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突如其来的世界性新闻(66k)
推荐阅读:长生志怪:从狐妖拜师开始修仙 红楼晓梦 谢邀:人在古代,当共享小孩 不能开高达那我还参什么军! 游戏开始了,这次绝对没BUG 诸界龙劫 柯南里的除灵侦探 柯南:从幸运三选一开始 真乃人间太岁神 诡秘:从秘偶开始生存
第182章 突如其来的世界性新闻(6.6k)
在1964年的时候,白宫新闻发布会还没有形成每周一次的模式。
一般有事才开,没事的话就不开。
不过以阿美利肯世界一极的地位和实力来说,最多每两周就会有一次新闻发布会。
在绝大部分记者的眼中,今天要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冷战局势缓和,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世界新闻。
肯尼迪之死的真相隔三差五还会登上不知名小报,靠着阴谋论来吸引民众的眼球,能进入白宫参加例行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可不屑于做这种事。
最近最大的新闻无非是他们所讨厌的弗雷德要滚蛋了,乖乖呆在他的纽约别来华盛顿沾边。
让记者们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弗雷德为什么不是南方州人,而是纽约人,如果是南方州人还能嘲笑一句乡巴佬。
和往常一样平常而又美好的一天。
“还好该死的弗雷德没有当选总统,要是他当选了总统,我想我应该不会在白宫记者团继续干下去,我得到一个看不到他那张脸的地方去。”
在等待白宫新闻秘书登台前,海伦·托马斯和珍妮吐槽道。
她是白宫记者团少有的女性记者之一,从60年加入合众国际社担任白宫记者团常驻记者后,在白宫担任记者一直持续到了21世纪。
珍妮和林燃聊到过白宫记者团成员们对弗雷德的厌恶,这也让林燃感慨,这就是传承吗?弗雷德一脉的传承是如此离开,哪怕在60年代,记者群体对他的厌恶也是如此明显而又不加掩饰。
或许是对弗雷德家族价值观的厌恶。
珍妮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弗雷德当选,我恐怕要回纽约继承一部分家业了。”
海伦斯扭头望向对方:“难道不是和教授结婚生子,当家庭主妇吗?”
珍妮摇头:“我才不要当家庭主妇呢。”
海伦斯笑道:“那可得看教授的意愿,好像华人在这方面比较保守。”
珍妮说:“不不不,教授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华人。”
海伦斯说:“但他非常认同华国文化不是吗?所以也许他在这方面很保守。”
珍妮回答的很肯定:“才不会,教授从来不会限制我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今天早上出门前我还和教授聊到了民权法案通过后,女性要如何进一步争取权利的问题。”
海伦斯意识到有些不对:“电话还是见面?”
珍妮说:“见面,教授今天早上回来的。”
海伦斯语气中带有一丝兴奋:“看来今天不是一个寻常的发布会。”
海伦斯的话音落下后,珍妮马上意识到她什么意思:“你是说,教授在这个时间点突然回华盛顿是有大事发生?”
还没等海伦斯回答,在今年3月才接替皮埃尔·塞林格出任白宫新闻秘书的乔治·里迪匆匆走进白宫新闻发布室,语气中带有歉意的说道:
“各位,因为一些意外的出现,所以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要转移到东厅举办,请大家跟我来,我向各位保证,今天的新闻一定会让各位感到满意。
林登·约翰逊总统会亲自主持今天的这场发布会,教授也会参加。”
此时白宫新闻发布会一般在白宫新闻发布室举办,这里还没正式命名为布雷迪发布室,小型发布会就在这开。
而白宫东厅则是相对正式的场合,总统出席的时候才会在白宫东厅。
偶尔天气良好或者需要专门布置的时候,也会挪到其他地方,像白宫玫瑰园之类的地方。
现场响起一阵窃窃私语,记者们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珍妮,你知道出了什么事吗?”海伦斯问。
在她看来,现场有谁能知道答案,除了白宫官僚外就是珍妮了。
珍妮想了想:“不知道,我只知道教授是今天早上突然回来的,回来就只是吃了个早饭然后就和我一起来的白宫。
我以为他从亨茨维尔那边赶回来,在去白宫和约翰逊总统述职前,整理一下仪表换上一身西装。
你知道的,他这个职位,经常需要和总统见面沟通一些具体的进展。
现在看来,好像没那么简单。”
整个会议现场布置的就和往常不一样。
林登·约翰逊、林燃和苏俄大使多勃雷宁三人坐在桌子上。
林登·约翰逊坐中间,桌子上同时还摆着星条旗和锤子镰刀旗。
约翰逊身着深色西装,眼神中透露着坚毅。
除了林燃外,其他两人,神态上都有靠化妆无法掩盖的疲惫。
自从1960年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电视辩论后,华盛顿的政治人物们,尤其觊觎总统位置的各位,没人敢不重视个人形象的。
他拍了拍眼前早已准备好的话筒,准备开始这场新闻发布会: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白宫。
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新篇章之前。
阿美利肯和苏俄,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决定携手合作,共同实现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国际合作的象征。”
林登·约翰逊没敢说和平。
主要明年上半年,他们就打算在百越大规模登陆战火重燃,现在说和平,那打脸未免来的太快。
台下的记者们都疯了。
以往阿美利肯和苏俄的合作,都是先放风,然后慢慢聊。
外界早就得到了消息,整个谈判过程,小道消息层出不穷。
各个记者在白宫有自己的人脉,也有自己独特的消息来源。
这次的合作,合作的事情远比过去任何一次合作都要来的更大,更重要,对人类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结果事前一点风声都没有走漏。
要是知道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是说如此重要的一件事,现场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点记者。
来自全球各地的记者得把白宫东厅给挤爆,得换到艾森豪威尔大楼去开这个新闻发布会。
现场的闪光灯此起彼伏,记者们都在疯狂提问:
“总统先生,请问和苏俄合作具体是指什么?”
“总统先生,阿美利肯和苏俄的登月合作预计将会在什么时候开始?”
“总统先生,能详细介绍一下为什么会突然决定要和苏俄合作吗?”
“总统先生,请问和苏俄合作登月是否获得了国会的许可,如果没有,这是否违反了《国家航空航天法》?你不要获得国会同意吗?”
现场和炸开了锅一样,秩序全无。
没人在意要等新闻秘书乔治·里迪的安排,大家都在问自认为最重要的问题。
林登·约翰逊轻轻拍了拍桌子,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东厅:“各位,等会会给各位留足提问的机会和时间,请不要着急。”
约翰逊转向一旁的多勃雷宁,示意他发言。
多勃雷宁身着正式的黑色礼服,面容同样严肃,他缓缓站起,用略带口音的英语说道:
“苏俄政府欢迎这一合作倡议。我们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
“接下来是林局长,由林局长给各位介绍我们的此次合作。”林登·约翰逊说。
林燃点了点头,“我们将会围绕登月和苏俄展开合作。
登月将在一个月后的12月中旬进行,整个登月过程会以直播的方式给全美民众进行直播。
在这次任务中,苏俄将负责将宇航员送上月球,而阿美利肯则负责将发射燃料舱到月球表面附近。
登月的宇航员将在月球上手动添加燃料,确保安全返回地球。
这将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技术合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意义非凡。”
林燃话音落下后,现场更疯了。
记者们激动的心情已经要掩盖不住了,就差挤到三位参会人员面前提问了。
大家本来以为,今天宣布合作,估计最快也得三年后吧。
结果现在你告诉我,三年?三十天!
乔治·里迪知道自己该站出来维持秩序了:“好,各位接下来是记者提问环节,和林登·约翰逊总统所说那样,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充足的时间。
不过因为整个计划时间非常紧张,我们得把预留的时间留给局长,林局长在参加完新闻发布会之后就要回到红石基地,发射就在下个月,他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
在正式场合得称呼职务。
不过记者们很显然不懂这个道理。
“教授,我想请问为什么会如此突然?”乔治·里迪将第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珍妮。
林燃拍了拍麦克风后说道:“因为苏俄计划就是在今年12月的登月窗口开展自己的载人登月计划。
但因为登月非常复杂,苏俄也没有把握能够安全将宇航员给带回地球,所以我们商量了一下,双方可以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次登月。
这很浪漫不是吗?
冷战固然在持续,我们之间固然是竞争关系,但这不妨碍我们在人类共同的探索一事上开展合作。
从小小的地球到广袤的宇宙,这是全人类的期盼。”
林燃没说苏俄把人送上去,我们阿美利肯把人给带回来。
准确来说,林燃想说,但林登·约翰逊在开始新闻发布会前反复嘱托他,别这么说。
科学顾问霍尼格已经充分和林登·约翰逊说过此事的风险,他很清楚登月比回来要容易的多。
即便林燃说自己从没失败过,林登·约翰逊也不想赌。
万一登月成功了,返回失败了。你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阿美利肯把人带回来,结果阿美利肯没能把人给带回来。
这影响未免过于恶劣了。
“教授,请问成功几率是多少?”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问道。
“百分之百,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失败。”林燃非常自信,“我确定以及肯定,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可能确保宇航员能够安全的回到地球。”
林燃说完后,看了眼手上珍妮给他定制的百达翡丽数学家腕表:“最后一个问题。”
“教授,我没有什么想问你的,祝你顺利!”
林燃点了点头,然后起身,又凑回麦克风前:“各位,相信我们,一定会把人送上去并且安全的带回来。”
林燃起身离开,台下记者们纷纷鼓掌,看见林燃的背影走向白宫东厅的大门时,大家都站起来鼓掌,像是在欢送林燃迎接这史无前例的挑战一样。
“教授,我们相信你!”
其中一位记者高声喊道。
林燃没有回头,只是向着天花板举了举自己的拳头。
海伦斯一边鼓掌一边侧身和旁边的珍妮说道:“我怎么感觉教授如果去竞选也很有感染力呢?”
珍妮笑着说:“因为教授就是这么的无所不能。”
林燃走之后,记者们的心情或多或少都平复了下来。
“总统先生,请问和苏俄的合作是否获得了国会许可?”一名跑白宫新闻的资深记者问道。
“没有。”林登·约翰逊说,“因为整个合作都非常的紧急,所以我们没有考虑国会授权,实际上也不需要国会授权。
因为我们说是合作,实际上是发射两艘飞船上月球,苏俄负责发射他们的,我们负责发射我们的。
我们只是落点和他们的落点比较接近而已,苏俄的宇航员找到我们的飞船,从上面获取了燃料。
我们没有签任何的合作协议,也不涉及对原本NASA计划的重大变更。
我们本来今年就要完成月球软着陆。
这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偶然行为,它不需要国会授权。”
林登·约翰逊摆明了就是钻空子。
阿美利肯官僚也同样懂得如此钻空子。
林登·约翰逊如此,后面的尼克松、Clinton等等,个顶个是钻空子的高手,一直到白宫股神,那更是狂的没边,玩弄数十万亿的金融市场于鼓掌间,压根不把《证券交易法》放在眼里。
另外一名记者问道:“总统先生,你如何看待这次合作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约翰逊说:“我相信,这次合作将为双边关系的改善打开一扇新的大门。我们在太空中的合作,预示着在地球上更多的合作与理解。”
记者同时也将问题抛给了多勃雷宁:“多勃雷宁大使,你对这次合作有何期待?”
多勃雷宁略微停顿,思考片刻后回答道:“我们期待这次合作能够促进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
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挑战,我们将共同努力克服这些困难。”
林登·约翰逊补充道:“在技术层面,我们相信林局长能够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让这次合作顺利完成。”
“总统先生,这次负责登月的宇航员是谁?”记者问。
林登·约翰逊说:“尤里·加加林。”
记者接着问:“为什么不是阿美利肯人登月?”
林登·约翰逊解释道:“因为我们这次合作,登月舱是苏俄人建造的,我们的登月舱还在建造中。
我们和苏俄擅长的领域不同,苏俄完成了登月舱,而我们能够完成数十万公里外的精准落点。
这都很难,所以登月需要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阿美利肯能当上总统的,每一个都是应对媒体和舆论的高手。
这话说的,一点阿美利肯或者NASA不行的意思都没有。
甚至数十万公里外精准落点,隐隐表达了我们比苏俄登月舱要厉害得多的意思。
“总统先生,请问这次合作如果顺利完成的话,后续NASA的职责是什么,我们还会推动阿美利肯宇航员登月吗?”
林登·约翰逊点头道:“当然,后续我们会尝试独立登月,我们会继续探索,会推动登月的常态化往返,甚至是月球基地的建造。”
记者接着问:“总统先生,请问这次合作的主导方是教授还是科罗廖夫?”
林登·约翰逊摇头道:“我前面有提到过,你可以看做是两艘飞船,我们各自负责各自的部分。
要涉及的合作很少,不存在主导这一概念。”
发布会进入尾声,提问环节结束后,约翰逊再次站起,总结道:
“这次合作不仅是两国的胜利,更是全人类的胜利。我们将共同迈向太空,探索未知,为人类的未来开辟新的道路。”
记者们纷纷鼓掌,发布会圆满结束。
约翰逊和多勃雷宁在台前合影,象征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开启。
“可惜了。”海伦斯低声说道。
珍妮点头:“是啊,可惜教授不在现场。不过完全能理解,从现在到发射只有一个月时间,我感觉他们的时间肯定得以小时来计算。”
同一时间的白天,克里姆林宫也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宣布此事。
双方合作登月迅速成为了全球最热的新闻,小报们也不报道肯尼迪之死的阴谋论了,因为没人看了,大家都在关注一个月之后的登月。
能不能登上,加加林能不能成功回来,为什么会突然合作,谁促成了这一次合作。
这一合作来的如此突然,从华盛顿到莫斯科,从伦敦到巴黎,全球各地的媒体从来没有感觉到有如此多新闻可以描写的。
“黑利爵士,我打过电话给教授了,根本没人接,我估计这段时间教授睡都得在红石基地的控制中心,就别想联系到教授了。”
伦敦,BBC的主持人弗里曼少校和泰晤士报负责国际事务的主编黑利爵士说道。
全球所有,所有新闻都围绕着一个月之后的登月展开。
英格兰自然也不例外。
黑利爵士希望弗里曼少校帮忙联系上教授,希望能够做个简短的电话专访。
结果就是根本找不到人。
此时的林燃确实和外界猜测的一样,别说弗里曼少校,就算是唐宁街十号,不,就算是珍妮打电话都找不到他人。
时间从来没有像当下如此紧迫过。
堪称地狱级的难度。
林燃知道自己改变了历史,围绕登月的世界线已经变成了自己压根不知道的模样。
但同时,他也敢肯定,无论是现在这个时空,还是未来的时空,除了自己以外,没人能做到这一点。
林燃站在投影仪旁,手持金属指挥棒,指着屏幕上的燃料舱设计图。
他身穿睡衣,套着棉衣,头发略显凌乱。
林燃用沉稳的声音说道:
“各位,我们的燃料舱必须与苏联的登月器无缝对接。
这涉及接口设计、通信协议和燃料类型的统一。
立刻给苏俄航天局拨电话,他们的通信协议标准怎么还没有发过来,燃料类型的比例也还没发过来。”
“科罗廖夫,我们对你们的燃料比例真的不感兴趣,也不会侵犯你们的技术机密!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时间,时间你懂吗!
没有时间给你们想一套完整的方案,你们携带一部分,然后给我们一个比例,最后不同比例一混合,形成你们的燃料。
这样的方案会有问题,比例稍有不对就有可能影响到最终返回的效果。
这都什么时候了,我们不能再考虑保密了相信我,我对你们的技术真的一点都不感兴趣!”
双方在发动机燃料上其实大差不差,都是煤油、液氧和液氢。
但比例有所不同。
甚至可能从你的比例窥探到你的技术细节。
苏俄方面就担心这个。
等苏俄那边把燃料比例传递过来之后。
会议室里其他阿美利肯工程师总感觉怪怪的。
自家的NASA局长用俄语和莫斯科苏俄航天局的科罗廖夫对话,期间还疯狂上强度,和在NASA一样,俨然一副暴君姿态。
教授这一回既是NASA局长,又是苏俄航天局局长了,大家只有这么一个感受。
当然,也有部分工程师会觉得教授就是苏俄精心送来屠城的特洛伊木马。
林燃同时也在指挥NASA的工程师们:
“各位,我们的燃料舱关键在于燃料转移系统的密封性和安全性,尤其是在月球真空环境中。
我知道你们也清楚这一点,但别给我上花活,我们就用最成熟的技术。
阀门就设计成扳手式的手动阀门,便于宇航员在月球环境下抓握和操作。”
“没错,选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耐温材料,并加装保温层,保持燃料温度稳定。”
“你们忘了月球有月尘吗!我们发射到月球的探测器已经给我们带回了这一消息,你们怎么能忘了防尘盖呢!
记住密封性防止燃料挥发,但同时也得在连接器和阀门处加装防尘盖,避免月球尘土影响系统!”
“不不不,在关键零部件上一定要设置足够的冗余,阀门和连接器当然是关键部件!
这里一定要有足够的冗余来确保系统即使部分失效仍能运行。”
燃料转移系统设计应包括双重密封、防爆阀、惰性气体保护和手动操作友好的阀门与连接器。
方案花了三天敲定,第一个模型花了两周时间才敲定,一路由专机空运到莫斯科。
尤里·加加林的心态很复杂。
一开始觉得自己死定了。
在最后一次进入星城前是10月,也就是正式执行任务的两个月前,他连遗书都写好了,等着自己牺牲之后苏俄航天局通知自己的家人。
星城是苏俄的宇航员训练中心的所在地,成立于1960年,专门用于训练宇航员执行太空任务,后来改名为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
这里配备了各种先进设施,包括模拟器、离心机和水下训练设施,用以模拟太空环境和失重状态。
结果没想到峰回路转,苏俄和阿美利肯居然在登月一事上开展合作了。
在得知伦道夫·林亲自参加这一合作,确保把燃料送到他的着陆点附近,确保他能返回地球。
虽然他也深知这有多难,但毕竟人的名,树的影。
林燃都说,成功回地球的几率从5%提高到30%。
加加林也有了点信心,毕竟能活没人想死。
哪怕为的是人类共同的理想。
科罗廖夫站在观察台上,手持望远镜,紧盯着加加林的动作。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156/7703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