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北平烽火淬青春:钢铁誓言 > 第25章:王韭聪的挑衅

第25章:王韭聪的挑衅


周三凌晨五点半,林怀安(郝楠仁)在生物钟的驱使下准时醒来。

与前两日被疲惫感完全支配不同,他隐约感觉到一丝变化。

虽然肌肉依旧酸痛,但一种深层次的精力似乎在慢慢滋生。

这或许就是体能训练与精力的正相关开始初步显现。

操场上,他继续实践谭师傅的呼吸法,调整着奔跑的节奏。

汗水依旧浸透衣衫,但呼吸不再像第一天那般狼狈,步伐也稳了一些。

他清晰地意识到,这每日清晨的淬炼,不仅是锻炼身体,更是开启一天高效学习的“预热仪式”,将身心从睡眠状态调整为备战状态。

早读课前,林怀安做了一件以往绝不可能做的事。

他拿着整理了几个疑问的国文课本,走到正准备离开教室的国文老师孙先生面前,恭敬地行礼。

“孙先生,学生有几个预习《师说》时遇到的疑惑,不知能否耽误您片刻?”

孙先生扶了扶眼镜,略显惊讶地看着这个近来课堂表现迥异的学生,点了点头。

林怀安的问题并非刁钻,却显出了思考的深度,比如问及文中“惑”的不同层次,以及“道”与“业”的古今异同。

孙先生耐心做了解答,最后意味深长地说:

“林怀安,能于无疑处生疑,是进学之始。保持此心,甚好。”

这短暂的交流,是一个重要的信号。

不仅解决了疑惑,更向师长表明了他求学的态度,开始主动争取有限的师资关注。

丙班的老师并非不愿教,而是苦于无人问。

林怀安的主动,如同在死水中投下一颗石子。

接下来的课间休息,成了林怀安的“隐形战场”。

他彻底摒弃了往日扎堆闲聊或发呆的习惯,极致地利用起碎片化时间。

课后两分钟:立即回顾笔记,用几个关键词强化记忆。

较长课间:快速翻阅下节课的内容,标注疑点,或者攻克一道简单的数学小题。

上厕所、打水的路上:心中默诵几个英文单词或古文名句。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十分钟”,积累起来却成效显著。

这不仅是知识点的积累,更是一种高效学习习惯的强化,是对懈怠本能的持续对抗。

然而,林怀安连日来的“反常”行为,早已引起了以王韭聪为首的“顽主团”的注意。

这个曾经的“垫底盟友”突然“改邪归正”,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背叛”。

下午最后一节史地课结束,林怀安正埋头整理笔记,准备去吃饭然后上晚自习。

一个阴影笼罩了他的课桌。

王韭聪带着赵冬青、孙永贵两个跟班,晃到了他面前。

“哟嗬!我当是谁呢?原来是咱们丙班新晋的‘大学问家’林怀安啊!”

王韭聪嗓门很大,瞬间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

他一把抓过林怀安刚合上的史地笔记,抖搂着,怪声怪气地念道:

“‘长城抗战之地理形势分析’?啧啧,真够忧国忧民的!怎么着,林大学问家这是要投笔从戎,还是想去教育部当官啊?”

教室内响起一阵压抑的窃笑。

赵冬青在一旁帮腔:

“聪哥,人家现在可是要考甲班的料,跟咱们不是一路人喽!”

孙永贵则故意用肩膀撞了一下林怀安的桌子,让上面的笔墨滚落在地。

“装什么装!看了几天书,真把自己当根葱了?”

环境的阻力,以最直接、最羞辱的方式,降临了。

这是对林怀安改变之路的第一次公开考验。

是退缩?

是爆发?

还是……

林怀安的心脏因愤怒和一丝恐惧而加速跳动,血液冲上脸颊。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原主那种要么畏缩、要么冲动的本能反应。

他想起了“破窗效应”——如果此刻示弱或失控,就等于打开了“可被欺凌”的破窗,后续的挑衅只会变本加厉。

他没有去捡掉落的笔,而是缓缓站起身,目光平静地直视王韭聪,伸手道:

“王韭聪,笔记还我。”

他的平静出乎所有人意料。

王韭聪被这目光看得有些不适,恼羞成怒地把笔记拍在桌上:

“还你?老子看看是给你脸了?你说,你突然这么装模作样,是做给谁看呢?是不是想讨好苏清墨啊?”

他试图将矛盾引向更低级的男女话题。

林怀安没有接话,也没有理会周围的哄笑,只是继续用清晰的、不带情绪的声音说:

“我看书,是想多学点东西,不为做给谁看。人各有志,请自重。”

说完,他弯腰捡起笔,重新坐好,摊开笔记,仿佛周围的人不存在一般,继续演算一道未完成的数学题。

这种彻底的漠视和有理有据的冷静,比激烈的争吵更具威力。

它像一堵无形的墙,将挑衅隔离在外。

王韭聪一拳打在棉花上,满腹的嘲讽和刁难竟无处发泄,僵在原地,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在周围同学意味复杂的目光注视下,他最终只能悻悻地骂了句“不识抬举”,带着跟班灰溜溜地走了。

林怀安用冷静和坚定,成功修补了可能被打破的“第一扇窗”。

这场风波,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后,平时在班里默默无闻、但成绩还不错的同学常少莲(生活委员),趁着没人注意,悄悄塞给林怀安一张小纸条,上面清秀的字迹写着:

“林同学,你晚自习是在丙班教室吗?我有时也去,可以一起。”

显然,林怀安的坚持和刚才的表现,赢得了一些暗中努力的同学的认可。

傍晚,当林怀安点亮煤油灯时,教室门被轻轻推开。

除了常少莲,竟然还有另外两个平时也爱学习的同学屈克斌和吴双柳(丙班,数学较好)也走了进来。

他们互相看了看,没多说话,各自找位置坐下,点亮灯火。

寂静的教室里,几盏煤油灯的光晕连成一小片温暖的光域。

虽然彼此交流不多,但这种无声的陪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场效应”,驱散了独自苦读的孤独感。

学习伙伴,在抵抗环境阻力的过程中,不期而至。

当夜,完成学习任务,吹熄油灯时,系统提示音响起:

【叮!成功应对外部挑衅,“环境抗性”小幅提升。意志力韧性+3。】

【叮!初步建立“学习小共同体”(微型),“逆袭之火”获得微弱协同加成。】

【日计划完成度评估:98%。“飞轮效应”计数:第一圈完成度  3/21。惯性持续增强。】

林怀安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夜风微凉。

白日王韭聪的挑衅已成过往,常少莲的纸条和自习室的灯光却带来暖意。

他明白,逆袭之路绝非坦途,外界的阻力与自身的成长往往相伴相生。

今日他守住了自己的阵地,并且发现,自己并非独行。

飞轮,在抵抗阻力中,又艰难而坚定地向前转动了一圈。


  (https://www.pcczw.com/wx/78156/4979231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