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1022章 内阁施政权力

第1022章 内阁施政权力


“这是什么?”

    “和中旨有什么区别?”

    袁可立府上,一干人等讨论道。

    相比完全为了权力的韩爌、杨景辰等人,这些人多少有点理想,不喜欢结党营私,也不完全屈从皇帝。

    袁可立在朝堂上的地位,也足以庇护他们。

    这些人以前对内阁副署权不太在意,甚至没有这个概念。但是在皇帝明确次辅副署权后,迅速明白了其中深意。

    袁可立向他们解释道:

    “副署权皇帝曾提过,授与给了通判。”

    “没有通判副署,知府任何公文都发不出去。”

    “廷尉署险些就被定名通判署,负责地方司法,审核公文是否违反法律法规。”

    “这是皇上曾和老夫商议的,也不知各地有没有推行下去。”

    众人闻言摇头,纷纷表示不知。

    也就和地方推官接触过的,隐约知道这点。

    管理诰敕的蒋德璟道:

    “听起来更像是六科,现在负责审查公文是否违法。”

    “只要不违背礼法,六科就没有封驳的权力。”

    “杨学士这道旨意,就是因此没有被礼科封驳,它没违背礼法。”

    这番话听着没毛病,但是众人想到皇帝让次辅杨景辰拟票旨,授予次辅副署权力。感觉就像吃了苍蝇一般,联想到了中旨。

    李邦华向袁可立道:

    “袁公,皇上不用中旨,是向你承诺过的,以此换取了戒严权力。”

    “现在这旨意像是中旨,袁公如何看待?”

    袁可立心里对皇帝这样发圣旨同样不满,但是他却知道按照当前内阁的制度,皇帝这样下旨毫无问题。

    他向李邦华道:

    “这份旨意虽然和平时的旨意不同,却称不上中旨。”

    “它是内阁拟票、礼部部议、礼科通过的旨意,没有违反任何规矩。”

    “它绝不是中旨,是按朝廷流程下发的旨意。”

    讲解着朝廷的制度,袁可立认为皇帝这样下旨,没有违反规矩。

    但是次辅拟票给次辅副署权,这件事实在太离奇,李邦华道:

    “那要是有人乱来怎么办?”

    “这样下旨实在太儿戏!”

    袁可立道:

    “不是还有六部六科吗?”

    “如果没通过部议、被六科封驳,仍旧不是正式旨意。”

    “礼部和礼科既然通过了,说明他们认可这道旨意。”

    这番话一出,李邦华顿时哑然了。

    因为礼部尚书现在还是成基命,连他都认可这份旨意。

    他不好指责成基命,只能道:

    “内阁若有副署权,应该是内阁的整体权力。”

    “现在皇上通过一位大学士就能拟圣旨,实在太过儿戏。”

    袁可立也觉得这样不妥,但是权力下放之后,收回来却不容易。

    明白内阁如何运行的他,向李邦华等人道:

    “杨学士这次拟票,用的大学士的独立票拟权。”

    “这是皇上登极以后,就给各位大学士的权力。”

    “现在想收也收不回来,各位大学士不愿意。”

    “再说了,如果没有独立票拟权,首辅作为主官又有否决阁议的权力,其他大学士岂非完全从属于首辅,那样会更不好。”

    “还是有独立票拟权好,也方便各位大学士在委员会上拟票旨。”

    这是各大委员会都有大学士存在的原因,需要大学士用独立票拟权,草拟旨意发下去。

    否则委员会的命令不是圣旨,下面的衙门有谁会理?

    李邦华也是戡乱救灾委员会的成员,参加过相关会议。知道没有大学士拟票旨的话,这些委员会的命令,完全就是空文。

    从这一点来看,各位大学士确实需要独立票拟权。否则什么事都上阁议,还要协调的委员会做什么?

    而且取消独立票拟权的话,首辅靠着对内阁的掌控力,容易成为权臣。

    想到这里,他的心情慢慢平复下来,说道:

    “独立票拟权确实应该有。”

    “但是发票旨前,至少要从内阁过一下。”

    “总不能其他内阁大学士,都不知道皇上下发旨意。”

    袁可立闻言点头,赞赏道:

    “这个建议好!”

    “独立票拟权是该有,但要有一定制衡。”

    “不能让皇上和某位大学士悄悄发旨意。”

    “你我联名上疏,建议完善独立票拟权力。”

    和李邦华一起写了奏疏,建议完善独立票拟权力,还要求完善与之相关的制度和流程。

——

    朱由检看到后极为重视,因为这份奏疏符合他的理念,那就是用制度约束群臣。

    在解决建虏带来的存亡危机后,他对朝廷的琐事越来越不耐烦,已经想要放出权力。

    韩爌看到了这一点,凭借主动做事稳固首辅之位。

    杨景辰同样看到了,靠着积极配合获得了次辅副署权力。

    现在,袁可立、李邦华提议完善内阁制度,这正合朱由检的心意:

    『内阁制度,确实该完善了,争取这一次定下来。』

    『要给内阁放权处理事务,我才能在其他方面有些时间和精力。』

    想到这里,朱由检已决定对内阁进一步放权。并且把这件事和另一件事挂钩,减少自己的负担。

    他在举行常朝时,和群臣一起讨论:

    “此前朕定常朝制度,以三六九日为常朝日,参加的官员为常朝官。”

    “这几年常朝开下来,解决了不少问题,应该说是个好制度。”

    “不过在新历法推行后,却有一些新问题。”

    “那就是有时常朝日和假日冲突,在假日参加朝会,导致官员疲惫。”

    “而且按五日一休的制度,五天一个周期。三日恰好在中间、六日在开头、九日却在末尾。”

    “这样开朝会商议事务实在不便,朕以为应该改改日期。”

    常朝日期更改,这是群臣没想到的事情。

    因为三六九日视朝,是万历以来就形成的制度。

    就算当今皇帝设立常朝会,也是在此基础上完善。

    现在皇帝要改日期,习惯的臣子普遍不愿意。

    身为礼部尚书的成基命道:

    “陛下,三六九日视朝由来已久,群臣已经习惯。”

    “不可因为一些官员偷懒,就少召开朝会。”

    隐隐点出皇帝是想偷懒,所以减少常朝会。

    朱由检确实有偷懒的意思在,更多的是觉得三六九日常朝和五日一休不搭配。

    在他看来,每个周期的首日开会安排事务,最方便执行下去。

    否则九日开会十日休沐,后日上班的时候,已经忘了常朝会上的安排。

    这样肯定不利于施政,朝会开得再好也落实不下去。

    他向群臣说道:

    “唐宋之时,通常是五日一朝,甚至十日一朝。”

    “故而朕打算改为五日一朝,放在一、六日举行朝会。”

    “如果遇到假日就放假,给官员时间休息。”

    说着自己的打算,他问成基命道:

    “成尚书,你们礼部的会议,都是什么时候开?”

    “参加常朝会后,会不会开会商量,把朝会上的决议落实下去?”

    成基命哑口无言,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这点。

    而且他现在还是协办大学士,通常在朝会后和内阁大学士聚在一起商议。

    至于礼部如何执行,效果又怎么样,他根本就不关心。

    这让他只能赧然道:

    “臣失职,没有想到这点。”

    “朝会上的决议,通常由相关官员自行安排。”

    朱由检摇头说道:

    “这不行,应该开会商议如何落实,并且收集反馈。”

    “你和重制礼乐的刘先生一起,制定部门章程。”

    “每个部门都要定期开会,确定朝会决议如何下发、相关机构如何落实、对执行效果的反馈和处理。”

    “朕要看到实效,而非旨意下发,却成一纸空文。”

    指责一些官员不把朝廷旨意放在眼里,群臣只能谢罪。

    刘宗周当即表态,会帮各个衙门制定部门章程,确保朝廷旨意落实下去。

    朱由检赞许地点了点头,又向韩爌说道:

    “韩首辅向朕承诺,会处理不落实朝廷政策的官员,这件事由你负责,相关制度一定要完善。”

    “想要旨意落实,需要让每个衙门开会,拥有处理事务的时间。”

    “所以朝廷会议要少开,部门会议要多开,各部召开集议会发公文。”

    “包括内阁也是这样,多举行阁议商议如何落实。”

    “对于已经下旨决定的事务,朕授予内阁催促执行的权力,可以直接用印发公文。”

    命王承恩取出一枚大银印和数枚小银印,分别授予内阁和内阁诸臣。

    群臣看到后大惊,内阁大学士则是大喜。

    内阁作为一个机构,自然是有印信的。银印,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玉箸篆文。

    只不过这枚印信只能用于阁臣进奏,不得用于外廷,内阁没有独立下发公文的权力。

    万历十四年,这枚银印还曾经失窃过,大大打击了内阁威信。之后即使重铸新印,阁权也变得渐轻。

    现在皇帝重新给内阁赐印,提高为五军都督府的方三寸四分、厚一寸规格,明显是提升内阁的地位权力。

    知道印信规格的群臣,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尤其是皇帝授予内阁催促执行的权力,意味着内阁将来不仅仅是辅佐皇帝处理奏疏,而是有独立施政的权力。

    这是内阁职权的一大变,会让内阁越来越有相府的权力。内阁大学士转为宰相的道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不敢直接接受的韩爌,急忙出言推辞,表示自己不敢拥有这么大的权力。

    朱由检却已经下定决心,要给内阁更多的权力。

    否则什么事都让他决定,连监督落实的权力都不给,那他就实在太累了,而且下发的旨意容易变成空文。

    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制衡,笑着向韩爌道:

    “内阁和五院平级,都是正一品衙门,自然要换印信。”

    “今后一些落实方面的琐事,内阁可直接用印,在中书监同样用印后,向各衙门下发公文。”

    “王承恩,你可要记得了,好好配合内阁用印。”

    王承恩躬身受命,韩爌等人顿时明白了:

    内阁以后虽然能直接发公文,却受中书监的制约。

    没有中书监掌印允许,内阁的公文根本发不出去。

    难怪皇帝要成立中书监,这分明是设个制约内阁的衙门。

    如果早知道中书监的作用是这,他们绝不会轻易同意。

    现在,皇帝给内阁授权、又顺便安排了制约者,他们想拿到这个权力,只能捏着鼻子同意。

    给内阁安排了制约衙门后,朱由检又指着另外几枚银印道:

    “朕在内阁组建各个委员会,协调各个衙门。”

    “总得给这些委员会下令的权力,要不然如何协调。”

    “这些印信,就是给内阁下属委员会的。”

    “今后由分管的大学士执掌,可以独立用印上奏,也有监督执行朝廷决议的权力。”

    “每次用印都要有记录,通报给所有大学士。”

    “袁卿,你觉得这样如何,是不是更妥帖些?”

    袁可立知道皇帝这是对自己上疏的回应,把独立票拟权力,从个人转向机构,给了内阁的各个委员会。

    这样大学士使用独立票拟权时,就受到委员会制约。不经委员会开会决定,就没有独立用印的权力。

    杨景辰那样私下和皇帝商定就拟票旨的事情,自然不会出现。

    独立票拟权力,同样受到制约。

    皇帝以后想经过某位大学士下旨,还得这位大学士分管的委员会同意。

    这对皇帝的权力自然有限制,袁可立想明白后,心悦诚服地道:

    “陛下圣明烛照,臣等远远不及。”

    “愿陛下勤政爱民,勿学万历皇帝。”

    觉得皇帝还是想偷懒,所以才会放权。

    朱由检没有否认,笑着向群臣承诺道:

    “朕不会像皇祖那样不参加朝会的。”

    “但是三日一朝,还有初一、十六的半月朝,实在太频繁了些。”

    “今后就定为五日一朝,遇到假日不朝,小朝合并入大朝。”

    “这样君臣都方便,让你们这些大臣更好地发挥能力。”

    “朕希望朝会更紧凑些,不至于朕问到执行情况如何,一个个哑口无言。”

    成基命羞愧得低下头颅,其他大臣也大多如此。

    因为他在落实上不说不在意,也确实没有多少规矩。

    现在皇帝重视这一点,甚至减少朝会时间给他们开部门会议,这些人只能无奈接受,在韩爌、袁可立等人的带领下,接受皇帝的意见,改为五日一朝。

    今后,常朝会将改为一六日举行,遇到初一、十六的半月朝,还会合并到一起。

    朱由检成功将每月十一次的朝会缩减为六次,甚至在遇到假期时还能减少,有足够的时间好好歇息。(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32280/7616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