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波斯帝国1845 > 第659章 二渡多瑙河(上)

第659章 二渡多瑙河(上)


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主持的最高军事会议上,气氛凝重而压抑。斯托列托夫的失败报告就摆在桌上,那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无声地诉说着奥斯曼新军的顽强。

    多瑙河,这条欧洲的巨龙,在1873年的春天并未如诗人笔下那般温柔,反而成为了一道横亘在俄罗斯帝国与梦想之间的血火天堑。

    “陛下,诸位阁下,”新任命的多瑙河集团军群总司令米哈伊尔·塔季谢夫大将沉声开口,他接替了因初战失利而被问责的前任,肩负着打破僵局的重任,“锡利斯特拉的挫折证明,敌人在我们预想的主攻方向上防御极为坚固。继续在那里投入兵力,无异于用士兵的命去填那无底洞。”

    “我们必须改变重点。锡利斯特拉下游,鲁塞和图尔恰方向,应当成为我们新的攻击焦点。”他阐述着新的作战计划。

    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鲁塞是保加利亚北部最重要的港口和铁路枢纽之一,攻克此地,意味着俄军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可通过黑海-多瑙河进行补给的桥头堡,并能利用铁路线向南纵深发展,直接威胁奥斯曼在巴尔干的核心区域。图尔恰则控制着多瑙河三角洲的入口,占领它可以保障侧翼安全,并威胁奥斯曼的黑海西海岸。

    而且相比经营已久的锡利斯特拉要塞区,情报显示奥斯曼在鲁塞至图尔恰一线的野战防御工事虽然完善,但密度和坚固程度稍逊,守军也多由二线部队组成,被认为士气和稳定性不如锡利斯特拉的精锐。

    为了获胜,他调集了重新补充并加强后的第十一军、第十二军以及作为预备队的近卫军一个师,总兵力超过15万人,形成了绝对的局部优势。同时,大量的工兵部队和新的、数量更多的渡河器材被秘密调往前线。

    超过五百门各型火炮被秘密部署在河北岸的预设阵地,力求在进攻发起时,能以压倒性的火力覆盖南岸的奥斯曼前沿阵地、指挥所和交通枢纽。大量的浮桥构件、驳船和汽艇被分散隐蔽在河汉与树林中,工兵部队进行了反复的渡河演练。

    在锡利斯特拉方向,俄军依旧保持着频繁的无线电通讯和小规模的炮击、侦察行动,制造主力仍在原地的假象。

    此时亚历山大二世也只能选择相信,他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因此留给塔季谢夫的只有五个字:“记住你的话!”

    塔季谢夫急忙坐火车回到前线,俄国在1869年修建了一条从圣彼得堡到敖德萨的长途铁路。将前线的往返时间缩短到几天,因此这一天塔季谢夫还和沙皇汇报,几天后就到达了多瑙河前线。

    4月18日,凌晨四时,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没有任何预兆,北岸俄军的数百门火炮突然同时怒吼!刹那间,天地为之变色。炽热的炮火映红了多瑙河的水面,无数道刺眼的弹道轨迹如同死神的鞭子,狠狠抽向南岸奥斯曼军的阵地。巨大的爆炸声连绵不绝,地动山摇,泥土、碎石、木屑和被炸毁的工事残骸被抛向空中。俄军试图用这前所未有的炮火准备,将南岸的一切生命和抵抗意志彻底抹去。

    炮击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当炮火开始向纵深延伸,试图阻断奥斯曼预备队增援时,多瑙河面上,成百上千艘大小船只,如同幽灵般从北岸的隐蔽点冲出,满载着渴望建立功勋或是内心充满恐惧的俄军士兵,奋力向南岸划去。第十一军的强渡开始了!

    突然之间,南岸那些看似被摧毁的工事废墟中,奥斯曼军队的马克沁机枪和步枪火力点复活了!交叉的火力网如同死神的镰刀,疯狂地扫射着拥挤在滩头、尚未有效展开队形的俄军士兵。惨叫声、落水声、指挥官声嘶力竭的呼喊声与密集的枪声交织在一起,鲁塞地区的河滩瞬间变成了屠宰场。

    原来,当俄军正调整部署的时候,奥斯曼帕夏并未被俄军的欺骗行动完全迷惑。他深知多瑙河下游,尤其是鲁塞地区的重要性,也预判到俄军在主攻受挫后,很可能将矛头转向这里。

    因此,他命令军队在河岸后方构筑了数道连绵的、配有铁丝网、鹿砦和雷区的野战防线。前沿阵地只部署少量警戒部队,主力则隐蔽在反斜面工事和预备阵地中,以避免俄军炮火的重大杀伤。

    当俄军炮轰的时候,虽然前沿阵地被炸得面目全非,但大部分主力早已后撤至安全地带。当俄军先头部队好不容易冒着零星的狙击火力,踏上南岸松软泥泞的土地时,他们发现自己占领的只是一片被反复耕耘过的死亡地带。

    与此同时,奥斯曼军的炮兵也开始了怒吼。他们的炮弹精准地落在了河心正在渡河的俄军第二、第三波次船队中,木船被炸得粉碎,满载的士兵落入冰冷湍急的河水中,幸存者寥寥无几。预先设置在河湾处的侧射火力点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意想不到的角度给予俄军船队沉重打击。

    俄军的渡河行动遭到了开战以来最顽强的抵抗,损失惨重。许多部队的渡河行动在抵达南岸前就已失败。少数侥幸登上南岸的部队,也被压制在狭小的滩头,动弹不得,在奥斯曼军精准的射击和偶尔发起的反冲击下苦苦支撑,伤亡数字急剧上升。

    第一天的强攻,俄军再次付出了伤亡8000人的代价,却未能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塔季谢夫大将意识到,他遇到了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

    随后的几天,战斗进入了更加残酷和复杂的阶段。双方的炮兵成为了战场的主角。俄军试图用绝对的火力优势摧毁奥斯曼的防御体系,而奥斯曼炮兵则利用其机动性和隐蔽性,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重点打击俄军的浮桥、集结地和炮兵阵地。多瑙河上空终日被硝烟笼罩,爆炸声此起彼伏。

    每一天,双方都在为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散兵坑流血。俄军依靠其庞大的兵源,不断将新的部队投入这个绞肉机。而奥斯曼军队则依靠着防御方的优势和逐渐积累的信心,顽强地消耗着敌人的有生力量。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1134/76557.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