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从虎魔夜叉开始种魔长生 > 第372章 382登极改元,太平兴国

第372章 382登极改元,太平兴国


“淑仪,怎么了?”

    临时行辕中,李存孝一身庄重衮冕,凑前几步,将妻子的双手握在掌心。

    后者同样一身典雅祎(yi)衣,看着眼前雄姿勃发的丈夫,一时有些恍惚。

    “半个月之前,我还在文州抚州教习孩童,如今三郎却告诉我,我将要母仪天下了,这真是”

    真是让人有种如在梦中之感。

    李存孝奔赴前线,自然不会带女眷,免得被人抓住软肋。

    叶淑仪留在剑南道,有契此看顾,万无一失。

    丈夫去了前线,妻子自然担忧,但有些事,到了那样的位置,就是无法逃避、无法推脱,她心中也只能默默祈祷。

    李存孝离开的第一个月,斩杀葛从周,收复宋州。信中提到故人重逢的往事,她会心一笑;

    李存孝离开的第二个月,东征沿海诸州,连战连胜,朱全忠逃匿无踪,她提心吊胆;

    李存孝离开的第三个月,陈桥兵变,朱全忠、李翼圣、耶律亿三尊大宗师接连败亡。家书送到剑南,告知她前往太山,参与登基受封。

    叶淑仪已经被快速发展的事态搞得头昏脑涨,时至今日,都生不出什么喜悦,而是一直处于震惊和茫然之中。

    三郎要做皇帝了?

    我要当皇后了?

    我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哈哈”,李存孝莫名觉得这样的妻子有些可爱,心中一动,暗忖如今天下初定,也是时候该生个孩子。

    这时候,屋外传来了李光义的声音,夫妻两人这才在一干宫女、侍从的簇拥下走出了行辕。

    今日祭天登基,群臣并未穿着便于办公的公服,而是穿着用于祭祀的朝服。

    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白绫袜黑皮履。

    文臣戴进贤冠,武将戴貂蝉冠,并在冠后簪白笔,手执笏板。

    李光义作为当今皇帝的亲弟弟,兄弟两人的感情众人皆知,因此自然被推为群臣之首。

    而如陇西李氏族长李贤、李存孝的岳父越国公叶静能、京师勋贵之首赵国公长孙辅等人则居其次。

    李嗣恩、李嗣本二人也位列其中,有趣的是,原本十三太保中排名靠后的史敬思,如今次序却在两人之前。

    这番优待当然是因为当初的一段善缘,史敬思看见李存孝,忍不住想起当初在楼观道的初见。

    谁能想到,昔年故人,如今已然一跃而为天下至尊,而且还轻易将北地三雄尽皆斩于马下。

    可以说,统一南方,如今也不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了。

    而当初声名偌大的李思远和李存旭,却已化作黄土,一切成空。

    便是李嗣恩和李嗣本,想起那一日三十万辽军不战而溃的场景,心中胆寒之余,又觉庆幸。

    能够参与到新朝的创立之中,这就说明二人在李存孝那里已经过关了。

    “陛下,吉时已到,该出发了。”

    李贤作为礼部尚书,是这次典仪的策划和实际指挥者。

    当李翼圣驾崩,李存孝力挽狂澜,击毙辽主和梁帝的消息传入京师,那一夜,权贵们都为之疯狂。

    而李贤更是在听到消息之后,直接跑进新修的祠堂里,对着祖先三拜九叩,手舞足蹈,一夜都兴奋得睡不着觉。

    李存孝的名字,可是写在他们陇西李氏的族谱上的!

    我陇西李氏,即将成为第一个千年世家啦!

    激动得不能自已的李贤,第二天一早便跑到越国公府,向叶静能“请示”,又火速召集官员工匠,带着皇宫中的帝王仪仗器具,星夜兼程赶往太山。

    “历代典章规制,浩如烟海,李卿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一干事宜处理得井井有条,可见功勋老臣,实乃国之一宝。”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若是登基祭天礼仪出错,那是要被天下人笑话的。

    击杀耶律亿之后,他都忙着消化国运,增强实力。这些繁琐事情,自然是丢给臣下来做。

    而李贤作为礼部尚书,作为绵延六百年陇西李氏的族长,对于历代典章确有研究。

    他身上的帝王衮冕服,便是由其参详并最终确定。

    衮冕即衮衣和冕冠,乃祭天地、宗庙,受册、尊号、元日受朝,册皇太子所服之。

    冕冠垂白珠十有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黄丝绵充耳,玉簪导;

    内穿衣领绣有黼(fu,如斧)纹的白纱中单,青色的袖缘、衣缘、裙缘。

    外着玄衣,(xun,红色)裳,绣十二章。

    八章在衣,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

    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

    山、龙以下,每章一行,单个图案重复排列,每行十二个,衣服的袖口和衣领上绣升龙。

    革带加玉钩,外施大带,素带朱里,大带的外边是黑青相间的边饰,上为朱红色,下为绿色,用丝带打扣结交,蔽膝上再加龙、山、火三章。

    腰佩鹿卢玉具剑,用大珍珠装饰剑首,佩戴白玉双佩,玄色组带串结。

    两条六彩大绶带,两条六彩小绶带,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xi,翘头鞋),上加金饰。

    整套衣服穿上之后,宽搏端庄,并且由于结构的原因,刻意限制了行动,使得举止必须平稳庄重,这就是“礼服”不方便的原因。

    而叶淑仪的皇后祎(yi)衣,同样十分繁复:

    凤冠上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两侧加博鬓,冠饰以九龙四凤。

    内穿青纱中单,蔽膝与裳同色;外穿的祎衣深青织成,翟(di,雉鸟)纹赤质,五色十二等。

    大带随衣色,内里朱红,外面镶边,上边用朱锦,下边用绿锦,纽带用青丝结组。

    革带以青缎包裹,白玉双佩,黑组,双大绶、小绶三,间施玉环三。

    青袜、青舄,舄加金饰。

    叶静能看到女儿这身打扮,心里除了欣慰,更多却是和李存孝想到了一个地方:

    自家的皇帝女婿十分年轻,以后说不好会纳几百个妃子。若是不抓紧诞下皇子,日后只怕压不住后宫

    队伍中人,心思各异,但在李存孝夫妇登上御辇之后,浩荡的队伍开出乾封城门,围观百姓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淹没了一切。

    兖州百姓和李存孝其实不熟,从朱全忠受封梁王开始,河南道就一直是他的自留地。

    奈何其治民粗暴,只知横征暴敛,李存孝拨乱反正之后,只是宣布免去今年赋税,习惯了水深火热的老百姓便已经感恩戴德、夹道欢迎。

    原本的龙甲军,如今已经改为捧日、天武、龙卫、神卫上四军,李光义特意挑选了其中身长、相貌出众者,护卫在大驾卤薄之侧。

    百姓观戟阵如林,无不感叹英姿勃勃,却又不似寻常牙兵般凶神恶煞。

    天子出行,其车驾次第、兵卫甲盾、旗物幡幢等皆著于簿籍,谓之卤簿。

    天子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和黄麾仗之别。大驾等级最高,需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祀天方备之。

    整个大驾仪仗,可以分为三重。“外仗”有两重,最外面一重是军士,是整个卤簿队伍的安保系统。

    里面一重是由二十八星宿旗、四渎旗、五岳旗、青龙旗、白虎旗、门旗、绛引幡、信幡、传教幡、告止幡、羽葆幢、戟氅、戈氅、锽氅、班剑、金牙杖、立瓜、卧瓜、镫杖.等组成。

    皇帝御驾则被外仗护卫在中央,故而称为“中道”。

    中道仪仗从前往后,分别为六象、六引、金吾纛矟、检校龙旗前、清游队、朱雀队、龙旗十二、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旗车、鸾旗车、崇德车、皮轩车、引驾十二重、太常前部鼓吹队、殿中黄麾、司天相风行漏、钑戟前队、六军仪仗、御马、日月等旗、牙门、三卫仗、金吾细仗、受命宝、千牛、导驾、供奉官、玉辂.

    皇帝和皇后所乘便是玉辂(lu),乃是以美玉装饰、大象牵引的华丽巨车。

    不过考虑到仪仗的效果,李存孝干脆让老朋友九头青狮来拉车。

    这头巨兽登场的表现,比一般的六牙白象更加震撼,不少笃信佛教的百姓,索性跪倒在了道路两旁,嘴里虔诚地颂唱着佛号。

    整个大驾卤薄,有官兵5481人、车辇61乘、马2873匹、牛36头、象6只、乐器1701件、兵杖1548件,可谓极为盛大。

    莫说普通百姓,就是身处其间的官兵,几乎都是头一次参与到如此盛事,哪怕如叶静能、李贤之流,同样兴奋得双手颤抖。

    这样宏大的场面,自从安史乱国之后,还是头一遭!

    乾封距离太山并不远,一个时辰后,仪仗在山脚停驻。

    百官和观礼军民皆步行,李存孝则与叶淑仪凌空缓缓而上。

    目光扫过受邀观礼的耆老乡贤队伍,张力士一家赫然排在靠前的位置——四目相对,李存孝微笑点头,紧张的镖局众人顿时激动雀跃起来。

    秋菊铺就一条金黄的地毯,倒映日辉,如一片光海。

    待皇帝和皇后各就其位,负责主持典礼的李贤有条不紊地开启一系列流程:

    迎神,燔柴,奠玉帛,进俎、三献.

    总体而言,新朝礼乐,还是承续了大秦旧制,变化不大。

    唯独有一点不同,那就是祀天的祭坛并不按照寻常的规制,而是完全仿照昊天法相祭坛而造。

    四层圜丘,各层圆台都设有十二陛,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呈十二辰分布。

    第一层设28宿及下官135星座,第二层设北辰、北斗、天一、太一、紫微五星及以下官55星座;

    第三层设黄、青、赤、白、黑五方天帝与日、月七神座,第四层独设昊天上帝之神座。

    饮福、受胙,彻豆,送神、望燎.伴随着仪式流程逐渐来到尾声,李存孝能够明显感觉到,太山山顶这实在的祭坛,和他元神法相中虚幻的祭坛,逐渐生出感应。

    而当他从比其余十一陛更宽的午陛南阶登坛,展开登极赦书,祝词宣告之时,这种悸动逐渐攀升至顶点:

    “朕以五运推移,上帝于焉眷命;三灵改卜,王者所以膺图。”

    “.起自侧微,备尝艰险.属以敌国侵疆,边民罹苦。朕长驱禁旅,往靖边尘.”

    “.遂戡定两河南北,诛伪帝以救生民,斩奴酋以复燕云,偃兵息民于田里.”

    “今地幅员万里,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

    “兆庶不可以无主,万几不可以旷时,勉徇群心,以登大宝。”

    “宜国号大宋,改秦同光五年为太平兴国元年,定都雒阳,改东畿为天中。”

    “于太山之阳,设坛备仪,昭告天地”

    “尚享!”

    最后两字落地的刹那,祭祀过程中逐渐累积的国运骤然勃发,化为一头气运金龙,横亘天穹。

    国运加身,李存孝的视角又一次无限拔高。

    这一次,整个大秦,不,大宋十六道的疆土都呈现在他的眼前。

    其中以河南道、河北道、河东道、山南道、关内道、京畿二道光辉最盛,这七道也是得益于李翼圣之前的功劳,从大秦手中接过来的实控之地。

    而剑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这些地方则是一片黯淡。前五个都是由王建、杨化源这些异姓王把控。

    最后一个则是远离中原,李存孝发给楼观道的信函估计都还没到,等严道通得知,回归大宋统治只是顺手。

    至于黔中道、岭南东道、岭南西道这三道,则更是漆黑一片。因为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化外之地,多山林而少耕地,中原之民的数量远少于土著。

    即使是大秦太宗皇帝的时候,也只是羁縻而治,自从藩镇割据后,早就不和中原联系了。

    李存孝并不着急,他还年轻,以大宗师寿三百来算,二十七岁还只是个孩童。

    给他足够的时间,靠着昊天上帝的力量,改天换地、一统六合、缔造盛世,是完全可以预见的事情。

    这一刻,不仅是李存孝,其他各地的诸侯王也隐隐有所预感,麻姑山和茅山中,更是有道人飞天而起,遥望中原。

    围观的官军百姓不知这些,只看到天宇廓清,星纬明朗,无不欣悦。

    李贤率百官北面行礼,呼万岁者三,又上贺表朝贺。

    李存孝受群臣朝贺毕,命礼部尚书李贤奉册宝,立妃叶氏为皇后。

    如此,整个祭天册封仪式方才完全结束。

    今日之后,李存孝便要带满朝文武迁都已经改名为“天中”的雒阳。

    天中者,天下之中。两河已经平定,之后无论是征剑南还是征吴越,坐镇此处都更方便统筹各方。

    而伴随着迁都,太平兴国元年的第一道诏令也随之传遍各州县:

    以皇弟李光义扈从之功,封燕王,拜殿前司指挥使、兼兵部尚书,署理河北民生;

    赐智刚和尚封号均庆护国禅师,赐智恒和尚封号护国净真法师,诏玉华寺辅佐燕王,治理病疫,剿杀乞答余孽;

    赐严道通封号元妙道通真人,诏楼观道敦促岐王驱逐河西生番,平乱勘定;

    赐契此和尚封号普照明觉大师,掌僧录司;

    赐太乙真人封号宁国护圣真人,掌道录院;

    拜宗人令李贤为吏部尚书兼礼部尚书;

    拜越国公叶静能为中书令,兼户部尚书;

    拜赵国公长孙辅.

    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任命,究其根本,不过论功行赏,或给予盟友回报,或以回报拉拢盟友。

    而在人事任命的最后,还有一道诏令,让各地诸侯胆战心惊——

    天下节度藩王,自改元之日起,即刻入京朝觐!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378/7682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