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63章 这人的手段怎么就这么下作呢

第563章 这人的手段怎么就这么下作呢


“从今往后,想来是没人再说什么与民争利了。”

翻看着一本本已经汇总到了自己身前的帐本,毕自严叹了口气。

以往,但凡朝廷想开个官厂什么的,都有人上奏聒噪说什么与民争利。

但他这次南下将南直隶一分为三,天下人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与民夺利。

是的夺,而不是争。

争,还需要竞争。

但夺,直接就是明抢了。

南直隶的问题引爆后,乱到冬日,才算是稍微有所平稳。

趁着这难得的平稳事情,毕自严才真正的有时间对自己这趟南下的收成进行一个汇总,真正的认识一下南直隶。

然后,毕自严人都麻了。

抄家一时爽,事后火葬场。

这些天从南京到北京的弛道上,锦衣卫的缇骑是一天一批的送奏本。

新设两道的官员需要吏部任命,抄没的田产需要县官代管,抄没的作坊需要宫里派人经营,失业的百姓需要安顿。

种种事情让毕自严忙的恨不得将自己分成六个。

在京城时,他还能有六部尚书可以商议,但在南直隶,他只有一个曾经的下属王之采可以托付大事。

啥?徐光启?

徐老倌这人你让他去帮着宫里整顿工坊,理田安民他可以。

但你要是拿其他的政务去寻他,徐光启是一推四五六。

主导两省新政,这种事情不是经年老吏,没干过一省布政使、巡抚的人,真的是扛不起来。

看完了查抄到的茶田册,拿起第二本的账本,毕自严的脑门山就不由的浮出了一堆的问号。

这是从哪儿抄出来的一堆磨坊?

看完了查抄的一堆磨坊之后,毕自严的脑门上浮现出了一堆的问号。

南直隶的大户们搞这么多的磨坊是做甚?

看完了账本后,毕自严尤觉得不对劲,当日就带着一队卫士出了南京城,在乡间转了起来。

当夜,一道饱含杀意的奏本八百里加急入京。

“暖和吗?”

“非常暖和,穿在身上暖洋洋的。”

“马屁精。”

“这怎么能是马屁呢,这是真的暖和。”

听到汪应蛟的话,周应秋不由的不挑眉,反驳道。

“羊毛布料所制,柔软而又保暖,不是普通布料可比的。”

“老夫看看。”

身体前倾,凑到周应秋的身前,拽过周应秋的袖子仔细的揣摩了几下后,汪应蛟伸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

“感觉,是和棉料不一样。”

又揣摩了一下自己身上的棉袍,汪应蛟有些羡慕。

他当然不是买不起一件衣服,而是羡慕这皇帝赐下的衣服。

抬头看了眼上面空着的主位,汪应蛟趁着皇帝还没来,对身边的周应秋道。

“最近的那事,你听说了没有。”

“京中最近有风声,说南苑已经建好的房舍今岁三月就可以启用了。”

“启用,用来做什么?”

想事一锅烟,塞过活神仙。

在皇帝和京营的带领下,现在烟草这东西,有风靡京中的趋势。

给自己点上了一锅发酵烟丝,周应秋看向汪应蛟问道。

南苑皇帝动大工的事情他当然知道。

但他不知道皇帝到底在修什么,因为那个工程量太大了。

皇帝让城建营在南海子修地球,越修他们这些人的心中就越慌。

因为从已经平出来的地基上看,皇帝完全就是要将南苑营造成一座新城。

“不知道,但内务府的太监们近些日子却是已经动了起来,宫中拿出了五十万两银子让人购置桌椅板凳、帘车笔墨诸物。”

“五十万?!”

听到汪应蛟说出的数字,周应秋忍不住瞪大了眼睛。

这都十个朕了,皇帝这是打算做什么?

然而,不待周应秋仔细思索,周应秋一抬头,就看到浑身杀气的皇帝从后堂走了出来。

“臣等恭请圣安。”

“坐。”

手中拿着毕自严的奏本,怒气冲冲的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下,朱由校就对身边的太监道。

“把毕自严奏本的抄本给诸爱卿发下去。”

“奴婢遵旨。”

闻言,刘时敏不敢怠慢,连忙让人将毕自严连夜加急送入京师的奏本发到众人的手中。

“【豪绅以磨坊令民不许种粮疏】”

看到抄录出的奏本上的名字,周应秋的眉头就是一跳。

“没有想到,朕实在是没有想到,这南直隶的豪绅为了让南直隶的百姓不种粮,居然使出如此下作的手段!如此的不将百姓当人看!”

皇帝手中的奏本在桌上一拍,在场的六部九寺官员的心就是一跳,连忙看起了毕自严的奏章。

问题也不大,就是南直隶的士绅豪右们为了让百姓不种地,垄断了磨坊。

粮食从生产到最终吃到嘴里,主要是四个步骤,分别是种植,收储,加工,销售。

没加工的粮食,除非是饿疯了,一般是不能直接食用的,稻谷需要脱壳,麦子需要打谷。

豆子。。。这个一般是用来榨油、做豆腐、或者干脆用来当马料。

毕自严的这份奏章,是说朝廷这轮在南直隶抄没了一堆的磨坊,他跑到乡间查看了之后才发现,这那里是磨坊,这分明就是一个个的粮铺。

小农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但随着南方的经济发展,开始走出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做工,提高了棉、桑等原材料的需求量。

后世人都知道,工厂越是靠近原材料供应地,成本也就越低。

而南直隶的豪绅们自然也懂这个道理,为了让南直隶的田亩为他们供应原材料,自然也就将目光投向了本来应该种粮的良田。

他们选择让百姓种粮活不下去,以此逼的百姓给他们不得不给他们种桑种棉。

以松江的一个叫徐大柱的农户为例,毕自严讲述了整个中都、江苏两道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徐家据说还和当年徐阶徐阁老是同宗,但他却是每年都要给徐家种棉,不种棉连吃的都没有。

万历二十五年之前,他家还是种粮的。

每年粮收后,他们都是留下粮种后,粮拉到磨坊碾去稻壳后,留足自家的粮,剩下的都卖掉,这年头的磨坊也负责收粮。

但从万历二十五年开始,他家种出的粮就卖不掉了。

用他爹徐有钱的话说就是人家磨坊主说咱南直隶的土这是龙土,就不能用来种粮,种出来的粮不但品相不好而且还难吃,所以不收,再或者就说你家的粮里面掺土了,污染人家的磨。

总之各种理由之下,磨坊虽然还帮百姓磨粮,但却是不再收粮,而是改收生丝、棉花。

而且,给这些人种生丝、棉花还给银子,比种粮要划算多了。

渐渐的,因为种出的粮卖不出去,他们整个村子的田亩都开始不再种粮,改种棉桑,每年收了生丝、棉花后,他们到磨坊将东西卖掉,再从磨坊买回粮食以供家用。

但渐渐的,生丝、棉花这些东西也不好卖了。

按照磨坊主的说法就是,现在整个南直隶的人都在种这些东西,卖不上价钱,不过我家的大善人不忍看你们饿死,所以从别的地方买来了粮食卖给你们。

只要你们今后还给我们种桑种棉,就能到我们这里买到粮食。

通过垄断粮食这个必须物资,以及棉花生丝的销售渠道,南直隶的左手进,右手出,几乎就要拿走百姓碗中的最后一粒米。

士绅豪右对农村的垄断,超乎了朱由校这个皇帝的预料。

“这种杂碎不赶快杀了,还让过了个年,毕景会也是会浪费粮食。”

转头看了眼堂上不作言语的众人,和海瑞有的一拼的李征仪式开口道。

万历二十九年中进士,初授弋阳知县,后擢礼部主事,转江西道御史。

从那时候开始,李征仪就做一件事情,和东林作对,而且还要打巅峰赛,怼东林最粗的一根台柱子,户部尚书李三才。

如今成功的掀了李三才棺材板的李征仪觉得,他需要对东林生长的那片土地进行一个深耕,不然这些东西有可能卷土重来。

“有几家磨坊,就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了?如此胆大包天之徒,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恨。”

“杀!”

与李征仪是同为安徽人的汪应蛟抬头看向皇帝,斩钉截铁的道。

“臣是中都道人,往日里在乡间对这种事情是略有所闻,但万万没想到这些人的胆量此般之大。”

“臣以为,对于这种剥削百姓之徒,当杀之以儆天下。”

他是南直隶徽州府人,对于南直隶的事情,他可谓是心知肚明。

但万历的朝堂之上,他根本就不敢将这个话题放在朝堂上来说。

因为就算他说了万历那个老不死的也不会管事,而朝堂上的那些豺狼却不会放过他这个挑事之人的。

“你是江北人,我是江南人,你知道我不知道吗?”

听到汪应蛟的话,作为镇江人,周应秋摇头道。

“杀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朕觉得,杀人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杀的人不够多。”

听到了周应秋的话,朱由校黑着一张脸开口道。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就先解决到带来问题的人。”

“???”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都是心中一惊。

“陛下息怒。”

看着皇帝这一言不合就要在南直隶大开杀戒的样子,刚才拱火的汪应蛟连忙开口道。

“臣以为,毕阁老在奏疏中所言之事非常之对。”

“朝廷所设乡官,当管各乡磨坊,一可帮百姓磨粮,二可收购百姓所产之物。”

“此外,朝廷当下诏训诫规劝,再遣官员重整常平仓,抑制粮价。”

不能太激进。

这他们一激进,皇帝就更激进,这还了得。

“规劝,有用吗?”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好奇的看向了对方。

“臣以为,有用。”

看了看毕自严奏疏中最后【迁豪实边】四个字,汪应蛟开口道。

“不管是规劝南直隶的,还是规劝辽东的,臣觉得都有用。”

“别的不说,先杀吧。”

转头看向李征仪,朱由校开口道。

“刑部给那些人以虐民办个加急。”

“臣遵旨。”

闻言,李征仪一拱手当即就答应了下来。

“臣觉得,杀这些狂悖之人且不急,现在应该先将官收官售之事,在南直隶推开,不然臣担心今岁南直隶恐怕要出大乱子。”

转头看了眼一个个脸上义愤填膺的人,户部尚书袁世振开口道。

“士绅者,本有守土安民之责,但如今毕自严在南直隶大开杀戒,所流者不知凡几。”

“但士绅没了,百姓还在,百姓还要有所生计。”

“抄没所得的产业,尤其是那些作坊,若不妥善安置,恐怕南直隶就会遍地了无生计的流民了。”

“。。。你说的是。”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的铁青的脸色又黑了三分。

南直隶的士绅豪右们,在洪武、永乐两个手握钢刀的皇帝手中,还算老实,但自朱胖胖仁宗登基后,兼并、欠税、隐瞒丁口,就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这件事和大明迁都有关系,毕竟政治中心、军事中心远离了经济中心,而经济中心又掌握着天下近半的财富,自然就和中央开始离心离德。

再加上后来的几波“众正盈朝”,行政力量衰弱,组织能力下降,士绅已经不是地头蛇了,直接就是坐地龙,中央朝廷的话他们根本就不听。

现在毕自严下狠手敲掉了一层士绅,看起来是很爽,捞到了大笔大笔的钱粮物资,一个一个的铺子,但却也同时让南直隶那本就不太行的行政能力再一次下降。

“臣请命南下,施行新政,组织官厂,安顿流民。”

看着皇帝已经同意的表情,袁世振从椅子上站起来,拱手道。

“毕阁老离京快要半年,也该回京了。”

“你和毕自严调换一下。”

听到袁世振的话,朱由校心中思索。

论能力,毕自严和袁世振的能力都相当的强。

而在官厂的开设上,袁世振相比毕自严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他曾经在两淮督办过盐政,不但给朝廷弄到了盐税,还给当时的大户们弄到了更多的盐,兑掉了曾经多年累积下来的旧盐引。

“准了。”

思索再三后,朱由校看着袁世振开口道。

“朕稍后给你个条陈,你到了南直隶试试,可行就推广,不行就放弃。”

“朕对南直隶没有别的要求。”

从腰间解下自己的佩剑,递给身边的太监,让拿给袁世振。

“南直隶的田亩,最少要有一半种粮!”(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3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