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502:打熬经骨
推荐阅读: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断绝关系后,冷血家人后悔了 成亲不圆房,改嫁你又强闯我暖帐 完美世界:开局签到赤明九天图 归墟仙国 未寄出的17岁 我不是文豪 斗罗绝世:我的舍友叫王冬 全职法师:血族始祖,血魔大君 志怪书
魔都证券交易所的锣声余韵,终于在2004年的新年钟声里渐渐消散。
随之平息的,还有那场因王盛登顶首富和盛影传媒巨额融资而引发的舆论风暴。
《功夫》的票房走势,成了最有力的回应。
跨年、元旦结束后,上映28天的《功夫》,其全国总票房已突破3.5亿大关,最终落点预计将在4亿至4.5亿之间,毫无悬念地锁定了2003年度的票房冠军,也将同期所有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海外票房也颇为亮眼。
北美方面,因为新线影业在岁末假日档上映了《间谍过家家》的原因,《功夫》在北美的发行,被延迟到了2004年3月份。
全球发行这块,主要是东亚的几个国家在发力,《功夫》在日、韩、新、马等东亚国家、地区皆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全球票房已突破七千万美元。市场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比任何公关辞令都更具说服力。
……
与此同时,几份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官方大报接连发表评论员文章,肯定文化体制改革成果,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勇于探索,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做贡献。
虽未直接点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为盛影、为王盛“定调”。
那些关于“泡沫论”、“垄断论”的杂音,在主流声音的定调和实实在在的票房成绩面前,暂时偃旗息鼓。
压力并未消失,只是从台前的喧嚣,转为了幕下的暗流。
……
站在2004年的岁首,盛影传媒这艘刚刚驶入资本深海的巨轮,需要一张清晰且坚实的航海图。
一、渠道下沉:百城百院与数字试点
院线终端,作为连接内容与观众的直接桥梁,始终是王盛战略版图中的重中之重。
进入2004年,盛影传媒依托“中影盛世院线”平台,启动了雄心勃勃的“百城百院”扩张计划。
该计划目标明确:在一年时间内,于全国范围内筛选出一百个具备较强消费潜力的地级市或重要县级市(涵盖东部沿海经济强市、中西部省会副中心城市及人口大市),投资建设或改造升级一百家高标准、多厅现代化影院。
每家影院严格规定不低于六个影厅的标准,预计新增银幕总数将超过600块。
此举旨在将优质的影院观影体验深入更广阔的市场腹地,完成从一线城市绝对主导到一二三线城市全面开花的渠道下沉,极大拓展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与边界。
在技术路线上,王盛展现了一贯的审慎与远见。尽管数字放映技术已初露锋芒,但其高昂的成本(主要依赖进口的比利时巴可Barco、美国科视Christie等品牌数字放映机)、尚不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片源供应,在2004年初仍处于市场培育期。
因此,“百城百院”计划明确以技术成熟、片源丰富的胶片放映系统为主力。
同时,为抢占未来技术制高点,盛影选择在京城、魔都、羊城、鹏城这四个最具消费能力和接受度的超一线城市,进行小范围的数字影厅试点。
这些试点影厅不仅用于测试数字放映设备的稳定性、观众接受度,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公司自身的数字影院运营和维护团队,积累经验,静待数字电影技术成本下降和市场爆发的时间窗口。
这一务实且富有前瞻性的策略,确保了盛影在渠道扩张上的高效与安全,既避免了在技术不成熟期盲目投入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又为未来全面转向数字放映做好了充分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二、工业基石: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的宏图
相较于院线扩张的稳步推进,在电影工业最核心的制片环节,王盛则规划了一幅更为宏大的蓝图——联合中影集团,在怀柔分期建设“中国北影盛世数字电影基地”(简称“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
此命名本身就蕴含深意,“中”(中影集团)、“北”(北影制片基地)、“盛”(盛影传媒)三字融合,象征着国有资本与民营龙头在电影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深度捆绑与利益协同。
此时的北影制片基地,早已非吴下阿蒙。
自1996年王盛崛起以来,借助电影厂联盟和盛影系源源不断的项目支持,北影厂不仅未像原时间线那样在中影集团整合后迅速边缘化,反而不断吸纳全国优秀的电影技术人才,更新换代顶尖的摄影、录音、灯光、剪辑及初期数字特效设备,已成为集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声音处理、特效预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制片基地,堪称中国电影工业的“黄埔军校”和技术中心。
至2004年初,北影制片基地的整体硬件水准,在亚洲范围内已属一流,尤其在传统胶片电影的工艺水准上,足以比肩日韩的一线制片厂。
然而,与好莱坞如华纳兄弟、环球影城等拥有庞大外景地、尖端数字摄影棚和全覆盖后期流水线的超级制片基地相比,在规模、技术整合度及专门化数字基础设施上仍有明显差距。
“中北盛数字电影基地”的规划,正是为了弥补这一差距,瞄准世界一流,打造一个面向数字电影未来的全新工业体系。
基地规划分期进行:
第一期(2004-2006年):基础建设与核心能力构建。
重点在于土地平整、基础设施搭建,以及建设包括2个超大型数字摄影棚(可容纳复杂布景及水下拍摄)、4个标准数字摄影棚、1个顶尖动作捕捉棚、1个虚拟制片棚在内的核心拍摄区。
同时,整合升级来自盛影视觉特效公司和北影厂原有的后期资源,成立数字后期中心,涵盖高精度胶转数、数字中间片(DI)调色、全景声混录棚、特效渲染农场等关键环节。
此期目标是为大型商业片提供从拍摄到后期全流程的数字化、一体化解决方案,使基地初步具备承接《博物馆奇妙夜》级别视效大片的制作能力。
第二期(2007-2009年):技术升级与产业链延伸。
在一期运营成熟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特种摄影棚(如用于微缩模型拍摄的逐格摄影棚),引入更先进的虚拟制作实时渲染引擎和技术。
同时,向下游延伸,建设专门的配音棚、动效棚、数字母版制作中心,并规划配套的研发中心,与北电、中科院等机构合作,开展电影前沿技术研究。
此期目标是形成技术迭代能力,并完善电影制作的全产业链服务。
第三期(2010年后):生态完善与国际化。视市场发展情况,规划外景地、制片人工作室、影视配套商业服务等,目标是形成集拍摄、制作、研发、旅游、会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产业园区,成为东方的好莱坞,吸引国际合拍项目入驻。
“中北盛”基地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张,更是中国电影工业从传统工艺向数字化、现代化全面转型的象征。
它承载着王盛乃至中国电影人对于建立不依赖好莱坞、自主可控的高水准电影工业体系的终极梦想。
三、内容为王:练手大作与多元探索
在内容制作端,经历了《功夫》的辉煌胜利后,盛影系对2004年的片单进行了精心规划,既追求商业上的持续成功,也注重技术积累和类型探索。
定于2004年贺岁档推出的重量级作品,最终落在了《大闹天宫》之上。
这部由王盛亲自提出核心概念并与徐客联手打造的奇幻巨制,被赋予了多重战略意义。
其一,这是对中华经典IP的现代化、电影化重塑,符合文化自信与输出的战略要求。
其二,其宏大的神话场景、丰富的视觉奇观(如天庭、地府、七十二变、筋斗云等),为盛影视觉特效团队和正在规划中的“中北盛”基地提供了绝佳的“练手”机会,堪称是为后续规划中更为庞大的仙侠电影宇宙进行技术预演和团队磨合。
王盛与徐客的组合,一个把握宏观架构与市场命脉,一个擅长视觉创新与动作设计,被认为是将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的黄金搭档。
除了这部备受瞩目的“练手”大作,盛影系在其他档期和类型上亦布局了多部作品。
霍健起、张扬等导演将继续在文艺片和现实主义题材上深耕,力求在奖项和口碑上有所斩获。
吴一一等盛影系新锐导演(与北电合作的导演高职班),将进一步扩展中小成本商业片版图,如都市爱情、悬疑犯罪、黑色喜剧等,也被鼓励创作,旨在形成“头部引领、腰部坚实、尾部创新”的健康内容生态,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观影需求,并不断为新锐导演和编剧提供上升通道。
资本的喧嚣终将归于平静,产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内功的深厚。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71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