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红楼:我是贾琏 > 第554章 帝王心术的需要

第554章 帝王心术的需要


张庭恩与李清之间的对抗并没有那么简单,两人都是青云系出身,派系首领之争暂时是张庭恩赢了。再者,皇帝需要一个人在内阁里给张庭恩扯后腿,免得变法的进度过于激进,导致失控。同时也是一种平衡全局的帝王心术。

    张庭恩的暗度陈仓之策,李清思来想去,毫无破解之法,却也并不沮丧,因为所有的策略,想要执行都需要皇帝的支持。

    昔日李清为山长,张庭恩不过是一介教喻,如今位置颠倒,李清也没落下太多。在李清看来,他落下风是因为没有皇帝的支持。

    所以,两者之间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即便真的不是对手,皇帝也会给李清支持,让他继续战斗的。

    李清不再挣扎,平静的坐下,张庭恩以胜利者的姿态,环视一圈后:“诸位,若无异议,此策过了。”

    郭衍看看李清,见他不说话,也闭紧了嘴巴。昔日是郭衍擎旗对抗首辅,如今换成了李清,郭衍乐见其成,毕竟分裂青云系,皇帝乐见。

    至于林如海,倒是不太值得担心,他支持张庭恩,因为皇帝需要他支持。皇帝不需要了,他就不支持。

    就自身定位而言,林如海把握的非常稳当,朝中这一类的官员不少,其中以方颂这个无原则无脑站皇帝的狗贼最为典型。

    “河南清田查出巨量隐田,充公吧,当事人就不处罚了。”郭衍抢先开口,试图定下调子。

    林如海似乎早就知道会有人这么说,当即开口:“太轻了,做错了事情,不能不接受惩罚,三年之内,当事人九族,不得参与科举。”

    皇帝没表情,张庭恩也没态度,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这个观点,潘季驯道:“小惩大诫,暗合陛下仁恕之道。”

    承辉帝微微皱眉,很快舒展,张庭恩果断道:“那便如此。”

    “督察院派巡视组去河南,好好查一查旧案,抓几个官绅勾结的典型严厉惩治一番。”一直没说话的皇帝,总算是开口了。众人心头暗暗松一口气,就怕皇帝气急败坏,直接下狠手,那河南就要出大乱子了。

    至于说抓典型,有一两个就能交差了,不要搞的太大。

    这年月的规则是皇权不下县,即便是内阁大佬,也不会轻易去触碰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西汉的外戚到门阀到科举取士,一千多年的演变而成。当然了,这里也少不了朱元璋八股取士的功劳,只能说科举取士这么领先版本的东西,进阶到八股取士固然是更公平了,但是也被玩坏了。

    内阁会议形成决议,后续执行就很快,朝廷公文下发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即便有,也是暗流。

    这个时代的官员就是这样,你不做,有的是人来做。当下的皇帝威望足够大,内阁又配合的前提下,政策出台无论下面怎么反驳都没用。

    关键这一次,皇帝和内阁吸取了教训,先收拾官员,再清田。

    公文发布后,巡视组去河南,抓典型真是毫无难度,毕竟官绅勾结是怎么运作的,做官的能不知道么?太清楚了!

    找个名声比较恶劣,民怨较大的士绅,再找个任上捞钱混子的官员绑定,一切都顺理成章。

    前任商丘知府与当地一个张姓士绅被当做了典型,这不差不知道,一查好几桩命案,这一下真成典型了。

    前任知府在别处刚上任没两天,龙禁尉上门抓人,张姓士绅更是作恶多端,杀人夺产的案子就查出来好几个。

    涉案人员纷纷落网,巡视组本着从重从快的原则,判处前任知府绞刑,家人流放南洋,张姓士绅斩刑,三族流放南洋。

    奏折至京城,三天就通过了,皇帝御笔批阅,斩立决,不等秋后。

    该案信息通过报纸传遍天下,对于士绅们起到了严厉震慑的作用,也显示了皇帝对于新政策推行的决心。

    承辉帝的变法很有特点,不着急,一项一项的来。

    至于南洋专设税务司的事情,反倒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那是海外,跟国内有啥关系呢?至少绝大多数人是看不到背后深意的,即便是有人看到了,嚷嚷几句也没人信,还会嫌他杞人忧天的。

    人在南洋的贾琏,不得不返回广州,因为乡试要开始了。

    别看贾琏丢给布政司和提学官,真到了时候,还是要出来站台的。天朝历来重视教化,这不是说着玩的。

    而且今年的两广乡试很有特点,那就是考试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八股还考,但是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算经以及实学的内容,占比达到了一半左右。满分一百份的卷子,算经和实学低于六十分,你就别想中举了。

    相比之下,八股文的好坏,则更为主观一些。经意诗赋就考一场,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之所以是两广,自然是因为广西巡抚那边,也选择了同样的标准,目的自然是为了拍马屁。

    巡抚固然可以不鸟总督,但没必要谁会这么干呢?贾琏在代总督的期间,对广西方面从没有指手画脚,这就很可以了。不像当初的王子腾,又是要钱,又是要粮食,还要人的。

    科举这种考试方法太不人道了,贾琏很早就想改了,但最后还是觉得不能碰,这玩意太敏感了。

    三场九天,前后二十天时间的乡试结束了,这次改卷比以前要轻松多了,主要是算经和实学,都有标准答案。

    说到难度呢,在贾琏看来,就是初中物理化学的一部分水平,还不包括电学,架不住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从头学起,还没老师教。

    这个就很吃天赋了,写文章这个东西,说的难听一点,读多了,写多了,成熟练工了,总能写的有点样子的。数理化呢,不懂就是不懂。

    两广好些所谓的颇为声望的秀才们,在数理化上栽跟头了。

    说到这个声望,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用的,但这玩意是可以人为打造的。比如你很有钱,请几个所谓大家过来聚会,写一篇文章,让他们吹捧一番,银子给够了,什么恶心的话都能吹出来的。这毕竟是个很小的圈子,花花轿子互相抬嘛。聚会结束,自费出版文集,免费赠送,名声就来了。

    但数理化玩这套不行的,不信?来,这道题你来做做看,会就是会,不会就只能写个解,然后坐那发呆。

    嗯,乡试之前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不少秀才们,跑到技校去听课了。

    丢人么?嗯,为了科举顺利,不丢人。

    你还别说,不少人拿着题目去技校请教,还真的有用。

    乡试顺利结束,还真的出了几个数理化成绩很好的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在前十名的行列中。

    如果说河南的事情给这个天下一个震撼,两广的乡试就是一场飓风。

    要知道,读书人是最会搞事情的。很多以前当地颇有名望的秀才,落榜之后不甘心,自然是要搞事情的。

    广东这边有贾琏坐镇,普通百姓对于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贾巡抚,自然是心悦诚服,想闹事的读书人,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员盯着,时刻准备刷政绩,顺便讨好巡抚兼代总督大人,不服气的读书人也只能憋着。

    广西那边就不一样了,乡试放榜之日,不少读书人在桂林聚集,还真闹了一个不小的动静。好在当地巡抚早有防备,直接派兵驱散了。

    广西巡抚担心事情闹大对自己影响不好,立刻上报贾琏,希望他能给个明确的方略。

    贾琏这边飞快的回信,再闹抓起来,让提学革除功名,区区几个秀才,还想造反不成?

    广西巡抚这边收到回信,顿时有了底气,还别说,真有一些秀才不甘心,又聚在一起搞事情,被查到后全被抓了。提学官出面,威胁要革除功名,这群人才算老实了。没有革除功名,不是广西提学爱惜读书人,而是怕事情闹大,他要背锅。

    贾琏则根本不关心这些事情,乡试结束,他又进入了忙碌阶段,要收秋税了,能不忙么?

    当然了,贾琏的忙也是相对的,这个年代做官想要清闲,还是很容易的。

    这日贾琏给自己放假,闲来无事,观看舞蹈。

    两个舞姬的腰真是又白又软,扭动如蛇,薄薄的轻纱欲盖弥彰,若隐若现。叮叮叮,银铃声清脆,敲打在心头上让人心痒难耐。

    贾大人没有加入其中,反倒是把身边的鸳鸯搓的面红耳赤,青天白日的便转入屏风之后。

    这屏风不是当初的那个,但也足够大,天气凉爽后,摆一张竹床在后面。

    出现了双下巴的薛蟠又来到后宅,见到宝钗之后,带着讨好的语气问:“宝琴妹妹怎么样了?上回琏二哥去南洋,怎么没带她?”

    宝钗无语的看着他不说话,内心道:“人是住在后宅,却整日不出门,爷都没见过几次。我总不能绑了她,洗干净送过去吧?”

    薛蟠也就是随口一问,他更关心的还是宝钗能不能再生一个,医学不发达的现在,孩子很容易夭折,一个不保险的。

    “哥哥平素无事不登门,今日又是何事?”宝钗对薛蟠太了解了,他打心里怕贾琏,如非必要,不会来见。

    “昨日南洋那边来了十几艘船,多数是运大米的,街上新开的几家南洋米店,把城里的粮食价格都打下去了一成。谷贱伤农,我不知道就算了,知道必须来提醒一句。”薛蟠这个话留了一半,他其实更在意的是还有几艘船,都是内地海商从南洋带回来的各种特产。这玩意,真赚钱啊。

    薛蟠一直想跑南洋的买卖,这不是一直没有得到贾琏的许可么?这次就是来试探一下风口的。

    宝钗不信他说的话,但不妨碍让莺儿去看看,贾琏那边啥时候能过来。

    莺儿领命前往贾琏的院子,跟在宝钗身边,莺儿其实混的一般,只能捡点汤汤水水,剩下的东西。还不如那几个丫鬟,更别提三姐。

    这次回来,又多了个鸳鸯,虽然年龄大点,但架不住是个好生养的身段。琏二爷好大鼎,这又不是啥秘密。

    想到那些妖艳贱货为了蛊惑老爷,宁愿做狗爬,莺儿走路都有点不利索了。

    其实鸳鸯就挺冤枉,她不想的,太羞人了,但老爷来了兴致,力气又大,她反抗过了,但是没成功。

    门口有两个小丫鬟守着,想拦着莺儿,又不敢,只能哀求她,等一会再进去。

    莺儿看看日头,这大白天的,哎,当初小姐得宠时,也是一样。

    在院内的树荫下呆了会,守门的丫鬟又悄悄去听了一耳朵,回来说没动静了,莺儿这才进去。

    说一千道一万,再大的怨气,莺儿也不敢打扰老爷的兴致。

    看着两个舞姬坐在外面,惶恐的起身行礼,莺儿愣了一下随即大声道:“爷,舅老爷来了。”

    “知道了,就来。”贾琏应了一声,没一会满头大汗的出来,莺儿没看见鸳鸯,猜她这会没力气,起不来。

    舞姬捧着帕子过来,贾琏接过擦了擦汗,抱怨道:“鬼天气!才凉了没两天。”

    莺儿安静的等候,贾琏出门后慢慢跟上。

    见了薛蟠,贾琏脸上没好气:“你真是稀客!若非最近听岳母说你还算老实,身边乱七八糟的人都撵走了,真要打断你的腿安心在家造人。”

    薛蟠也不生气,笑嘻嘻的回话:“打断腿就没必要了,小弟这是有要事相告。”说着提到了最近来的十船稻谷,导致粮价下跌的事情。

    贾琏听了冷笑道:“你当我不知道粮店的收购价么?最低收购价还是我定的,要我说跌一成都嫌少了!”

    薛蟠赶紧赔笑:“自然是瞒不过二哥,最近的不少海商下南洋,运人过去,回来带着各色特产,真是好买卖。”

    贾琏瞬间收起笑容,冷冷的看他:“别的人有能耐找到移民送过去,你一个外乡人,还是别掺和进去。这是南洋大臣,当今二殿下出台的鼓励移民措施。真当这些本地海商的财路是天上掉下来的么?”

    薛蟠嘿嘿嘿的还在笑,凑近了低声道:“小弟听说,那些运谷子的船,回去都带上了茶叶等西洋紧俏货。”

    贾琏抬脚给他狠狠的一下,直接给人踹翻在地后,蹲下看着薛蟠惊恐的脸:“记住了,这买卖不是你能惦记的,回头别把性命搭进去。”

    薛蟠被吓坏了,咽了几下口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小弟确实眼红了,着急了。”

    贾琏这才站起:“小心有钱挣,没命花。”

    整个过程宝钗一言不发,安静的看着,等贾琏语气缓和了,这才上前扶起薛蟠。

    贾琏在躺椅上坐下,端起准备好的茶水喝一口后,淡淡道:“薛蟠啊,想挣钱太容易了,但不要什么钱都惦记。”

    薛蟠听出来了话里有话,上前凑近道:“还请二哥指条明路!如今都是小打小闹的,没啥意思。”

    贾琏听了沉默不语,陷入了思索状态。别看他现在受皇帝信任,李亨那条后路也经营的不错,但怎么说呢,无论如何,狡兔三窟,留足后路,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任的态度。

    如今世界航运的主要航道,还是掌握在英国人的手里,南洋范围内的生意,竞争太激烈了,更别说还有李元这种人在其中。

    薛蟠想着跑海运的生意,贾琏还是认可的,只是不能在南洋范围内做这个买卖。

    “那个沙逊,你还有没有联系?”贾琏很突然的问一句,薛蟠惊的连连摇头:“没有,绝对没有。”

    如今大烟走私依旧有小批量的零星走私,这种事情是很难断绝的,贾琏也只能加大打击力度。迟迟没能弄死沙逊,贾琏心里其实很不爽。

    “你要是愿意,可以弄条船跑印度和缅甸,回来的时候多带翡翠原石和宝石。不过这出口的税,一文都不能少交。趁现在还没有人敢跑这条线,你可以试试看。嗯,多带人手和武器,遭遇海盗也有还手之力。”

    宝钗立刻阻止:“哥哥不能去,派个管事的去就行。”

    贾琏点点头:“确实如此!王家那边,应该和沙逊关系没断,你去打听一下,看看这家伙跑哪里去了。”

    正说着话,柱子匆匆进来,向其他人行礼后,凑近了低声道:“老爷,京城来人了。”

    贾琏嗯了一声,起身道:“我去处理点事情,晚上留下吃饭。”

    书房内,一个中年读书人等在里面,贾琏进来抱手道:“贵客登门,久等了,抱歉。”

    中年文人起身抱手:“肖海来的唐突,大人海涵。”

    贾琏示意他坐下:“不知肖先生来此,有何见教?”

    肖海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很快恢复常态道:“三殿下托肖某带一句话,两广乡试传到京城,恐生波澜,大人需早做防备。”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48106/76664.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