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这一章全是曾国藩黑料
推荐阅读:踹掉渣爹,豪门千金拿稳逆袭剧本 都星际时代了谁还谈恋爱啊 我在综武开酒馆的日子 起猛了,相亲看见前女友坐对面了 遮天之太上仙体 你这知识太禁忌了 仙侣情缘之蝶晓月 大胖狸子很担心你,出手帮你变强 长生修仙:从三代同堂开始 我在千叶的修仙除灵日常
“西苑被烧,让你们娘俩跟着朕住南苑,也是让朕提心吊胆的。”
与徐婉儿一同躺在床上,两人的中间,放着被棉布包裹着的儿子,朱由校的额头上满是愁苦。
“万事都听陛下的安排。”
伸手给又给儿子拢了拢被子,徐婉儿满脸都是宠溺的看着儿子,丝毫没了往日和朱由校调笑的样子。
然而,还没等朱由校说话,裹在被子里的朱慈熠就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见状,徐婉儿连忙将孩子抱起来,伸手推了一把皇帝后,开始给儿子喂奶。
看着下意识嚅动着小嘴的儿子,朱由校不由的龇了龇牙。
往日里,这可是他的专享,这小子吃起来是毫不客气。
“让爹尝一口。”
脸凑了过去,在儿子的小脸上亲了一口后,不由的作怪道。
“讨厌了!”
脸色绯红,一把将朱由校的脸推开,徐婉儿不由的白了一眼某个没正经的。
“啧。”
砸了咂嘴,朱由校不由的转身出了内堂。
“朕让人安排的,都已经做好了吗?”
在椅子上坐下,看向正在给一本一本的往贺表上写批红的刘时敏问道。
“回皇爷,满将军方才来报,京营的作训之地已经更换,现在旧衙门周遭三里,不会有任何大的声响。”
闻言,刘时敏连忙从身侧拿起一道奏章,递到了朱由校的手上。
“嗯。”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心中考虑还有什么需要安排。
小孩子是经不住吓的。
历史上的天启的三子朱慈炅的死,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天启大爆炸,宫内大梁被震下,砸死了朱慈炅。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孩子被吓出病了,这一点从实录上朱慈炅是天启大爆炸一月后死去能得到左证。
而和朱由校同样倒霉的,还有湘军将领罗泽南的儿子罗允吉。
这段曾剃头的故事,比较的毁曾国藩为国为民的人设。
简单来说,就是曾国藩五个女儿,自己定了四个婚事,四个悲剧。
除了最后实在是不敢再当老顽固,曾国藩考察了许久之后的小女儿外,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四个女儿的婚姻,三个都是悲剧。
老大曾纪静,嫁给了生平放荡的袁榆生,29岁,抑郁而终。
老二曾纪耀,嫁给了贫穷且性格偏执的陈松生,38岁,病逝。
老三曾纪琛,嫁给了性情暴躁的罗兆升,受尽虐待,又历经丧子孙之痛,孤独终老。
老四曾纪纯,嫁给了体弱的郭依永,虽然夫妻和睦,但身体不好,丈夫早夭,自己一人待孩子,35岁去世。
都是悲剧。
连踩四个坑,毁了四个女儿的人生后,曾国藩人都麻了,终于在考虑门当户对的情况下,明白这是给女儿挑女婿,而不是给自己挑亲家,将女儿嫁给了聂缉椝。
婚后,夫妻两人关系和睦,曾纪芬女士一直活到了九十岁,留下了一本《崇德老人自定年谱》,让曾国藩一个腐儒的形象直接活了。
罗泽南是湘军早期创立之时的重将,和曾国藩相交莫逆,曾国藩的三女曾纪琛和罗泽南的儿子罗允吉两人,早早就定下了娃娃亲。
咸丰五年,罗泽南战死武汉后,曾国藩没有觉得自己亲家没了就悔婚,还是将女儿嫁给了罗允吉。
同治四年,正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被派去安徽湖广一带剿除捻军,由李鸿章任两江总督。
此时的曾国藩,正因为灭太平天国而志得意满,他离去之时,李鸿章令人安排了盛大的欢送仪式,鸣锣开道自不用说,还专门给配备了礼炮。
此时,刚刚生下儿子不久,曾三小姐正与罗允吉都跟在曾国藩身边,住在南京。
说个趣事儿。
罗允吉这也是个人才,在曾三小姐刚给自己刚生下儿子的当下,居然跑到秦淮河上去寻花问柳,沾花惹草,然后就让人给绑架了。
最终还是曾国藩带兵搜城,才将这小子给捞出来。
被李鸿章送出城后,本打算乘船从金陵出发北上武汉的曾国藩,这还没上船呢,就有人加急给曾国藩报信,您的那个罗外孙儿啊,让城里的喧闹声给吓着,夭折了。
文正公出署登舟之际,全城水陆诸军举炮送行,其声震耳,久而不绝。其子因惊致疾,已登舟,疾甚,遂折回署中也,医治无效,竟殇。
所以,有宝宝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安静哦。
现在有了嫡长子,朱由校自然是非常的注意。
本来他是想带着老婆孩子住西苑的,但特么的西苑被人一把火烧的没法住,只能重新搬回南苑。
皇宫肯定是不能住的,对孩子不好。
带着几个护卫出了旧衙门,朱由校就在周边视察了起来。
现在,即便是搬到了西苑这边来,他还是要操心很多事情。
就比如说,这练兵之事,在南苑这边肯定是不行了,铳声炮响吓到他儿子可怎么办。
这可关系到国本,国本!
等朱由校在外溜达了一圈儿回到旧衙门之时,就看到刘时敏拿着基本奏章在等着自己。
“怎么了?”
看了一眼脸色凝重的刘时敏,朱由校皱眉问道。
“皇爷,顺天府知府董应举请早立太子,以定民心。”
闻言,刘时敏先是看了一眼内堂后,才小声的凑在朱由校的耳边说到。
听到刘时敏的话,朱由校挑了挑眉毛,接过奏本后翻看了起来。
董应举的奏本,用词那是相当的平滑,核心意思就是希望早立嗣君,安定人心。
拿着董应举的奏本在手中拍了拍,朱由校的脸上看不出喜怒。
立贤是不用考虑的,尤其是国本之争的阵痛尤在持续的当下。
同做事不一样,制度的设计上,应该追求的是下限而不是上限。
当年朱元璋就是借鉴了前元因为太子之事的内乱,最终才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想要依靠制度惯性,来保证统治的稳定延续。
立嫡立贤这个问题,在大明是没有争议的,核心只有一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没有因为立谁而引起党争,自然朝堂也就稳定了。
万历党争,实际上就是各党套着国本的皮在那里争。
所谓的争国本,也只是一个催化剂而已。
他现在需要考虑的是,这个时候立太子,时不时早了些?(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18.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