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91章 如何追赶华夏?

第1491章 如何追赶华夏?


华夏国家航天局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全球舆论便开始持续发酵。

尽管大多数国家对华夏提出的“太空驿站”设想表示赞赏和期待,但质疑的声音同样不绝于耳。

《华尔街日报》第二天就发表了一篇题为《华夏太空野心:宏伟蓝图还是海市蜃楼?》的评论文章,作者大卫·彼得森写道:“华夏航天在过去二十年确实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他们至今仍未实现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器也仅有一次成功记录,相比之下,美国在冷战巅峰期的1960年代,曾创下一年内完成七次月球探测任务的壮举。”

文章继续分析道:“华夏提出的中转站构想需要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大推力火箭、空间核动力、在轨建造等。这些技术美国在半个世纪前就已掌握基础,但即使以美国当年的工业实力,也从未考虑过如此激进的方案。这不禁让人怀疑,华夏是否高估了自己的技术实力?”

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文字中隐藏的复杂情绪。

但同样没有人能够否定,里面说的也全都是事实。

类似的观点在西方媒体中层出不穷,NASA前副局长洛里·加弗在接受CNN采访时直言不讳:“这更像是一种政治宣传而非科学计划。华夏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仅占GDP的0.05%,远低于美国阿波罗计划时期的4%。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任何宏伟计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然而,这些质疑声却全部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来自公开回应。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华夏方面可能是要低调处理时,国家航天局却在三天后举行了第二次新闻发布会。

只不过这一次,是和俄联邦航天局一起,对萤火一号-福布斯号联合探测任务进行情况说明。

会场中央的巨幅屏幕上,火星表面的高清图像清晰可见,那些铁锈色的沙丘和嶙峋的岩石在专业设备的拍摄下呈现出惊人的细节。而在图像一侧,一组科学数据图表正在不断刷新。

“根据'萤火一号-福布斯号'联合探测任务的最新数据,“华夏国家航天局首席科学家林建华的声音通过同声传译系统清晰地传入每位记者的耳机,“我们确认火星地表浅层存在大面积水冰沉积,特别是在北纬35度至65度之间的区域,水冰含量可能达到地表物质的7%以上。”

会场立刻响起一阵键盘敲击声。

路透社的马克·凯斯迅速在屏幕上写下这个发现的意义。

【水意味着潜在的生存可能,意味着未来基地建设的便利,更意味着一个更加诱人的火星殖民前景】

实际上,火星表面的水冰和通常理解的水还是有亿点差距,但一来凯斯本人并没有兴趣深究这些细节,二来,他现在一心只想搞个足够抓人眼球的大新闻出来——

几天前直接向总部报告的行为毫无疑问会得罪直属上司凯瑞·格瑞西,如果他真能搞出来个超级爆款的专栏那当然前景一片光明,甚至有可能取对方地位而代之。

但要是最后反响平平,那可就免不了要被穿小鞋了。

应该说,凯斯还是比较幸运的。

因为真正的重磅炸弹还在后面。

“更为重要的是。”旁边的孙燕来局长接过话筒,他他的声音平静但充满力量,每个字都掷地有声,“萤火一号首次确认,火星大气上部存在永久性金属离子层,其密度和分布特征与火星表面的局部磁场高度相关。”

凯斯敲击键盘的动作停下来了一瞬间。

他还记着几天前开上一次发布会时,那位发言人曾经说过,磁场可以保护在星球表面活动的人类或者设备。

“下一阶段任务。”孙燕来点击遥控器,大屏幕上显示出一组复杂的光谱数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将利用'萤火一号'搭载的磁力计阵列,详细测绘火星表面局部磁场的分布情况,为未来更加深入的探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凯斯光速修改了新的标题:【火星探测确认关键发现:水冰与磁场或改写人类移民火星时间表】。

这绝对是个爆炸性新闻,足以让那些质疑华夏航天计划只是政治宣传的声音闭嘴。

当然,也足够让正在办公室里跳脚的格瑞西主编闭嘴……

如果任由新闻标题继续这样无节制加码下去,那么讨论范围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控制。

好在除了像凯斯这样的传统记者以外,现场还来了一些更加专业的人士。

比如《自然》杂志的资深科学编辑詹姆斯·威尔逊。

他在一天之前从德国紧急赶到华夏,本来是为ESA的访问代表团打前站,但碰巧赶上了这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孙局长,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在为载人火星任务做准备?”

孙燕来微微一笑:“科学探索是循序渐进的。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完善对火星环境的认知,为全人类的深空探测活动奠定基础。“他停顿了一下,然后话锋一转,“当然,如果国际社会有载人火星探测的需求,中国愿意分享这些数据并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个相当委婉且公式化的回答,不过有经验的人不难从中剖析出真正的答案——

是。

发布会结束后不到两小时,全球各大媒体已经将这一消息传遍世界。

CNN的科技专栏作家在直播中直言不讳:“这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太空发现之一,它不仅证实了火星作为'第二地球'的潜力,更展示了华夏在深空探测领域日益增长的实力。”

而在专业科学领域,讨论则更为热烈。

一位署名“红色星球“的用户在Space.com的评论区写道:“金属离子层意味着火星大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活跃,这可能是由于太阳风与残余磁场的相互作用。如果能够找到足够强的局部磁场区域,未来的火星基地将获得天然辐射防护。”

与此同时,美国NASA总部的气氛却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局长查尔斯·博尔顿的办公室里,十几名高级官员围坐在会议桌前,墙上的大屏幕正播放着华夏发布会的片段。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副主任托马斯·祖布钦皱着眉头,“我们的'火星奥德赛'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运行了这么多年,都没能发现这个金属离子层。”

“不是没能发现,是没往这方面想。”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查尔斯·埃拉奇苦笑着摇头,“我们设计这两个探测器的时候,还没考虑过利用火星残余磁场为表面活动提供保护的事情,所以磁力计的灵敏度和覆盖范围都不够。”

博尔顿局长揉了揉太阳穴:

“现在不是讨论科学细节的时候。白宫已经打了三个电话过来,媒体也在门外堵着。我们需要一个回应,一个能让公众和国会满意的回应。”

“我们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有人小声问道。

“好奇号。”博尔顿叹了口气,“它比中俄的探测器先进得多,但问题是它要到明年才能发射。”

好奇号本来打算在2009年中发射,后来因为一个小问题,导致交付时间拖延了几个月。

火星探测不比月球,发射窗口期差不多两年一度,错过了就只能再等下次。

实际上,中转站方案的另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放宽对轨道的要求,大大缩短窗口期之间的间隔。

“那就提前宣布。”NASA公共事务办公室主任建议道,“把媒体注意力引向未来,强调'好奇号'将携带的仪器比'萤火一号'先进多少倍。”

“还有'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任务'(MAVEN),“祖布钦补充道,“虽然它主要研究大气逃逸,但我们可以重新包装一下,说它也在研究这个新发现的离子层……至于更长远的事情可以慢慢再说。”

就这样,在匆忙拼凑的策略下,NASA召开了紧急新闻发布会。

当发言人费萨·法翁走上讲台时,摄像机镜头和闪光灯立刻对准了她。

“NASA祝贺华夏和俄罗斯在火星探测方面取得的新发现。”法翁的开场白听起来彬彬有礼,但熟悉NASA发言风格的人都能听出其中的勉强,“这再次证明了国际科学合作的价值。”

台下立刻有记者举手提问:“法翁女士,华夏已经公布了包括月球基地和地月中转站在内的宏伟计划,而你们却准备退役航天飞机,把美国人进入太空的钥匙交到俄国人手上,许多人都在担心美国会失去太空领导地位,您对此有何回应?”

法翁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航天飞机时代的终结并不意味着美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终止。NASA正在引入商业资本,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开发新一代航天器。”她列举了与波音、SpaceX等公司签署的新一代载人飞船合同,强调这将开启“太空探索的新篇章”。

但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满足公众和媒体的期待。

“美国准备如何追赶华夏在深空探测方面的步伐?”

问题变得愈发犀利起来。

法翁的脸色瞬间变得相当难看,但这样的场合下显然不好发作。

“需要强调的是,美国不需要追赶任何人。”她深吸一口气,嘴唇微微颤抖,语气中也带上了些许攻击性,“记者先生,或许我可以帮你回忆一下,40年前的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就已经搭载三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1975年,海盗一号和海盗二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实现了软着陆……在深空探测领域,美国仍然保持着绝对且唯一的领先地位。”

平心而论,法翁的说法其实没有任何问题。

但由于记者巧妙的提问方式和她略显激动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效果反而像是NASA正躺在功劳簿上面睡觉一样……

稍微冷静下来之后,法翁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赶紧继续补充道:

“至于现在,各位应该还记得我刚刚提到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猎户座’飞船。”

她说着展示出了一张CG合成照片:

“猎户座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特殊的着陆技术,不仅可以往返于地球和国际空间站,还可以额外增加一个上升段,作为前往其它星球的运输载具……”


  (https://www.pcczw.com/wx/26880/75719.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