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85章 483:师生对

第485章 483:师生对


午后两点,京信大厦。

    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王盛刚处理完几份紧急文件,内线电话便响了起来,李婷婷的声音传来:“王董,韩董到了。”

    “请老师直接来我办公室。”王盛放下电话,起身走向茶海。

    办公室门被推开,韩三坪龙行虎步地走了进来,脸上带着熟悉的爽朗笑容,只是眉宇间比半年前更多了几分深沉与凝重。

    上半年的风浪,对这位中国电影的“掌门人”之一而言,同样是巨大的考验。

    “老师,您这消息可真灵通,我这才落地不到二十四小时。正想着让婷婷约个时间去拜访您。”王盛笑着迎上前,引韩三坪到沙发区落座,手上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

    上好的武夷山大红袍香气很快在室内弥漫开来。

    “你小子现在可是定海神针,你回来了,我这心里才算真正踏实点。”

    韩三坪接过王盛递来的小巧品茗杯,吹了吹热气,呷了一口,赞道,“好茶!还是你这儿的地道。”

    他放下茶杯,目光扫过王盛,带着审视,“好莱坞这趟,收获颇丰啊!《博物馆》横扫全球,《电锯》又成了黑马,现在国内外的媒体,都快把你捧成‘东方奇迹’了。”

    “运气,加上一点前瞻性的判断而已。”王盛给自己也倒了一杯,语气平淡,“归根结底,还是依托国内打下的基础和咱们的市场潜力。”

    韩三坪点点头,对这种不骄不躁的态度很是受用。

    他收敛了寒暄的笑容,进入正题:“闲话少叙。你这次回来,正好赶上关键节点。我先跟你聊聊下半年市场的判断,你看看跟你在外面感受到的是否一致。”

    王盛坐直身体,做出倾听的姿态。

    “上半年的事儿,对行业打击不小。”

    韩三坪叹了口气,“影院关了小半年,制作停摆,人心惶惶。不过,危机里也藏着转机。六月底一切恢复正常后,观众的观影欲望有明显的报复性反弹迹象。七月初上映的几部片子,上座率都出乎意料的好。”

    他顿了顿,继续道:“所以,我们对下半年市场非常乐观。特别是年底的贺岁档,将会是检验市场复苏成色的关键,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伟平那边,《英雄》虽然撤档了一次,但打磨了大半年,宣传一直没停,憋着劲要在今年的贺岁档跟我们一决高下。

    你的《功夫》定在十二月,正好对垒。这一仗,不仅关乎票房,更关乎士气,关乎国产电影经过这场风波后,能否重新站起来。”

    王盛微微颔首,这些情况与他掌握的信息基本吻合。

    他补充道:“我在美国也关注着国内。确实,压抑的需求需要释放。而且,经过这次,我觉得观众会对能带来温暖、希望和简单快乐的电影更有好感。

    《功夫》的无厘头喜剧风格和底层逆袭的内核,正好契合这种情绪。至于《英雄》,画面美学登峰造极,但故事内核的争议性,在当下这个寻求共鸣和情感慰藉的阶段,未必是优势。”

    韩三坪眼中闪过赞许:“你看得很准。这就是我想跟你聊的第二点,电影‘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布局。”

    他身体微微前倾,“你这次在好莱坞的成功,意义重大。上面注意到了,认为这是一条可行的、用商业规则实现文化输出的路径。”

    王盛心中一动,知道这才是韩三坪今天来访的核心之一。

    “走出去方面,”韩三坪继续道,“你的‘盛影模式’提供了一个范本。不是生硬地推销我们的价值观,而是用国际通行的类型片语言,包装我们擅长的故事元素和美学,先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再潜移默化地传递文化。

    你接下来要推进的中韩合拍《假如爱有天意》,还有在《暮光之城》里坚持加入中国演员,都是很好的尝试。上面希望,盛影能在这方面继续探索,趟出一条更宽的路来。”

    “这是自然。”王盛肯定道,“单一市场的天花板是看得见的。未来的竞争必然是全球性的。

    我会利用在好莱坞建立起来的渠道和信誉,一方面继续将我们的优质内容,比如后续的电视电影、合拍片,推向海外。

    另一方面,也会以投资、联合制作的方式,参与到更多国际项目中,但不是简单的跟投,而是要争取创意主导和收益分成,就像我跟新线谈的模式一样。”

    “好!要的就是这个志气!”韩三坪抚掌,“那‘引进来’呢?你有什么想法?”

    “CEPA是大利好。”王盛分析道,“港岛电影工业成熟,类型片经验丰富,能有效补充我们的内容供给。但引进不能盲目。

    我的策略是,优先引进类型明确、制作精良、符合内地观众口味的商业片,比如我投的《新警察故事》、《千机变》这类。

    同时,也要利用合作,将他们的工业化流程和类型片创作经验化为己用,反哺我们自己的团队。

    至于韩国电影,核心还是为了掌握选择和发行的主动权,服务于我们自己的市场战略和文化交流需求。”

    韩三坪略作思索,微微颔首。

    “再说说你们盛影自己。”

    韩三坪话题一转,“上市已经是临门一脚了。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后,你准备怎么利用这个平台?”

    老韩是带着任务来的。

    王盛听出来了。

    他结合前世的记忆和今世打下的基础,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市,首先意味着资本平台的升级。我们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融资,支持更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和产业链整合。但我对上市后的发展,有几个核心思路。”

    “第一,内容为本,精品化、系列化、IP化。盛影的根基永远是内容。上市后,我们会坚持‘减量提质’,集中资源打造头部项目。

    像《功夫足球》、《博物馆奇妙夜》这类已经成功的IP,要持续开发系列。

    同时,挖掘和培育新的原创IP,比如我们筹备的《四大名捕》剧版,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底蕴的故事,将其系列化、品牌化。艺人经纪也会更紧密地围绕内容核心,打造明星与作品的良性互动。”

    “第二,产业链垂直整合。我们已经布局了制作、发行、院线(通过中影盛世)、甚至未来的影视基地。上市后,要进一步加强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

    比如,利用自有院线为盛影出品的电影提供稳定的排片支持,利用发行网络将内容价值最大化,利用影视基地降低制作成本并探索文旅融合。”

    “第三,技术驱动与全球化。这也是我想跟您重点聊的第四点,关于数字电影的未来。”王盛的语气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预见性。

    “数字电影?”韩三坪目光一凝,这个话题在当前的中国电影界还属于前沿探讨。

    “没错。”王盛肯定道,“胶片的时代正在过去,数字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不仅仅是拍摄介质的改变,而是从制作、发行到放映的全产业链革命。”

    他详细阐述道:“制作端,数字摄影机越来越普及,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后期制作(特效、调色)也完全基于数字流程。

    我们盛影已经在《博物馆奇妙夜》和《功夫》中深度应用了数字特效,未来这会成为大片的标配。

    与北电合作成立的产学研三结合视觉特效公司,便是为了掌握核心技术。”

    “发行端,数字化的好处更是颠覆性的。现在我们的电影拷贝是笨重、昂贵的胶片。

    如果实现数字发行,电影可以通过卫星传输或者高速硬盘直接发送到影院,省去了印制和运输拷贝的巨大成本和时间,而且画质永不磨损。

    这对于需要快速反应的市场和多轮放映极其有利。”

    “放映端,数字影院(DCI标准)是未来。虽然现在国内数字银幕还很少,但我判断,未来五到十年,将迎来一波数字影院建设的高潮。

    它放映质量稳定,运营成本低,还能拓展非票房业务,比如直播大型赛事、演出等。上市后,我计划推动‘中影盛世院线’加速数字化改造,抢占先机。”

    王盛看着陷入沉思的韩三坪,最后总结道:“老师,电影的未来,必然是‘内容+科技+资本’的三位一体。

    盛影上市,不仅仅是为了融资,更是为了建立一个能够适应乃至引领这场变革的现代化企业平台。

    我们要用资本的力量,加速内容创新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成功。”

    办公室里安静下来,只有茶香袅袅。

    韩三坪久久没有说话。

    这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发展规划,更是对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路径的一种深刻洞察和大胆构想。

    良久,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目光复杂地看着王盛,有欣赏,有感慨,更有一种托付重任的意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韩三坪由衷地说,“你小子,脑子里装的东西,总是比我们快好几步。上面让我来听听你的想法,果然没错。”

    他站起身,拍了拍王盛的肩膀:“就按你这个思路走下去!国内的市场复苏、政策协调,包括上市最后的推动,我来帮你扫清障碍。你只管大胆地去闯,去布局。中国电影,需要你这样的‘尖兵’,更需要你这样的‘瞭望者’和‘破局者’。”

    王盛也站起身,与韩三坪用力握了握手:“根基在国内,视野在全球。老师,我们一起。”

    聊完工作上的事。

    韩三坪又和王盛随便聊了会闲话,便离开了,他还要赶着去汇报。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73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