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84章 朱由校:要不你们借点儿钱?

第584章 朱由校:要不你们借点儿钱?


“太祖年间,曾于北平行都司麾下设二十一卫,统塞上九十城,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南海子,旧衙门的议事厅中,一众朝廷高官正在给皇帝做着汇报。

带甲八万,就是往这里填了八万兵丁,按照大明的卫所制,每户出丁一人,也就是八万户,一户按五口人算,也就是四十万人。

这点儿人能守住大宁卫是有鬼了。

所以,洪武后些年,是隔个一两年就要组织成批成批的组织其他卫所军民向大宁输送粮草。

“如今,根据目前朝廷已经查明的地界,现在大宁卫田亩数量在一千四百余顷,牧场则在七千顷以上。”

“只看田亩数量,勉强能养一万五千余人。”

根据自己的估算,汪应蛟愁苦的报上了一个数字。

“若是算上牧场、林场所出,顶多能再加三千人。”

民间南方水田丰腴,产量高,北方旱田产量低,养人难。

按照大明如今的农作物产量,大宁卫当地种出来的粮食全都用来养兵都不够。

抬头看了眼皇帝,汪应蛟又继续补充道。

“大宁卫想要能够自给自足,朝廷除了需要屯田外,还是需要让大宁卫有所产出,才不至于遭后人废弃。”

“大宁是北京门户,拿回来自然是没有再让出去的道理。”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向后靠在了椅子上,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

“新开一地,筑城、养军、安民、辟地,那一件事情都不是骤然之间可以完成的。”

看着汪应蛟,朱由校开口问道。

“朝廷从民间招募前往大宁开垦,现在招募了多少户了?”

“启奏陛下,已经有上五千户百姓前往关外。”

闻言,汪应蛟开口解释道。

“这些百姓都被王在晋安排在了会州(插汗河套,现平泉西南十公里会州村)。”

“如今,朝廷还在招募更多的失地百姓前往大宁屯田,公文已经下发各地州县。”

“兵部?”

眼珠子转动,朱由校将目光投向了黄克瓒。

“启奏陛下,兵部已与蓟镇总督王在晋麾下将官配合,组织屯田卫所。”

看到皇帝的目光,黄克瓒当即开口道。

“经营大宁卫,只让王在晋一人去做,朕还是有些不放心啊。”

听到黄克瓒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后,叹息一声。

“启奏陛下,大宁近在咫尺,只要道路畅通,朝廷就不至于难以控制。”

见到皇帝的样子,毕自严当即拱手道。

“保证物资运输,大宁卫稳定下来,即可水到渠成。”

“陛下曾经说过,想要富,先修路。”

“现在朝廷的当务之急,是从喜峰口、古北口将道路修筑出去。”

“要花多少银子。”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沉思了一下后问道。

“现在的问题不是缺少银钱,而是银钱过多。”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摇头道。

“北直隶、河北、山东诸道虽然能够雇佣出人手,但若是继续用银钱雇佣百姓,恐怕北地物价就会上涨了。”

“。。。”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有些头疼的伸手捏了捏自己的眉心。

缺乏一个统一的调度,朝廷对于往民间能投入多少白银一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随着朝廷的各种动作,北方的市场的货币储量已经接近溢出,若是继续向市场投入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随着物价上涨,朝廷想要做事就需要花更多的货币。

在后世用纸币的年代,就是大开印刷机印钞票。

最终左脚踩右脚,原地升天。

金圆券就是最好的例子。

而在大明,以白银作为货币的时代里,这一套虽然玩不动,但其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终面对的就是历史上崇祯搞崩大明的哪一套。

朝廷需要向辽东投入,就需要从民间征税。

然而辽东的物价是连年上涨,朝廷的投入也是连年增加,这征税数字就连年增加。

随着征税的增加,百姓活不下去,只能造反。

而朝廷这边,因为收不上来税了,对辽东手握大笔白银的军头们也就失去了控制。

当这一套循环玩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是大明亡国的时候。

但凡崇祯那二愣子收点儿实物税,大明亡的都得再晚上一些年。

“山西、陕西、河南那边怎么样?”

双手拄在胸前,朱由校看向在场众人问道。

“那边不但要雇佣百姓,而且朝廷的驿路,也是时候进行一个统一的修葺了。”

“启奏陛下,这件事情若是交给地方官员去做,臣有些不放心。”

闻言,毕自严开口道。

“地方官吏良莠不齐,大笔白银下发,必然导致贪污横生。”

“但若是让朝廷来主持,且不说何人前去主持,光是监察,朝廷就抽调不出来足够的人手。”

这时,内阁辅臣,监察寺卿周应秋开口道。

“以山西为例,其下上百州县,一县一州派遣一人,将监察寺的所有言官、诸道御史都填进去都溅不起来几个水花。”

“那周阁老的意思就是朝廷不修葺道路了?”

听到周应秋的话,毕自严转头怒瞪对方。

“只是议事,毕师不要动怒。”

看了眼表情有些憔悴的毕自严,朱由校叹了口气,转头看了眼身边的刘时敏,示意他让人给在场众人送上茶水。

“朕觉得,道路修葺的事情,可以交给各地转运司去做。”

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朱由校开口道。

“转运司要负责向京中运送赋税,输送物资,其下管理的人手不少。”

“如今,让他们负责修葺自己所辖境内道路,也是份内之事了。”

“但山西、河南、陕西三省,没有转运司。”

闻言,毕自严若有所思的开口道。

“若是现在新设,却是有些迟了。”

“让各地卫所去做。”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伸手点了点黄克瓒,开口问到。

“朕前些日子让兵部将各地卫所按照地域都整理出来,朕要看。”

“整理好了吗?”

“启奏陛下,各地卫所牵涉众多,山西、陕西两地又有边防重任,所以臣如今只是整理了河南的诸多卫所,以备陛下查看。”

听到皇帝的话,黄克瓒连忙开口解释道。

“臣稍后就令人将名册送来。”

“给朕送一份过来,再送一份到内阁廷议,商议此事。”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纷纷思索起来皇帝所说之事的可行性。

袁世振那边在调卫所兵负责转运之事,现在再给加上个修路的差事。。。

貌似真的可行。

“启奏陛下。”

思索再三后,黄克瓒看向皇帝问道。

“如若此般调动,这各地转运司,是否要由兵部统辖。”

“这个嘛。。。”

听到黄克瓒的话,朱由校的眼皮子不由的耷拉下来。

卫所管兵,转运司管物资,这要是不好好的设计一下,恐怕地方上就可能会形成藩镇了。

眼珠子一阵转动,朱由校开口道。

“转运司由兵部负责统辖管理,归工部、户部调遣。”

看着众人,朱由校发动甩手掌柜技能。

“朝廷先派人对河南卫所进行一个统筹。”

“你们三部还有下方的各地卫所、转运司一起商议一个管理方式上奏章试行。”

“臣等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对视了一眼,被涉及到的几个人纷纷开口应道。

皇帝这种甩手行为对他们来说,习惯了。

不过,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出他们这些臣子的作用不是。

待众人点头应下后,朱由校从桌上拿出一个小本本,看向毕自严开口问道。

“转运司的设立,国帑的银子够不够,要不要朕从内帑支援一些。”

“是银币吗?”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的双眼一亮,当即问道。

“想什么呢,银两。”

闻言,朱由校吹了个口哨,摇头道。

“借银两还银币。”

“内帑的银两堆积的太多不是好事儿,朕就想着花出去一些。”

“那不借了,现在国帑的银两也不少。”

见到皇帝的样子,毕自严当即拒绝到。

借银子还银币?

度支司才没那么傻。

别的地方且不说,就说京城,因为是天子脚下,度支司和宫中各商业联盟产业充分的发挥着作用。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基础生活物资,都被宫中用银币直接给锁死了价格,但是从外地流入京中的白银却是有增无减。

这就导致现在京城银两贬值的厉害。

度支司才不会傻到让国帑从皇帝的内帑借到一堆贬值厉害的白银捏在手里。

白花花的银子还是皇帝自己留着玩吧。

而且,现在国帑自己的银子也多的没法处理好吧。

“其他衙门呢?”

闻言,朱由校转头看向了在场的众多官员,眯着眼问道。

“用不到。”

“不必了。”

“借不起。”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的一众官员纷纷摆手推辞。

度支司管理的国帑银两他们都不想要,更别说是皇帝内帑的银两了。

现在大明的货币市场混乱,乱花银子是要倒霉的。

“这鱼都学精了,不咬钩子啊。”

看着一个个推辞的众人,朱由校的眼睛不由的眯了起来。

看到皇帝那活脱脱的想给人放高利贷的奸诈表情,在场官员们心中不由的翻了个白眼。

皇帝是个暴君不可怕。

可怕的是皇帝又奸又暴。

眼前的这位就是这么一个,给人的压力也忒大了。

“启奏陛下,臣想要从官厂借点儿东西。”

视线同黄克瓒碰撞了几下后,汪应蛟无奈的开口道。

“臣听闻,西山厂出产有奇物,陛下赐名曰水泥。”

“此物混沙水成质后,入水不坏,火烧不焚,结实耐用。”

汪应蛟说着,目光不由的往外面瞥。

旧衙门正在进行改建,他好奇之下已经打听过了。

是用砖瓦配合上水泥沙子所做。

不但凝固的快,工成之后还非常的结实。

总之是非常的方便。

而现在,汪应蛟为了王在晋经营大宁方便,就想要从皇帝这里弄点儿好东西出来。

“臣想要讨要一些水泥,尝试用在大宁卫关隘、城防的修建之上。”

“水泥,这恐怕有些不方便啊。”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伸手摸了摸自己的下巴。

“现在西山厂那边烧制水泥的厂子还小,每个月产出的水泥有限,都被朕用在了南苑大工上。”

“启奏陛下,能不能由朝廷出钱,开办更大的官厂,烧制水泥?”

听到皇帝说产量不足,汪应蛟的双眼不由的一亮,当即开口道。

“此物若是能够得以推广,必然于国有利。”

“就算是你们能够烧制水泥,也只是无根之萍。”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不由的摇了摇头,看着汪应蛟解释道。

“水泥的使用可不简单,若仅仅是和泥土混合使用,就是暴殄天物了,最好是混合细沙使用。”

“此外,光是细沙和水泥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样的比例,西山厂的工匠们研究了好几个月,才掌握其中诀窍,更遑论是民间的泥瓦匠了。”

“这事儿若是不经过教导,就算是给你水泥,你也不会用。”

“。。。”

听到皇帝的话,汪应蛟本来得知水泥的存在后的高兴顿时往下熄了一些。

然而,他身侧的毕自严却是听出了皇帝话中的意思。

“启奏陛下,臣请旨,朝廷新设官厂,烧制水泥,培训工匠,为万民寻生路。”

“有想法了?”

见毕自严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朱由校点了点头,对身边的刘时敏道。

“你去西山厂那边,将赵大匠带去内阁,让朝廷新设官场,再从南苑挑选一团的泥瓦匠,听内阁调用。”

“臣等谢陛下隆恩。”

听到皇帝的话,毕自严、汪应蛟、黄克瓒当即明白,这是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连忙大声道。

结束了今日的会议后,一行人带着皇帝的朱批离开了旧衙门。

“这水泥可是个好东西啊。”

特意带着一众高官绕了个道,跑到了南海子校场之上,看着用水泥铺设的校场地面,毕自严感叹道。

“是啊。”

闻言,汪应蛟点了点头,摇头失笑道。

“我打听过了,这水泥去岁陛下就让人弄了出来,但一直都在让工匠尝试比例,没有大规模的使用。”

“还是太。”

刚想说太子,汪应蛟察觉了不对,连忙改口道。

“还是皇长子出生,陛下搬到南苑后,才让人用水泥混合沙土,做了这新的校场地面。”

“皇长子。”

听出了汪应蛟的口误,毕自严笑了笑。

“是我大明的祥瑞啊。”(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08.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