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13章 军营的月亮!!!

第813章 军营的月亮!!!


边关明月升,清辉洒山河。

    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当千家万户围坐一堂,共话团圆之际,有这样一群人坚守在风雪边关、大漠戈壁、高山密林,他们用忠诚与担当守护国泰民安。

    他们,就是人们子弟兵。

    每逢佳节,子弟兵们以坚守为笔,书写别样团圆。

    驻守边关,与家人聚少离多,边防军人也盼团圆。

    然而,军人们眼中的团圆,除了花前月下,还在战靴踏碎月光的坚定步伐里;除了膝前承欢,还在方寸屏幕两端跨越山河的深情凝望中。

    对肩负戍边使命的军人而言,团圆早已超越地理的界限,升华为一种精神的相依、一份共同的守望。

    这是刘武在军营中度过的第二十个年头。自从穿上这身戎装,他与家人便总是聚少离多,即便是万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也不例外。

    去年晋升为某集团军军长后,刘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365天如一日,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连一个完整的休息日都难以抽身。

    军务繁忙时,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处理文件、部署任务,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夜深人静时,刘武偶尔会站在窗前,望着天上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

    月光如水,将他的思绪带回到千里之外的刘家庄。

    刘家庄想起奶奶亲手作的桂花馅月饼,想起妻子在视频通话里欲言又止的牵挂,想起儿子的作文“我的爸爸是军人”。

    这个中秋夜,刘武照例带着参谋们巡视营地。

    走到哨位时,他特意停下脚步,为执勤的年轻战士整理被风吹乱的衣领。

    “想家吗?”刘武轻声问道。

    小战士腼腆地笑了笑:“报告首长,不想,部队就是我的家。”这句话让刘武心头一热,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第一次站岗时,老班长也是这样问他的。

    那时他回答得同样响亮,却在转身时偷偷抹去眼角的泪花。

    如今角色转换,刘武更能体会这份坚守背后的重量。

    这时,操场传来战士们欢聚的笑声。

    今晚炊事班特意准备了月饼和水果,各连队都在组织中秋晚会。

    刘武整理好军装,大步走向操场。

    月光下,他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庞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听到此起彼伏的军歌声穿透云霄。

    “十五的月亮,”

    “照到天上,照在边关。”

    “明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你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同志们!”刘武站在队列前,声音洪亮,“虽然我们不能与家人团聚,但今夜我们守护着千万个家庭的团圆。”他举起茶杯,“这杯敬远方亲人,更敬并肩作战的战友!”

    战士们齐声响应,茶杯在月光下碰撞出清脆的声响。

    远处的群山巍峨,近处篝火跳动,将一张张坚毅的面庞映照得格外明亮。

    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黑豹”特战旅驻地灯火通明。

    现任旅长何秋正与全旅官兵及前来探亲的军属们欢聚一堂,共度佳节。

    何秋的军旅生涯堪称一部励志传奇。这位曾经的“黑豹”参谋长长,在两任旅长都晋升集团军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接任特战旅旅长一职。

    说起“黑豹”的发展历程,就不得不提到首任旅长刘武。

    在他的指挥下,历时数年的“利剑突击”行动取得圆满成功,这份赫赫战功让刘武从特战旅旅长一路晋升至某集团军副军长、军长。

    作为刘武的得力搭档,何秋始终坚守在“黑豹”这支精锐部队。

    从副旅长到旅长,他见证了“黑豹”特战旅的每一次蜕变,也用自己的忠诚与才干续写着这支王牌部队的辉煌篇章。

    晚会现场,何秋站在舞台中央,目光扫过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他的妻子带着女儿坐在前排,女儿正兴奋地挥舞着荧光棒。

    何秋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哽咽:“今天,我们不仅迎来了中秋佳节,更迎来了'黑豹'成立十周年的纪念日。”

    大屏幕上突然播放起一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画面里,年轻的刘武正带领特战队员在原始丛林进行极限生存训练。

    闷热的森林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汗珠,却掩不住眼中的坚毅。

    镜头一转,是何秋当年作为跳伞项目训练,第一个跳伞时紧张到发白的脸色,引得全场发出善意的笑声。

    视频播放完毕,何秋郑重地举起右手敬礼:“让我们向所有为'黑豹'奉献过青春的老兵致敬!”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老兵们的眼眶已经湿润。

    何秋的目光越过人群,落在远处飘扬的军旗上。

    那面旗帜见证了多少个这样的夜晚——当万家灯火点亮团圆时,他们却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边境线上巡逻站岗。

    “十几年前,我们'黑豹'还没有成立,那时我们还是侦察大队,在'两山'轮战期间,表现地英勇顽强,立下的功勋无数……”何秋的声音在夜风中格外清晰,“如今,'黑豹'已经成为全军闻名的特战劲旅。”他顿了顿,指向训练场方向,“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同志们的汗水,每一处障碍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

    台下,旅参谋长刘小涛悄悄抹了把眼角。

    十几年前那场越境侦察行动中,正是第一任大队长刘武和中队长何秋带着他们这支新组建的侦察大队,在原始从林里潜伏三天三夜,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那次行动后,“黑豹”的威名开始在军中流传。

    “黑豹”不仅是全军有名的王牌特种部队,战士们都以能加入“黑豹”而自豪。

    他们的家属们听着“黑豹”们的创奇故事,也是与有荣焉。

    中秋佳节倍思亲,可何晓的爸爸何秋却因工作需要不能回家团圆。

    正当何晓托着腮帮子烦恼时,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原来是何秋邀请妻子徐海燕和女儿何晓去部队过中秋节!

    晚饭后走进营区阁楼平台,何晓顿时睁大了眼睛:叔叔们有的用筷子敲着碗沿伴奏歌唱,几个年轻战士正踮着脚挂灯笼,角落里两个络腮胡叔叔捧着月饼比谁吃得快。

    最壮观的要数场子中央,四十多位军人叔叔列成方阵,正在齐声合唱《十五的月亮》,他们挺直的脊梁在月光里像一排小白杨。

    这时月亮已升到中天,像浸在清水里的玉盘。

    淡淡的云絮绕着它飘动,仿佛嫦娥随风起舞的纱袖。

    何晓突然发现月轮边缘有道浅浅的阴影,这不正是课本里学过的环形山吗?

    它们让月亮像嵌着花纹的银扣,在深蓝的天幕上轻轻摇晃。

    平台渐渐安静下来。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里,何晓听见天南海北的方言在问候:“娘,俺在部队吃着月饼咧”

    “媳妇儿,替俺亲亲宝宝”

    ……

    夜风送来远处桂花香,把这一句句牵挂都揉进月光里。

    何晓踮起脚尖,看见爸爸站在队伍最前方。

    月光勾勒出他挺拔的轮廓,军装上银星闪烁。

    何秋转过身,目光穿过人群落在女儿身上,嘴角扬起温柔的弧度。他蹲下身,向女儿张开双臂。

    “爸爸”何晓像只欢快的小鹿奔过去,扑进父亲怀里。

    何秋轻轻抚摸着女儿的头发,从口袋里掏出一枚闪亮的弹壳。

    “这是上次实弹演习留下的,送给我最勇敢的小战士。”

    远处传来集合的哨声。

    何秋站起身,整了整军装领口。

    徐海燕走过来,为丈夫理了理肩章。

    “去吧,我和晓晓在这儿等你。”她的声音很轻,却透着军嫂特有的坚韧。

    何秋点点头,转身走向队列时,背影又恢复了那个铁血旅长的刚毅。

    ……

    天色完全暗了下来,不远处,阳台上一家人的身影其乐融融。

    顺着孩子们欣喜的目光望向夜空——圆月高悬。

    “又是一年中秋。”

    看着眼前的团圆景象,燕京卫戍区警卫二师某部警卫连上士于根伟正在哨位上默念。

    如水的月光倾泻下来,令他坚毅的面容多了一些柔和。

    作为大城市里的哨兵,于根伟和战友守在离万家灯火最近的地方。

    月光下那一张张熟悉的哨兵的脸,每天来来往往的居民并不陌生。

    然而又会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车站、广场、街道……哨位和哨兵遍布在刘家庄高新区这座巨大的城市,构成人们普通生活的一处剪影。

    刘家庄的人们从六十年代末,警卫二师成立时就习惯了身边这随处可见的守护。

    此刻,圆月西挂,人们在深夜渐渐睡去。

    寂静的军营的院子里,只剩于根伟和月亮遥遥相对。

    这样的情形,已数不清在多少个夜晚出现。

    但因为恰逢中秋节,对于远离故乡的军人来说,心中难免泛起涟漪。

    月明人尽望,秋思落谁家?

    上哨前,于根伟特意给父母拨通了电话。

    听着一家人挤在一起接电话的情景,他满足地笑了。

    步入军营的第8个年头,于根伟早已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和家人相聚。

    同一片月光照耀的大地上,和那些扎根在高山海岛、大漠雪原、原始从林的边防哨兵们一样,于根伟与警卫二师的战友们也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在这些东大军人们心中,“天涯明月共此时”,就是青春里最浪漫的画面。

    东升西落、阴晴圆缺,与同一轮月亮为伴,在双脚站立的哨位上,他们学会了对待时间的方式,也懂得了使命和担当。

    除了中秋这样的万家团圆之时,还有很多时刻的平常生活带给过这些哨兵触动。

    比如说千禧年跨年夜。

    那一晚跨年前的最后一个小时,作为哨兵于根伟孤身站立在岗亭上。

    他的哨位正对面“刘家庄开发银行”大楼的电子时钟上,跳动着红光的数字在黑暗中格外鲜明。

    几公里之外,当成千上万的刘家庄人们聚集在刘家庄的地标“未来之塔”前,怀着期待的心情在倒数中迎接新年,哨兵眼前的数字却如寻常一样,在一秒一秒地累积。

    “56,57,58,59……00!”

    当同龄人们眼前的倒数时钟在一瞬间归零,哨兵于根伟眼前的时钟又开始计数,只在年份的数字那里加了一个小小的“1”。

    “并非归零,而是持续成长”,这就是哨兵眼中时光的意义。

    “经常,刘家庄警卫二师子弟学校的小朋友们放学回来,会对我们大声说上一句‘叔叔辛苦了’,那时就特别开心。”于根伟与《燕京都市报》记着王林说道。

    于根伟的战友崔红军,平时喜欢读书看报。

    看报也有开心时刻,比如《解放军报》上的这段话,就曾带给小崔“持久而弥新”的感动——

    “平日里,当人们走到大桥的时候,几乎看不见谁扶过栏杆。

    栏杆对于过桥的人来说,究竟重要不重要?

    当然重要!

    和平年代的军人,就是那一根根栏杆,你可以不扶,但不能没有!”

    王林当然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做一件事,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度过时间,那么没有人可以长久地坚持下来。

    只有从理解职责的那一刻开始,漫长时间里的一分一秒便拥有了非凡的意义。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每一个酣眠的和平之梦里,都隐藏着守护者的身影。

    每年的中秋节,当这些哨兵凝望夜空中那同一轮圆月,他们一定会想起自己曾经的身影——月光照在小小的哨位上,“忠诚坚韧,勇武胜战”这句话写在身后的岗亭上,也刻进了哨兵的心里。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

    眼前的刘家庄高度发达,街上的车辆川流不息,车灯汇聚成一条条光带穿梭而过。

    四周高楼亮起通明的灯光,行人步履匆匆。

    晚高峰时段,哨兵李有才在喧闹中认真观察着周围情况。

    茫茫夜色下,他所在的哨位是刘家庄这座繁华大都市里的小小一角。

    燕京,李有才并不陌生。

    来警卫二师当兵之前,李有才曾在地铁里做过一段时间安检工作。

    从守着站台,到守着某警卫二师部队机关大院的院门,依然是长时间的站立,依然是进进出出的行人。

    刚开始的时候,李有才感觉自己所做的事好像并没有太多变化。

    “在这里当兵,和我想的不一样——连队里很多战士都曾说过同样的话。”警卫连连长王鑫告诉记者王林。

    没有期待的飞机坦克,没有壮阔的塞外风光,即使身处绚烂多彩的城市,看到最远的地方也只是大门外的街道。

    步入军营,这些年轻哨兵懂得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凡生活里的坚持。

    中秋节前几天,李有才第一次站上哨位。

    尽管他也曾在繁忙的地铁站里,通过潮汐般的人群感受燕京这座特大城市的节奏,但他从未像现在这样,站在寻常街道旁,如延时摄影师一般将时间2小时等分,记录着固定场景的每一帧变化。

    和刚刚入伍的李有才不同,22岁的周小军已经守卫警卫二师机关大院多年。

    周小军在哨位上看到的一幅幅画面,构成了专属于警备区哨兵们的“燕京十二时辰”。

    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黎明前的那班哨。

    凌晨3点,整个刘家庄还沉浸在睡梦中。

    不知多少次,周小军在这个时候被领班员唤醒。

    沿着院中树影遮蔽的小路走到大门口,一进到路灯刺眼的光亮里,困意开始消散。

    站到哨位上时,习惯性挺起腰板的动作让他瞬间提起精神,保持警惕。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24824/7640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