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62章 朕给群臣带个货

第562章 朕给群臣带个货


“这次做出来的东西不错。”

手中拿着一堆的钢珠,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万岁爷满意就好。”

脸上带着笑,一群高价雇佣来的能工巧匠脸上带着笑,奉承道。

伸手拿起桌上的钢柱,又拿起两块铁环,将铁环套起来后,朱由校将钢珠一枚一枚的装入其中。

“铁锤。”

咚咚咚几声,一个巴掌大的轴承就组装了出来。

拿起固定架撞上去,又放进食用油中浸泡之后,朱由校才满意玩弄起了手中的轴承。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在他不计花费的悬赏之下,他身边匠人的精密加工,天下第一。

“装起来,装起来。”

将手中的轴承递给身边的工匠,朱由校指挥着众人开始组装他的梳毛机。

造这东西,耗费了他半个月的时间,眼瞅着将要过年了,才算是将样机造了出来。

这其中遇到的问题,已经不是能用文字来形容的了。

随着一个士卒转动摇把,整台机器开始转动。

当小太监将棉花放入进料口,第一道粗刺辊就一层一层的从棉团上将棉絮从棉团上拉扯下来,缠绕到自身上。

第一道刺辊转动半圈后就会碰上第二道刺辊,第二道刺辊上的针比一道上要细密许多,其会从第一道刺辊上钩下棉絮。

一团一团的棉花从第一道刺辊开始,到第五道刺辊之上时,已经成为了层次分明的棉卷。

“朕做出的这个机器怎么样,从弹棉花到揉棉条,一次完成,而且还很快。”

“利害。”

瞪大了双眼看着太监接连往机器头上塞填棉花,徐婉儿嘴已经长的能塞进去个鸡蛋。

虽然早在唐朝之时,华夏就已经出现了木制的簸箕式梳棉机,但其效率依旧的非常低。

到了大明,梳棉机虽然得到了改进,梳子变粗、变大,每根梳子的垂簧增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梳散棉絮,还能够彻底清除棉籽和杂草,从而提高棉纱的质量。

此外,还有一种名叫“木干绵”的新型梳棉机,该机约有120余道钢齿,机头处有一张穿孔的圆形板,棉花通过穿孔进入后,被梳齿逐一分开梳理,并被吸入镣铐管中,最后通过轴流风机将棉麻打散成绵,但却依旧没有得到重视。

所以,哪怕是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依旧是传统的弹棉花。

而在历史上,这种滚筒式梳棉机的出现,已经到了乾隆时期,而且还是舶来品,根本就难以推广。

而现在,有了这台梳棉机,将来有多少的棉花都能处理掉。

当然,这台机器更大的用处是处理羊毛,而不是处理棉花。

当用棉花试验完毕后,随着一声令下,当即就有士卒抬来了一袋一袋已经清洗好的羊毛——绵羊毛。

过年了,京营士卒们加餐,美美的吃了一顿羊肉,而皇帝也得到了一堆的羊毛。

在热水、石碱的作用下,这些羊毛被治的服服帖帖,丝毫不见刚从羊身上弄下来时的蜡黄色。

当一卷羊毛卷被放在徐婉儿的身前后,徐婉儿无辜的眨巴了几下眼睛。

“你不是要玩嘛,玩吧。”

伸手指了指那一卷需要两个人抬的羊毛卷,朱由校戏谑的看着徐婉儿。

“这我纺到明年去了!”

看着这羊毛卷,徐婉儿的眉头直跳。

“你不是要玩么,朕给你弄出来了,你又不愿意。”

看着徐婉儿,朱由校无辜的摊开了手。

“也难怪孔老二会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

“这是我一个人能纺完的吗?”

听到朱由校的话,徐婉儿咬他的心思都有了。

看着头上已经开始冒火的徐婉儿,朱由校当即就打算开溜,但还是不放心的嘱咐了一句。

“你玩纺线可以,但染色的事情你不许上手。”

让徐婉儿纺完一卷羊毛当然是开玩笑的,真正将羊毛纺成毛线的主力军,还是内织染局的织工们。

这一刻,朱由校将皇帝的权势发挥的淋漓尽致。

一声令下,全外厂的织工们都放下了手中的活,尝试的将已经理好的羊毛片做成棉线。

一日时间,一卷卷的毛线就放在了朱由校的面前。

“是不是粗了些?”

用手中的毛线和身上的松江棉布比较了一下,朱由校看着身边刘时敏问道。

“是粗了些。”

点了点头,刘时敏从自己袖中拿出了那块利玛窦送的羊毛手帕,拿到朱由校面前展示了一下。

“奴婢觉得,还是羊毛的问题。”

“这西夷的羊毛,就是比我大明的羊毛要细。”

“粗就粗吧,这羊毛线能用就是。”

示意刘时敏将那块羊毛手帕收起来,朱由校转头看向染织局的掌印太监问到。

“你觉得,这羊毛布和棉布相比,值钱吗?”

“皇爷弄出来的东西,哪能不值钱呢?”

闻言,掌印太监当即拍马屁道。

“阿谀奉承什么,朕问你正事呢。”

不喜的看了一眼这太监,朱由校的眉头就皱了起来。

“回皇爷,应该值钱。”

看了眼那个太监,刘时敏这时开口道。

“毕竟羊毛的,他保暖嘛。”

“你这话说的。”

闻言,朱由校摇了摇头,但还是吩咐道。

“让他们拿这羊毛各等粗细都试试,看最终织出来的布匹效果如何,有结果了告诉朕。”

说着,朱由校就带着一堆的羊毛回了西苑。

他从来就没想过做毛呢。

大明的绵羊毛太粗了,做出来的那个东西叫毡毯,不叫毛呢。

不过,虽然羊毛布质量上碰了个钉子,但朱由校却还是拨出了银子,在通州开设了羊毛官厂,厂址定在通州。

因为靠河,而羊毛的清洗,需要大量的水源。

大过年的,从大同到宣府,从京城到蓟州,从广宁到沈阳,都接到了京城的一道诏令——收购羊毛,不管是从那里来的。

收羊毛的事情且不说,京城这边,织染局的动作很快,皇帝请京营吃羊肉所得的绵羊毛,很快就做成了五匹各种花色的毛料布匹,送到了宫里,而后由尚衣监做成了几件羊毛大氅送到了朱由校的身前。

架子上的大氅,朱由校是看了又看,忍不住心中点头。

大氅属于男装罩衣,直领对襟大袖,整体宽大且有系带,属于外装常服。

尚衣监的审美很是过关,两件大氅,一件白色,一件黑色,都是羊毛布料,配上用精美的丝绸做的花边装饰,最上面还用貂皮做了个毛领,看起来就知道保暖。

伸手取下那件白色的大氅,披到徐婉儿的身上,朱由校上下打量了一眼后,挑了挑眉头。

“夫君,这是男装。”

看着朱由校的表情,徐婉儿上下打量了一下自己后就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汉服,尤其是外装,男装女装是严格分开的。

徐婉儿穿着这件,显的有些不伦不类的。

“管他男装女装,能让你不要被冷着的才是好衣服。”

伸手替徐婉儿将两条胳膊塞入袖子中,朱由校笑道。

“冻着你们娘俩,朕是会心疼的。”

说着,朱由校替徐婉儿将带子系好,还在腰间打了个蝴蝶结,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

咱媳妇儿即便是怀孕了,还是有一股英气。

“还有做好的大氅吗?给三位辅臣也送上一件。”

伸手将自己的那件穿到身上后,朱由校转过头来,看向刘时敏问到。

“成衣没有,但布料还有。”

点了点头,刘时敏开口道。

“那奴婢就让他们给三位阁老各做上一件?”

“做上一件,不过不要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布料的。”

张开双臂,活动了一下后,朱由校对着刘时敏吩咐道。

“毕阁老的那件,八百里加急给送去,要快。”

闻言,刘时敏连忙出声应了下来。

南京城,大报恩寺中。

仰头看着眼前高达二十三丈四尺六寸的琉璃塔,毕自严叹了口气。

万历二十五年,他曾来过此地一次。

当时,他是以松江府推官的身份前来瞻仰,然后别说是上塔了,连寺门都没能进的来。

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他依旧想不明白,永乐年间,大明,成祖文皇帝到底是建起这座人间奇迹的。

是的,人间奇迹。

大报恩寺琉璃塔,九层八面,高二十三丈四尺六寸(78.2米,二十六层楼),围约六十七步(100米),琉璃塔最顶部是用纯金制成的宝珠,直径约为一丈两尺,每层的檐角下都悬挂铜制的风铃,从上至下共一百五十二只。

这座塔,从永乐十年开始,一直到宣德六年才完工,调动匠人、军工高达10万人,据载,耗银超两百四十万两白银,时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塔”,后人称之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

是的,窑器。

整个琉璃塔,除了塔顶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个楼不施寸木,完完全全由工匠们烧制出的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琉璃构件榫合而成。

每当微风抚动,塔间清脆的铃声数里外亦可闻。

当然,后世人见到的那个是仿制品。

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8月29日,华夏近代史上第一恶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在英军停泊在长江上的“康华丽”号军舰上签订,然而两月之后英军才启锚,而在离开前,英军就已南京大磁塔上的装饰品。

十六年后的咸丰六年的天京事变中,为防石达开在塔上架炮轰城,螨清大将用韦昌辉火药将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炸毁。

在塔下拜了拜,毕自严就转身离开了报恩寺。

上塔是不能可能的,那怕是代帝南巡,他也上不了塔。

这是当年朱棣为报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马皇后的“罔极之恩”所建,除非是皇帝来了,不然也就只有僧人和负责修理的工匠能上塔。

“阁老,京中八百里加急,来了赏赐。”

方才出了寺门,就有锦衣卫上前禀报道。

为了赶在上元节将皇帝的赏赐送到南京,这些缇骑路上不知道跑死了多少马。

“臣谢过陛下隆恩。”

跪地接了圣旨后,毕自严才有机会打量起皇帝赏赐他的是什么东西。

一件黑色的大氅。

亲手将皇帝赐予的大氅拿起来穿在在身上,毕自严就忍不住伸手摩挲了几下。

这面料,他没见过。

伸手摸着身上的面料,一直到了南京镇守太监府,毕自严都没弄明白,这是什么料子的。

“皇爷给毕阁老赏赐了啊。”

见到进来的毕自严,魏忠贤颇为羡慕的看着对方身上的大氅。

皇帝在这个时候给毕自严赐服,这是一种对外的表态。

即便是搅的南直隶诸地动乱四起,但皇帝依旧信任毕自严。

“明日有什么安排?”

在太师椅上坐下,接过侍从递来的茶杯喝了一口后,毕自严看向魏忠贤开口问道。

既然是代帝南巡,那很多原来是由驻南京大祭司魏国公徐弘基要带头主持的祭祀工作,就由他这个“代帝”来做了。

尤其是大明皇帝多少年没到南京了,这大过年的,朱元璋的孝陵,毕自严是主持了一次大祭的。

“马上就是上元节了,这祭奠之事,已经差不多都结束了。”

闻言,魏忠贤从袖中拿出一份已经整理出来的名录递给毕自严到。

“毕阁老给那些人求情,杂家才允许他们在南京过完最后一个年再迁徙,这些日子我们已经将要迁徙的人家都列了出来,该让带着的东西也都已经给安排好了。”

“中元节后,这些人就能上路了。”

“既然你们已经准备好了,我就行文中军都督府,令他派人护送北上。”

从魏忠贤的手中接过名录翻看了一会儿后,毕自严将之收到了自己的袖子中。

如今,在南京,在南直隶,在江苏道、中都道,毕自严的名字已经能够止小儿夜啼了。

自南下开始,光是让毕自严批复斩首示众的,就超过了万人,十数万人上了迁徙名单。

江苏张、昆山顾、华亭沈、华亭徐、苏州张、吴江周、太仓曾,一些个在这轮南直隶动乱中搅动风雨的人家,一个个直接被连根拔起。

京中已经将南直隶的事情定性为了叛乱,现在管你是累代为官,还是现在有人是朝廷官吏,直接一刀切,扩大迁移范围。

本来年前有的人就该上路的,但毕自严琢磨着让这些人空着手上路不划算,就让魏忠贤先按下了迁徙的队伍。

毕自严玩了一手总结式迁移。

从南直隶抄没所得的银两中拿出钱来,招募工匠,打造了无数的独轮车,以户为单位,定下给每家每户发放的屋子,让这些人自己推着独轮车去辽东。

这毕自严也是损到家了。(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3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