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大国出征,打的就是明牌
推荐阅读:踹掉渣爹,豪门千金拿稳逆袭剧本 都星际时代了谁还谈恋爱啊 我在综武开酒馆的日子 起猛了,相亲看见前女友坐对面了 遮天之太上仙体 你这知识太禁忌了 仙侣情缘之蝶晓月 大胖狸子很担心你,出手帮你变强 长生修仙:从三代同堂开始 我在千叶的修仙除灵日常
上百本看起来是言之有物,但实际上全都是扯淡的奏章放在眼前,朱由校是不想看也得看。
没办法,放在眼前,朱由校是不想看也得看,看完还得进行一个批复。
没办法,这些奏章就是皇帝的权力。
若是看不到这些奏章,那他就该考虑是不是像当初的朱元璋一样,搞个胡惟庸大案出来了。
“对于这些奏章,毕阁老近来在做什么?”
“奴婢听说,毕阁老集中了一批账房先生,打算对这次朝廷恢复大宁、营州两卫的开销进行一个汇总,来平息朝野之间的非议。”
很明显,毕自严做事儿,是给内廷打过招呼的。
甚至于,他招募的账房里,就有内财府派遣过去的“钉子”。
“他想干嘛?查账?”
闻言,朱由校的眉头挑了挑,不解的问到。
这种事情,怎么可能会轻易的平息下去。
“毕阁老想要对这次朝廷恢复大宁、营州两卫过程中所有的开销都做一个汇总,以为将来朝廷征讨的案例。”
思索了一下毕自严给他递的小纸条,刘时敏开口道。
“毕竟,如今朝廷施行新法,对于很多事情不能再像是以前那般,任由下面凭空报一个所需银钱数额上来糊弄了事。”
“有心了。”
闻言,朱由校赞赏的点了点头。
他给大明还是带来了些改变的嘛,别的不说,这预算和查账上面,还是要比以前那种糊弄了事的情况要好上不少。
起码,如今在他的影响下,这朝廷做事儿,有做预算的想法了。
“将这些奏章就批个已阅,都给发回去吧。”
既然知道毕自严对这件事情已经有了应对的办法,朱由校抱着自己的儿子往后躺了躺。
看着儿子黑溜溜的两个大眼珠子,眯着眼道。
“让风再大些声。”
“奴婢遵旨。”
见状,刘时敏应了一声后,对身边挥了挥手,当即就有几个司礼府的小太监进来,将扔了一地的奏章都收拾出去。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伸手捏了捏朱慈熠的小鼻子,朱由校心中正喃喃,却听儿子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哭什么啊,咱也是第一次当爹,不应该受这种待遇。”
被闻声赶来的孩子娘又给赶出了屋子,朱由校双手背在身后,满脸不忿的走在旧衙门的院子中,看的一群伺候人的宫女、太监们是满脸憋笑。
这一幕,他们已经不知道是看到的第多少次了。
旧衙门的静室内,因为被儿子尿了一身,朱由校已经换上了一身道袍。
经历过后,他才明白,当年的嘉靖为什么会选择修道。
压力太大了。
笑宗治国十八载,治出来个驾崩后朝廷国库连丧葬的银子都拿不出来的盛世。
武宗为了给他爹凑齐棺材本,东拼西凑,才勉强凑齐修建泰陵的费用。
而泰陵花了多少钱呢?
五十万两银子。
正德登基不到一个月,蒙古的达延汗就给大明送上了贺礼,大军南下,在虞台岭大败明军,大将张雄、穆荣阵亡,当地明军伤亡惨重。
嘉靖登基时,武宗只是勉强给他解决了西北大同一线达延汗的问题,东南倭寇、东北蒙古右翼,全都要嘉靖自己来。
二十年励精图治下来,嘉靖最终变的只是摆烂不上朝,还留下了高拱、张居正这俩干材。
只能说,修道还是有用的。
要知道,上一个待机时间持久的“明君”,是一手培养出安史之乱的唐玄宗。
这现在他登基满打满算才三年,刚有了一个儿子,朱由校就觉得自己最近的这个精神状态,有些不正常。
为此,他特意让人弄出了一间静室开始清修。
就当朱由校装模作样的打坐之时,内阁之中,一场会议却是在进行。
“大司马,兵部缺钱吗?”
手中拿着一个小册子,毕自严看向兵部尚书黄克瓒,开口问道。
“不缺。”
闻言,黄克瓒当即就摇起了头。
“兵部现在往九边发运的军饷,那数量都是年初已经定下的,即便是有不足,也要走内阁廷议,哪里有你这么直接问的。”
今天开这会前他就知道,毕自严这是现在国帑里的存银太多,所以想着法的往外花钱。
但这钱哪儿有那么好拿到手的。
已经施行新政的地方,预算已经批下来了,想要增加钱粮,那都是要走内阁廷议后才行的。
而没有施行新政的地方想要钱,那也是要地方先开口,然后朝廷派人监察,趁机施行新政,才肯给额外的钱粮。
他今天要是从毕自严这里拿到钱粮,然后轻松的就给了下面,日后被度支司查出来这钱粮的花销有问题,他今年的考成都得有几个黑点。
地方将官不啃声,他也不好替要钱不是。
至于说钱拿回来留着不用。。。怠政且不提,容易让人惦记。
见到黄克瓒不上钩,毕自严又将目光转向了在场几人,却见众人纷纷摇头,死活不肯吃钩。
毕自严这些日子在做什么他们可是知道,正廉署那边已经抓了不少的人了。
现在拿钱,这就是明着将正廉署的人往自己衙门里请。
查不查的出问题且不说,光是正廉署,这个锦衣卫的分部人员往自家衙门里跑,就很膈应人的好么。
看着众人不上钩的模样,毕自严心中忍不住摇头。
都是老狐狸。
“那什么,在下这边,能不能再加些银两?”
就当毕自严要开始下一个议题之时,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传出一个弱弱的声音。
听到这声音,会议室内的十几号人忍不住都将目光移了过去,想看看是那个头铁的,就这么吃了毕自严的饵。
“咕噜。”
看到众人的目光,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忍不住咽了口口水,小声的开口道。
“毕阁老。”
“下官为先帝监修明庆陵,然自从万历四十八年起,仅得银五十万两,下官想尽办法追赶工期,节省用银。”
“但五十万两白银,若是算上开采石料,是不够用的。”
听到王永光的话,在场的一众官员纷纷将目光移开。
没热闹看了。
不管是现在的朱由校,还是历史上的天启,给泰昌修的庆陵,都是非常的寒酸。
历史上的天启还好说,好歹给做了个全石料的,前后花了一百五十万两白银。
而现在的朱由校给他的那个便宜爹修陵,就给了五十万两,加上后面零零散散的物资,总共不超过七十万两。
从一开始,满朝上下,无论是文武百官,还是外戚勋贵,都知道这个活儿不是个好活儿。
所以,哪怕是专门负责给先帝修陵,好从中捞钱的外戚,这次都不愿意往上凑,没有一个人主动上书说是愿意督造大明如今第一仓促开工的庆陵。
最终这活儿就丢到了老实人王永光的头上。
五十万两,王永光不但挖好了玄宫,还将地上建筑给修建了一部份,属实是本事大。
上一次大明这么仓促的修陵,还是在隆庆六年,穆宗的老丈杆子,武清伯李伟督领,工部尚书朱衡主工,给朱载坖修昭陵。
那个一期工程就用了五十万两白银。
当然,那个工程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
万历二年,因为连日大雨,昭陵神宫监官陶金就上奏,因为连日大雨,昭陵砖石沉陷。
没办法,接着再修吧。
修了一年多,又撞上大雨,昭陵中的裬恩门、殿等处沉陷,宝城砖石翻塌损伤。
虽说这个事儿是因为朝廷拿不出来足够的银子所导致的豆腐渣工程,但最终还是导致了工部尚书朱衡致仕。
出这么大的事儿,总要有人负责不是。
所以,给景泰修陵,其实皇帝还是个杀人如麻的暴君的情况下,是个人人躲之不及脏活。
“二十万两,够不够?”
环视了一眼堂中的众人,毕自严看向王永光沉声问道。
“够了,够了。”
闻言,王永光连忙肯定的点了点头。
“实际上,如果不赶工期,后续的修建只用十万两就行了。”
因为被逼的没办法,王永光可是倒腾出不少的省钱小妙招。
若不是钱粮,主要是钱实在是不够,他是真的不愿意开口要钱。
毕竟,现在京城谁不知道毕自严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从他手里拿预算之外的钱粮,那后面等着的就是接下来一连串的查账。
对于王永光在想什么,毕自严不知道。
提笔在自己的笔记上记录下给工部修陵拨银二十万两的记录后,毕自严继续主持起了会议。
度支司朝廷拨银也是要走流程的,程序正义不能少。
接下来就是王永光上奏本,送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后,度支司才能批银。
“朝廷定下今岁对收复大宁卫的事情,现在准备的如何了?”
转头看向几个人,毕自严开口问到。
主要是代户部尚书汪应蛟和兵部尚书黄克瓒。
这两人主要工作有,从河北、山东、山西三道征调民夫,准备组建屯田卫所军,以及相应的物资准备情况。
开边,还要将首付回来的土地守住,这可不是一拍脑门就能定下来的事情。
王在晋、戚金、陈寅等人带着边军、京营、武略院将官等一溜人在前线准备。
而后方,朝廷也要在为各种突发情况做准备。
现在又不是万历四十八年,辽东岌岌可危了。
所以,大国打仗,突出的就是一个未雨绸缪。
摆在明面上,老子打算锤你了。
“现在已经招募了五千户,四万多人,男女老幼都有,就安排在蓟州附近的大营之中。”
听到毕自严的问题,汪应蛟翻开自己的笔记,开口道。
“为了方便百姓能够在大宁生存,我们在招募之时,多数都是从乡间招募,都是失地的老农。”
“此外,我们还同京中各商行、工行合作,招募了不少的师傅,给百姓教授生存之道。”
“木匠、铁匠、泥瓦匠等,各类人丁都有。”
汪应蛟的履历若是拿出来,大明上下,能比的上没几个。
万历二年进士,初授就是南京兵部主事,而后南京礼部郎中、兴泉宪副、济南参政、山西按察使、右都御史代天津巡抚与保定巡抚、工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
因为万历党争,汪应蛟辞官返乡,一直到光宗继位,才被复起为南京兵部尚书。
而一上任,汪应蛟就阻止了一件荒唐事情——熊二愣子奏议加征饷银一千两百万两。
作为一个经年老吏,汪应蛟清楚的知道百姓需要什么,军队需要什么,朝廷需要什么。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汪应蛟和后世的华夏人有一个相同的爱好——种地。
在保定巡抚任上,汪应蛟就开始着手治理天津。
修水渠,整顿葛沾、白塘等处,改盐碱地为水田,招募百姓开垦,得五千亩良田。
同时,他还拿出了一份对北直隶境内河流的修葺计划,然而,最终因为朝廷党争而未能成形。
而如今,在朱由校这个皇帝提出了收复大宁,为河北、山东、山西无业百姓找条出路的计划后。
汪应蛟是高兴的差点儿没蹦起来,主动从兵部尚书的手中接过了不少的工作。
当汪应蛟将一份目前的工作进度的奏本当众拿出来后,文渊阁议事厅内的众人纷纷都仔细的阅读了起来。
在场众人,不少都是经年老吏,对于汪应蛟奏本中的内容,自然是有分辨能力,知道这不像是有的人拿出来糊弄人的那种东西。
两指头厚的奏本,一行人足足看有一个时辰,期间有不少人商议了好几轮,汪应蛟的这道奏本才算是定下了最终给皇帝的一稿。
“汪公的奏本写的好啊。”
手在已经改动完成的稿件上拍了拍,毕自严开口道。
“陛下时常对本阁说,我大明有的人上的奏疏,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读时朗朗上口,思之未觉有物。”
“若是每个人的奏本都如同汪公这般,我大明何愁不治。”
“毕阁老谬赞了。”
听到毕自严的话,汪应蛟轻笑一声。
“汪某在家闲住十九载,承蒙先帝不弃,这把老骨头还能为君分忧,为民请命。”
“如今朝廷收复大宁,上弥祖宗之憾事,下救百姓之生计。”
“汪某自当披肝沥胆,竭尽全力。”(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1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