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地窖里的朱元璋 > 第267章 出发,南明

第267章 出发,南明


时间如梭,转眼就已经进入了六月份。

    从年初现代与大明进入全面合作开始之后,已经接近半年的时间,发展日新月异,每天都一个模样。

    不仅如此,朱元璋这边吃肉,大朱棣的永乐朝也能喝口汤。

    大量现代技术也向永乐朝转移,各大国企纷纷派出人出力,许多人被派送到大明,一时间国内许多建筑业国企中高层技术人才开始空缺。

    他们选择的是提拔原有的中下层技术人才往上升,同时大肆扩编招募,吸收社会上的土木工人才。

    这让现代那边互联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因为最近些年随着国际局势愈发紧张,全球经济整体出现下行,大环境下,国企不裁员就算好的了,居然还扩编,令人匪夷所思。

    但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得非常好,高考虽有小问题,可在全球范围内。

    比起那些被豪门贵族垄断,捐钱就能上大学的所谓世界名校,依旧是最公平的教育体制,没有之一!

    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可以说是大专生不如狗,本科生满地走。985、211双一流大学亦是多如牛毛,即便清北的高材毕业生,社会上也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在得知各大国企纷纷扩编,招收技术人才岗位之后,报名考编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各大国企很快就又把输送到大明的人才补充了回来,一下子就是将近二十万个工作岗位,可以说是极大缓解高端技术工作岗位缺失。

    当然。

    即便如此对于目前国内形势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我国失业率似乎不高,根据统计局的计算,到了2032年,失业率维持在6%左右。

    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14亿人6%就是接近一亿人,刨除掉老人小孩,至少有四五千万劳动力没有工作。

    并且即便统计的有工作的人群,要么打零工,要么从事农业,里面的工作缺口还是非常大。

    因而即便是目前能够解决二十万人就业,还是不算特别多。

    不过今年也就起个头。

    按照国家那边的估计,通过从大明那边攫取的资源,国家可以大量开设工厂、企业,将资源卖给私人老板,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特别是湖南,由于这次资源不是从沿海城市进口,而是出现在湖南,对于湖南的发展帮助尤为明显。

    这些工厂企业的商品也将成为各个大明朝的订单,发送到明朝那边去。

    如此就能解决许多就业问题。

    预计五年内,至少能够帮助上千万人直接就业,几千万人间接就业。未来十年内,恐怕就业人数将大幅度飙升,失业率无限接近于0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因而对国家来说,与大明的合作对现代的发展极为有利。

    而对于大明来说,承接现代的技术转移,承接现代的工程产业,同样能够促进大明发展。

    毕竟现代带来的主要还是技术,人员上不可能呈现大规模进来,去个几百万人就已经是极限,而且大多还是技术岗,劳工岗则由大明百姓完成。

    所以现代与洪武可以说是一起在吃肉。

    只是受限于石碑虽然增大了输送量,可目前也就只能满足洪武朝。

    剩下的大朱棣、老朱棣的永乐朝,朱高炽的洪熙朝,朱瞻基的宣德朝,能够分到的东西就很少了。

    但也没办法。

    虽然现在的大明就像是个饥饿站台,上层的人能吃饱,下面的人吃得越来越少。可朱元璋毕竟是老祖宗,他先吃也是应该的事情。

    到了六月中旬,这一日上午时分,老朱站在皇宫南京塔上,俯瞰着整座城市。

    南京塔是合作项目之一。

    老朱有感于后世巴黎有巴黎铁塔,东京有东京铁塔,大明南京也需要一座地标性的建筑,于是在皇宫东北,也就是钟山山脚,建造南京塔。

    东京塔于1957年建造,1958年就完工,耗时一年零四个月。那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技术相对落后的时候。

    如今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要建造这样一座铁塔并非难事。

    甚至不管材料还是技术更甚。

    从洪武二十年一月项目落地,二月开始建造,到现在六月份,大概五个月的时间,它就已经完成。

    整体高度达到了397米,近乎与钟山最高峰头陀岭持平,整体材料用的是最先进的合成钢,坚固耐用的同时,也保证了外观精美。

    它总共三层,有垂直电梯直达。最高一层在350米的位置,可以俯瞰整个南京城,包括南京皇宫。

    今天上午南京塔落成仪式结束,老朱亲自登顶。

    身边陪同着马皇后,那位国家副级老者,朱标以及朱云峰他们。

    从上空俯瞰的话,就会看到经过半年耕耘,大明首都南京城早已经大变模样。

    除了城墙没被拆以外,许多地方都已经呈现出了崭新的样貌。

    皇宫周边三公里内的楼房非常低,最高也才六楼,而且还是朱棣之前修的那种大明花楼,现代工艺与古典唯美的结合。

    并且这些地方也被划为了大明中央衙署的办公区以及官员的住宅区,不许外人进入。

    这是为了防止将来有人窥探大明皇宫。

    而在三公里范围外,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很多地方都已经起了大楼主体,预计到明年,所有施工都能完成,也就是1-2年内,完成大明现有的大部分基础建设。

    不过现有的建设范围还只是原有的大明南京城区,也就是后世秦淮区、玄武区以及部分鼓楼区,其余建邺区、江宁区、栖霞区等还未动工。

    毕竟后世大明南京有上千万人口,而眼下的大明满打满算也才三百万,城市扩张速度还没有那么快。

    但即便如此,一座宏伟的大都市也已经诞生。

    这对于老朱来说,便是丰功伟绩。

    “标儿,朕觉得,明年新年,邀请万国来朝,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负手而立,看着下方已经快建好的大半个城市,等到装修一下,百姓们就可以入住了,亦是露出喜悦的表情。

    “孩儿觉得如果后年会不会更好点。”

    朱标答道。

    “嗯,咱们大明的船队现在到哪了?”

    “已经踏遍整个世界。”

    “明年在埃及征调人丁,运输挖掘机,把苏伊士运河修通可好?”

    “孩儿可以一试。”

    “到时候把白皮们送去美洲种棉花也不错。”

    朱元璋显然闲着也是闲着。

    旁边老者听得微微抬起眼角,却又默不作声。

    这边的世界是大明的世界,他们不会插手,只要别做什么种族灭绝,太过分的事情,就随便老朱去呗。

    正好中华文明也该散播出去,偌大世界现在也的确空荡荡了些,需要的是文明的改变。

    “其实到了这个份上,朕也没什么遗憾了,事情走上正轨,该按部就班。”

    朱元璋沉吟道:“所以朕打算去南明了。”

    他看向与自己交好的老者说道:“老秦,我想向你们购置一批军火装备,你看如何?”

    老者思索片刻,点点头道:“正常的国家之间武器贸易,我们自然是欢迎,只是用那些装备去南明,倒也不至于,何况人员也需要训练。”

    到了这个时候的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到什么地步呢?

    量产六代机。

    灵活性非常强大的机械狗。

    超远距离导弹,射程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公里,甚至这还不是极限。

    只是两万多公里够用,能达到地球任何一个地方,就没有造射程更远的导弹,极限的话绕地球几圈都没问题。

    其余核动力航母、超大运输机、战斗机、战列舰、驱逐舰、护卫舰等等不计其数。

    当然。

    我们只是简简单单的保家卫国的一些“小玩意儿”而已。

    在世界格局上一直不承认自己是军事大国。

    但放到南明去。

    那就不是高射炮打蚊子了,而是核弹炸蚊子,没什么意义。

    “该买的还是都买些吧。”

    老朱说道:“去南明的话,我带些自动步枪和机械狗过去应该没问题吧。”

    “可以。”

    老者点点头。

    很快,言谈间就达成了一笔千亿级别的军火订单。

    至于怎么完成交易也容易。

    澳大利亚现在可不是白皮们的地盘,早就被老朱派人占领,只是那边人口不多而已。

    如今农业革命下,大明虽急需人口,却依旧派遣了几十万人迁移至澳大利亚,包括东南亚地区,很多地方占领下来。

    这些地方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都不需要勘探,直接拿后世矿产地对比,然后就运输机械过去开挖。

    将来每年不知道多少万吨金银铜铁各类矿石运往大明,用来交易非常合适。

    因此老朱现在就开启了买买买模式。

    他可不是坐在矿山上,而是坐在整个地球的资源上。

    哪里有好矿哪里能开采都了如指掌,而且这些地方绝大多数都荒无人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如西伯利亚,美洲,东南亚,中东,澳大利亚这些矿产丰富的区域。

    中东有人也有阿拉伯文明。

    奈何那里大部分区域都是广袤无垠的沙漠,人口都集中在沿海绿洲,石油矿产之类老朱还不是想要就要?

    只是目前能够辐射的也就东南亚这些相对近一点的地方。

    大明的人口还是有限制。

    如果大明能有个四五亿人,不缺青壮劳动力,满世界挖矿都能挖出个奇迹出来。

    下午时分,众人回到皇宫,老朱就正式开始准备启程南明。

    他做了决定后就行动力非常快。

    直接开干。

    反正去南明又不需要跋山涉水,比去隔壁家串门还方便。

    此时因为石碑接收了大量能源,南明的世界早就已经打通了,朱云峰先带着毛骧等十多个小兵当先遣队出现在了自家地窖里。

    地窖内依旧是跟之前一样,周围科研人员好奇地打量着他们,不过也早就已经习惯,倒也没有人上前搭话。

    现在过去其实真就是先遣队,老朱还得跟秦老聊一下大部队过去时候的问题。

    比如要先暂停基地研究,往南明送物资。

    还有训练机械狗的事。

    预计真正出发去南明,得再过几天。

    朱云峰也没管基地的研究人员,一挥手,就有个小兵摸向了最下面的圆球。

    霎时间,人就不见了。

    过了片刻,那边人出来,回答道:“在地下,应该是个地窖,里面有些金银。”

    “我过去看看。”

    朱云峰已经全副武装,摸向了圆球。

    瞬间他就来到了一个漆黑的地方,头上的探照灯把周围照得明亮。

    就看到下面也是个地窖,不过比朱云峰家那个大一点,里头存放了不少箱子,随便打开一个就能看到一些银锭。

    朱云峰记得族谱记载,老祖宗朱慈焙从长沙逃到雪峰山中后,就把随身带的家当全埋进地里。

    之后每一代都挖出来一点点银子融了,通过买地到了清末变成了大地主。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里应该就是朱慈焙藏匿家当的地下室。

    再环顾四周。

    老祖宗做得还是非常隐蔽。

    应该是只挖了地下室,中间用一些砖头垒砌的柱子支撑着,把出口给填满土,这样就形成了封闭密室。

    因为是刚挖不久,里面还显着有些潮湿,空气不算浑浊。

    朱云峰就又通过石碑回去。

    之后让人找了些工兵铲过来,派了几个士兵往上开挖。

    挖了大概得有四五米,一个斜上的通道就挖了出来,阳光照射进去,令人略感不适。

    毛骧第一个从坑洞里爬出去,等确定安全后朱云峰才也爬了出来。

    环顾四周,周围是片茂密小树林,再一看远处一片小石崖,朱云峰顿时就觉得眼熟,急忙跑到了小石崖上远眺。

    果然。

    这里就是朱云峰家对面的那座小山包,小时候朱云峰还帮爷爷在这里放过羊,小山包与朱云峰自己家中间有个大坑。

    后世那里已经被填平了,这个小山包也被挖平,显然老祖宗朱慈焙就把宝藏埋在了他家对面的山头下。

    而在朱云峰自己家位置有一座木制小房屋,包括原来鱼塘附近还一片小草地来着。

    周围没有别的房屋了,朱家坪在明末的时候就只有逃难来的朱慈焙一家,等到清末的时候,才会开枝散叶,拥有更多的朱氏子孙。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096/7695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