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 第13章:出奔惊魂与稚梦方醒

第13章:出奔惊魂与稚梦方醒


林怀安直挺挺地躺在硬板床上,双眼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瞪得溜圆。

屈辱感像毒蛇般啃噬着他的心:

课堂上的嘲弄、操场的晕厥、饭盅被打翻的难堪……尤其是王韭聪那伙人轻蔑的眼神和苏清墨那份带着怜悯的善意,都让他无地自容。

而对三叔林崇岳音讯全无的担忧,更是雪上加霜,发酵成一种走投无路的恐慌。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一个危险的念头在他脑中疯长,“必须做点什么,证明我不是废物!”

就在这时,同桌李少桐像鬼魅般溜到床边,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怀安兄!郭兆年他们都准备好了!今天就去密云投军!打鬼子!”

“投军?”

这两个字像火星溅入油桶,瞬间点燃了林怀安积压的所有情绪。

想象着自己穿上军装、找到三叔、在战场上建立功勋、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的画面,一股混合着绝望、虚荣和幼稚英雄主义的热血冲昏了他的头脑。

“走!”

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个字,手脚并用地爬起,胡乱套上冰冷的校服。

七个身影——以高大鲁莽的郭兆年为首,包括瘦小的李少桐、家境尚可的袁青松等——如同悲壮的鬼影,在黎明前溜出宿舍,翻过学校后墙的豁口。

郭兆年将一封措辞激昂的“告别信”郑重压在石头下。

信上写着“投笔从戎”、“不驱鞑虏誓不还”之类的豪言壮语。

出了城,最初的兴奋很快被现实碾碎。

三辆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载着七个人和简单的铺盖,在坑洼的土路上艰难前行。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郭兆年带头唱的《满江红》很快跑调消失在风里。

越往北,景象越触目惊心。

泥泞的道路、残破的村庄、墙上密布的弹孔。

更多的是南逃的人流:

相互搀扶、伤痕累累的伤兵,眼神空洞麻木;

拖家带口、面黄肌瘦的难民,推着装载全部家当的独轮车,像无声的潮水。

一个伤兵用嘶哑的嗓子吼他们:

“看什么看!送死啊?赶紧回家!”

打听25师145团,得到的只有冷笑:

“打光了!回去吧,学生娃!”

饥饿、寒冷、疲惫,加上眼前活生生的苦难,将出发时的豪情冲刷得一干二净。

林怀安心中的英雄梦,在这些真实的痛苦和绝望面前,显得如此可笑和苍白。

对三叔的担忧,也变成了不祥的预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休息时,远方沉闷的滚雷声已是常态。

中午,他们推车爬上一段无遮无挡的缓坡。

突然,凄厉至极的呼啸声由远及近,速度快得无法反应!

“趴下!”

有人嘶吼。

林怀安本能地扑倒,脸狠狠砸在冰冷粗糙的地面上。

耳朵里只剩下撕裂一切的尖啸和心脏的狂跳。

下一秒,地动山摇!巨大的爆炸在坡顶炸响,灼热气浪裹挟泥土碎石扑面而来,大地剧烈颤抖。

那一刻,什么英雄梦、什么证明自己,全都消失,只剩下最原始的、对死亡的恐惧!

炮击短暂停歇后,一队士兵冲过来,厉声呵斥并将他们带到后方连部。

连部设在一个半塌的农家院,沙袋工事、电话线,气氛紧张压抑。

士兵们面带疲惫,眼神却锐利如鹰。

接待他们的张连长,三十多岁,精干黝黑,目光如刀。

他扫了一眼郭兆年那封可笑的“告别信”,又逐一打量这群狼狈不堪的半大孩子,目光最后落在最瘦弱的林怀安身上。

“投军?就你们?”

张连长的声音沙哑冰冷,“小鬼子的炮弹认不认你是学生娃!你这身子骨,上前线就是送死!白白牺牲,有什么价值?!”

林怀安被骂得抬不起头,鼓起勇气带着哭腔问:

“连长,我找我叔叔,25师145团林崇岳排长……”

张连长沉默了一下,指着旁边的重机枪和远方的焦土:

“看见了吗?咱们的枪炮不如人,因为国家弱!工业不行!科技落后!”

他语气沉重,“25师在古北口打得很苦,伤亡很大……你叔叔是英雄,但仗打到这份上……失踪、牺牲,太寻常了。”

他盯着林怀安,一字一句:

“救国,不光是靠我们用血肉堵枪眼!那是没办法的办法!真正的救国,是让国家强起来!让后辈用上最好的飞机大炮!!靠什么?靠知识!靠你们这些读书人!回去!好好念书!学造机器、学造武器!那才是真正的救国!比你现在跑来送死或漫无目的找人,强一百倍!对你家人,也更有交代!”

这番话,如同惊雷,炸醒了林怀安!

救国……不只是扛枪?

他羞愧于自己糟糕的成绩,卑微地问:

“连长……我怎么才能长高长壮……不被人欺负?”

张连长愣了一下,语气罕见缓和:

“娃啊,饭要一口口吃。想变强?先回去,把身子骨练结实!每天跑步、打拳,饭要吃饱!骨头硬了,底气就足!身子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好身板,读书做事才有根基!”

突然,传令兵报告阵地吃紧。

张连长立刻恢复冷峻,吩咐老兵用驴车送他们回去,最后对林怀安说:

“回家等消息吧。真要有什么……阵亡通知书会送到家。在这乱跑,没用。”

只有郭兆年等两人因体格壮实被留下帮忙。

林怀安和其他人像不合格品被塞上南下的驴车。

回去的路漫长而沉寂。

驴车颠簸,同伴垂头丧气。

林怀安却一直回想着炮火的恐怖、伤兵的惨状、难民的麻木,以及张连长那句“读书救国”、“对家人有交代”。

害怕依旧,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冷水浇醒的清醒。

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被残酷现实击得粉碎。

几天后,几人灰头土脸回到学校,自然迎来孙主任的雷霆震怒和全校师生的指指点点。

但这一次,林怀安没有像以前那样深深低下头。

他依然瘦小,却站得直了一些。

第二天拂晓,天色未明,宿舍鼾声四起。

林怀安悄悄起身,穿上洗得发白的校服,蹑手脚出门。

清晨的操场空旷寒冷。

他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开始沿着粗糙的跑道,笨拙却坚定地跑了起来。

脚步沉重,呼吸急促,肺里火辣辣地疼。

但这一次,他的眼睛里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光——那是认清现实、找到方向后的坚定。

“先搞定‘体能关卡’。”

他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对自己说,“读书……救国……”

成长点:

幻想的彻底破灭: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与自身的渺小,彻底抛弃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幻想。

救国认知的升华:从单纯“扛枪打仗”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科技强国、知识救国”的理性高度。

个人路径的明晰:认识到“强身”和“求知”是救国的基础,找到了脚踏实地的努力方向。

内在驱动力的形成:将家仇国恨与个人成长结合,转化为强大的、持久的内驱力。


  (https://www.pcczw.com/wx/78156/4966170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