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 第038章:终战:物理试卷、化学试卷

第038章:终战:物理试卷、化学试卷


周三。清晨,天色灰白,有薄雾。

这是月考的最后一日。

与前两日不同,一种混合着疲惫、释然与最后紧绷的复杂情绪弥漫在清晨的宿舍。

林怀安(郝楠仁)醒来时,感到连日高强度用脑带来的深层倦怠,但精神却异常清醒——如同马拉松选手看到终点线时的最后振奋。

他照例进行晨间静坐,但今日的内观更侧重于理清思路,凝聚最后的注意力。

理化合卷,内容杂糅,需在短时间内切换思维频道。

他再次明确今日核心战术:

“抓大放小,确保基础,力保及格,争取良好。”

早餐后,他利用最后半小时,进行  “闪电式回顾”:

物理:

快速默写核心公式(如速度v=s/t、压强p=F/S、阿基米德原理F浮=ρgV排),并在脑中构想对应的简单实验图景(如测量物体速度、液体压强)。

化学:

迅速过一遍常见元素符号(H,  O,  C,  N,  Fe,  Cu…)和必须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如C  +  O₂  →  CO₂;2H₂  +  O₂  →  2H₂O),确保瞬时记忆准确。

他深知,对于基础薄弱的自己,理化考试的关键在于少失误、拿稳基础分。

上午九时整,理化合卷考场。

试卷发下,一股更浓烈的油墨味扑鼻而来。

试卷分为物理、化学两部分,题量不小。

【物理部分(50分)】

1.  填空题(15分):考查基本概念和单位。

试题:力的国际单位是;标准大气压约为帕斯卡。

林怀安:迅速填下“牛顿”、“1.01×10^5”。

2.  选择题(15分):涉及现象判断和简单计算。

试题: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静止时没有惯性

B.  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C.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D.  物体不受力时才有惯性

林怀安:回忆“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只与质量有关”,排除A、B、D,选C。

3.  计算与简答(20分):

试题1(计算):一物体在10牛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移动5米,求拉力做功多少焦耳?

林怀安:公式W=Fs,代入F=10N,s=5m,得W=50J。

试题2(简答):简述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的内容。

林怀安严谨地写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表述力求准确完整。

【化学部分(50分)】

1.  元素与符号(10分):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氧、碳、铁、铜。

(林怀安应对):快速写下O、C、Fe、Cu。

2.  化学方程式配平(15分):

试题:配平化学方程式:_Al  +  _O₂  →  _Al₂O₃。

林怀安采用观察法,先配平氧原子,右边3个氧,左边O₂需系数3/2,但系数应为整数,故两边同乘2得:4Al  +  3O₂  →  2Al₂O₃。

3.  溶液计算(15分):

试题:要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10%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克?

林怀安:计算食盐质量=100g×10%=10g,水的质量=100g-10g=90g。

4.  现象描述(10分):描述铁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林怀安回忆实验描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整个考试过程,林怀安高度专注,心无旁骛。

他严格遵循策略,对熟悉的基础题稳扎稳打,对略有难度的题仔细审题,对完全陌生的题目(如一道涉及电路分析的物理题)则果断暂时搁置,确保有限时间用在刀刃上。

“飞轮效应”在此刻体现为一种稳定的答题节奏和良好的时间掌控感。

上午十一时三十分,终考铃声清脆地响彻校园!

“时间到!停笔!”

监考先生威严的声音,为持续三天的月考画上了**。

教室里瞬间响起一片混杂着叹息、轻呼、收拾文具的嘈杂声。

林怀安缓缓放下笔,感到一股深彻骨髓的疲惫感如潮水般涌来,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卸下重担后的轻松与释然。

连续三天的精神高度紧张,如同进行了一场艰苦的脑力马拉松。

他仔细检查了姓名、准考证号,将答卷平整地交到讲台。

走出考场时,午间的阳光透过薄云,有些刺眼。

他用力伸展了一下酸胀的肩背和脖颈,听着周围同学或兴奋对答案、或懊恼拍腿、或单纯如释重负的喧闹,内心却异常平静。

考试已然结束,结果如何,已非当下所能左右。

他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卷入对答案的混乱争论(那只会增加无谓的焦虑),而是立刻执行既定计划——考后复盘与查漏补缺。

月考,从来不是终点,只是漫长求学路上的一个检测站和加油站。

周三下午,自习课。

其他同学还沉浸在考后或兴奋或沮丧的情绪中时,林怀安已摊开他的  “考后专用笔记本”,开始了冷静甚至近乎苛刻的复盘。

他凭借郝楠仁带来的超强记忆优势,开始  “情景再现”:

逐科回溯:从国文到理化,他在脑中一题一题地重新“作答”,将当时的解题思路、答案要点,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在草稿纸上。

标记疑点:用红笔重点圈出那些当时犹豫不决、凭感觉选择或解答的题目。

例如:

国文:那道文学常识填空题,自己写的“司马迁”对吗?“四书”漏了哪一个?

数学:压轴题计算桥宽时,|x2  -  x1|  的绝对值计算是否精确?有没有漏单位?

英语:那几个介词选择题(on/in/at),到底选对了没有?

理化:配平的化学方程式系数写对了吗?溶液计算步骤是否完整?

初步归因:对每个标记的疑点,他尝试分析错误可能的原因:

概念模糊:如物理惯性概念是否真吃透了?

审题失误:是否漏掉了题目中的关键限制条件?

计算粗心:简单的四则运算是否出错?

时间分配:是否有题因时间仓促而草率作答?

建立“错题本”雏形:他将这些疑似错误点和分析,正式整理到一个新的笔记本上,并留出空白,准备待成绩出来后核对答案,精准纠错。

这种极度冷静、高效、目标导向的考后行为,与周围尚在情绪波动中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

班长谢安平路过他座位时,看到他专注复盘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赞许。

周四,全校停课,教师集中阅卷。

校园里弥漫着等待的焦虑。

林怀安却利用这宝贵的一天,将目光投向了更远方——学期期末考试。

他清醒地认识到,月考只考了近一个月的新课,而期末考将是对整个学期知识的全面检验。

对他而言,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学习、巩固前面两个月因为荒废而几乎空白的内容。

任务极其艰巨,必须立即开始,周密规划。

他开始了  “期末倒计时战略制定”:

目标定位:基于月考的预期成绩(他保守估计自己能冲进丙班中上游),设定期末目标——“稳居丙班前列,力争触碰乙班门槛”。

知识盘点:翻开学期的所有课本和笔记,系统梳理从开学到现在所有章节的知识点,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已掌握”、“需巩固”、“完全陌生”三类。

时间规划:

距离期末约一个半月。

他制定  “三轮复习方法”草案:

第一轮(现在至六月中旬):地毯式扫盲。

主攻“完全陌生”和“需巩固”部分,结合月考复盘出的弱点,重新学习前期内容。

每天分配固定时间给旧知识。

第二轮(六月中旬至月底):专题整合提升。

将前后知识串联,形成网络。

加大综合题、应用题练习量。

第三轮(七月考前):模拟冲刺与查漏补缺。

进行限时模拟考,最终巩固。

方法优化:计划将  “救国地图法”应用于历史全程复习;“费曼学习方法”用于攻克数理难点;“思维导图”用于梳理文科脉络;“过度学习”用于英语和古文背诵。

资源整合:他注意到,需要主动向谢安平、常少莲等优秀同学借阅前期笔记,甚至考虑礼貌地请教相关科目的老师,争取指导。

当这份初步的战略规划在笔记本上成形时,林怀安感受到的不是畏难,而是一种迎接挑战的兴奋感和掌控感。

他将月考视为一次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成绩)将验证他近期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而测试暴露出的问题(漏洞),正是他下一步进攻的明确方向。

傍晚,林怀安合上写满计划的笔记本,走出教室。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训育处方向,阅卷室的灯光已经亮起。

成绩,明天就将揭晓。

那将是对他这一个月来所有汗水、挣扎、方法与意志力的第一次正式检验。

悬念,已然种下。

但此刻的林怀安,内心却比考试前更加笃定。

因为他知道,无论成绩如何,他都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径,并且已经开始了下一段的征程。

考试结束,不是松懈的理由,而是更高效学习的开始。

【叮!检测到宿主成功完成连续性高难度认知任务(月考),并立即启动“复盘-规划”高级学习策略。】

【“元认知能力”(对学习本身的认知与调控能力)显著提升!】

【“战略规划”技能初步激活,长期目标导向性增强。】

【“飞轮效应”进入稳定加速区间,惯性强大,推动效率持续提升。】

系统的提示,肯定了他行为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他望着那扇即将决定短期成败的窗户,眼神清澈。结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已学会了如何面对任何结果,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真正的反击,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排名跃升,更是这种贯穿始终的、永不停止的自我优化与超越。


  (https://www.pcczw.com/wx/78156/4976538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