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 第221章 荀攸的饵战攻心之策

第221章 荀攸的饵战攻心之策


蝉鸣声自朱漆廊柱间此起彼伏地传来,盛夏的阳光透过雕花槅扇,在青砖地上烙下明暗交错的菱形光斑。

    刘辩穿着一身宽容的赤色常服,衣袍上金线蟠龙纹被撒入殿内的阳光照得熠熠生辉,而他的面前是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其名为陈珪。

    陈珪是他的太子庶子陈登的父亲,本为沛国相,但他有个党人叔父名为陈球,二拜三公,三迁九卿,因与司徒刘郃、步兵校尉刘纳、卫尉阳球同谋诛杀宦官,密谋泄露而被下狱。

    陈珪受到牵连,被罢官夺职,后又遭逢党锢不得出仕。

    不过陈珪的运气似乎真的很差,先被叔父陈球牵连,又在准备好重新出仕的时候遭遇党锢牵连,党锢解除后再次准备出仕,结果又遇上汝南袁氏谋反夷三族。

    陈珪与袁术是好友,不少人都告发陈珪与袁术的关系,并上书奏言陈珪必为袁术同谋,但谁让陈珪的儿子陈登是他的太子庶子呢?

    也许是出于对太子殿下宽宏的感激,也许是希望通过为太子殿下效力而洗去过去与袁术交好的污点,陈珪听闻太子殿下要欲大兴水利,又缺乏精通水利方面的人才,便毛遂自荐。

    朝野间谁不知太子殿下敬贤爱才,董卓粗野莽汉亦受重用,曹操出身宦官之后亦能担任州刺史,何进曾经的车骑将军府府僚也都被太子不计前嫌任用,这位老党人自然不会为太子拒之门外。

    “汉瑜竟有治水之能?”

    刘辩有些惊讶,大汉如今找不到多少真正擅长水利工程的人才,最多是修缮水渠或修建一道简易的水渠,面对许多大型水利工程所需进行的设计和实际修建,根本就像是无头苍蝇。

    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且先不论成本,不仅要观看舆图上的江河流向,还要考虑到土质问题,以及水渠的排沙排泥和后续维护问题。

    陈珪俯身下拜道:“启禀殿下,珪曾于叔父故太尉球处习得水利之事,在济南相、沛国相任上也曾兴修过数条沟渠。”

    他正好擅长水利,只是没有机会放开手脚施展。

    郡里兴修水利,自然是要从郡里掏钱的,但即便是一郡太守也难以拿出那么多钱财来兴修什么大型水利工程。

    作为郡守更怕的是,自己这一任花钱,还没修完被调任,花钱劳民伤财的是自己,功成却是他人的,所以往往不愿意去做事。

    刘辩翻看着吏曹尚书梁鹄差人送来的履历表,陈珪履历中关于水利工程的那部分也就几座小型的沟渠。

    但既然陈珪毛遂自荐,索性便将修缮白渠的事情交给陈珪试试水,反正这事想干砸也难。

    正好京兆尹张时昨日上疏诉苦,表示实在是精力不济,难以同时应对治民、粮草转运、征调青壮民夫以及修缮白渠之事。

    只是唯一让刘辩不大满意的是,陈珪虽说是毛遂自荐,却少了几分激昂和干劲。

    也许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如此,以至于刘辩都有些担心以陈珪的年龄,是否还能有足够的精力去主持修缮白渠一事。

    好在平日里机敏实干陈登也会跟在他的父亲身边,在实践中学习,顺便照顾他的老父亲。

    “汉瑜者,汉之美玉也,望汉瑜不负孤之所托,孤也不会吝惜赏赐,更不会因为过往的事情而区别对待。”

    刘辩挥了挥手,令高望呈上一张漆盘,盘中是一套官服和一方印绶。

    河堤谒者,秩千石,铜印黑绶。

    官职并不起眼,但却是中央朝廷设立的水官,只受朝廷调令,不受地方辖制,就连州刺史都没有资格插手河堤谒者的事务,并且必须配合水利工程的建设,也算是权重职轻的官位了。

    “臣必不负殿下厚恩!”

    陈珪依旧是那副淡然的神情,说话从不会多言,更很少展露内心的真实想法,谁也不知道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为自己效力,但应该是个可用之才。

    不多时,太子门大夫王朗入内禀报,俯身行礼道:“殿下,韩文约回来了。”

    “文约?”刘辩将手中的奏疏放在桌案上,眉头微蹙,心中一瞬间想到了许多可能。

    皇甫嵩战败了?

    还是后勤出问题了?

    韩约担任的是辎重御史一职,没有理由轻易脱离大军回到雒阳,也不由得刘辩不多想。

    王朗见太子蹙眉,便将他从韩约口中得知的消息尽数禀报与太子,道:“殿下勿忧,韩文约说是北宫伯玉请求停战,但此人的雅言说得不利索,韩文约会羌人的语言,所以左将军便遣了他带着北宫伯玉的使者同入雒阳。”

    刘辩微微颔首,不愧是老太尉的弟子,相比简雍与刘繇初任太子门大夫一职时的青涩,王朗做事可谓稳妥得当,对于诸多细节也会考量到。

    忽然,王朗似乎想起了什么,轻笑出声,道:“对了,殿下,方才臣在廊下遇到那韩文约时,他向臣道其如今已然更名,唤作韩遂。”

    “哦?这是何故?”

    都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若是没有什么大事,通常是不会轻易变更姓名的,这韩约又没加入叛军,为何要更名呢?

    “韩文约说他近来才得知,叛军的凉州人领袖边章是他的旧时好友,其人本名边允,乃金城郡名士,韩文约曾与其乃私交甚笃,同为金城郡的凉州大人(注1),却不想此人竟反叛朝廷。”

    “为表与叛贼边章不再有所私交,他便更名韩遂,遂者,顺也,以示忠心于殿下。”

    听着王朗的转述,刘辩没忍住笑出了声:“这个韩文约啊,他怎么不干脆叫韩忠呢,净整这些小把戏,先让韩遂带着那名使者去偏殿休憩,再令人召司徒、太子太傅、太子少傅以及尚书令、尚书仆射、客曹尚书。”

    “唯!”王朗俯身行礼一礼,随后便去执行太子的命令。

    不多时,众人便来到了永安宫中。

    如今他摄政,实际上助他辅弼国政的重臣是四人。

    尚书令刘陶和尚书仆射羊续这两位尚书台的内朝官员,刘焉和太子太傅卢植,这两位拥有录尚书事的非尚书台外朝官员。

    这也算是刘辩的一种制衡。

    明面上是两个宗亲,两个外臣。

    但他放任外朝与内朝彼此争斗,让刘焉这个百官之首去与刘陶这个尚书台之首争权,而羊续和卢植二人并不喜争权,却也会因政见不合而偶有良性的争执。

    论学派,刘陶是今文学派士人,卢植和羊续是古文学派士人,刘焉却既不是今文学派也不是古文学派,保持中立。

    这四人间的任何两人都不可能永远友好,也不可能永远敌对。

    虽说结党历来是为人君者所厌恶和忌惮之事,但身在官宦场上,谁又能真的没有半分派系呢?

    或籍贯,或学派,或政见,或出身,许多时候不是官员想不结党就能不结党的。

    因此刘辩也不会要求朝堂上的这摊水太过清澈,甚至会做些把水搅浑的事情,这四人就是他这个太子搅浑了水的结果。

    在没有强大外敌逼迫的情况下,官员若是团结一心了,就该轮到他这个君王睡不着了。

    看着彼此相隔一丈有余进入永安宫正殿的这四位重臣,刘辩的嘴角不由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

    制衡嘛,不就是让英雄去对付英雄,让好汉去对付好汉!

    ——

    注1:凉州大人:凉州名望很高的豪右。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514/7699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