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4章 甩不开的阉党
推荐阅读: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被杨景辰提到的余煌,正在忙着配合金储会收缴黄金,以便发行代金券。
作为京城的区长,他是很赞同发行纸币的,那样收税的时候,将会更加便利。
根据他的观察,京城的商民对于收缴黄金虽然有怨言,却没有激烈反对。
毕竟黄金在大明不是货币,只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也就是金属交易所开设后,黄金更受重视了一些。
但是拥有十千克以上黄金的家庭,仍旧寥寥无几。
相比而言,更被人关注的是万两以上白银必须存入银行的规定,这引来了很多富户的反对:
“余区长,收缴黄金我们认了,没必要收缴白银吧?”
“我们这做生意都是要用银子的,万两怎么够用?”
这是一位纳税颇多、还捐纳了公士的富商,在余煌面前算是有些颜面。
面对他和一些人的抱怨,余煌道:
“白银不会收缴,只是让你们存到银行里。”
“这样交易时银行就有记录,方便缴纳赋税。”
“你们都放心,朝廷不会收缴你们的银子,也不强制你们存入哪家银行,只要是正规的金融机构都可以。”
这番话语,让一些商人放下了心。
他们知道朝廷对白银不像黄金看得那么紧,银子还有可能拿回来。
只是出于财不露白的心理,很多人仍旧担心,那位方才说话的富商道:
“余区长,您的话我们是信的。”
“但是这银子存到别人那里,总不如自己家里放心。”
“我们想联合办个银行存银子,您看能不能帮衬点?”
“你们要办银行?”余煌顿时纳闷了:
“办银行就去注册啊,工商科不会不许。”
那位富商说道:
“单是注册还不行,还需要金储会批准。”
“而且新银行需要缴纳的存款准备金比例高,希望余区长说说话,对此通融一二。”
余煌仔细了解,才知道朝廷为了整顿金融秩序,规定金融机构的注册,必须经过金储会。
不但有注册资金要求,还需要缴纳五成存款准备金。直到信用值提升后,才能降到三成。
这个办法对新银行颇为不利,很多人都说是金融协会的那帮人在捣鬼,不让新银行加进去。
东城区的富商想联合开办银行,就找到了余煌,希望这位状元公帮忙说说话,让他们的银行能够办下来,并且能加入金融协会。
余煌听到他们的诉求后,本来不想管这些事。但是想到换届在即,自己要好好表现,只能耐着性子道:
“这件事我会找金储会问问,争取把咱们东城区的银行办下来。”
“但是你们也要保证,把多余的黄金缴上来,白银存到银行里。”
这些富商纷纷道:
“放心,我们的金银都会存到银行里,拿黄金交保证金。”
“这件事一定办得漂漂亮亮,助余区长升迁。”
余煌抿嘴微笑,客气地送别了他们。
处理完公事回到家中,他才知道杨景辰、郭允厚召他相见。
余煌心里纳闷,却丝毫不敢怠慢。急忙乘上马车,前去杨府拜见。
——
此时,杨景辰和郭允厚还在商议朝堂局势,尤其是协办大学士和九卿人选。
在成基命过关之后,下一届的内阁大学士,算是基本定下了。
协办大学士和九卿的整顿,就更引人注意。
虽然因为同乡回避的规定,林欲楫无法进入内阁,杨景辰仍旧觉得,应该为他争取九卿职位:
“东林党的郑三俊想要争夺大理院掌院,在换届前入京。”
“不过皇上明令科道官员不党,大理院如今掌管六科,同样不许用党人。”
“他是没指望了,咱们要不要把仕济推上去?”
郭允厚思索一番,最终摇了摇头,说道:
“大理院掌院虽然是九卿,却在九卿中排在最后几位。”
“林尚书在南京做得不错,颇受皇上赞誉。”
“让他去大理院太屈才了,至少也要争取六部尚书之位。”
而且还提醒道:
“两京堂上官的亲属是不允许担任科道官员的。”
“皇上虽然否认了阉党存在,但是内阁大学士的同乡、同社,想必会纳入回避制度内。”
“学士和林尚书是同乡,都察院、大理院的官职,应该主动回避。”
杨景辰听得眉头皱起,继而又眼前一亮,觉得能用这个条款完善回避制度。
但是这样一来,林欲楫的职位就更不好安排了,他感叹道:
“吏兵二部尚书,也是皇上要求回避的。”
“现在你我联手掌握吏部,皇上一定不会把兵部给我们。”
“户部毕自严都要被封伯爵了,还是财经委的主任,除了袁可立外,他就是九卿首位。”
“工部那边皇上看重的是干才,如果不懂行的话,可能栽在里面。”
“何如宠就因为在专督大工侍郎上没做好,被皇上打发去都察院当右都御史。”
“仕济虽然有些才干,但是让他去工部,只怕会做不来。”
郭允厚点了点头,知道现在的工部不一样。
皇帝重视工匠,甚至给几位工匠封伯,没有实打实的本领,很难压住他们。
万一这些伯爷闹出事来,只怕工部尚书都会灰头土脸。
再说,商周祚的位置也不是那么好取代的,除非他被调开。
如此算来,林欲楫能争取的也就是礼部、刑部。
礼部尚书作为内阁大学士第一候选,争夺想必会很激烈。
纵然林欲楫连当大学士的资格都有,也不一定能争到这个职位。
所以刑部尚书也不能放弃,万一争夺礼部尚书失败,就争夺刑部尚书之位:
“王永光碌碌无为,想必要从刑部尚书上退下去了。”
“就是这个职位现在的权力太小了,连大理院掌院都不如。”
这是很多大臣的认识,认为刑部在把审判职权移交给大理院后,已经是五院六部中排在最后的衙门之一。
尤其是王永光身为刑部尚书,却在和卫尉寺卿刘侨争夺公安委主任时落败。这更让人小看刑部,甚至觉得还没有卫尉寺有权力。
让林欲楫担任刑部尚书,杨景辰觉得太委屈。
不过郭允厚琢磨着朝堂形势,却说道:
“刑部尚书也不好争夺。”
“郑三俊不是翰林,不能担任礼部尚书。”
“他又是东林党,还自己组建了南林学社,枢密院、都察院、大理院这三院的掌院、还有吏兵二部尚书,他都不能争取。”
“能争取的也就户部、工部、刑部尚书,估计他多半会盯着刑部尚书之位。”
“有韩首辅、成学士等人做奥援,刑部尚书可不好争。”
杨景辰听得哑然了,更加认识到九卿争夺的激烈。
连实权最小的刑部尚书都有郑三俊这样强力的对手,更别提其他几个职位。
现在他只期望自己这一派在九卿争夺上不会落空,要不然以后会更难招揽人。
——
正在商量着,余煌闻召赶过来了。
杨景辰高兴地道:
“我们的余状元过来了!”
“都在忙什么事情,怎么这么晚下班?”
余煌告了声罪,解释道:
“是收缴金银的事儿,辖区里一些富商想联合办银行,求到了我这里。”
“不过我和金储会素无往来,恐怕要劳烦学士出面。”
杨景辰正要用他,对这种小事当然答应下来,并且指点余煌道:
“现在掌管金储会的,是皇资委主任涂文辅。”
“他在天启年间就曾总理户工二部,在财政上颇有才干。”
“这次收缴金银的事情,就是他在主持,改日我把你介绍过去。”
余煌听得一怔,明白了那些富商为何求自己。
因为涂文辅就是阉党太监,自己又协助阉党编撰《三朝要典》,被那些富商认为和涂文辅有关系。
想明白这点的他,心里颇有些悲戚,知道自己这一辈子,都无法和阉党脱离干系。
不过对于这点,他也算是有心理准备。
之前他就是因为不被东林党人接纳,所以在外放之后,选择投靠杨景辰。
现在杨景辰要把他介绍给真正的阉党,他应该高兴才是。只是余煌心里,对此极为叹息——
他是堂堂状元、有风骨的士人,真的不想和阉党牵扯到一起。
不过杨景辰却不知道他的想法,认为他既然接受自己的的好意,就意味着投入自己麾下。他问余煌:
“你现在是侍讲学士,散官级别从五品。”
“按理说是能担任中书学士的,有这个意向没有?”
这番话颇为客气,因为朝廷现在推行的是志愿选官法,只有本人有意愿,才会被调过去。
杨景辰纵然能帮助余煌运作中书学士,也需要他本人愿意——
在皇帝提出需求理论,明确士人的尊重需求后,凡是礼贤下士的,都特别注重这一点。
在杨景辰看来,这件事十拿九稳。凡是知道中书学士地位的,没有人会拒绝。
但是余煌恰恰是想拒绝的人之一,在皇帝身边待了两年,他知道当今皇帝看重什么样的官员。
他知道,内阁改制之后,大学士是实打实的宰相。而宰相必起于州部,按皇帝的说法就是要有省府县主政经历。
所以余煌外放时,选择成为东城区区长——
相当于以前普通进士就能担任的京县知县。
三年下来,他感觉进步很大。下一步就想用翰林的优势,去地方兼任正五品知府。
他向杨景辰道:
“学士厚爱,学生本不应该推辞。”
“但是学生自觉能力不足,难以争夺中书学士。”
“相比陈长史等中书学士候选人,学生还差得远。”
陈子壮的东江领长史,相当于内地知府。
而且是在境外主政一方,更被看重几分。
以余煌的区长身份,完全不能和陈子壮相比。
不过中书学士不止一个,杨景辰道:
“不如陈子壮正常,毕竟他是中书学士第一候选人。”
“但是其他人你完全可以争得过,像是你前一科的状元文震孟,这几年的政绩还不如你。”
余煌连连摇头,表示不敢和前辈争夺,提醒杨景辰道:
“皇上登极后从翰林院选拔了一批官员兼任起居注,多是天启二年的进士。”
“这些人资历、名望足够,很多都成为翰林学士的候选人。”
“我是天启五年乙丑科的,现在还无法和前辈比。”
杨景辰被他这么一提醒,顿时想起了这件事。
再想到皇帝早不设置、晚不设置,偏偏在这天启二年的进士普遍升到从五品时设置中书监,只怕是早有打算,想要用身边培养的起居注官员主持中书监。
这么看来,中书学士的人选,还是操纵在皇帝手里。皇帝不会把这个小内阁轻易让出去。
推测余煌多半从皇帝那里得到指点,杨景辰罢了推他为中书学士的念头,耐心道:
“就算这届不行,下一届你多半能进入中书监。”
“这三年你打算去哪里?有什么意向没有?”
余煌松了口气,急忙说出自己的主意:
“学生打算去辽河套做知府,为京城打造商品粮基地。”
“皇上多次提到,要把东北开发成粮仓,用东北的商品粮,降低对漕运的依赖。”
这件事确实被皇帝提到过,杨景辰是知道的。
现在南方的漕粮,一半仍旧走运河漕运,一半是通过海路运过来。
不过海运不稳定,而且有被截断的风险。
皇帝就想着从北方靠近运输,把东北开发成商品粮基地。
不过东北那边苦寒,辽河套更是泥沼遍布的荒凉之地,杨景辰不知道余煌为何这样选,皱眉道:
“辽河套的开发,可不是一两年能成的,有可能是三年、五年、十年。”
“这么长的时间,你都要在那里吗?”
“别忘了你是天启五年的状元!”
显然认为以余煌的身份,不必去辽河套做苦差。
但是余煌听他这么说,却坚定了主意。
他在京城怎么都摆脱不了阉党身份,将来升上去也会被人拿着这点抨击。
但是去辽河套就不一样了,那个地方苦寒,做出事情就是实打实的政绩。
如果他能把辽河套开发成京城的粮仓,不但京城士民高兴,在辽河套有土地的官员、富人都会欣喜。
这是他摆脱污名的重要一步,他觉得就是熬十年,自己也要撑下去。
他相信:
自己做的一切,皇帝都看在眼里。
未来自己的履历完整、能力足够后,皇帝一定会重用自己。(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2280/7615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