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数字赋能乡村梦,古韵新章共绘成
当乡村学校的孩子们捧着获奖证书欢呼雀跃,支教老师将新研发的趣味教学课件分享给本地教师,林小满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远处正在扩建的民宿群,突然意识到:
创业联盟的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办公桌上闪烁着数据的平板电脑形成奇妙的光影交织 —— 那些关于农产品销量、旅游接待人次的数字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
“小满,农业大学的无人机团队到了。”
苏晴推门而入,发丝被风揉得有些凌乱,却难掩眼中的兴奋。
她身后跟着三位戴着安全帽的年轻人,肩上扛着的设备箱泛着金属冷光。
会议室里,投影仪将 3D 建模的农田影像投射在白墙上,绿色的虚拟田野间,无人机正以精准的轨迹喷洒农药。
“传统人工劳作效率太低,我们研发的这套智能系统,能通过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养分,无人机根据数据精准作业。”
为首的教授推了推眼镜,激光笔在屏幕上划出红色线条,“但需要在田间安装数百个监测点,这对布线和电力供应是个挑战。”
话音刚落,负责基建的老周就皱起眉头:“村里变压器容量不够,再拉电线成本太高,而且有些偏远地块信号也不稳定。”
争论声中,年轻技术员小林突然站起,将平板电脑倒扣在桌上:“我在城里做过智慧社区项目,咱们可以用太阳能板供电,再搭建微型基站增强信号。不过……”
他目光扫过众人,“需要有人带着设备在田间测试半个月,风吹日晒是家常便饭。”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窗外的蝉鸣声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我带技术组去!” 负责电商的小赵猛地站起,工装裤口袋里的螺丝刀叮当作响,“去年推广线上销售时,我跑遍了每个山头,地形熟!” 第二天清晨,他就带着团队背着设备钻进玉米地。
七月的太阳像火球,晒得监测仪外壳发烫,小赵的工作服湿了又干,结出层层盐渍。
有次雷暴天气突然来袭,他们冒雨抢救暴露在外的传感器,浑身湿透的样子让赶来送饭的村民又心疼又敬佩。
当第一块太阳能板在田间竖起,银色的板面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时,田埂上渐渐聚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王婶挎着装满野菜的竹篮,踮着脚张望:“这铁疙瘩能比咱锄头好使?我看就是城里来的新鲜玩意儿,中看不中用。”
一旁的李大爷吧嗒着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当年拖拉机进村,我也觉着没牛好使,后来……” 他的话被突然响起的无人机嗡鸣声打断。
只见小赵操控着遥控器,无人机缓缓升空,悬停在稻田上方。
机身下方的喷洒口喷出细密的水雾,均匀地覆盖着每一株稻苗。
围观的村民们不由自主地后退半步,张大了嘴巴。
“这咋比我手撒的还匀乎?” 张大伯搓着粗糙的手掌,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难以置信。
几个胆大的孩子追着无人机跑,惊起田间白鹭,翅膀扑棱棱的声音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在田野上空回荡。
调试期间,智能系统的 “脾气” 可不小。
有回传感器误判土壤湿度,无人机突然加大灌溉量,急得正在查看设备的小赵直跺脚。
消息很快传遍村子,看热闹的村民比往常更多了。
“我就说嘛,机器哪有咱庄稼人靠谱。” 王婶抱着胳膊,脸上带着 “早知道如此” 的表情。
可当小赵顶着烈日排查出是线路接触不良,重新校准数据后,系统又恢复正常运作时,人群中响起了零星的掌声。
半个月后,智能农业示范区迎来正式运行。
金色的稻田里,太阳能板整齐排列,像列队的银色士兵;
无人机穿梭其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
村里组织了观摩会,邻村的农户也赶来凑热闹。
技术员小林现场演示如何通过手机查看土壤数据,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颤抖着手指,点了点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这玩意儿,比我摸了半辈子的地还懂庄稼?”
他的话逗得众人哈哈大笑,可笑声里,分明藏着几分由衷的赞叹。
当联盟成员们在会议室讨论文创工作室的新提案时,窗外传来村民们的议论声。
“听说那机器能算出庄稼缺啥营养,比老中医把脉还准!”
“我家娃天天追着无人机跑,嚷着要当‘飞手’……”
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话语,顺着窗户飘进屋内,为紧张的会议氛围增添了一丝温暖与生机。
就在智能农业项目进入调试阶段时,文创工作室传来新消息。
设计师小陈抱着笔记本电脑冲进办公室,屏幕上是个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头顶麦穗、脚踏溪流,身后飘着古村飞檐。
“我们想打造乡村专属 IP,就叫‘禾小乡’!” 他快速切换页面,“可以开发表情包、动画短片,还能和旅游项目联动,让游客带虚拟形象打卡。”
但这个提议遭到老工匠们的强烈反对。
张大爷拄着竹编拐杖,浑浊的眼睛里满是忧虑:“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能体现咱们老手艺的精髓?
去年编的竹灯笼多受欢迎,为啥非要搞这些虚头巴脑的?” 双方僵持不下,苏晴组织了一场特别的 “创意对谈会”。
她将会议室布置成传统茶室,请来村里最会讲故事的刘奶奶。
“以前我们村有条龙的传说,你们知道不?” 刘奶奶摇着蒲扇,声音慢悠悠的,“龙头就是村头那棵老槐树,龙尾藏在后山……” 当老人讲到神龙守护稻田时,年轻设计师们眼睛发亮,立刻掏出速写本记录。
张大爷也来了兴致,从兜里摸出个竹编小龙:“我年轻时编过这玩意儿,可惜现在没人愿意学。”
灵感的火花就在茶香中迸发。
最终,“禾小乡” 的形象融入了竹编纹理、龙的传说元素,甚至张大爷的竹编小龙成了 IP 周边的主打产品。
动画短片《禾小乡的四季》上线当晚,播放量就突破百万,评论区里 “被乡村文化治愈” 的留言刷满屏幕。
随着联盟影响力持续扩大,新的危机却悄然逼近。
竞争对手开始模仿智能农业模式,用低价吸引农户;
虚拟 IP 市场也出现了相似形象。
更棘手的是,部分游客反映民宿虽然设施齐全,但少了 “乡村人情味”。
在紧急召开的全员大会上,会议室的气氛凝重得像暴风雨前的乌云。
“我们要做别人学不会的东西。”
林小满敲了敲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张卫星地图,“后山那片荒地,我想开发成‘星空露营基地’。
那里光污染少,能看到银河,再结合天文科普和非遗表演……”
他的话被负责旅游的王姐打断:“但露营需要大量物资,还要专业向导,咱们人手和资金都不够。”
这时,角落里的大学生村官小吴怯生生举手:“我联系过天文协会,他们愿意免费提供设备和讲师。
至于物资……” 她打开手机,“可以发起‘共建计划’,让游客认领帐篷,刻上名字,既解决资金问题,又增加参与感。”
这个创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短短半个月,就有 200 多名游客认领帐篷,众筹资金超过预期。
星空露营基地开业那晚,璀璨银河下,非遗皮影戏在幕布上跳跃,孩子们举着天文望远镜发出惊叹。
林小满和苏晴并肩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远处篝火堆旁欢笑的人群,苏晴轻轻靠在他肩头:“你看,只要敢想,这片土地永远有惊喜。”
夜风掠过田野,带来阵阵稻香,远处的智能农业示范区里,无人机正拖着七彩灯带,在夜空中画出绚丽的轨迹,仿佛是乡村与未来的对话。
星空露营基地的热闹劲儿还未消散,林小满的手机却频繁响起。
民宿管理群里,投诉消息一条接着一条:“房间里的智能设备冷冰冰的,连杯手工茶都没有”
“服务员背话术太生硬,完全不像在农家做客”。
他揉着发胀的太阳穴,看着窗外飘来的炊烟,突然想起小时候去邻居家蹭饭,
柴火灶上的铁锅炖冒着热气,女主人吆喝着 “多吃点” 的场景。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民宿经营者们围坐在老槐树下。
晨光透过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光影,张大爷的竹编摊位旁,几个孩子正好奇地摆弄着新推出的 “禾小乡” 竹编钥匙扣。
“咱们得让民宿活起来。”
林小满拿起一片槐树叶,轻轻摩挲着,“就像这叶子,得有脉络,有温度。”
经过讨论,联盟推出 “民宿主人日” 活动。
每周六,民宿老板们亲自下厨,教游客制作农家菜;
擅长剪纸、刺绣的村民走进客房,现场展示传统手艺。
王婶的民宿里,游客们系着花围裙,围着土灶学做槐花饼,面团的香气混着欢声笑语飘出窗外。
有位城里来的老太太拉着王婶的手直抹眼泪:“这让我想起了老家的灶台,好久没闻着这味儿了。”
然而,正当联盟沉浸在创新带来的喜悦中时,更大的危机悄然降临。
竞争对手不仅模仿智能农业模式,还恶意散布谣言,说联盟的农产品 “农药超标”,
甚至雇佣水军在网络上抹黑 “禾小乡” IP 形象。原本门庭若市的民宿变得冷冷清清,田间的无人机也仿佛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在阴雨中发出沉闷的嗡鸣。
面对危机,联盟成员们没有退缩。
小赵带着检测团队,拿着设备跑遍每一块农田,将实时检测数据上传到区块链平台,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苏晴联系权威媒体,邀请记者实地探访,拍摄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全过程。
镜头里,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张大爷现场展示竹编技艺,为 “禾小乡” IP 正名。
在这场舆论战中,村民们自发成为联盟的 “代言人”。
刘奶奶在短视频平台开直播,讲述乡村的故事;
年轻的大学生村官们制作科普视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智能农业的原理。
当看到一位白发老农对着镜头,用布满老茧的手捧着金黄的稻谷说 “这是咱们用汗水和科技种出来的”,无数网友被这份质朴与真诚打动。
风波平息后,林小满和苏晴意识到,仅仅被动防御远远不够。
他们决定推动乡村数字化转型,打造 “智慧乡村大脑”。
技术员小林带着团队,在村里的制高点安装了高清摄像头,结合 AI 算法,实时监测农田病虫害、游客流量;
在村口设置智能导览屏,游客只需轻轻一点,就能获取村里的美食、景点和文化活动信息。
最令人惊喜的是 “数字孪生乡村” 项目。
通过三维建模技术,将整个村庄 “搬” 到线上。
游客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通过 VR 设备 “漫步” 在青石板路上,参观古宅,甚至体验虚拟的农耕活动。
数字孪生乡村的应用场景远超想象。
在旅游领域,虚拟导游 “小禾” 成了游客的贴心助手。
它能根据游客的喜好和时间,规划专属游览路线。
当游客戴着 VR 设备进入数字孪生乡村,“小禾” 会实时讲解沿途景点的历史文化,遇到古宅时,还会通过三维动画还原当年的生活场景。
有位对建筑感兴趣的游客,在 “小禾” 的引导下,不仅详细了解了古宅的建筑结构,还通过虚拟体验参与了一次古代房屋的建造过程,直呼 “大开眼界”。
在农业方面,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了虚拟农田系统。
农民们在现实中劳作的同时,能在虚拟农田里看到作物生长的模拟情况。
技术员通过传感器收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输入虚拟系统后,系统会预测作物未来一周的生长趋势,并给出施肥、灌溉的建议。
张大爷的孙子小张,作为村里的年轻新农人,通过虚拟农田系统发现自家水稻可能因温度变化出现稻瘟病,提前采取了防治措施,避免了损失。
他兴奋地说:“这数字孪生就像个农业小诸葛,太神了!”
教育场景中,数字孪生乡村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村里的学校利用虚拟场景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 “穿越” 到古代,参加一场虚拟的乡村庙会,感受传统民俗的魅力;
或是化身小农夫,在虚拟农田里学习种植知识,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对乡村文化和农业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项目上线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戴着 VR 眼镜,满脸新奇地 “穿越” 到虚拟的古村,看着记忆中的老房子重现眼前,不禁老泪纵横;
孩子们围着智能导览屏又蹦又跳,争相和虚拟导游 “小禾” 对话;
远方的游子通过手机,看到家乡熟悉的场景,热泪盈眶。林小满和苏晴站在人群中,看着这一切,相视一笑。
曾经的困境,如今都化作了乡村蜕变的养分。
夜幕再次降临,星空露营基地的篝火依旧明亮,智能农业示范区的无人机在夜空中划出璀璨的光带,“禾小乡” 的卡通形象在电子屏上欢快跳跃。
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创业联盟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
(https://www.pcczw.com/wx/72524/49295879.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