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490章 世界的回响

第1490章 世界的回响


发布会的内容通过直播信号瞬间传遍全球。在华夏互联网上,相关话题如野火般蔓延。

热搜前十名瞬间被相关话题占据:#华夏太空驿站##月球火星我全要##星际基建狂魔#...其中#广寒宫月球基地#的话题阅读量在1小时内突破5亿。

“终于等到这一天!小时候看《科幻世界》里的场景要成真了!”网友“星际漫游者”的评论获得50万点赞。

某知名互联网论坛上,一个名为“如何评价华夏提出的深空探测中转站计划?”的问题在半小时内获得了上千条回答。

用户“太空工程师”从技术角度分析道:

“L4点是地月系统的引力平衡点,在这里建设中转站有几个巨大优势:1)轨道稳定,几乎不需要燃料维持位置;2)地月往返的ΔV(速度增量)需求最低;3)通信延迟仅1.2秒,适合实时控制。”

这条专业分析迅速获得上万点赞,评论区展开了激烈讨论。

对于如此激进的决策,自然不是所有人都赞成。

更何况,在正常的讨论当中,还不乏别有用心之人浑水摸鱼。

“耗费巨资建这种面子工程,贫困山区的问题解决了吗?”

用户“理性思考者“的反驳甚至还获得了不少支持。

不过,得益于这些年来华夏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仍然是支持这个太空探索战略的呼声更高。

很快有人回击:“五百年前明朝也这么想,结果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太空是未来的战略制高点,现在不布局,将来连追赶的机会都没有!”

在已经初具雏形的视频网站上,一名ID为“宇宙观察者”的用户连夜制作了一个解析视频:《华夏的“星际驿站“将如何改变太空格局?》播放量迅速突破百万。

视频中,他用游戏《文明》的类比来解释中转站的战略意义:

“这相当于在科技树上直接跳过了'阿波罗计划',点出了'太空基础设施'这个高阶技能。美国当年登月是单次冲刺,而华夏是在建设可持续的交通网络。”

视频中展示的动画演示尤其引人注目:一艘小型飞船从地球发射,只需携带单程燃料抵达中转站;在那里加注后,可以轻松前往月球;完成任务后,再返回中转站补给,最后回到地球。整个过程比直接从地球往返月球节省60%以上的燃料。

而在专业论坛“航天爱好者联盟“中,讨论则更加技术性。

一篇题为《从长征九号到中转站:华夏航天的技术路线分析》的帖子详细拆解了实现这一计划需要的技术突破。

帖子写道:“根据公开资料,华夏在多个关键领域已经取得突破:

空间核动力:金城504厂成功测试的盘式磁流体反应堆,功率密度是传统空间核电源的20倍;

在轨建造:天宫一号和二号积累的舱段对接经验,加上新研发的空间机械臂系统,以及未来天宫空间站的建设经验;

深空通信:中继通信卫星奠定的超远距离通信基础;

月面建造:'月壤陶瓷'技术和充气式栖息舱……

这篇分析被迅速转发到各大平台,进一步点燃了公众的热情。

到当天晚上,全网关于中转站的讨论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科技范畴,延伸到哲学层面。

评论账号“深空思考“发表的长文《为什么要去月球?一个文明级别的命题》中写道:“人类文明正站在岔路口:是继续困守地球,在资源争夺中内卷;还是迈向太空,开拓无限可能?华夏的选择很明确——未来不属于躺平者,而属于仰望星空的人。”

文章引用了马斯克的话:“要么成为多行星物种,要么永远困在地球上等待灭绝。”,但作者指出:“与SpaceX的私营公司路线不同,华夏提出的是更具包容性的方案——不是少数富豪的太空旅游,而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星际大航海。”

一时间,互联网上关于航天话题的讨论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大概只有多年前神舟五号发射成功那次能够与之相比。

而在华夏之外,这份白皮书同样掀起了滔天巨浪。

区区十几万字的书面内容,造成的影响甚至不亚于半年前那几枚突然现身在长安街上的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

在发布会召开之后的连续十几个小时,国家航天局对外网站的相关页面都因为疯狂的访问量而处在崩溃状态。

为此,航天局不得不借助多个第三方平台进行分流,才终于缓解了拥堵的网络……

……

当天的稍晚些时候。

欧洲航天局(ESA)紧急召开的特别会议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让·雅克·多尔丹将一叠打印出来的新闻报道扔在会议桌上:

“先生们,女士们,华夏人刚刚向世界扔下了一颗战略核弹。”

“我们不能再犹豫了。”法国代表亨利·杜邦最先打破沉默,“华夏人提出的中转站构想,实际上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太空治理模式。如果我们不尽快加入,就会被永远排除在决策圈外。”

他调出一组数据:“根据初步分析,这个中转站将使月球任务的成本降低40%以上。任何拒绝合作的国家……至少是欧洲国家,其深空探测计划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竞争力。”

其他国家的代表尚未来得及表态,多尔丹就已经挥挥手打断了杜邦:

“我认为,仅仅满足于‘搭便车’式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

显然,这位ESA掌舵人的思路甚至比对方更加激进: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或许应该参与到那个太空中转站的建设当中,以增加我们在未来深空探测活动里面的话语权。”

一石激起千层浪。

等别人建好基础设施,再花钱去行个方便是一回事,投入基础设施本身的建设是另一回事。

投资,就意味着风险。

尤其是这种持续时间很长的项目,至少就欧盟而言,几乎从来没真正成功过。

德国代表沃尔夫冈·施密特推了推眼镜:

“技术可行性呢?在L4点建设如此庞大的结构,需要数十次发射和在轨组装。华夏有这种能力吗?”

意大利代表马可·罗西嗤笑一声:

“他们很快就要开始建设规模几乎相当于国际空间站的天宫空间站,掌握了长征五号重型火箭,最近还成功测试了空间核反应堆。恕我直言,怀疑华夏人的航天能力已经不合时宜了。”

英国代表艾玛·威尔逊谨慎地提问:“美国的反应是什么?NASA会加入这个计划吗?”

多尔丹摇摇头:“白宫还没有发表任何公开声明,但私下里已经和我通过气,表示会‘坚持阿尔忒弥斯计划的独立路线’……不过另一方面,我听说波音和洛克希德的高层已经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反倒是SpaceX那边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欣赏,尤其对于那个在轨加注的方案……”

“……”

会议持续了五个小时,各方争执不下。最后,多尔丹做出了决定:“我们将组织一个高级别代表团,下周前往华夏进行技术磋商。亨利,你带队,带上我们最好的工程师和外交官。”

“目标是?”施密特问道。

多尔丹环视会议室:“确定两件事:第一,这个计划是真实的还是宣传噱头;第二,如果我们加入,能获得什么级别的参与度和技术共享。”


  (https://www.pcczw.com/wx/26880/7572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