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次辅副署权
推荐阅读: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炮火弧线 重生之资本传奇 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小轩窗,玉珠忙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真不让人安心!”
看着奏疏的朱由检,生气道。
他早就预料到今年换届不会平静,却仍旧没想到现在就有了这么多风波。
有些怠政的他,是不想理会这些烦心事的。
但是群臣却不让他闲着,不断给他找事做。
这让朱由检深刻认识到,为何很多皇帝的权力会丢失,甚至连任命大臣的权力都交给群臣廷推。
现在,掌握廷推的他,就不得不为这件事操心,想闲都无法闲下来:
『还是要定制度,让群臣按礼法办事。』
『现在是重制礼乐期间,只能多盯着了!』
心中思忖着这件事,朱由检召来杨景辰和刘宗周,让他们完善有关制度:
“朝廷以前的回避制度,多少有些粗疏。”
“职官法中,要专门定一章,把能写的都写进去。”
刘宗周就是负责制定礼乐,当然是希望礼法越多越好。
杨景辰听到后上奏道:
“臣奉命完善回避制度,近来多有思考。”
“回避源于后汉三互法,有本籍回避、姻亲回避、任官回避。”
“本籍回避就是回避原籍,地方长官不用当地人。”
“姻亲回避是需回避亲属籍贯。”
“任官回避则是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也就是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
“三种回避办法,皆是针对地方官员。”
朱由检闻言颔首,赞许道:
“确实如此,三互法都是针对地方任官。”
“而且最终也没能阻止汉末军阀割据,需要继续完善。”
“杨卿觉得这是为什么?可以仔细说说。”
杨景辰对此是有思考的,当即回应皇帝道:
“三互法回避严密,甚至导致官员选用困难。”
“但是却也有粗疏之处,尤其是没有规定属官。”
“导致主官到地方不熟民情,只能征辟地方大族。”
“故而后汉豪强林立,最终军阀混战。”
“陛下将吏员升为低品级官员,并规定所有官员回避,可避免属官蟠踞。”
刘宗周闻言皱眉道:
“这些吏员升为官员回避了,还有谁熟悉地方呢?”
“不还是要用大族?”
杨景辰道:
“还有典史作为吏员之长,不用回避原籍。”
这是对县集议会的规定,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可以列席集议会,传达集议决定。
但是这个典史是否能辅佐官员治理当地、是否出身当地大族,那就没规定了。
朱由检道:
“典史任期要有限制,最高不超过九年,要求用有功名的人。”
“还有,县官回避本县,府官回避本府,不用太过麻烦。”
“每次官吏任命,集议会成员要有一半左右留在集议会。”
“避免因为整体更换,导致地方失控。”
随口叮嘱了这些事,朱由检更关心的是督抚大臣回避。他向两人说道:
“以前的回避办法,更专注于亲属。”
“对师徒、乡党、社团等关系,却没具体规定。”
“新的回避制度一定要规定这些,把所有人际关系,全部纳入进去。”
“避免有人利用门生、乡党,操纵朝野格局。”
这是他下令完善回避制度时就提到的,最初就是为了限制师徒关系。
杨景辰就是这个办法的制定者,闻言当即说道:
“本朝完善了回避制度,规定凡父兄伯叔任两京堂上官,其弟男子侄有任科道官者对品改调。”
“又规定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从卑回避。”
“臣以为师徒关系,应如同父子兄弟叔侄,纳入从卑回避。”
“但是同乡、同社,关系不如亲属密切,可以稍宽一些。”
朱由检这下有兴趣了,知道杨景辰是为他的晋江党说话,饶有趣味地道:
“卿以为应该怎么放宽呢?”
“是说不用回避?”
杨景辰沉着地道:
“回避当然是要回避的,不能同属一个衙门。”
“臣以为更应该规定总数,避免被乡党、社团控制朝堂格局。”
“像是东林党人,陛下之前就确定卿相总数不超过两人。”
“臣以为可把这个办法,纳入回避制度。”
旁边的刘宗周急忙辩解道:
“陛下,东林党是阉党污蔑,从未组成党派。”
“这种不存在的党派,怎么规定回避?”
朱由检闻言叹气道:
“这就是问题所在了。”
“东林党是否存在,朝堂上的人心里都知道,京察、选官时多有党同伐异。”
“所以朕才规定事实结党,把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行为的人员,纳入事实结党之列。”
“这些人整天想着如何打击异见者,和他们意见不一致就会受到讨伐。”
“回避制度一定要有事实结党,社团制度也要针对他们完善。”
“朝廷不能只限制注册社团的君子,对事实结党的小人也要有限制。”
“师徒关系也是如此,对事实师徒也要打击。”
向刘宗周解释了一下自己对事实结党、事实师徒的想法,朱由检叮嘱他制定相关礼法,又问杨景辰道:
“杨卿觉得,乡党、社团等应如何回避?”
杨景辰道:
“对朝廷来说,同乡应明确为同府。”
“确定同府、同社大臣,不得多于五位;卿相不得多于两位。”
“如果是亲戚、师徒,关系更加密切,卿相之间应回避,大臣不得多于两位。”
“例如黄掌院若是仍为大学士,他和成学士之间就应该回避。”
这个办法,正是朱由检想要实施的。
因为他早已察觉到,朝堂上的姻亲关系太多,有些盘根错节。
除了成基命和黄立极是姻亲外,林欲楫和张瑞图、王永光和崔景荣……这些人都是姻亲。
有了杨景辰提出的回避办法,这些人就不敢随意结亲了,避免因为回避制度无法登上高位。
这对打击裙带关系很有好处,所以朱由检对杨景辰的提议很赞赏,夸奖道:
“杨卿说得好啊,这些人都要纳入回避。”
“总的原则就是:无论什么样的关系,在朝堂大臣中的占比,都不能够超过十分之一,避免出现权臣。”
“督抚也是同样,有关系的需要回避,总数不得超过两人。”
“你把具体的办法拟定好,交给国会筹备处审议。”
杨景辰心中一喜,知道自己这是过关了。
他提出的办法就是针对晋江党制定的,靠拢他的晋江人,数量没超过这个限制。
就是林欲楫的协办大学士,实在没办法争取了。毕竟他是大学士,这位同乡不能和他在一个衙门。
正在琢磨着如何为林欲楫争取大理院掌院之位,杨景辰又听皇帝嘱咐:
“亲属的回避办法,应更严格一点,尤其是父子兄弟叔侄。”
“应该定一个限制,在三十年内不能担任同一职位。”
“避免有些官职父死子继,流官变成世官。”
“同宗的大臣数量同样应限制,把这些关系都纳入进去。”
这个规定明显是有针对的,杨景辰有些小心地问道:
“如果有官员做翰林,儿子、侄子是不是不能做翰林?”
“还有承政大臣等官职,是不是不能担任?”
朱由检这下为难了,思索之后说道:
“指的是具体的官职、尤其是实职,而不是某一类。”
“翰林是一类官员,四辅大臣是加衔,不包含在这里面。”
“但是如果这位翰林兼任某一区区长,他的儿子即使没当翰林,也不能在三十年内再担任该区区长。”
“不能让他们相继掌握同样的权力。”
杨景辰这下明白了,琢磨着如何把这个要求,在条文上体现出来。
他和刘宗周一言一语,又补充了很多。
例如某一省的大臣总数不超过一成五,四辅大臣、尤其是两京堂上官都纳入朝堂大臣等等。
在商讨到难以继续完善后,刘宗周带着草案退了出去。
——
杨景辰则被留下来,朱由检对他主动限制晋江党扩大很满意,赏了个甜枣道:
“朕自去年辽东大战之后,多感精力不济。”
“虽说有首辅等大学士帮忙,却总有些未尽善尽美。”
“今天朕就定个规矩:但凡并非朕御笔亲批的旨意,在首辅拟票之后,政务上需要次辅副署,军务上需要枢辅副署,才能下发出去。”
“杨卿作为次辅,要多承担些责任。”
这一段话,听得杨景辰内心激动,身体都忍不住颤抖起来。
因为这个规定,是确定了次辅的副署权,就是内阁面对皇帝争取的权力。
以前,皇帝不经内阁发出的旨意是中旨,会受群臣抵制。
当今皇帝登极后,明确为要有至少一位大学士拟票副署,才会发出正式旨意。
这就是内阁对皇帝的副署权,也是内阁这几年屡次被夺权,大学士们却仍旧没闹起来的原因——
他们的权力已经够大了,再闹会被皇帝怀疑。
内阁凭借这个权力,能够约束皇帝。
皇帝现在给次辅副署权,意味着次辅能约束首辅的权力。
次辅从一个内阁排名,变成了真正拥有权力。
身为次辅的杨景辰,当即下拜谢恩,又问出一个问题:
“陛下御笔亲批的旨意,应该如何确认?”
“是否做个标记,方便臣等确认?”
“若是陛下口授、司礼监代批,是否也算在内?”
这是批红的具体流程了,自从宣宗之后,皇帝御笔亲批的奏疏是很少的,通常由司礼监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分批。
哪些是皇帝亲自批红的,一般的内阁大学士真看不出来。
朱由检既然提出,当然考虑过这件事,说道:
“朕会刻个私章,有印记的只需一位大学士副署即可。”
“没印记的,需要首辅和次辅一起同意,有争议举行阁议。”
“这个阁议同样要完善,任何决定都要次辅副署,首辅也有否决的权力。”
“如果阁议争论不下,那就奏请圣裁,朕会抽出时间解决问题!”
将次辅权力提高,提高阁议的地位。
如果首辅和次辅意见一致,圣旨当然能发出去。
首辅和次辅意见不一时,那就看阁议的决议了。除非首辅动用否决权,或者次辅仍反对。
这意味着次辅实际也有否决权,能破坏首辅的决议。
杨景辰作为次辅,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知道皇帝是怕放权后首辅权力太大,所以抬高次辅。
如果他是首辅、或者有机会争首辅,自然是不喜欢这个规定的。
但他现在是次辅,而且下一届多半难以从韩爌手上争到首辅之位,那他对这个规定自然很欢迎,期望拿到副署权。
利用自己的票拟权,杨景辰很快拟了票旨,下给礼部部议,作为制度方面的诏令发出去。
——
成基命还兼着礼部尚书,当然看到了这个票旨。
韩爌经他提醒,才知道皇帝在悄然之中,给了自己一击。
在皇帝明显怠政,开始放手权力后,他是想要大展拳脚的。
没想到自己的权力,要被次辅分一份。
他有些叹气地道:
“皇上还是不信任我啊!”
“安排杨景辰盯着。”
成基命道:
“要不要把这个旨意驳回?”
“转给朝堂廷议。”
韩爌有些心动,最终却摇头道:
“廷议也是这个结果,没有大臣愿意看到首辅独大。”
“而且这个副署权不是次辅独有的,还有枢辅在军务上的副署权力。”
“那可是袁可立的权力,谁能从他手里夺过来?”
成基命闻言哑然,知道韩爌说的是事实。
袁可立就算争夺首辅之位,都有大批的支持者,更别说区区副署权。
如果韩爌敢挑起纷争,估计那些对“非翰林不入内阁”不满的官员,会抬着袁可立争夺首辅之位。
万一皇帝顺水推舟答应了,大学士一职,就变得不再是只有翰林才能任。
那样大学士的争夺就更激烈了,就连成基命都没把握稳拿大学士之位。
最终,他们只能任由这个旨意通过,形成朝廷制度。
这个突如其来的插曲,可以说是给了韩爌当头一棒,让他认识到自己就算是首辅,皇帝也能把自己撇过去。
东林势力再大他也不能乱来,皇帝随时有架空他的能力。(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2280/7616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