隶两道给翻了个点儿朝天了,但是却丝毫都没能察觉到,南直隶生产出来的绫罗绸缎等奢侈品,都被通过月港卖到了海外。

坐在南海子的御书房中,朱由校一直都在等袁世振关于海贸的奏章。

但是这都等到南直隶有乱民造反了,却依旧没能等来那该有的奏章。

“月港,卖给西夷人了。”

叹了口气,看着茫然的两人,朱由校出声给提了个醒。

“西夷人?”

闻言,毕自严和周应秋对视一眼后,同时摇了摇头,毕自严开口道。

“民间虽总有传闻,言曰西夷人富裕,尤其是那些传教士,个个有点石成金之术。”

“但子不以怪力乱神,若西夷人真有那法,怎从未见到过。”

“点石成金,笑话。”

笑着摇了摇头,朱由校看着两人道。

“算了,朕说你们恐怕也不信,派心腹人手,和锦衣卫、东厂的人一起到月港去看看,看看那些个西夷来的大船,到底都拉着什么东西来,拉着什么东西走。”

“等你们到月港那边见过之后,再说这个事儿。”

说着,朱由校让刘时敏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圣旨拿给毕自严。

“南直隶那边,不能乱的太久,朕已经让曹文诏尽力弹压,再让杨嗣昌先行派遣海船往松江试行,待探明航线后,直接让将江苏道的乱民往哪济州岛运。”

“既然他们这些在大明无恒产的人待不下去,那就让到外面去闯荡闯荡。”

“臣。。。遵旨。”

接过刘时敏送过来的圣旨,毕自严和周应秋仔细看后,发现是让内阁处理南方的乱民问题,毕自严和周应秋对视一眼后,有些挣扎的起身应到。

看着离开的两人,朱由校深深的呼出了一口气。

“你说,袁世振是不是真的不知道江苏道生产的那些个东西,都被送到月港卖给了西夷人。”

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朱由校靠在椅子上,向身边的刘时敏问道。

“奴婢以为,他应该是没有查到。”

闻言,刘时敏悄声替袁世振辩解。

“袁尚书在南直隶整合各地工坊、商行,若是查到账目的话,即便他不说,宫里的人也应该早已看到,报给皇爷了。”

“但是如今。。。”

说着,刘时敏就闭上了嘴,没有继续说下去。

但现在不管是袁世振还是宫里派去的太监们,都没有查到有关于和西夷人做生意的账本。

甚至于,连西夷人都没见到。

“要不是担心弄出大乱子,再搞的沿海倭寇横行,朕真的想令人将月港封上个十年啊。”

听着刘时敏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

搞海上贸易的那些人,朝堂上的势力或许是不如搞北方走私的东林,但在外面的力量却是不知道强到了哪里去。

别的不说,郑芝龙家族就是东南一片的大海商,或者说海盗。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758.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