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520:战意
推荐阅读: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断绝关系后,冷血家人后悔了 成亲不圆房,改嫁你又强闯我暖帐 完美世界:开局签到赤明九天图 归墟仙国 未寄出的17岁 我不是文豪 斗罗绝世:我的舍友叫王冬 全职法师:血族始祖,血魔大君 志怪书
2004年2月23日,午后,京信大厦,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冬日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室内映照得明亮而温暖,与窗外依旧凛冽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办公室内陈设简洁而富有现代感,一面墙上悬挂着多幅电影海报——《博物馆奇妙夜》、《间谍过家家》、《当幸福来敲门》、《功夫》……
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间办公室主人过去几年间创造的奇迹。
另一侧,则是一整面墙的书柜,除了商业管理、电影理论书籍,还醒目地摆放着几座金光闪闪的奖杯,包括那座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小金人。
王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处理文件或听取汇报。
他面前坐着一位老熟人——《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张建伟。
两人之间摆着两杯清茶,袅袅热气升腾。
这是自胡润榜公布王盛登顶中国首富后,他首次接受深度专访,也是在他即将飞赴洛杉矶参加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夕。
消息传出,无数媒体艳羡《中国青年报》的独家,而张建伟深知这次访谈的分量。
“王董,再次恭喜您。”
张建伟打开录音笔,语气熟稔中带着一丝郑重,“‘中国最年轻首富’、‘文化产业首位百亿级富豪’,当这些头衔真的落在您头上时,您个人是什么感受?有没有一种……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王盛闻言,笑了笑,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
他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沉稳几分,但眼神依旧锐利,不见丝毫志得意满的懈怠。
“山顶?”他轻轻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记者,如果非要用登山来比喻,那我感觉到的,不是站在山顶的惬意,而是刚刚攀上一座重要的山脊。视野是开阔了些,但也看到了前方更多、更雄伟、也更险峻的山峰。”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继续道:“首富这个名头,是资本市场和媒体给的一个标签,是对盛影过去八年努力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接受,但不会把它当成包袱或者终点。
说实话,看到榜单那天,我最大的感觉是……嗯,还行,总算没给咱们搞文化产业的丢脸,证明这条路不仅能走通,还能走得挺宽敞。”
张建伟迅速记录着,追问道:“从1996年在北影厂琢磨婚庆录像,到如今坐拥数百亿市值,掌控一个横跨制作、发行、院线、乃至国际合作的影视帝国。
回首这八年,您会不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没有哪个时刻,是您觉得特别艰难,甚至想过放弃的?”
“恍如隔世?”王盛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但随即被更强烈的光芒取代,“谈不上。每一步都是自己踩出来的,坑坑洼洼都记得。
艰难的时刻当然有,而且不少。最早凑不齐拍广告的钱;搞联盟的时候,被人背后捅刀子,说我们北影厂要搞‘一言堂’;做《博物馆奇妙夜》特效预算差点崩了,咬着牙自己往里填;跟好莱坞谈合作,人家一开始根本瞧不上你这中国来的‘土财主’……”
他稍稍做了点艺术加工。
“至于放弃?”
王盛笑笑:“从来没想过。不是我多坚强,而是我始终相信两件事:第一,中国观众需要好看的本国电影,这个市场潜力巨大;
第二,只要我们做得足够好,就能赢得尊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有了这两个信念,遇到困难,想的就不是放弃,而是怎么把它啃下来。”
张建伟感受到王盛话语中那股强大的自信,顺势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您提到了信念。在很多人看来,您的成功带有极强的传奇色彩,甚至有种‘天命所归’的意味。您自己怎么看这种评价?您认为驱动您一路走来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天命所归?”王盛哑然失笑,“那是小说里才有的桥段。我王盛就是个普通人,无非是胆子大了点,眼光准了点,运气好了点,再加上行动力强了点。”
他收敛笑容,目光变得深邃:“核心动力?很简单,就是‘不服气’三个字。最早是不服气厂里子弟没出路,想带着兄弟们混口饭吃;后来是不服气国产片被进口大片压着打,觉得咱们自己也能做出好东西;再后来是不服气好莱坞那套规则,觉得我们中国人也能在里面玩得转,甚至玩得更好。”
“这种‘不服气’,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把它转化成‘我能做得更好’的行动。看到差距,就去学习,去追赶,去超越。市场规则不合理,就去推动它改变。别人觉得不可能,我就偏要试试看。”
他的语气逐渐激昂起来,那种内敛的战意开始弥漫在空气中。
“所以,你问我回顾过去八年是什么感受?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伤春悲秋,感慨万千。
对我来说,过去八年,就是一路打仗打过来的!跟市场打,跟体制打,跟偏见打,跟强大的对手打!打输了,总结经验,爬起来再打;打赢了,稍微喘口气,瞄准下一个目标继续打!”
王盛站起身,走到那面挂着电影海报的墙前,手指轻轻划过《博物馆奇妙夜》和《功夫》的海报。
“《博物馆》拿了奥斯卡技术奖,《功夫》票房快破四点五亿了,看起来是赢了。但这就够了吗?远远不够!”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张建伟,“我们的电影工业体系才刚刚搭起架子,核心技术还要依赖别人;我们的文化输出,还处在借船出海的初级阶段;我们讲故事的能力,离真正触动全球观众还有距离;我们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弱得很!”
“首富?”他轻轻哼了一声,“这只是个开始。盛影上市,融了五十多个亿,这笔钱不是让我躺在功劳簿上吃利息的。
它是弹药,是燃料!
‘百城百院’计划要把渠道做实,‘中北盛数字基地’要把工业基础打牢,和迪士尼、新线的合作要把国际化路子趟宽……后面要打的仗,只会更大,更硬!”
张建伟被王盛这番毫不掩饰的雄心所震撼,他迅速调整问题方向:“提到国际化,您即将前往洛杉矶参加奥斯卡颁奖典礼。
您的两部作品共获得十八项提名,创造了华人导演的纪录。
但业内似乎普遍认为,《指环王:王者归来》优势巨大。您对拿奖有何期待?如果……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会影响您的信心和后续布局吗?”
王盛走回座位,神情恢复平静,甚至带着一丝了然。
“提名十八项,本身就是胜利。这说明‘盛影出品’、‘王盛导演’这块牌子,在好莱坞主流圈子里,已经获得了入场券和相当的尊重。”
他语气沉稳,“奥斯卡有它的游戏规则,艺术评判之外,人脉、时势都很重要。《指环王3》作为史诗终结篇,情怀和工业成就摆在那里,它确实是最大热门。”
他顿了顿:“但如果因此就觉得我们会失落、会受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去奥斯卡,不仅是去角逐奖项,更是去展示实力,去交流学习,去拓展合作。
拿奖,是锦上添花;不拿,天也塌不下来。《间谍过家家》的全球票房快四亿美元了,《当幸福来敲门》在北美长线放映,口碑坚挺,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比一座小金人更能支撑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的信心,从来不是建立在某个奖项上的。它建立在盛影持续产出优质内容的能力上,建立在我们不断扩大的市场和渠道上,建立在我们对文化产业未来趋势的判断和布局上。”
王盛语气斩钉截铁,“奥斯卡之后,该推进的项目一个都不会停。《大闹天宫》要打造成东方奇幻的新标杆;
与迪士尼的《Zootopia》(疯狂动物城)要深度参与,掌握技术和创意主导权;新线的合作要继续深化……路还长得很,没工夫为一时得失患得患失。”
采访接近尾声,张建伟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王董,您刚才说,‘首富只是开始’。那么,在您看来,这个‘开始’之后,您个人和盛影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您希望最终为中国电影、为中国文化产业留下些什么?”
王盛沉默了片刻,目光再次投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
办公室内安静下来,只有阳光在静静流淌。
“终极目标?”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带着千钧之力,“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当全世界的人们提起电影时,不再只有好莱坞一个中心。
我希望,‘中国制造’的电影,能成为全球文化消费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受到广泛喜爱和尊重的一部分。”
“我希望,盛影不止是一家赚钱的公司,更是一个能孵化创意、培养人才、推动行业进步的平台。
我希望,我们这代人摸索出的这条路——这条将文化自信、市场经济、工业化制作和国际合作结合起来的路径,能被证明是可行的,能被后来者继承和发展下去。”
他转过身,面对张建伟,眼中闪烁着理想与务实交织的光芒。
“至于留下什么……我不追求青史留名。如果非要说,我希望留下的,是一个被我们亲手推高的行业天花板,一个让后来者觉得‘原来我们也可以这么牛逼’的底气,一个更加健康、繁荣、充满无限可能的中国电影产业生态。”
“而这,”王盛最后说道,语气斩钉截铁,战意沛然,“需要我们继续去战斗,去征服。”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69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