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58章 得五寸,退三寸,尤存两寸

第558章 得五寸,退三寸,尤存两寸


蓟州城中,大明的六部高官凡是在京的,此刻都聚集在这里。

看着皇帝那郁郁不乐的表情,周应秋硬着头皮劝说道。

“陛下,天寒地冻,收兵吧。”

“那是大宁卫,宣德之后就再也没恢复的大宁卫啊。”

听到周应秋的话,朱由校颇为不舍的说道。

“大宁卫在手,京师再也不惧他林丹汗南下了。”

“陛下,大宁难得,但百姓更难得啊,不管是士卒还是民夫,此刻都有些顶不住了。”

看着皇帝脸上的表情,袁世振抽了抽鼻子,语气中也满是不舍。

但他明白,这个时候不撤也得撤了。

“两场大雪,天寒地冻,道路湿滑,沟渠难掘,军卒、民夫冻伤无数,现在就是打下了大宁卫,来年不管是喀喇沁人还是朵颜人复来,恐怕都守不住。”

“是啊。”

这时,兵部黄克瓒也开口道。

“今岁我大明铁器、农具、火药、战车等俱有不足,但已经招募七万喀喇沁部民,来年若是再攻喀喇沁,可以之为向导。”

“到时定如汤泼雪,举手可破。”

“。。。”

听到黄克瓒的话,朱由校双手捅在袖中,眼神幽幽的看着在场群臣。

而群臣们的脸上,也俱是不舍。

舍不得,真的舍不得。

大宁在手,往东克复营州卫可联通广宁,往西克复平州卫可联通宣府,到时候京师就能将防线北移,北京城就再也不用担心抽冷子让人给干到城下了。

去岁之时,林丹汗领人在古北口外面晃荡一圈儿给京城造成的惊吓,群臣至今心中尤记。

但这次京营和蓟州两地兵马出动,其间所暴露出多少年没打过大仗的后勤调度问题,让无数人心惊。

关内还算好,而一旦出了关外,辎重粮草就运不上去了!

这要是拖的时间长了,四万将士就有覆没在关外的风险。

“撤。”

沉默半响之后,朱由校才咬牙道。

“让戚金所部后移,撤往会州卫修整。”

“满桂所部撤往兴州卫。”

“臣等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在场众人纷纷松了一口气。

“周应秋。”

“臣在。”

听到皇帝的话,周应秋连忙躬身应道。

“年终了,准备大计,监察寺糊名,吏部定升罚,锦衣卫从旁监督。”

“你先回京中做准备。”

“臣遵旨。”

咽了口唾沫,周应秋眼珠子左右一瞧,躬身应下。

挥手让其他人都出去,留下了兵部尚书黄克瓒、户部尚书袁世振还有蓟镇总督王在晋,朱由校叹了口气。

“不甘心啊。”

“陛下勿须失望。”

见到皇帝叹气,王在晋开口劝道。

“如今,我大明仓促出兵,喀喇沁联军就望风而逃,追之不及。”

“待到来年夏秋,积攒够充足粮草后,定可以举出关,克复大宁。”

“喀喇沁人的战斗力弱成这样,是朕没有想到的,我大军出关,斩首不足一千,蒙古人就连夜北逃了。”

伸手拿起茶壶给在场三人倒上一杯茶水,朱由校叹了口气。

“如今,戚金在关外也是骑虎难下,继续打,后勤供应不足,撤,众将士心中不甘。”

“哎。”

闻言,在场三人也跟着叹了口气。

败兴,太败兴了。

眼瞅着就能收复回来,但因为后勤原因不得不撤的憋屈,很是让人难受。

“回京之后,朕从内帑出银子,黄尚书,王总督,你二人负责组织。”

伸手指了指黄克瓒,朱由校开口吩咐道。

“三件事。”

“第一件,以户为单位,招募屯田卫所军,为来年朝廷经营大宁做准备。”

“第二件,兵部为主,蓟镇为辅,内帑出银,为愿意北迁的百姓准备各类物资,如衣物、农具、铁器等物,要做到能够让百姓在大宁生活下去。”

“第三件事,蓟州为主,兵部、锦衣卫为辅,对从那些山右之人家中查抄出来的水文图册进行勘察,确保准确无误,为来年大军征讨做准备。”

“臣等遵旨。”

听到皇帝的话,王在晋、袁世振、黄克瓒三人当即站起来,拱手道。

“臣等定保来年大军克复大宁!”

说了好多的保证来年进军顺利的政策之后,朱由校才叹了一口气,挥手让三人退去。

“能全得大宁都司,今止于会州兴州两套,让人很不甘心啊。”

伸手拿起桌上的茶壶丢在地上摔个粉碎,朱由校狠狠的呼出一口气。

后世开车从西城区出发,到承德避暑山庄只有两百四十公里的路途。

但在如今的这个年代,正儿八经的军队一天行军路途也才三十里,更遑论民夫了。

关内的道路还算好,但关外的道路,别指望蒙古人会修路,都是人走的多了自然就形成的小道,根本就难以让供应后勤大军供应。

“传令下去,回京。”

生了足足小半个时辰的闷气,朱由校令人点起兵马,回了京城。

当朱由校顶着风雪回到京城时,时间已经来到了十一月初五。

进了安定门后,看着没多少人的大街,朱由校叹了口气。

一打仗,街面上必然萧瑟。

“夫君这是怎么了?”

惊奇的看着朱由校顶着一帽子的雪回到西苑,徐婉儿颇为的不解。

前线的事情,她这个后宫女人家也是听说了,大明在关外打了胜仗,眼瞅着就能恢复曾经的大宁了。

恢复故土之功,是要去太庙告诉祖宗的。

“准备不足,仓促出兵,不能一战而尽全功。”

任由徐婉儿给自己掸去帽子上的积雪,朱由校表情相当的郁闷。

“来,让我听听儿子有没有说话。”

反手将徐婉儿搂进怀中,朱由校就打算在徐婉儿的小腹上作怪。

“夫君!”

当西苑传出一阵娇羞之音时,内阁的各衙门之中,却是忙的脚不沾地。

提前回京的周应秋带回来一个惊人的消息。

本应该在天启三年三月开始的癸亥京察,被提到了天启二年的十一月开始。

而且和往年的京察大计不同,这此不像是万历中后期的京察那般,还要发什么咨访单,直接糊名考政!

抽池子里的水,看看这两年来,都有些谁在裸泳。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万历中后期的京察流程。

一般而言,整个京察从筹备到结束,差不多需要半年到九个月的时间。

京察的准备,一般都是从前一年开始,分为建言、咨访、奏劾三阶段。

建言,即以吏部为首的各级官员向皇帝奏请,开始筹备京察,执行京察的衙门,一般都是吏部、吏科、河南道御史三方组成。

在建言的同时,还有咨访在进行。

所谓的咨访,就是吏部在考察前,根据言官移交过来的咨访单对官员的评价或其优劣事迹,依此对官员做出考察。

访单者,吏部当察时,咨公论以定贤否,廷臣因得书所闻以投掌察者,事率核实。

所谓的咨访单,就是对需京察官员的调查表,由言官查看后,填注自己所风闻的官员纪实记录。

一般情况下,咨访单是在前一年的十月至十二月下发,次年的正月到二月收回。

此外,京察用以考察的依据,除了言官的咨访单外,还有考语,也就是由被考察官吏所属衙门的主事官员,对被察者做出评定、给出的考评之语。

在建言、咨访两个环节之后,还有奏劾这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整个京察中最为凶险的时候,其参与人数与所波及官员最为广泛:言官直接上疏弹劾所认为不称职的官员。

等到这三个环节结束后,吏部尚书会同左都御史就会共同上奏皇帝,确立考察日期,一般考察日都在三月。

四品以上官员,上自陈疏,由皇帝裁定去留,其顺序为吏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先行,而后左、右堂再行。

而其他的四品官员,则需要在本部所辖中下品官员堂审后再行自陈,按照“考察后自陈,例先内阁,次各衙门二品堂上官,次三品、次四品”的顺序。

然而,万历中期后,这一规定并没有被遵守,相反很多官员都是在堂审前夕就上自陈疏。

比如明万历三十九年的辛亥京察,在堂审的两个月前的正月,叶向高就已上了《自陈不职疏》。

而这次京察发生了什么?

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支持下,吏部尚书孙丕扬降黜宣党首领汤宾尹、昆党首领顾天俊等人,遭宣党、昆党围攻,最终孙丕扬等人罢官。

与四品以上官员的自陈相对应的,就是五品以下官员的“堂审”了。

堂审之时,主察官坐于堂上,被察者立于堂中,按照规定,是需要一个接一个的根据咨访单与考语进行考察。

但实际上,因为堂审时间需要被限制在一日内,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所以被审官员都是成批过堂,依照咨访单与考语所得出的意见对官员进行考察、做出评定。

堂审结束后,主察官员:当日夜定稿发写,次日黎明封完,主事赉进,同时具内阁揭帖二本与正本同用印,不列御印,封郎中员外郎亲送。

等到皇帝做出批复后,还有察后“拾遗”阶段: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

本来这个阶段是为补阙京察中的遗漏而设,想要借此找出京察中未被查处的漏网之鱼。

但万历中期开始的社会风气,懂的都懂。

拾遗结束之后,吏部会再行覆核,并再次交由皇帝批复。

这样,一次京察才算是正式结束。

而谈迁在《国榷》中,对辛亥京察的形容,可以套用在明末的所有京察之中:为南北搆党,各持其臆,北察右东林,南察则左之,朝雌莫黄,议如聚蜩,彼庶职亡论矣。

京察,党争利器啊。

当然,在周应秋重新将张居正的考成法与糊名法搬出来后是别想了。

“抄快些!抄快些!”

都察院,不对,是监察寺衙门之中,看着一个个奋笔疾书的官吏,作为监察寺卿的吴亮嗣急的在堂上四处转悠。

“你说吴总宪这是何必呢?”

看着时不时呵斥出声的吴亮嗣,前来监督的许显纯忍不住看向身边的陆文昭问道。

“不知道啊。”

闻言,陆文昭干脆的摇了摇头。

“可能是有急着做什么事吧。”

“可能是急吧。”

听到陆文昭的话,许显纯点了点头。

反正吴亮嗣的表现给他两人的感觉是很焦急。

“听说毕阁老不在京中,现在是由漕运总督汪应蛟代行度支司印,在查堪合?”

“是。”

点了点头,相比于许显纯这个指挥使,更能经常见到皇帝的陆文昭开口到。

“当日我进宫时,刚好碰上汪公出宫,自那日之后,度支司就封了衙,比还监察寺还早两日,至今未解。”

“嗯。”

点了点头,许显纯的注意力重新放在了眼前这些监察寺正在誊抄考成表的官吏身上。

足足抄写了五日时间,监察寺的官员们才糊名誊抄完毕了京中三千多大小官吏的考成表。

“走了,我将这些东西送去吏部,你将底册呈送陛下。”

监察寺的大门前,待到吴亮嗣挨个在存放考成表的箱子上用完了印后,许显纯两人负责押运,将五口大箱子押送进入了吏部。

而和他同时出发的,还有陆文昭捧着一个小箱子向着西苑而去。

至于说监察寺卿吴亮嗣。

京察结束之前,监察寺封衙,大小官吏许进入不许出。

待两人进了西苑之时,皇帝与在京六部尚书早已在此等候。

“启奏陛下,臣押送京察糊名底册。”

将箱子放在了朱由校身前的桌子上后,陆文昭拱手禀报道。

“嗯。”

伸手拿着箱子转的看了看,见到封条完整后,朱由校满意的点了点头。

撕去箱子上的封条,从里面拿出一本薄薄的大本本,朱由校没有翻开看,而是拿在手中转的看了一下。

这个就是密码本,没有这个东西,吏部那边根据一堆写着甲乙丙丁的考成表考出来的结果,根本就无法将结果和人名对的上。

而是从身侧刘时敏的手中接过自己的金印,将书页一搓,在上面用了金印后,朱由校抬头看向了堂间的众人。

“臣等僭越。”

早有准备的袁世振等一众三品以上高官见状,从位置上站起来,先是对皇帝行了一礼,而后拿出自己的官印,蘸上印泥后在皇帝亲手搓开的页面上用印。

“臣请陛下用锁。”

待到众人用完印后,刘时敏又捧来一个托盘,上面放着三把锁。

皇帝一把,司礼监一把,内阁首辅一把。

不过如今内阁首辅毕自严不在,由户部尚书袁世振代管。

这个密码本,是整饬吏治的大杀器,一定不能泄露了。(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3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