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555章 得之,盛世可期

第555章 得之,盛世可期


乡试大量加入实学的内容,这个举动无疑会招致强烈的抨击,这点贾琏早有心理准备。

    李亨派人来传信,并不是单纯的示好,更是想得到贾琏这么改的原因。

    “多谢三殿下关切,贾某心里有数。”贾琏给了这么一个答案,肖先生明显是不满意的。

    “在下也很好奇,大人以弱冠之年而执政一方,贤名响彻寰宇,前路坦途一眼可见,为何冒险行事?时人以大人不智,窃以为另有玄机。”

    这里的前路,指的是贾琏入阁,一般的大臣到了贾琏这个程度,基本都会采取稳妥的执政思路,按部就班,时间到了顺利入阁就是。

    贾琏明白他是替李元问的,稍作沉吟道:“入阁对贾某而言,从来都不是最要紧的事情。身居高位者做事一定要放眼全局,当下的全局是什么?是西方借工业化崛起,导致东西方力量对比出现了变化。西洋国家能把战舰开到家门口,难道还不够引起足够的警惕么?一旦我们在工业化上落后了,后果就是挨打。这个世界的本质,用一句话来解释,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之内。”

    果然,肖先生低头快速的嘟囔,背下了这句话之后,抱手告辞了。他没说李亨会怎么做,这个看行动就是了。

    因为明年会试,乡试结束后,各省举子纷纷进京备考,短短数月,年底之前,京城里多了数千举人老爷。

    两广乡试的题目不同早已传开,各路举人汇聚京师后,多数举人先找两广举人确认一下情况,得知确实如此之后,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举人这个群体,因为已经有资格做官了,却没去做官,地位非常的特殊。这个群体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缺钱花,胆子大,喜欢键政。在地方上或许不敢批评父母官,但是到了京城,批评一下礼部尚书和内阁大臣,胆子却大的很。

    得知有两广秀才在乡试之后居中闹事,这些举人们更是兴奋了起来,纷纷在酒肆茶楼里高谈阔论,批驳当今内阁以及六部的“蠹虫”们。

    绝大多数举人都认为贾琏在胡搞,国家抡才大典,搞成了个人学术考试,简直毫无体统。

    在个别有心人的鼓动下,这些举人们从批判贾琏开始,进而批判内阁,甚至有胆子肥的,直接批评皇帝了。

    读书人批评皇帝和内阁,这算是汉家政权的一个特点,皇帝和内阁往往也不会计较。

    措辞方面,这些人对内阁很不客气的用“昏聩”之类的词贬低,对皇帝则比较含蓄,用“轻信小人”这一类的词。

    主要的批评矛头,还是对准了贾琏。

    因为贾琏在民间的威望,随着各地举人的言论日渐激烈,把贾琏纳入奸佞之后,京城各行各业的反应出现了变化。

    沈岩这个异地考生,成功的在直隶乡试中举,正在专心闭门备考阶段,这日天气晴朗,阳光灿烂,便决定休息一日,享受一下冬日的暖阳,顺便感受京城市井的烟火气息。

    走在大街上听到有人争吵,走近了看见几个举人打扮,操外地口音的男子,被店家拦在了门口。

    “走,这家店不做你们的生意。”门口拦着的掌柜非常的不客气,这些举人平时走到哪,都有人奉承一句举人老爷,成为座上宾,如何能受得了这个气。当即便找掌柜的理论。无论他们说什么,语气如何激烈严厉,掌柜就是死活不让他们进去。

    极其败坏的某个举人甲道:“不如堵在他家门口,让他做不成生意。”

    还有点理智的举人乙道:“不妥。我等乃是举人,此举与市井无赖何异?”

    举人丙道:“算了,换一家吧。”

    一行人这才离开,换了一家酒楼,不料再次被拦在门口,店小二态度恶劣的表示:“对不住了,小店不做举人老爷的买卖,高攀不起。”

    好奇的沈岩,跟在这群人后面看热闹,这走了一路之后发现太有意思了,这一路走来,到处都可以看见举人打扮的男子们,骂骂咧咧的。

    京城的店家们商量好似得,全都不做举人的生意,也就是旅馆行业还没开始撵人,不然举人老爷们就要流落街头了。

    沈岩实在是太好奇了,走到一个店小二跟前问:“为何这条街上的店家,都不做举人的买卖。”

    不料口音出卖了他,店小二给他个白眼:“你也是个外地举人,恕不接待!”

    沈岩一听这话急了,赶紧解释:“我也是京城人,只是长期生活在外地,去年乡试中举,当时我在你家店里看榜,你还记得么?”

    店小二这才仔细打量一番后,似乎有点印象,低声道:“想起来了,您当时赏了小的二两银子。您最近没跟这些外地举人交朋友?”

    沈岩道:“这不是在家闭门读书么,还真没接触外地举人,他们干啥了?”

    “嗨,他们整天在酒楼里骂这个骂那个的,倒也不算什么。可他们骂贾大人就不行,别说这条街了,您满京城去打听,哪一家没受过贾大人的恩惠?我们这些草民,不知道什么大道理,就知道贾大人心里真拿咱当人,他老人家那么大的官,心里还挂记着咱,咱就该记他的好。”

    沈岩听的一阵恍惚道:“原来如此,做的对,饿死这帮鳖孙!贾大人也是他们骂得的?”

    嗯,沈岩也是享受贾琏恩惠的一员,没有贾琏的运作,他可做不到来京城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江南省那个卷王堆,想中举太难了。

    面对各地举人们搞出的动静,京城的大佬们并非无动于衷,而是没啥太好的法子,你还不让人说话?堵塞言路,你想做权臣?蒙蔽圣听?

    沈岩在大街上闲逛看热闹的时候,内阁特意开会,讨论过这个事情,承辉帝全程一言不发。

    张庭恩的态度很坚决,讨论可以,但不要搞事,希望京城各衙门提高戒备,谨防举人们搞事。

    林如海也表示,必须加人手,一旦发现举人有聚集的可能,立刻驱散,不给他们集体扣阙的机会。

    李清则表示,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舆论既然形成了,那就官方下场,展开论战就是了。

    潘季驯也是这个意思,堵不如疏。郭衍嗓子不舒服,没有说话。

    承辉帝则一言不发,表情凝重。

    最后还是张庭恩决定,加强京城力量,拖到会试结束即可,不信这帮举人到时候还能赖在京城。

    没等内阁的决议实施呢,事情先来了,大量举人上街了。

    对,是上街,而没有游行。

    当日,大量的旅馆开始驱赶住宿的客人,只要你是来赶考的举人,都遭到了客栈旅馆的驱逐。

    租房子的举人,因为租期没到,倒是暂时逃过一劫,避免了露宿街头。

    消息传开,京城官场震动,内阁震动,承辉帝在短暂的错愕之后,变得好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啥事情。

    大量举人在街上没个地方过夜,这是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件,再一了解,很多举人都饿一天了。别说是酒楼饭馆,路边小摊只要看见举人打扮的,就不做他们的生意,事情甚至发展到青楼都不做他们生意的程度。期间因此发生了几十次的大小冲突,处理问题的五城兵马司给累够呛。

    这种事情很好打听,随便问几个衙役或者兵马司的兵丁,就知道事情的起因了。

    内阁会议上,诸公从错愕到震惊,再到张林二人忍不住笑出声,皇帝也没控制住,起身出门,找个地方先笑够本。

    这种事情别说大周朝了,就算是历史上,也找不到先例。京城可不是小地方,这里的百姓主动自发的维护一个官员,不惜与天下的举人对抗,太罕见了!

    会议暂停之后继续,无论如何,不能让举人们露宿街头,内阁的决议里,没有要求紧急征用客栈,而是直接让举人们在各个衙门里对付一晚上。

    普通百姓可以不鸟这些外地举人,本地的官员衙役,那是不能不管的。

    内阁决议,尽快解决此事,绝不能让京城百姓受委屈。

    头一次陷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之中的举人老爷们,没有了高高在上的傲气。一夜之间,一部分人成长了,认识到这些他们看不起的人,有能力让他们吃不上饭,没地方过夜。更多的人则叫嚣着,本地刁民不知尊卑,太没礼貌了。

    次日一早,应内阁要求,各级官府出面,与店家协商,无论如何,不能坏了会试。

    以往官府出面,都是连哄带骗,或者直接恐吓。这次官府出面,却都是轻言慢语的,态度很好。

    最终迫于官府的压力,各路店家重新接纳这些举人,但有个要求,不许在他们的店里骂贾琏,否则拼着不做买卖,也不接待他们。

    当然也不是所有店家都这么干,只是没响应的店家,在京城的生意圈子里名声臭了,在这个年代,名声臭了,就别想做买卖了。

    比如,各地的会馆就出问题了,事后他们连水都喝不上了。想喝水也行,请人挑水的价格翻一倍都没人愿意干。

    此事,前后持续了三天,才算慢慢的平息下来,但是酒肆茶楼里的议论依旧热烈,都在为贾琏打抱不平。

    用京城爷们的话说,还能让他们这些外地人欺负了,姥姥!

    事关贾琏,贾府内的议论自然热烈,一开始王熙凤是真担心,贾母闻讯也担心不已。

    贾赦为此急的大骂小畜生好不晓事。

    王夫人继续沉默,尤氏秦氏纷纷表达了不安。

    宝玉则表态,看吧,蝇营狗苟这些年,落的如此下场,这官不做也罢。

    贾蓉则安抚众人,同时反怼宝玉,琏二叔出不了事情,不信走着瞧。宝二叔有时间在这阴阳怪气,不如考个秀才举人回来。

    嗯,原著里后四十回,确实有宝玉中举后,继续流浪的故事。可见,宝玉想走科举道路做官是不难的,难的是他生出责任心。

    说穿了,就是私自,只考虑自己。

    头一日,众人还在忧心忡忡,贾母跟前围坐发愁时,门口赖大飞奔而至。

    “老祖宗,二奶奶,喜事啊,喜事!”赖大不年轻了,依旧中气十足,耗死贾母是肯定没问题的。

    贾母和王熙凤激动的都站起来,异口同声:“说,快说!”

    赖大连忙说起市面上的变化,自打有商贾自发的维护贾琏声誉后,很快形成了一股风潮。个别商贾即便是不愿意,也不得不随大流,想挣这个钱,怕出门被人戳脊梁骨。

    “如今这京城的举人老爷们,算是吃了教训,人多的地方再不敢提二爷的不是。要小的说啊,京城里好些百姓家里供着二爷的牌位的。这些外地来的不知道深浅,犯了众怒,活该昨晚上在被店家赶出来,在街上挨半宿的冻。”

    赖大口沫横飞的说完后,贾母和王熙凤大喜过望,贾母连声道:“好好好!”

    王熙凤则手一挥:“赏,阖府上下都有赏!高兴,真高兴!”

    王夫人的表情微微扭曲,不那么明显,宝玉在一旁则低头自言自语:“还能这样?”

    林家,黛玉因为担心,这两天是吃没吃好,睡也没睡好,这不早起后没精神,懒洋洋的晒太阳呢,紫鹃小跑而至,说起市面上的事情。

    黛玉顿时坐起,整个人精神焕发:“当真?”

    “管家亲口说的,还能有假……。”紫鹃说一半呢,黛玉提着裙摆跑了,紫鹃在后面追:“慢点,小姐慢点!”

    这个事情太过罕见了,京城里不少说书先生,开始编段子,在酒肆茶楼里讲。

    一时之间,不讲这个事情的说书先生,生意都没法做了,讲别的都要被人轰下台的。

    因为都是身边的发生的事情,说书人讲的活灵活现,每每到解气时,看客们纷纷叫好,赏钱如雨。

    城南的各个戏园子,城东唱曲说段子的,也都加入了进来。

    各地举人,碍于地方上的呼声,只能捏着鼻子忍了。不过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举人深受影响,思想上出现了转变。

    一个人,肯定有人说他坏话的,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都在说他的好话时,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会问一个为什么。

    至于为什么,去热闹的地方找答案吧。

    沈岩最近就很上头,每天到处乱转,听各种艺人们,用各种手段,变着花样的夸贾琏。

    这不听不知道,一听才明白,原来贾琏在京城的时光,为地方上的百姓做了那么些好事。

    城南的戏园子里,贾琏没出仕之前,时不时的权贵少爷们欺男霸女,争风吃醋的打一架。看上某个唱戏的,不论男女都绑回去。受害者真是哭诉无门,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轻者挨一顿打,重者逼死人。

    贾大人主政五城兵马司之后,城南这些为了讨生活的下九流,惹了客人不高兴,以前最轻挨一顿打,现在顶多挨一顿骂。

    能一样么?能一样么?

    城东的闹市,以前经常有恶少纵马横冲直撞,贾大人来了,发现一个抓一个,关小黑屋。京城风气为之一肃,类似事件基本禁绝。

    地方的恶霸,全都被收拾了,市面上欺行霸市的少了,巧取豪夺的也都不敢出来欺负人。

    大水的时候,贾大人带着官兵们救人,疏浚,大雪的时候,还是贾大人,连夜带着官兵们出动,还是救人。

    如果说救人只是救急,那么贾大人给大家伙找了一条吃饭的路子,那就是真的大恩大德了。

    举人一共才多少人,他们说话的声音之所以影响大,那是因为他们是举人,是老爷。

    京城百姓用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告诉这些老爷们一个道理,民意不可违!

    李亨还没等到肖先生回来,带回贾琏的回话,就发现事情不需要解决了。

    这个解决的方式,让李亨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呆了一个晚上。

    等到肖先生从广州回来,马不停蹄的去见李亨时才知道事情完全反转了。

    等他转述了贾琏的话时,李亨忍不住哈哈哈的笑了起来,对肖先生道:“贾不器,孤以前觉得,得之,天下可安!如今才知道,得之,盛世可期。”

    因为实在没见过这种事情,私下里张庭恩与林如海座谈时,不禁感慨万千,做了一辈子的官,如果能摊上这一回,也能含笑九泉了。

    李清下值之后,独坐书房,久久不出。郭衍是独自在书房转圈子,骂骂咧咧。潘季驯则是弄了一桌子酒菜,在书房里独酌一夜,酩酊大醉。

    承辉帝则夜宿元春处,说起贾琏之事,每每感慨良多,庆幸自己有此一臣。元春也与有荣焉。

    远在广州的贾琏,知道事情的始末时,已经是半个月后了,时间都进入腊月了,又是一年要过去了。

    别人如何,贾琏不得而知,他自己听闻京城百姓的自发维护行动时,整个人都呆住了,默默的靠在躺椅上,一言不发。

    众人观之才发现,素来不流泪的夫君,此刻泪流满面。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48106/7666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