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98章 孙如游:汪应蛟啊,你是没啥说的了吗?

第598章 孙如游:汪应蛟啊,你是没啥说的了吗?


“你是没什么能和陛下说的了吗?”

在听闻了汪应蛟的来意后,孙如游瞪着一双老眼,满是无奈的看着对方。

“大宁的官员都配属齐全了?物资都押运过去了?朝廷新的屯田卫所百姓都出发了?”

一改过去自扫门前雪的态度,孙如游连连将现在户部衙门所要面临的问题都给问了出来。

“闲的没事做,你哪怕是去宝泉局巡视他们的造钱呢,你和陛下谈什么学问呢。”

“有事儿?”

从孙如游的话中听出了不对劲的味道,汪应蛟一皱眉头,开口问道。

“你知道,陛下最喜欢看的几本书,都是什么吗?”

没有正面回答汪应蛟的问题,孙如游问出了可能会让天下儒生颤抖的问题。

也没等对方回答,汪应蛟就自顾自的说到。

“韩非子、商君书、管子,陛下尤重法家杂书。”

“对于四书五经之类的典籍,也就仅仅翻看了几遍后,就将之束之高阁。”

“西苑大火之时,陛下书房之中的众多书籍,其他的书都被抢了出来,惟独礼部送去的四书五经被烧了。”

“从刘时敏口中得知这件事后,我谁都没敢告诉。”

“你现在。。。哎。”

说到最后,孙如游忍不住一跺脚。

“陛下让我根据三经新义重修考纲,我一直都在拖延。”

“你现在这一谈,陛下就又想了起来。”

“。。。”

听到孙如游的话,汪应蛟沉默了下来,许久后,才开口道。

“《春秋》之后史笔无大伦,唯记事耳,士子遂不读史书。”

“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六朝之文游,离实矣;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宋之文陋,离浮矣。元无文。”

“这是所谓的后七子中,王世贞之语。”

“儒学已是这般,既不读史书,又不敬前人。”

“孟子有言,既信书,则不如无书。”

“该改一改了。”

“此事若是做下,必留千古骂名。”

听到汪应蛟的话,孙如游脸色难看的摇了摇头到。

“公不见,张居正之事乎?”

“致良知,而后知行合一者,方为君子。”

听到孙如游的话,汪应蛟一手按着他身前的桌子,同时道。

“汪某虽不敢自称为君子,然却有追随张公之心。”

“昔年,张太岳有救急存国之心,汪某年幼,为奸人所骗,上书弹劾于他。”

“宦海生涯数十载,至今方知张公之意。”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

听到汪应蛟的话,孙如游双眼盯着对方,仿佛是想弄明白,对方说这话,到底是真心实意,还是嘴上说说。

对视了许久之后,兴许是累了,孙如游叹了口气,弯腰从脚边的箱子中,拿出了一本大部头的书。

“你比我更适合做一部尚书。”

从箱子里拿出一本装裱精良的书放在桌面上,孙如游自嘲的笑了一声道。

“这是我令人私下里,抄录的一本《三经新义》,你先回去读上一读。”

“稍后,我就让人将新编的考纲送到你府上,你先读上一读。”

“好。”

见到孙如游将东西给了自己,汪应蛟当即点了点头,应了下来。

回户部衙门的路上,坐在马车中,手中捧着一本明显是手抄出来的书,汪应蛟不由的感叹一句。

这台阁体的字,写的就是漂亮,也不知道是翰林院那个编修抄录出来的。

没等汪应蛟翻看多少周官新义,马车就在户部衙门口停了下来。

路过户部大堂,进了自己的班房,汪应蛟又翻出了孙如游写的考纲看了起来。

然而,没看几页,汪应蛟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书上的内容,怎么感觉,有些大逆不道呢?

这一刻,他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孙如游说这事儿要是做成了,怕不是要遗臭万年。

众所周知,不管是大明的理学还是心学,都是在南宋朱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这一点上,哪怕是王阳明够狂,也只是敢说是后人对朱熹的理学理解有误。

然而,孙如游做出的这份考纲,或者说三经新义的摘要,却是直接就推翻了整个理学的根基,重新将儒学的发展,拉回了理学最初萌芽的阶段——王安石斗法时期。

理学的根基是什么,是当年的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最终悟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

而程颢为什么会提出这套理论呢?

是因为在其在宋神宗王安石当政期间,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用史书上的话说就是,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

但实际上,就是因为和王安石政见不合,直接在剧烈的党争中,从朝堂上滚蛋了。

而王安石的荆门新学中,最广为流传的三句话,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就已经表明了王安石的态度。

道有本有末。本者,万物之所以生也;末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本者,出之自然,故不假乎人之力而万物以生也;末者,涉乎形器,故待人力而后万物以成也。

王安石认为,自然规律是人力不能改变的,人也不应加以干预,但是对于需待人力而后成的事情,人就不能无言无为。

通俗的说,和理学这种搞唯心主义的人不同,王安石,他是个唯物主义战士。

而以唯物主义所编写出的《三经新义》,和这传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心学、理学,他从根上就不对付。

孙如游摘抄出来的三经新义,光是看了几页,几乎就要干碎汪应蛟几十年来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了。

此刻,汪应蛟算是真正的明白了,为什么孙如游连一份初稿都不敢给皇帝送去了。

这玩意儿要是送到皇帝案头,然后刊印天下。

那恐怕这满朝文官,起码有一半儿得疯。

这已经不是在挑战人的价值观了,而是对封建王朝的根基,董仲舒搞出来的天人感应那一套都在挑战。

双手颤抖的合上桌面上孙如游的抄录,汪应蛟只觉得眼前的桌子无比的滚烫。

你说他嘴怎么这么贱,一时兴起,和皇帝讨论学术问题呢?(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79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